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类培训 百文网手机站

围棋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12-12 09:25:38 棋类培训 我要投稿

围棋的历史故事

  对于围棋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 是在中国发展最广的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那么中国围棋的历史典故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望大家能够喜欢。

围棋的历史故事

  围棋的历史故事1

  举棋不定

  公元前559年,卫献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了政变,推翻了 卫献公的统治,改立卫殇公为君,献公不得不逃到齐国去避难。十二年后,宁殖 的儿子宁喜当上卫国的左相,而卫献公也在齐国的帮助下占据了卫国夷仪这块地盘,并开始图谋恢复君位。卫献公派人找宁喜谈判,要求他废黜卫殇公而拥戴卫 献公,并以复位后让他独掌国家大权为条件。宁喜犹豫再三,还是同意了卫献公 使者的劝说。卫国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这件事,说:“宁喜看待国君还不如下围 棋,日后定不能幸免于祸难。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胜过对手,更何况安置 国君这样重大的事情呢?九代相传的卿相,到宁喜这里就要灭亡了,这是多么可 悲的事情啊!”宁喜后来果然被杀。这就是成语“举棋不定”的来历。——《左传》

  王粲复棋

  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博闻强识,过目不忘。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 局乱了,王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 己的眼睛。他们用布把复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胸有成竹, 第二次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揭开罩布,两下一对,不错一子。 ——《魏书·王粲传》

  费祎考棋

  费祎是三国时蜀国的大臣,聪敏干练,识悟过人,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军政大权 主要由他掌握。公元245年,魏国大军直扑蜀境,形势万分危急。费祎奉命出 征,大夫来敏前来践行,希望与费祎下一盘围棋作为告别,费祎爽快答应。两人 对坐,来敏执白先行,招招都是强手。费祎神色镇定,防守得法。来敏见无隙可 乘,且棋势露出多处破碇,于是推盘认输,他恭贺费祎说:“大战在即,我所以 要和你对弈,其实是要看看你的胸襟气度。现在我相信,你是抵御敌人的最好人 选。”果然,费祎到前线后,坚壁清野,凭险固守,使魏军久攻不下,露出疲 态,再若强行攻击,必为蜀军所乘,不得已全线撤退。 ——《蜀书·费祎传》

  弈秋诲棋

  弈秋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棋手,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由于棋术高 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为师。他有两个学生:一个诚心学艺,十分专 心;另一个大概只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 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 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 棋艺。所以孟子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这便 是成语“专心致志”的来历。——《孟子》

  巢毁卵破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断专行。朝中重臣孔融为人耿介刚直,多次 指陈曹操的不是,令曹操又忌又恨。建安十三年,曹操暗中授意属下诬告孔融图 谋不轨,判处其弃市之刑。孔融被捕时,他七岁的女儿和九岁的儿子在家里下 棋,有人通风报信让他们快逃,但他们不为所动,仍坚持下棋。他们说:“哪有 巢毁而卵不破的道理呢?”兄妹俩镇定自若的行为震动了曹操,他害怕此两人日 后为父报仇,于是下令把兄妹俩也给处死了。 ——《世说新语》

  顾师言镇神头势

  唐朝大中年间,日本国王子神头王来朝,皇上便集合各种艺人,摆上珍馐佳肴来 款待他。神头王非常喜欢下围棋,而且棋艺高超,在日本国从没输过。皇上命棋 待诏顾师言陪他下棋,且要赢他,以显大唐人才之盛。

  两人下到第三十三手的时候,还胜负未分。顾师言怕完不成皇帝交给的任务,便 凝神思考,很久才落下一子。神头王细视棋局,顿时瞠目结舌,投子认输。这一 招棋,后来被称为“镇神头势”。

  神头王输了以后,对接待他的大唐官员说:“陪我下棋的待诏,在大唐能排第 几?”顾师言本是大唐的第一高手,官员故意骗他说:“只排第三。”神头王 道:“我来大唐没有别的愿望了,只想见见贵国第一国手的风采。”官员回答 道:“王子您只有赢了第三,才能见第二;赢了第二,纔可以见第一。现在王子 连第三都赢不了,怎么能轻易就见第一呢?”神头王听罢,一声长叹:“原来小 国的第一,还不如大国的第三啊!” ——《太平广记》

