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培训 百文网手机站

什么是民族唱法

时间:2022-04-16 10:19:49 声乐培训 我要投稿

什么是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详细资料,一起来看一下吧。

什么是民族唱法

  什么是民族唱法 篇1

  民族新唱简介

  民族唱法包括我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

  戏曲唱法的起始年代已无从考察,至少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人民的传统声乐艺术。戏曲唱法中主要是以京戏为代表戏种。现代京戏除了在唱腔上还保留了原来的传统外,又增加了合唱、重唱、伴唱等形式。乐队编制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中西乐开始引进到伴奏中去。

  说唱唱法顾名思义就是指以说为主,加上唱的一种民间唱法。音乐体裁以叙事性为主。明朝时期,我国的说唱艺术发展很快,曲种达300多种。南有弹词,北有大鼓、相声、天津快板等都深受人们的欢迎。说唱演员的吐字、气息基本功掌握得十分熟练。说唱自如,韵味浓厚。

  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民歌。可以说,目前有的已形成了歌曲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歌曲、摇篮曲系列歌曲、送情郎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号子系列歌曲等。有许多值得敬佩的音乐工作者,曾历尽艰辛的到祖国各地,跋山涉水去收集各种民间歌曲。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说,已收集整理完全。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这种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点,例如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气息灵活;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特点。这种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员的唱龄延长。同时,这种唱法能自如地演唱民族歌剧的大段唱腔,是我国优秀声乐教育事业工作者多年研究努力的可喜成果。本节开头介绍的民族唱法的概念,就是指这种民族新唱法而言。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区别

  (一)共鸣方式

  民族唱法为了使声音明亮、饱满和优美,其共鸣运用采用混合共鸣的方式,有效的发挥了个共鸣腔体的作用。常用的共鸣方式有脑后音(头腔共鸣)、膛音(胸腔共鸣)等,形成了独特的声音风格。比如说,真声多使用在中低声区,混合声、假声主要运用到换声区和高音部分,造成了民族唱法声音统一、自如,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效果。而通俗唱法的共鸣运用则为不同。通俗唱法可借助于话筒达到扩音的效果,在歌唱表演时不需要强大的共鸣作用。且通俗唱法为了保持歌唱的自然状态,达到似说话、朗诵的效果,多采用真声轻唱的方式,共鸣方式也多使用口腔共鸣。

  (二)喉咙打开方式

  歌唱发声器官由喉头、声带喉头好声带三部分组成,打开喉头是声乐学习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声音的是否优美动听、有色彩和感染力。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中喉咙打开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比如说,民族唱法要求声音流畅,上下自然贯通,喉咙打开的方式、喉位的高低就要根据作品的风格进行调整,不能千篇一律或者随心所欲的想开多大就开多大,或者允许其上下移动。而通俗唱法主要是以真声歌唱为主,这就要求喉咙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能过大,最好形成管状。综上所述,喉咙打开的式要根据演唱风格的需求而定,要服从于演唱作品的要求。

  (三)咬字、吐字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咬字、吐字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是通过以字带声、以声传情的方式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而通俗唱法的音域一般不宽,歌词语言都较为接近生活化、口语化,歌词通俗易懂,咬字、吐字不应过于雕琢。这就要求在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要准确、明晰,达到咬字行腔的效果。比如说,歌唱咬字、吐字时要强调字头情绪表现的作用,加大声母部分的力量力度,具体量化的力度是比说话力度更集中、更夸张,进而使声母的阻力气更有分量。通俗演唱的咬字、吐字要能与作品风格相符合,要亲切自然,发挥语言的感染力,通过歌词的语言性、生活性传达歌曲作品的诗意、意蕴。

  什么是民族唱法 篇2

  民族唱法(意大利文:Nazionale cantanti)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

  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但是汉语的方言与普通话的总规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话来演唱也是行得通的。在风格处理上北方汉族民歌要豪放悍犷一些的特点,南方汉族民歌则要委婉灵巧的特点,高原山区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区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

  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历史渊源

  起源

  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和《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它们的演唱形式多以吆喝、呐喊为主。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就是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至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

  从远古时期的《侯人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民歌以及形成的中国戏剧、说唱艺术各种民族音乐体系都离不开声乐。因此,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应该把声乐的起源、萌芽、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戏曲、杂剧、诗词、小曲、说唱等纳入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研究范畴。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起源、萌芽、演变、发展的过程。远古时期,最原始的音乐是声乐,是人类劳动与自然斗争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由于劳动产生了语言,人脑的发达,为音乐的产生准备条件。原始的音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其中歌唱占最重要地位且节奏因素较突出。相传黄帝作有《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八阕”,是一首共含八个曲子的组歌,表演者手执牛尾,边跳边唱。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表现简单、原始,但已经有了固定音高,并出现了简单的音阶,节奏较明显和突出。这标志着古代声乐艺术开始萌芽。

  公元前21世纪以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歌唱作为古代重要的音乐形式更加盛行。它几乎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爱好。但唱的歌曲统治者和庶民是不同的。据《诗经》记载,当时存有305首歌曲,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15首民歌,基本上是北方民歌。流行范围大约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和四川的东部。这是周朝初年(公元前1066年)到春秋中期(公元前570年)近500年间的作品。“雅”分大雅和小雅,一般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品。“颂”大多为古老的“祭歌”。“风”是《诗经》的精华,内容涵盖极其丰富,传载也有多种多样:有爱情、有劳动、有生活风俗、有讽刺、有童话等。歌唱形式也丰富多样:有独唱、有对唱、帮腔等。

