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 百文网手机站

普通话概念

时间:2022-09-06 15:36:30 普通话 我要投稿

普通话概念

  普通话这个概念是近现代才有的,在古代是没有普通话这种称谓的。那么在古代就没有类似普通话的话吗?中国从秦朝开始,地域面积就已经超过了360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地域下,生活的人,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普通话概念,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普通话概念

  普通话概念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叫国语,华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广泛通行于中国全境(大陆,台湾。香港、澳门通行广东话)。

  192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中文的主要参照。当前在新加坡等国为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华人群体广泛采用的共通口语或书面语;

  1949年政府败退台湾后中国大陆改称为“普通话”,此称呼也使用于港澳地区。台湾地区继续使用“国语”称呼,在海外华人地区则称为“华语”。当前大陆方面主要是网民在网络中使用,影视节目中多以“国语版”指代现代标准汉语版本的电影,动画作品。

  没有“普通话”的古代,人们是如何交流的?

  普通话英文“Mandarin”来自葡萄牙语。现今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官方用语,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定地位。

  其实在古代,也有所谓的普通话,只不过,在古代有另外一种叫法“雅言”,或者说叫“官话”。

  中国古代的官话,主要是以国都所在的区域为标准。

  在夏,商,周时期,地域面积比较小,管理范围也不大,但基本上是围绕着现在的河南建立国家的,因此,那个时期的雅言就是河南话,更确切的应该说是洛阳为中心的话。比如,东周时期,就比较明确的是以当时的国都洛邑地区的语言作为当时的雅言。《论语》里讲“子所雅言,诗书执礼。”也就是说,孔子虽然是鲁国人,但他不用山东话讲学,而是用河南话讲学。

  秦朝时期,国都是咸阳,所以,当时的雅言官话就是关中的话。

  秦始皇有一个更伟大的功绩就是书同文。他把战国时期六国发展出来的已经开始各不相同的文字均废掉,进行全国统一文字的运动。这一文化运动造就了中华文化2000多年来,持续传承不会断代。文字的统一也使得所有炎黄子孙具有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也加深了大家的民族意识。使得炎黄子孙几千年来,始终坚持大一统的思想,坚持中华文化一脉传承的理念。

  文字虽然统一,但由于地方太大,各地的百姓,他们用不着去见皇帝,连见州官,县官都难,所以完全用不着说官话,所以各地的方言还是保留了下来。

  于是在古代,就形成一种现象,你要是做官,尤其是各地一把手级别的官员,或者是从科举考中然后外派的官员,都是要先学好官话,以便于面见皇帝,以便于到京师述职用的。而老百姓,则一般不管这些,他还是说着自己本地的方言。各级官员呢,要不就是自己多种语言都会,要不就是在自己治理的州,府下,有熟悉本地语言以及雅言的翻译来帮助他了解民情。

  汉朝以后,代汉的魏也是以洛阳为都,所以当时的官话也是河南洛阳话,后来的西晋继续以洛阳为都也自然承袭了洛阳官话。

  到了东晋,国都迁到了金陵(南京)。但是由于南渡的中原人非常多,所以,东晋的.官话开始由洛阳雅音向洛阳音与吴语结合转型。形成了新的吴音做为雅音。并且这个雅音一直传承到后来的南朝。

  隋朝是继承自北周,北周是从北魏分化而来,北魏最初是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建立的国家。

  所以,隋朝时期的官话是结合了鲜卑语的关中话(隋唐都建都长安)。但是隋朝当时为了照顾南方人,规定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让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

  唐朝虽然延用隋朝的雅音官话,但是因为洛阳也一度是首都,所以官话也开始向洛阳一带靠拢。

  北宋时期,北宋建都是开封,离洛阳也是很近。因为地理的相关性,官话自然也还是基本一样,以洛阳音为标准。当然了,宋朝标准的叫法是“正音”。

  元朝时期,蒙古人规定蒙古语是国语,但是蒙古人才几个人,汉人才是最多的,除了官员外,谁还去学蒙语啊。因此,元朝也规定汉语为“天下通话”,汉人仍然是说汉语。并且,由于汉人的同化能力强。元朝的王公贵族后来也开始渐渐地学会了汉语。

  明朝虽然开始建都南京,但不久后,即迁都北京,南京只是做为陪都。官员养老的地方。在迁都北京的过程中,南京迁过去的人非常多,有几十万。于是,这几十万说着南京雅言的人,开始和校正北京本地人的语言习惯。最终形成了以南京音调为标准的北京地区正音。

  清初是又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但随后北京方言(即明初南京的语言)国语。由于明至清代定都北京的关系,南京官话的腔调逐渐染上以当时北京方言为代表的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通行范围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民间,地位较低,因此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声调为标准正音。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清朝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分化出来,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官话从而逐渐分为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两支。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明都北迁时北京城内南京移民过半)相融的基础上,融入少许音译满语词汇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民国初期,当时确定全国官话的时候,是北京话和广州话二者竞争,最后,在孙中山一个广东人的努力下,选择了北京话为标准官话。主要是孙中山虽然是广东人,但他希望团结北方人,共同建立一个新的中国。

  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其中,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声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普通话。后来改为以北京话为国音,并且去除了尖团区分。

  以北京话为基准的普通话,后来又成为新中国的标准普通话。一直延续了下来。

  古代,没有刻意向百姓推广官话的措施。并且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手段也较为落后,各个地区的人口流动较小,只是面对着处于同一地区的人们,因此只要操一口方言也就交流无碍了。

  现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地方言虽然还有保留,但是大多数人,已经能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通行全国各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