  阮籍呕血

  西晋名士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为人放诞,不拘小节,然而生性至孝。有一 日,他正和朋友对弈,忽然有人来报,说他的母亲病故。朋友提议暂时终局,待 他处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择日再战。阮籍摇了摇头,坚持不肯,一定要先决胜 负不可。棋局终了,阮籍饮酒两斗,放声大哭,呕血数升,几乎丧命。——《晋书·阮籍传》

  王质烂柯

  东晋时,信安郡樵夫王质入石室山中伐木,见两童子对弈,便将斧子放在地上, 驻足观看。也不知看了多久,两童子顺手给了王质几枚枣核状物,王质吃下后遂 不觉饥饿,继续专心致志地看棋。一局棋尚未下为,一童子忽对王质道:“你怎 么还不回去?”王质如梦初醒,忙去取斧子,却发现斧柄全已朽烂不堪。回到家 里,物是人非,原来山中一局棋,世上已百年。——《太平御览》

  换子逐客

  唐代元和年间,东都留守吕元应一日正与门客下棋,送来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 处理。吕元应拿起笔准备批复。下棋的门客趁机迅速偷换一子。哪知门客的这个 小动作,吕元应看得一清二楚。他批复完文件后,不动声色地继续与门客下棋, 最后门客胜了这盘棋。第二天,吕元应就请这位门客走了,谁也不知为什么,连 那位门客自己也不明其中原由。临行时,吕元应照例送了许多东西,以礼相待。 十多年过去了,吕元应终因重病不治行将离开人间,他把儿子、侄子叫到床前, 向他们讲述了十年前与门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说,“当时偷换了一个棋子,我倒 并不介意,但由此可见此人心迹卑下,不可深交。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交朋友 务必慎重。”说完,便与世长辞了。

  天元定乾坤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时有一个虬髯客张 三,为人豪爽仗义,心有大志,也想伺机起兵。他从朋友李靖处听闻了李世民之 才,希望能与其先见上一面再谋后计。双方相约在刘文静的府上会面,李世民应 邀而至,虬髯客张三见其神采奕奕,气度不凡,心里争霸中原之念已经消减了不 少,但终究他还是邀李世民在棋盘上切磋一番。张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摆在四个 角的星位上,嘴里还高呼一声“老虬四子占四方”。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心知肚明 对方的来意,他不慌不忙地执起一子,放在棋盘的天元上,朗声道“小子一子定 乾坤”。

  李世民棋艺远胜张三,虽然自动让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谓始终掌 握主动。中盘过后,张三所占的四个角已被吃掉其三。当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 子,要向最后一角发起进攻时,张三托住了前者的手,说道:“中原大地已归公 子所有,东南一隅,山高路远,就请公子交托于我。”后来,李世民开创大唐盛 世,张三自领十万大军渡海东征,当了扶余国的新王。——《太平广记》

  玄奘解棋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自幼喜爱下棋,家中收集有历代秘谱,他曾潜心研究,并能推 陈出新。当时,有一位国手曾问他有关围棋的问题,他精辟地说道:“棋盘象征 宇宙。天体由三百六十部分组成,所以棋盘纵十九道,横十九道。棋盘共三百六 十一目,那多出的一目就是天元,即黑星,意为‘太极’,表示宇宙的本体。三 百六十一是古代日历全年的天数,四个角分别为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分别表示 白昼和黑夜。棋盘和棋子就这样象征着天地。”那位国手听到对围棋的这番新颖 和透彻的`解说,不由十分钦佩玄奘的学识。

  弈棋忘忿

  李讷是唐朝时高丽人,代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封陇西郡王。又曾任仆射之职,实 为宰相之职。李讷性情急躁,但酷爱下棋,下棋时神情安详,极其宽容温和。每 当他急躁得大发脾气时,家人就悄悄地将围棋放到他面前。李讷一见围棋便马上 和颜悦色,拿起棋子摆弄棋局,于是就把满腔怒气完全丢到脑后了。——《古今谈概》

