声乐器乐

秦腔打击乐器有哪些

时间:2023-08-22 16:41:37 欧敏 声乐器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秦腔打击乐器有哪些

  秦腔打击乐器包括锣、鼓、钹等各种乐器。其中,锣是最常用的打击乐器之一。秦腔锣由铜制圆盘和橡木制的架子组成,大小不一,有大锣、小锣等不同种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腔打击乐器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腔打击乐器有哪些

  秦腔打击乐器有哪些

  乐器按传统习惯分类为“文乐器”(明、清时称之为“丝竹”、“弦索”)和“武乐器”(明、清时称之为“锣鼓”“铜器”“家伙”)。

  打击乐器有干鼓、暴鼓、堂鼓、战鼓、牙子、梆子、勾锣、手锣、马锣、汤锣、疙瘩锣、大铙、小铙(即铰子)、星儿等。传统习惯称勾锣、大铙、小铙、小锣为“大铜器”,称小饶、小锣的组合为“小铜器”。“大铜器”由暴鼓节制,“小铜器”由干鼓节制。另又称干鼓(兼牙子)、梆子(兼小锣),小饶为“小三件”。

  1、干鼓:以木为框,单面蒙以野猪皮,园形、扁状。用实心竹制鼓棰(尺)敲击,鼓心直径约五公分。主要用于剧中唱、念、做、打、起、止、快、慢,及文武换场、音乐转换等的节制与指挥。与牙子并用,专引导唱腔。

  2、暴鼓:分“大叶子”鼓和“二梁子”鼓,状如干鼓。因鼓心大于干鼓,故其音调低于干鼓。主要用于武戏、大场面中的动作、情绪幅度变化较大的表演及曲牌演奏等。与干鼓一样,须置之专用木架上演奏。

  3、堂鼓:亦称唐鼓,框为木制,两面蒙皮,形状略似腰鼓,但鼓面直径约为23厘米。击奏时置于木架上。用于战争、升帐、喜庆、祭奠、迎宾等各种气氛的渲染。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唐鼓,亦以下江造者为佳(最佳者内部装以铜丝谓之胆),亦鞔以猪皮,声音洪亮,次宫声也。(本地以牛皮制者,其音低哑,不经用。)凡皇帝临朝、大臣上殿、将军升帐、贵家筵宾、夫妇拜堂、男女祭灵、官府升堂、新人上轿、及一切送迎礼节,照例皆用鼓乐者无论矣;即谯楼起更、战阵比武、两军交战、公堂鸣冤,亦皆系本色应用;而弹琴鼓瑟,则借以代之叮咚之声;俚词歌曲,则用以助其抑扬之调;它如亵动(如揭帐子钻烟洞)、谐舞(如顶灯背板凳)、豪饮(如英雄举搏饮酒)、趄行(如丑角诸动作),又皆以鼓为之点缀焉。至于风雷雨雪、龙妖虎怪、神仙云腾、鬼魂上场、水中行船、壁上拂尘、洒土于空、泼水于地、仰头观日、俯身窥崖、宝物发光、燃灯生焰、杯酒酹地、纸片堕空,凡举一切飘虚动荡之情状,皆以鼓声表示之。而剧情动作,每于雄状紧张之际,亦以鼓助其声势也。”

  4、战鼓:酷似腰鼓,置于木架上以双木槌击奏。原为皮黄剧用,三四十年代被吸收过来,主要用以两军交战的气氛烘托。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较唐鼓为小而狭长,本皮黄剧所用,近时秦剧中亦有增此一器者,多用于两军交战时,另有一人以木棰击之。

  5、牙子:亦称檀板。因最早原为紫檀木制,后大都为楠木、红木或黄杨木制。与干、暴鼓及铜响击乐配合用于起板、伴唱、节舞等。

  6、梆子:枣木制成,其声坚实脆亮,用于唱腔定板击节。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梆子……常与弦索相伴,剧中唱词,皆视共尺寸以为节。又有所谓板歌者,则但以梆子伴暴鼓,而剧中每有更夫上场,亦借用焉。(更夫之梆,城乡间卖油之人所击者,即其原形)各地之梆子腔,即以此器标名,乱弹又稍变其间,而仍以梆子为主,其实一也。

