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才艺

儿童钢琴学习厌学成因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3-07-27 10:35:32 秀雯 少儿才艺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儿童钢琴学习厌学成因分析与对策

  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产生厌学,甚至抵触情绪,这是学琴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所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儿童钢琴学习厌学成因分析与对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儿童钢琴学习厌学成因分析与对策

  儿童钢琴学习厌学成因分析与对策

  一、儿童钢琴学习厌学成因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钢琴学习周期比较长,投入比较大,既然决定让孩子学习钢琴弹奏,应该说家长们的目标都是很明确的。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钢琴,掌握一定的弹奏技能,增长知识,并因此热爱音乐,提高艺术修养;也有的希望孩子通过钢琴学习,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还有的希望孩子多一样特长,能在今后升学时得到加分,优先升到理想的学校。凡此种种,家长目的虽不尽相同,但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然而琴童的年龄、学识因素决定了他们的认知程度不足,往往理解不了家长的一片苦心,不能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之没有足够的艺术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和良好动机缺乏持续的推动,这种无目标的学习如同不添加燃料的发动机,仅有的学习热情耗尽,厌学情绪的产生是可想而知的。

  (二)缺乏足够的意志力

  钢琴弹奏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是脑、手、体的综合运动,要想达到一定的弹奏水平,除了受教师的弹奏水平、教授方法影响外,更多地需要学童多次反复地练习。对同一件事项的多次重复,对绝大多数成年人来说都是十分枯燥的,何况是儿童。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宠爱,吃苦较少,缺乏应有的意志锻炼,加上学琴儿童大都年龄不大,有贪玩的天性,使得这些儿童在学琴中一遇到困难就会叫苦连天,闹情绪要放弃学习。同时,有些家长面对这种情况采取鼓励少于顺从的取向,心疼孩子叫苦,很随意地就顺从孩子的要求而放弃学琴,导致很多孩子在学琴不久就中断了学习。

  (三)家长急于求成

  学琴儿童本来就是在完成沉重而繁杂的学习任务之余来学习钢琴弹奏的。一些家长在辅导孩子练琴的时候较少考虑孩子的辛苦,缺乏耐心,以大人的标准严格要求孩子,希望孩子在短时间内就做到十全十美,快速取得好成绩,所以经常性地批评、责骂甚至体罚孩子,忘记了儿童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加大儿童学习钢琴的时间,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四)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存在问题

  钢琴是一门艺术性和技术性均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不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逐步提升。老师是否给予儿童正面引导,是否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都直接影响到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有的老师奉行“严师出高徒”,一味地严格要求学生,这虽然有助于琴童弹奏技术的提高,但是如果学生学琴时经常受到老师的责骂、批评,那极易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老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琴儿童的身心特点,对钢琴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缺乏足够认识,讲授内容过多过深,不仅不能对儿童提供帮助,反而引发儿童的畏难情绪。

  (五)社会大环境下不良风气的影响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不良的现象在儿童课余学琴中存在:盲目拔高、相互攀比;不停地比赛、考级;为比赛考级而教、为比赛考级而学。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使得部分学琴儿童、家长、老师迷失了学琴的正确方向。加上平时文化学习的繁重,让孩子在心理和体力上感到疲劳,从而更加厌倦钢琴学习。

  二、改变儿童钢琴学习厌学的对策

  (一)明确学琴目的

  学琴前,家长应该给儿童做些准备工作。例如与孩子一起聆听音乐、看音乐会,观赏钢琴比赛等,多给儿童介绍一些音乐常识和钢琴常识,有意识地向孩子灌输学习钢琴的意义。让儿童懂得,学习钢琴弹奏可以获取更多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将会丰富自己的人生,同时还会给自己、家人和朋友带来很多快乐,以此激发儿童学琴愿望。若家长只注重设定学琴的目标和计划而忽略了学琴的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培养,几乎已经注定了孩子不可能坚持学琴。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家长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孩子变“要我学”的被动状态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当然学琴前也要让孩子意识到学习钢琴并不是很轻松的事情,遇到困难是常事,不然学琴后孩子可能会认为家长在骗自己。大人可以通过讲各个钢琴家刻苦练琴的小故事让孩子明白只有吃得苦、有毅力的人才能学好钢琴。学琴前让孩子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避免未预料到的辛苦可能对儿童学习兴趣产生的干扰,是让儿童坚持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