  棋差一着

  宋太宗赵光义酷爱围棋,常宣棋待诏贾玄与其对弈。贾玄艺高出太宗不止一筹, 但为了不让天子扫兴,每次对局总是不多不少仅输一子。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 相让了,起先他并没有点破,可日子久了,便对这种“常胜”渐渐失了兴致。一 日,他下定决心,执意要让贾玄拿出真本事来与自己大战一盘。听闻圣意后,贾 玄自是连连推辞,但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让贾玄三子。不过即便如此,贾玄还 是以精准的一路之差输棋。宋太宗失望之余马上要求再下一盘,并警告贾玄,若 是再输可就要革去官职了。

  第二盘棋开始,下到中盘时出现了一个“三劫循环”,双方都不能退让,按规矩 应判为和棋。面对这一结果,宋太宗要求再来第三盘,而且还加重了警告力度— —贾玄若胜,能获赐绯衣,倘不敌,便会被抛进污泥浊水中。

  结果第三盘依旧和棋,因为贾玄被皇帝强迫性地让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输了。不 过待他被侍卫扔进荷花池后,突然又高呼了起来。原来,贾玄的手里头还握着一 枚子没算呢!见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来,而后又赐予绯衣。——《古今谈概》

  围棋的历史故事2

  你更爱下围棋,还是听驴叫?

  把这个问题抛给西晋才子王济,会让他纠结死,这两样今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没法往一块儿撮的爱好,都是他一生所嗜。

  王济倒也不孤单,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是雅好围棋,更好驴鸣。王粲死后,曹丕曾带领一帮王粲的生前好友集体学驴叫为其送行。王济死后,他的粉丝孙楚也在灵前学驴叫,学得太逼真,惹得宾客哄堂大笑,孙楚还很不高兴。

  虽然荒诞不经,但这就是魏晋南北朝文人的个性。建功立业太难,朝不保夕,不如及时纵欲享乐,弹琴下棋。何况当时,愈出格,反倒愈显得棋高一着。

  两晋和南北朝,社会政治混乱,战乱不休,但人的思维却空前活跃,个性获得极大解放,涌现出了无数以不干正事为荣、追求清虚生活的特立独行之人。围棋,也成为与诗书并列的一种才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都乐在其中。“汉魏明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士,逸思争流。”梁朝沈约的《棋品序》,是这一时期围棋盛况的真实写照。

  隐居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的“竹林七贤”,喜好清谈,不拘礼制,也都很喜欢下围棋。《晋书·阮籍传》上说,阮籍母亲死的时候,他正与人对弈,棋摊儿没有一哄而散,对手表示可以暂缓一下,待阮籍料理完老母后事再继续,阮籍却不同意,坚持下到底。“七贤”之一的王戎身上也发生了同样的事,在任豫州刺史时,母亲死了,他仍在家中看别人下棋。

  阮籍和王戎都以“性至孝”知名,所以此种行为常人无法理解。仅仅用不拘礼制来解释恐怕不够,或许,两人是需要一个心理缓冲时间来接受悲痛的事实。电影《天下无贼》结尾,刘若英听说刘德华已死,没掉眼泪,没说一句话,只是狠狠地把手里的烙馍卷京酱肉丝一口一口吃掉。阮、王二人怕也是拿手头的棋局缓神儿,但缓过了神儿,该哭还是要哭的。所以,《晋书·阮籍传》中说,一局终了,阮籍一口气喝下二斗酒,放声悲号,吐血数升。而王戎在棋局结束后,“容貌毁悴,杖然后起”,像木头人一样。

  这段时间,真正对围棋贡献最大的正是这帮放浪形骸的文人,他们已经不再把围棋看做决赌胜负的舞台,而更看重围棋的修身养性,这当然进一步提高了围棋的品位与境界。有个典故叫做“裴遐雅量”,说名士裴遐对弈时有人敬酒,他没顾上立即喝,把酒搁在一边,被敬酒者误解而遭推搡,他从地上爬起来又坐回棋桌,“颜色不变,复棋如故”,难怪《世说新语》要把他编入“雅量篇”。

  如果说文人是魏晋南北朝时围棋的群众基础,那么,帝王则是围棋的形象代言人。这段时间,晋武帝、宋文帝、齐高帝、梁武帝都是个中好手,围棋也在南北对立期间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孙皓洛阳观棋发幽愤