  7、勾锣:亦称大锣,击奏时置以有钩的木架上。声音低沉坚实,为正宫声。击奏方法和击奏部位不同,如击锣脐、击锣中圈、外圈;放音、闷音、煞锣等,则产生不同音响。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勾锣,来自湖广,故亦称湖锣,为正宫声,亦即吾国之黄钟也。秦剧中凡乐舞排场,皆用之。它如朝庭击钟、谯楼打点,则但击其边;风声水声,微磨其旁而已。”

  8、手锣:一谓小锣。锣面直径约22厘米,内圈微凸。因击奏时用左手关节支定锣内缘,所以称之为手锣。发音清朗而带诙谐色彩,主要用于剧中人物动作变化。

  《秦腔记闻·乱弹戏中乐器之名目及应用》云:“手锣,除合用于一切锣鼓外,凡文戏登场下场、唱词过板、白口垫场,皆用之。又文戏或情节急紧,而其人之身份与处境之情形均较轻,无须用大锣鼓者,则以手锣与小铙并用,为之节奏(如扑灯蛾小吵等)。又有所谓走场子、小带板,亦皆二器为主,而《杀驿》一出中,头两段唱词,以大锣垫场,后复以手锣、小铙起唱,故亦谓之小塌板也。又凡扣门时,则以手锣代门环相撞声,亦一特例”。

  9、马锣:形面圆盒盖状,但锣面直径小于手锣。用于神话剧中的妖魔、鬼怪、飞禽、走兽及一些反面人物角色的动作之中。

  10、汤锣:形似马锣,但锣面直径为约十厘米,以小木片击奏,声音澈越嘹亮,作用与马锣同。

  11、疙瘩锣:因锣面中间凸起疙瘩状而得名。直径有24厘米至34厘米不等。用于神话剧与曲牌音乐。

  12、云锣:由若干个面径大小同而厚薄、音高不一的铜制小锣,按声音高低列置一木架上,每面小锣用三条细绳悬空系在木架的各个框上,持丁型木槌击奏,声音清亮悠扬。传统云锣多为十面、十四面。乱弹只用一面或三面云锣。

  13、星儿:俗称非子。形如小铜磐,直径寸余,下系木柄或细绳,以金属棒击敲(也有用两只星儿相互撞击的),声音清澈铿然。曲牌中的“花梆子”、“柳生芽”、“八板”及弦索调多用之。

  14、大铙:即大铙钹,俗称大扇子,与勾锣并用,一个声纤音沙,一个声洪音沉,清浊相伴,为乱弹独有的个性铜响鼓击乐器。

  15、小铙:俗称铰子,常与手锣相伴,声音清灵嘹亮,其作用见手锣条。

  秦腔乐器有哪些

  秦腔中最主要的乐器当然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

  板胡:也叫“胡胡子”。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秦腔文场的领衔乐器,故有“文场一把手”之称。分高音,中音,低音三种,秦腔所旧为中音板胡。其构造为:琴筒用半个椰壳制成,无音窗(俗称“贯钱”),琴皮为薄桐木板制,琴杆较二胡略粗短,为檀木或乌木:张弦两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内1外5,目前多系金属弦,琴弓长而粗,弓毛系马尾,多而紧硬,弓毛夹子两弦之间,往来擦弦而发音。另有弦轴两轸以及琴码等。音响高亢、嘹亮、雄劲。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取代原‘二股弦的文场领衔地位,并在指法、弓法、形式上作了一定革新。其弓法技巧有推、拉、慢、快,抖、连,垫、顿、掘,抽等,指法技巧有按、搂、揉、滑,泛,弹,打等。

  二胡: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其构造为,琴筒用木制,直径八,九厘米,一端蒙以蟒皮或蛇皮,一端置音窗,琴杆木制,上装弦轴二轸,上轴缚内弦,下轴缚外弦,按五度关系定弦,即内5外2,琴弓以细竹作成,上缚马尾,弓毛夹于两弦之间,往来擦弦而发音。音响柔和、清亮,饱满。在文场乐队中,除担任伴奏外,有时还领奏,独奏部分旋律片断。