  (二)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

  再有天赋的孩子在相对枯燥的练琴过程中都会丧失新鲜感,一旦学琴时间长一点,甚至有的儿童仅三五个月就开始有点厌倦,这是正常现象。家长不能因为孩子临时表现出没兴趣,而盲目判定孩子缺乏这方面的发展前途,随意中断学习,既然确定学琴就应该坚持下来。把孩子每天练琴的时间严格固定下来,不要轻易变动,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在规定的时间里不允许做任何与此无关的事情,诸如喝水、上卫生间之类。借助规律的作用,使孩子逐渐养成习惯,从而保证练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学钢琴不可避免地要弹奏一些不那么有趣的基本练习曲,此类曲子更容易触发儿童的厌倦。这时候家长应配合老师,给孩子讲明练习目的:只有掌握了技术要领,才能弹奏更优美动听的曲目。当孩子练习过程中出现瓶颈状态,反复弹奏也无法达到目的时,要告知他们这是正常现象,只要再坚持努力一下,一定会取得进步。钢琴技术非经持久的日日磨练,难以掌握“。当孩子纯属因懒惰,贪玩,任性而无理不练琴时,就应在讲清道理的同时,施之以适度的压力,也就是非练不可。”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千万不能因为宠爱孩子而放纵他们。应该充分让学童明白只有坚持做好每件事才能获取成功,得到大家的尊重,这样不仅训练了孩子学琴的技艺,更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意识,这将是儿童成长经历中最可贵的财富。

  (三)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孩子厌学心理的产生与教学环境或家庭环境紧张、不协调有直接关系,教师和家长如果经常发怒,就容易引起学生对练琴的反感,高压政策给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带来的多方面的危害。教师在教琴时要尽量让课堂轻松愉快、丰富多彩。教师要多与儿童交流,建立平等可亲的关系,用语言去说服儿童学习,让儿童把学琴当成一件乐意接受的事。家长的心态也要摆正,家庭气氛要轻松、成员要平等。多用赞赏和肯定的姿态面对学童的进步,对学童的不足和暂时的困难多加包容,多给孩子以微笑和鼓励;当孩子学琴疲劳时应该让孩子适时休息;若孩子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地练好曲目,要给予表扬并提供孩子充分玩耍的机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最好能亲自参与到孩子练琴的过程中来,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学琴的艰辛与快乐。

  (四)儿童钢琴教学应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儿童的天性决定了孩子们对枯燥无味的内容和呆板的教法都会表示异议,想要克服学习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厌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极其重要。好的教师应教给孩子全面的音乐知识和规范的演奏技巧,培养孩子的综合音乐能力;并根据每一个孩子的各自情况,寓教于乐,正确引导。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科学施教。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如《中国儿童钢琴教程》(应诗真编著),《幼儿钢琴教程》(李斐岚、董刚锐编著)等这些都是被大家认可的很好的儿童钢琴教材。在儿童钢琴教学的启蒙阶段笔者还选择了老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钢琴初级教程《指尖上的芭蕾》(李卓编著)。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集音乐知识、中外经典儿童乐曲、弹奏方法、乐曲介绍为一体,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解出来,借助配有图画和文字解读的世界经典名曲谱例,唤起儿童的想象力,并且保持孩子们对音乐的好奇心和对钢琴学习的兴趣与动力。通过儿童能够理解的想象空间,使孩子们获得各种不同的音乐知识。同时这本书对教师的教学和家长的辅导都很有帮助。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面对初学儿童,可以尝试以兴趣入手“先会弹,后专业”的教学理念。例如在训练4.5指练习时,笔者选择了法国儿歌《小星星》,这是孩子们都熟悉喜爱的一首歌曲。先不讲手型方法,让学生弹出来。当孩子很快把旋律弹出来后,发现4.5指不听使唤,音弹不响时,这个时候再从声音入手,指导学生注意手型、触键,并适时配以《哈农》针对性的练习。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兴趣,再恰当引入相对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并告知只有通过这种训练才能弹出更多更好的曲目,孩子才乐意接受,以此应对学琴的枯燥期。

