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 百文网手机站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

时间:2022-03-08 11:00:11 社会工作者 我要投稿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

  行为修正模式以服务对象的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服务对象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以便知道求着这调整或矫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个案工作主要模式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注重借助“人在情境中”,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帮助服务对象。受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影响。

  (1)七项原则:个别化、接纳、当事人自决权、不批判态度、表里一致、保密和受控制的情绪反应。

  (2)理论假设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认为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服务对象的成长过程,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所处环境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强调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压力有关。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

  A.过去的压力:指服务对象在成长早期感受到的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消除而产生的压力,干扰当前生活,妨碍适应新的环境;

  B.现在的压力:当前社会环境压力过大,导致成长早期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服务对象的行为出现偏差;

  C.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压力:与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有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服务对象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

  强调:把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既要重视服务对象问题形成的原因,又要重视服务对象当前的人格强度。

  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是沟通。人际沟通会影响服务对象的家庭关系和服务对象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服务对象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也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服务对象的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都是影响其人际沟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服务对象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只是未被开发而已,因此开展心理与社会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使服务对象健康地成长。

  (3)治疗方法和技巧

  直接治疗:个案工作者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不需要借助第三者;

  间接治疗:个案工作者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或辅导第三者,从而间接影响、帮助服务对象。

  1.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A.非反映性直接治疗:

  A1.支持——核心是通过工作者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服务对象的焦虑和不安,给予必要的肯定和认可。

  具体技巧——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对服务对象的保证、向服务对象提供实物帮助

  A2.直接影响——工作者通过至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成服务对象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扰的消除,如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

  注意三点——

  第一,工作者在使用直接影响治疗技巧之前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情况,最好与服务对象进行商讨;

  第二,在可能的情况下,工作者需要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让服务对象自己决定是否需要指导;

  第三,工作者在使用直接影响治疗技巧时,需要帮助服务对象,尤其依赖性比较强的服务对象,让他们学会自己做出决定,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A3.探索——描述——宣泄——工作者通过服务对象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服务对象的问题,并为服务对象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服务对象的情绪冲突,改变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

  注意三点——

  第一,帮助服务对象表达负面的感受,并提供机会让服务对象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以便减缓服务对象的心理压力,深入探讨服务对象问题的实质;

  第二,帮助服务对象减轻意志控制,并鼓励服务对象表达各种被压制的感受,以便了解服务对象未意识到的各种内心矛盾和冲突;

  第三,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情感宣泄的机会时,工作者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宣泄类型,建设性宣泄和破坏性宣泄;

  B.反映性直接治疗

  B1.现实情况反映——工作者通过一些专门的治疗技巧协助服务对象对其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心困扰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包括外在反映、内在反映、内外在反映、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自我评估、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

  B2.心理动力反映——指出服务对象经常采用的不良反应方式,并引导服务对象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理解,找到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具体过程

  B3.人格发展反映——指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早年的通过经历,调整服务对象的人格发展

  2.间接治疗技巧:核心是希望改善服务对象的外部环境来促成服务对象不良行为的改变(支持,直接影响,宣泄和现实情况反映),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技巧

  B.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

  C.选择合适的角色

  (4)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治疗过程:研究——诊断——治疗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5)贡献:全面探讨求助者的问题、保持开放的态度、强调采用多种治疗技巧帮助求助者

  (6)局限:

  1.分析的基础

  2.分析的对象

  3.分析的方法

  4.分析的重点

  (二)行为修正模式

  行为修正模式以服务对象的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服务对象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以便知道求着这调整或矫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1)理论假设(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都是对人的行为获得的学习机制进行探讨)

  1.经典条件作用的理论假设

  又称反射性条件作用,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与中性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由于人具有语言能力,因此就可以建立起以语言为基础的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强化、消退、泛化、分化和抗条件作用)

  A.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无条件刺激,使有机体形成条件反射;

  B.消退:由于不再有强化,有机体条件反射的强度就会逐渐减轻,甚至出现条件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C.泛化:是指条件反应扩散到类似原条件刺激的过程,这样,相类似的条件刺激就可以产生相同的条件反应;

  D.分化:与泛化相反,分化是指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形成只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的条件反射过程;

  E.抗条件作用:如果一个已形成的条件反应撤出原有的强化物,并同时设法使一个条件反应与原来的刺激建立联系,就会使原来的条件反应迅速消除(同时适用强化和消退,因此它对服务对象的行为改变具有明显的效果,像厌恶疗法、系统脱敏法等)。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论

  又称工具性条件作用,指有机体的某个行为会导致环境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有机体的继后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是积极的,有机体就会倾向于做出同样的行为,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那有机体会倾向于抑制这种行为。这样有机体就可以根据自己行为的后果调节自己的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力量主要涉及影响行为的单元、强化的秩序和强化类型等三方面的内容。