  高胡:也叫“秦二胡”。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属高音类乐器。能给*板胡蒙上一层柔和音色,故作为板胡的包音乐器,有“文场二把手”之称。其形制、构造,弓法,指法,把位、定弦等,均与二胡同:音响明朗清彻,华美飘逸。

  中胡: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属中音类乐器。其形制,构造与二胡同,只是略长大。按五度关系定弦,即内1外5。音响广阔、饱满、深沉。

  二股弦:也叫“二弦子”。秦腔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琴杆较二胡短,用乌木制,琴筒为桐木或杉木旋成,似圆形二胡琴筒,蒙薄桐木板,筒下装底托。全长约52公分,琴弓由两片厚竹片粘合而成,上张马尾,两轴、两弦,弦用牛筋作成,演奏时左手食、中,无名、小指均带铁皮指套。音响尖锐,以五度关系定弦,即内9外3。系早期秦腔文场的领衔乐器,后被板胡所取代,今已淘汰。

  京胡:也叫“胡琴”。秦腔早期文场拉弦乐器之一。形似二胡而短小,琴杆、琴筒以竹做成,琴杆置两轸,琴简直径约5公分,一端蒙蟒皮。张弦两根,按五度关系定弦,即内9外2。奏时使琴弓马尾擦弦发音。音响刚劲、嘹亮。系早期秦腔文场的伴奏乐器,今淘汰。

  低胡:也叫“闷胡子”。秦腔早期文场拉弦乐器之一。胡琴的一种。其形制、构造与二胡同但长大。琴筒为圆形,蒙以马皮或羊皮,弦用特制牛筋弦,弓擦两弦而发音。其音域较中胡低一个八度,音响低沉闷厚,定弦为内5外2。属秦腔文场的低音乐器。建国后渐被大提琴、倍大提琴取代而淘汰。

  扬琴:也叫“打琴”。秦腔文场击弦乐器之一。据传其前身为波斯(今伊朗)及阿拉伯一带流行的一种古击弦乐器,约在明、清时传入我国广东沿海一带,后渐次传入内地。琴身呈梯形,两侧安装弦轴、弦钉,张钢丝弦。另置钥匙用以拧转弦轴,调节音高。双手持琴竹(又称“琴键”“琴笕”)敲击琴弦发音,传统扬琴有两排马八挡式、两排马十挡式,两排马十二挡式等多种规格。演奏时有单打,双打,轮音、琶音,衬音,顿音等技巧。其音响低音区浑厚饱满,中音区纯净悠扬,高音区清脆嘹亮。建国后为秦腔文场所吸收,并,成为文场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筝:秦腔早期文场拨弦乐器之一,春秋时开始流行于秦地,故史称“秦筝”。后汉刘熙《释名·筝》条就有“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的记载,当知筝以音响效果命名。用梧桐木刳凿成长方形音箱,面板呈弧形。汉、晋前为十二弦,后增为十五或十六弦。近年来改革制成二十一、二十五弦,并设有机械变音装置,能转十二调。音箱底部乎,设音孔二,称“越”;筝面置弦,弦下设撑弦柱(称“雁柱”),每弦一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按五声音阶定弦。传统演奏技法为: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或大,食两指,或大,中两指弹弦,左手食、中指或中、无名指捺弦,以取得推、按、颤、揉等变化音。该乐器自明代始,就以成为秦腔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清陆次云《圆圆传》就有“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的记载,后被淘汰,建国后在秦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中又偶有运用。琥珀,秦腔早调文场弹拨乐器之一。形似’琵琶。皮革为面,四弦一柱。又名“琥珀词”、“浑不似”、“火不思”。《通雅·乐器》载:“火不思,即今之琥珀词也。元志,天乐一部琵琶管篌,二火不思,二胡琴……今山、陕、中州皆弹琴唱词,其制似之,盖浑不似转语也。”明时已为秦腔伴奏乐器之一。清陆次云《圆圆传》就有“群姬唱*西调,操阮、筝,琥珀”的记载。今已绝迹。

  秦腔的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所用的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