  教师还应学会在表扬中点评。“当教师为学生的演奏做点评时,注意力不应放在挑错上,要从表扬孩子取得的成绩开始,然后再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无论学生弹得再糟糕,也要找出学生弹得好的地方开始点评。”这些理念老师也要善于和家长沟通,全方位保证儿童的正常学习。儿童钢琴教学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教学中应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学习钢琴。

  (五)相关机构做好正面宣传教育

  教育部门、学校、文化艺术机构、电视媒体等相关机构应通过各种方式,正面宣传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引导艺术教育健康发展,制止错误观念,指导家长、老师如何科学引导孩子学琴,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措施有:规范比赛考级制度,强调艺术性、科学性;取消商业性庸俗化的比赛;提高老师素质的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取消教学资格;严格审查教育机构,规范艺术学校类机构的宣传和管理;规范行业宣传导向,严格制止跟风攀比现象。同时,学校应切实做到减负,减轻儿童学习压力,减少家庭作业,保证儿童艺术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出现厌倦现象是正常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当然,产生厌倦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家长、教师、社会各方面不要对此一概否定,妄下结论,做到既重视,又不紧张,对厌学琴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引导、帮助、教育琴童尽快克服障碍,走出困境。只要家长、老师和社会齐心协力,钢琴教育健康良好发展,才能真正达成艺术培养的真正目的,吸引更多的儿童参与到钢琴弹奏的学习中来,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基础音乐人才,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全民艺术水平,进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音乐人才贡献我们的才智。

  儿童钢琴学习厌学成因分析与对策

  一、教学过程的误区

  (一)教师方面。在我对教师的调查中,当问到“你在教学中选用什么教材,以及如何给学生上钢琴课的?”这个问题时,所有老师的回答都是相似的:“对刚开始学琴的孩子,我们选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汤普森儿童钢琴教程》,对有一定基础的,我们一般使用《拜厄钢琴练习曲》和《车尔尼练习曲》并结合《哈农钢琴练指法》来教学,只要学生能把乐谱准确地弹出,姿势、指法、节奏不出问题,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姿势、手形正确,音准、节奏不出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

  我们从教师这一方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老师在教学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方法和模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他们每次上课反复对学生强调的是:姿势、指法、节奏;每次布置给学生的是大量的练习曲,并要求他们熟练地弹(拉)出,期望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最终使本该是具有审美享受的、愉快的乐器学习变成了一种毫无乐趣可言的、枯燥、乏味的纯手指运动,从而偏离音乐学习的“轨道”。

  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契合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某些原理。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和反应,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刺激和反应的过程。“教是刺激,学是反应;教是操控方,学是控方。学生仅被视为一种生物存在,学习只被看做是个体受环境条件支配而被动形成的行为改变,只是外界操控的结果”。在这种“操控方法”之下,对学生来说,只有外在的行为(如姿势、指法是否正确;乐谱能否完整弹出等)得到重视,而思维、情感、动机、兴趣等内在心理活动往往都被忽略。长此以往,这种“操控方法”必然会降低琴童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极端逆反行为的出现。

  (二)学生方面。人所进行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心理活动。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针对儿童心理活动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音乐教育,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同样需要遵循心理学原理,根据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过程,结合音乐结构的心理学特征,将音乐教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在这一点上,恰恰很多老师没能做到,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研究琴童的心理。在对老师的调查中,当问及“你们在教学时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做过研究”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回答“没有”。在他们看来,只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姿势和指法,剩下的就是学生练习的问题了。

  我们通过对儿童阶段的音乐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发现,儿童刚开始的时候,基本是以一种新鲜和好玩的态度去参与和对待音乐活动,从音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来说,属于兴趣阶段,这一阶段并不专一,稳定、新鲜、有趣成为他们评价音乐活动的简单尺度。如果,这时候我们不能使儿童发现乐器学习的乐趣,从而使他们对乐器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发展的话,那么,他们就会逐渐转移或丧失兴趣。没有了兴趣,乐器学习就会变成被动的学习。