  A.影响操作条件作用的刺激:需要性刺激、厌恶性刺激。

  B.正增强:当有机体作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需要性刺激,使有机体的该行为出现频率增高;

  C.负增强:通过消减厌恶型刺激使有机的期待行为的出现率增高;

  D.正惩罚:通过给与一个厌恶性刺激使有机体的不适应行为逐渐消退;

  E.负惩罚:当有机体做出一个行为,它所希望得到的需要性刺激消失,则该行为的出现频率下降。

  3.社会学习理论的假设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不同于经典条件学习和操作性条件学习,强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示范、观察和模仿获得的。

  A.班度拉:观察学习四阶段

  注意阶段:对模仿行为进行观察;

  保持阶段:把观察到的行为信息储存在记忆力;

  再现阶段:通过自己的行为组合再现观察到的行为;

  动机确立阶段:确立行为模仿的动机。

  B.班度拉强调个体观察模仿行为之后会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

  通过认知系统的整理使相关刺激线索连接起来;

  通过观察模仿行为产生替代性奖赏或惩罚,从而修正已经习得的行为;

  通过观察模仿行为强化已习得行为。

  4.行为修正模式的一般理论假设

  A.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不去研究行为背后的人格、动机和自我等问题;

  B.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这三种理论都关心行为学习的具体机制和条件,认为有机体的适应行为和不适应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要想改变不适应行为或者获得适应行为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因此,这三种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实现治疗的手段,行为的修正其实是一些获得和消除行为的学习过程。

  C.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三种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外部环境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外部环境的刺激必须会导致有机体的特定行为,只要改变外部环境,有机体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因此通过控制和消除外部环境的刺激因素就可以调整和改变有机体的行为,使有机体产生适应性行为反应方式。

  D.注重可观察和可测量。

  (2)治疗方法和技术

  1.放松练习:德雅各布森提出,通过服务对象的身体放松缓解服务对象生理和心理的各种紧张,以克服服务对象的焦虑。

  常见——松弛放松法

  首先,让服务对象身体的某组肌肉紧张,以便使服务对象了解紧张的感受;

  其次,让服务对象放松这组肌肉,并要求服务对象与紧张状态比较,体会放松的感觉;

  再次,通过几组几次紧张和放松的练习,使服务对象逐渐能够自觉放松这组肌肉,知道学会放松整个身体,可以缓解服务对象的身心紧张和焦虑症状。

  2.系统脱敏:行为疗法的一种,用于消除各种恐惧症状,如社交恐惧、广场恐怖和考试焦虑等。服务对象对某物或某事感到害怕、恐惧、不敢接近。系统脱敏法要求服务对象在放松状态下逐渐靠近、接触恐惧对象,这样就可以抑制或消除服务对象的焦虑反应,从而帮助服务对象逐渐克服恐惧症状。

  3.满灌疗法:又称暴露法、快速脱敏法。它是让服务对象直接处于最严重焦虑中,直到服务对象的焦虑症状消除。因为满灌疗法认为服务对象的害怕是一种条件反应,如果服务对象采取逃避方式,只会增强服务对象的恐惧强度,起到负强化的作用,对此,就需要让服务对象直接处于最严重的焦虑情境中,使服务对象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恐惧,通过反复做这样的练习,直到服务对象对此变得习以为常,不再感到害怕。

  4.自我管理:要求服务对象积极参与行为改变的整个过程,并对自己的行为变化负责。在行为修正过程中工作者只是帮助服务对象指定行为改变的目标和计划,指导和监督服务对象行为修正计划中的执行情况,并对服务对象行为改变的状况作出评价,

  五步:选择目标;监测目标行为;改变环境因素;取得有效结果和巩固收获。

  5.厌恶型疗法

  当出现一个不适应行为时,就呈现厌恶性刺激,使服务对象的不适应行为与厌恶性反应建立联系,这样,服务对象就会逐渐回避或放弃不适当行为(想象,药物,电击)。

  6.模仿

  来源于班度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包括:榜样的示范和服务对象的模仿练习。首先,工作者需要让服务对象观察那些需要模仿的行为,了解各种行为的要点;其次,在工作者的指导下服务对象具体联系正确的行为,工作者需要及时给与服务对象各种行为反馈,不断强化服务对象的正确行为反应。

  7.代币管制法

  根据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一种治疗技术,它假设一种原无强化作用的刺激物与真正的强化物建立联系后,就会获得强化的作用。代币管制与直接强化不同,它能在正确行为出现后及时给与强化,消除直接强化滞后的现象,使得服务对象的正确行为反应直接与强化物建立联系。