  西晋的开国皇帝、温县人司马炎是个围棋迷。据《晋书·杜预传》记载,一天,晋武帝正跟秘书丞张华,就是在《博物志》里探讨围棋起源的那位才子,在洛阳的宫殿里下围棋,老将军杜预奏请讨伐吴国的表章送来,请求皇帝确定伐吴的日期。司马炎下棋正在兴头上,随口而出:“明年。”

  如果真是“明年”,那真是一盘棋改变历史,西晋统一中国的进程怕要往后推了。这时候,局中人张华却异常清醒,突然站了起来,把棋盘推到一边,说:“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令讨之,可不劳而定!”司马炎听了张华的话,缓过神来,立即下令择吉日出兵。公元280年,晋发兵20万,只用三个月就灭了吴国,俘虏了吴主孙皓。

  天下统一后,在短暂的太康10年间,晋朝社会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号称“太康之治”。司马炎更加笃好围棋,常跟自己的女婿、那位爱听驴叫的王济(字武子)对弈,在著名的棋谱《忘忧清乐集》中,就保存有一局“晋武帝王武子弈棋谱”。有一次,他还命令孙皓在旁边观战。

  吴国是三国之中围棋氛围最浓的,孙皓的伯公孙策尤爱围棋,所以孙皓的棋力应该不差,司马炎叫他来看棋,恐怕炫耀的成分居多——瞧我能武能文。但孙皓观棋的心情不会好,他在吴国为政严酷,常挖人眼,剥人脸皮,是说一不二的狠角色,如今却在洛阳看人眼色。

  《晋书·王济传》记载,司马炎正跟王济对弈,突然问起孙皓为什么要剥人皮。孙皓看见王济把脚伸到了棋盘底下,便故意挖苦说:“对君主无礼的人就要被剥皮。”史书上没有记载司马炎和王济的反应,而孙皓这句,算是对软禁生活的小小发泄。被俘虏四年之后,郁郁寡欢的他死在了洛阳。

  一次代表南北方的高手对决

  运动是不分国界的,今有乒乓外交、篮球外交,在围棋风行的南北朝,亦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围棋外交”。

  当时,魏孝文帝元宏很想统一中国,便派散骑常侍李彪出使南齐,一探虚实。李彪是顿丘卫国(在今濮阳境内)人,名字就是元宏赐的,深得皇帝信任,但元宏选他去,还因为他的另一个身份——魏国有名的围棋高手。元宏一生仰慕汉文化,而围棋流行的南朝一直以中华正朔自居,所以,他有心要在围棋上跟南朝斗一斗。

  依据《魏书·蒋少游传》的记载,李彪去南齐时,又特意带了北魏有名的棋童,洛阳第一高手范宁儿同往。最终,与南朝高手对决的重任,就落在了这个孩子身上。

  南齐这边,皇帝是齐武帝萧赜(zé),乃父齐高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撰写围棋书的皇帝,有《齐高棋图》二卷问世,棋力与当时位列二品的褚思庄差不多。所以,萧家是有围棋基因的。萧赜更知道,这几位北方棋手来者不善,不可轻视,他把接待任务交给了江南名手王抗。

  这场国际对抗赛的胜败,直接关乎南北两朝的荣辱,比赛现场,观者甚众。王抗的棋力是时人有目共睹的,《南齐·萧惠基传》中记载,他的棋力是“第一品”,特点是“神速”,注重布局。范宁儿是什么棋风不得而知,根据史载,两人只下了一局,结果,王抗竟然爆冷告负。

  一时间,北朝人扬眉吐气,而南朝人震惊无比。

  一局比赛的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对范宁儿与王抗究竟谁厉害,后世说法不一。明代王世贞在《弈问》中认为,王抗可能是轻敌了,“宁儿以有心待王抗,而抗以无心待宁儿”,所以范宁儿赢了,这不过是一盘棋而已,究竟谁高谁低,尚不可定。

  再者,王抗从刘宋时期就名扬天下,此时已五六十岁,精力不济,面对敌国年轻黑马,主场作战,压力山大,输棋也情有可原。

  据说,这一胜利让元宏龙颜大悦,带队教练李彪班师回朝后不久,就升迁做了秘书丞。以后的九年,北魏六次遣使南齐,范宁儿均随同前来。但在后来的六次对抗中战况如何,史上并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