  有心的朋友会发现,弹钢琴在英文里为“play the piano”(拉小提琴为“play the violin),而“play”一词在英文里就是“玩”的意思。国外的很多先进的音乐教育方法,如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强调儿童应该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完成音乐的学习,通过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进而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

  娱乐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完美结合,才是音乐教学及音乐学习的尽善尽美的境界。如果不能使孩子们喜欢音乐,那音乐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从家长来说,我们应该检查自己让孩子接受器乐学习的初衷。我在对琴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时,接受调查的琴童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参加乐器学习班?”时,竟有一半以上回答:是爸爸(或妈妈)让我来学的。当被问及“除了在学校上课外,你每天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的”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琴童表示:每天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文化课作业,就是练习乐器学习班老师布置的大量的练习曲。可以想象,他们根本没有玩耍和娱乐的时间。而这等于是剥夺了儿童阶段最应该享有的权利。当问及“你现在还喜欢弹钢琴(拉小提琴)吗”时,很多孩子没有回答,而是保持沉默。我想他们的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了。

  而被调查的许多家长坦诚地表示:自己年轻时候对音乐的理想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总希望孩子不要再“重蹈自己的覆辙”。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甚至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钢琴家、小提琴家,了却自己年轻时的心愿。并且,在“乐器考级”上,琴童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现象严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考了五级,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考五级,甚至更高级别。为了考级,他们往往无休止地逼着孩子练琴,而甚少关注孩子的感受。

  这说明,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乐器其实并不完全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有的是带着自己的主观愿望,把自己“未竟的理想”放到孩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代替自己实现理想,最好能成为中国的“莫扎特”、“海菲兹”;有的家长虽然认识到音乐学习对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素质的重要性而送孩子参加乐器学习,但由于在对待孩子学琴、练琴还有考级等问题上处理不当,从而使琴童背上沉重的“包袱”。

  所以,我们应该端正自己送孩子接受乐器学习的初衷,把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儿童的音乐表现意识;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及自尊、自信等独立意识和能力作为让他们学习乐器的目的,从而把乐器学习作为孩子从事音乐学习的一条途径,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并使孩子的各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得以建立和发展。著名作家邵华在一篇关于论述成材的文章中曾精辟阐述道:“成龙”就是大有作为,这是天才与机遇的结果,不是家长与教育能够左右的;“成材”就是成为在社会生活中胜任本职工作,有知识、有文化、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这是学校、教师等社会教育机构的责任;而“成人”就是使孩子有生活情趣、有道德感、有爱心、有良好的性格与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这才是家长主要的责任。这并不是说,家长对孩子学琴就应该不管不问、听其自然,而是应把自己的角色从“监督者”转到“引导者”上来,引导琴童快乐学习。

  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的方法,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研究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习过程“应是理解信息、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行为主义所认为的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信息的主动加工者;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不是看学会知识的数量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信息加工水平”。从乐器教学来说,我们不能光看每节课学生学会演奏多少首乐曲,而要看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来的对音高、节奏、音乐情绪等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儿童每个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遵循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一些既有一定趣味性又简单易学的乐曲入手。针对儿童抽象思维差的特点,多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对乐曲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个童话故事来引导、启发学生,这样就会使抽象的音乐语言形象化,使琴童理解音乐表现的意境,从而轻松达到教学目的,使乐器学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另外,我们在传授技能的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儿童对学习的反应,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足之处,应该先分析产生的原因,再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通过反复练习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儿童的乐器学习健康、良性发展。

  造成琴童厌学的原因有很多,本文通过调查,基于心理学原理对“教”和“学”的心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老师和家长不应只关注琴童在学习技能、技巧上的每一个进步,更应时刻关注他们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关注他们在身、心方面的发展。如果我们能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作为一种音乐教育理念来指导儿童乐器教学,相信儿童音乐教育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定会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