  8.果敢训练

  又称决断训练或自信训练等。主要适用于人际关系的调整,其目的是帮助服务对象在人际交往中顺利表达自己难于表达的各种正面或负面的感受,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首先,确认需要进行果敢训练的问题;其次,提高服务对象进行果断训练的动机;最后,进行果断行为训练。

  (3)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主要原则

  1.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2.准确的行为评估

  3.有效的行为修正

  4.合理的修正效果评估

  (4)贡献

  1.以行为心理学为其理论来源,具有科学的实验基础

  2.治疗方法和技术比较系统,而且也比较容易操作

  3.治疗方法和技术比较明确,治疗的标准和效果易于观察和测量

  (5)局限

  1.忽视对服务对象内心的探讨

  2.把人的行为理解成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3.过分注重行为症状的消除

  (三)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认知疗法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分析模式,艾利斯确立,他认为靠自由联想和反映感受等非指导性治疗技术都很难改变服务对象的非理性理念,而这些非理性理念恰恰是影响服务对象情绪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们对服务对象的情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理论假设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采取明显的人本主义价值立场,对人的信念、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1.对人性的假设

  假设人的存在具有价值,这是人先天同有的本性,使人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对于人来说,追求快乐是生活的目标,这种快乐是长期的而非短期。艾里斯认为,人就是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人的价值不是绝对的,只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自由选择,改变生活,是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2.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

  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是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事件,事件的形式既可以是具体的事件,也可以使服务对象思想、感受、行为或对以前事件的回忆;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是指服务对象对引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A——C的原因是B。

  因此,有效的帮助是对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系统进行质疑,即对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系统进行质疑,即对非理性信念进行识别和辩论——D。

  帮助服务对象克服各种非理性信念,最终使服务对象的情绪和行为困扰消除,形成一种有效的理性生活方式,达到目标E。

  A(引发事件)——B(信念系统)——C(事后认知、情绪、行为)——D(识别、辩论)——E(目标)

  3.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具有抽象化、绝对化和普遍化的特点。(11理念)

  4.辅导关系

  工作者不应对服务对象的情绪和行为困扰作任何价值判断。人的价值存在不需要任何先决条件,因此工作者需要无条件地接纳服务对象,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非理性的信念,解决其情绪和行为的困扰。

  5.其他一些重要的概念

  次级症状——服务对象会以非理性的信念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困扰,从而造成情绪失调症状加重的现象,即日常说的对焦虑的焦虑。

  (2)实施方法

  1.辅导目标:第一步,帮助服务对象消除不适当的'情绪反应;第二步,帮助服务对象改变不良的非理性信念。

  2.个案工作者的辅导角色

  A.采取综合的改变途径;

  B.注重服务对象的此时此地的感受;

  C.强调顿悟: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就是由非理性信念导致的;理解自己的困扰没有消除是因为仍然坚持非理性信念;理解消除非理性信念是克服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唯一困扰。

  3、治疗过程(特点)

  A.明确辅导要求;

  B.检查非理性信念;

  C.与非理性信念辩论;

  D.学会理性生活方式;

  E.巩固辅导效果。

  4、治疗技巧

  A.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和识别;

  B.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和想象。

  (3)运用理性治疗模式的主要原则

  1.注重综合运用各种辅导技巧

  2.注重对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进行分析、辨别和争论

  3.注重把服务对象的面谈辅导和自信辅导结合起来

  (4)贡献

  1.强调非理性信念对服务对象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2.强调工作者积极、主动介入个案辅导过程

  3.采取开放的态度综合运用各种辅导技巧

  (5)局限

  1.理性信念含义的不清

  2.过分强调工作者积极介入辅导过程

  3.忽视对服务对象内部感受的分析和理解

  (四)任务中心模式

  (1)任务中心模式应用于人类问题:

  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问题、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

  (2)问题解决的过程

  1.问题探索;

  2.协议

  3.工作者与案主共同制定出具体的目标;

  4.迈向目标,完成任务;

  5.结束。

  (3)工作阶段中的步骤与方法

  1.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阶段;

  2.阐述目标及要完成的任务;

  3.结束阶段。

  (4)任务中心模式的优点

  1.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和案主有关的系统的

  2.人物中心模式的工作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

  3.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及他们网络资源的重要性

  4.将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等地位,而非单向地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诉。

  (5)人物中心模式要求的能力

  1.技巧要求:倾听的能力,抓住案主问题核心的能力,和案主达成协议的能力,沟通与回应的能力。

  2.工作者不仅要提供服务,还要成为案主的伙伴;清楚界定实践限制,提醒案主将要结束“合同”不会伤害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