  发展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中国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主要以郭兰英、王玉珍等老一辈歌唱家为代表。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客观因素,致使这个时期的民族唱法要更加注重语言“说”的音乐感,其发声方法融入了中国许多戏曲的元素、发声方法和特点等,它主要以真声为主,声音自然、细腻,具有明显的传统民歌的特点。当时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我的祖国》等至今仍广为传唱。

  第二阶段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主要以马玉涛、朱逢博、李双江等老一辈歌唱家为代表。这个时期的民族唱法无论是对歌曲的驾驭能力,还是在对歌曲作品的情感诠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他们打破了以戏曲为元素的这种传统唱法,打开喉咙、混入假声,使声音圆润流畅、上下贯通,改变了之前以真声为主的发声技巧。如《马儿啊,你慢些走》等依然盛行传唱。

  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很多声乐爱好者开始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西洋唱法,特别是以朱逢博为代表在具有中国民族声乐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了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方法,在声音技巧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创造了新的民族唱法,后以宋祖英、张也、吴碧霞等这些新一代歌唱家为代表,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基本特征

  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可以说,目前有的已形成了歌曲系列,如:茉莉花系列歌曲、摇篮曲系列歌曲、送情郎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号子系列歌曲等。有许多值得敬佩的音乐工作者,曾历尽艰辛的到祖国各地,跋山涉水去收集各种民间歌曲。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说,已收集整理完全。

  民族新唱法主要是在继承中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这种唱法既有民族唱法的优点,例如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气息灵活;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特点。这种唱法使民歌歌唱演员的唱龄延长。同时,这种唱法能自如地演唱民族歌剧的大段唱腔,是中国优秀声乐教育事业工作者多年研究努力的可喜成果。

  民族唱法在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真声运用的比较多,声音位置相对靠前,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为主,发音时口腔用力较大,发音咬字的动作比较明显,吐字比较清晰,在当时提倡以字带声的唱法,音色明亮,声音相对比较单薄;第二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在继承了中国早期传统民族唱法的同时,改变了以真声为主的发声技巧,混入了假声,使音色不仅明亮,而且还具有了穿透性,让声音更加圆润通畅;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的基础上,结合并运用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使音域和音量扩大,咬字轻松自然,呼吸流畅、声音明亮集中、极具表现力,同时,能够演唱的歌曲技巧难度增大,风格也更为多样化,这是民族唱法发展的一个新的篇章,是民族声乐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戏曲、民歌、曲艺、歌剧等。中国的戏剧品种多达上百种,它是一个将剧、歌、舞、技结合在一起的复杂的戏剧体系。戏曲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四功”即唱、做、念、打和“五法”即手、眼、身、步、法的艺术手段来塑造剧中的角色。民歌来源于民间,可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和创作民歌这几种表现形式,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民歌。曲艺是民族声乐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是用说、唱、奏、演的综合形式来表现的。歌剧和戏剧的表现形式基本一样,只不过少了“打”的成分罢了,而歌剧中的民族唱段却是最能体现演唱者的技巧和水平的。

  演唱形式

  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它是由其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民族语言、审美观念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中国由于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等因素形成了民族歌曲演唱的个性化特色。一般地说,南方气候温和,山清水秀,演唱风格秀丽轻巧、清脆甜美;北方四季分明,演唱风格高远嘹亮、热烈激昂。”在近现代的民族唱法发展中,由于受到了美声唱法的影响,其演唱的风格不仅保有了民族声乐艺术所特有的传统精髓,在发声方法和歌曲作品上也逐渐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由此可见,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正在不断地完善,将日趋走向个性与成熟。

  传统类型

  传统的民族唱法以真声为主,大多采用腹式吸气法,其特点是气吸得深,但量少,而形成的吸气管道比较长,不利于高、中、低声音的统一。共鸣以头、鼻腔共鸣为主,辅以喉、咽、口腔,加上少量的胸腔。形成一个上至头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象戏曲的亮点共鸣效果,与美声唱法的混合共鸣有所不同。相对来说,民族唱法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运用,在共鸣腔管的使用上,比美声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以求突出民族性。喉咙打开适度,喉咽腔不要求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放松下颚,抬高上颚。这样获得的共鸣集中在头鼻腔。

  新唱法

  民族新唱法这种新式的民族唱法以朱逢博为代表,由于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足,易于控制,高音区主要以头控共鸣为主,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发出来的声音亮丽、集中、穿透力强。以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增大音量,加大民族声乐的震撼力和艺术表演力。使高声区不但亮丽,更有美声学派金属般的声音。歌唱中,三个共鸣腔往往配合着使用,而不用美声学派的混合共鸣的方法,目的突出民族性。在对语言的美化方面,胸腔、口咽腔共鸣的作用虽然不如鼻腔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在整个歌唱表演中对调节音色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他们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便于咬字行腔,使声音通畅甜美。歌唱表现更为生动、灵活、风格色彩和风格更为鲜明。

  这种新式的民族唱法使得新一代的歌唱家宋祖英、吴碧霞(美、民兼具)、阎维文、刘斌、王宏伟等,无论在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还是声音的色泽、光彩、弹性、张力、技巧、美感,以及驾驭各种不同时代、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表现力、吐字、行腔、韵味,乃至形象、气质、台风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在这种新风格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出现了李维康、刘长瑜等少数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标新立异”人物,他们的唱腔既有传统的行腔韵味,又有现代感,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人声艺术和配乐更融合了音乐的世界性,2004新年音乐会于魁智的演唱就是戏曲发展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