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管理 百分网手机站

品类创新:寻找心智的空缺(2)

时间:2017-12-05 15:04:20 品牌管理 我要投稿

品类创新:寻找心智的空缺

  面对新品类,消费者首要的问题是,它是什么?品类名的作用是给予消费者直观、简洁的答案,而不是令消费者更加迷惑或者浮想联翩。好的品类名如绿茶、红茶、冰红茶、乌龙茶、豆奶,这些品类名简洁、清晰,潜在消费者容易理解。

  3.为新品牌命名

  品牌名则要求独特、简单、顺口,寓意品类某种特性,好的品牌名如可口可乐、白加黑、喜力、百威、帮宝适、格力等。与为品类命名的误区相反,很多企业喜欢采用通用性的品牌名,认为这样做可以垄断整个品类,这是一个命名上的致命错误。稻花香集团推出的“清样”品牌,是一个明显具有通用性特征的品牌,听起来很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酿酒过程中的“样酒”。类似的例子还包括“原叶”、“维他奶”。

  独特性品牌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用不经常使用的词汇。例如“黄牛”是经常使用的词汇,黑牛则不是,作为一个品牌名,“黑牛”比“黄牛”更好。

  另一个命名的误区是,借助已经建立广泛知名度的“名字”来做品牌,期望这样可以节约传播成本。刀郎成名之后,有企业推出了“刀郎酒”;水立方出名之后,茅台集团推出了“水立方酒”;这些做法看似有创意,但本质上与采用品牌延伸策略类似。通常已经建立广泛知名度的名字都有所代表,例如刀郎代表一个新疆民歌手,要“修改”这一既有的认知,所花费的代价远高于所节约的传播费用,而且无济于事。实际上,你会发现使用这一策略的品牌鲜有成为大品牌的例子,原因正在于此。

  4.标志性视觉

  建立象征性视觉的目的在于强化品类的独特性,令其更容易进入消费者心智,同时也使得品牌在与竞争品牌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成为潜在消费者心智中品类的稳固代表。象征性视觉包括独特的外观、色彩、包装、LOGO、经典广告形象等。

  独特外观的例子如可口可乐的裙形瓶子、茅台的白瓷瓶子红瓶贴、Thinkpad的经典黑色等。独特的色彩如宜家的黄、可口可乐的红白等,需要强调的原则是“差异比美观更重要”,重要的是与竞争对手相区隔和突出,例如可口可乐是红白,百事可乐则是蓝白,尽管蓝白色被认为属于冷色调,也并不美观,但蓝白体现对立性的品类战略,因此更加有效。这正是洋河“蓝色经典”所采用的策略。

  5.聚焦核心品项

  统一推出的“茶里王”正是因为初期过早延伸产品线而导致失败的典型代表。“茶里王”推出之初,聚焦于“台湾绿茶”一款产品,宣传的口号是“绿茶的回甘,就像现泡”,这个产品在上市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糟糕的是,“茶里王”很快推出了“日式无糖绿茶”、“英式红茶”等产品,口号只好改为“茶的回甘,就像现泡”。多产品策略给消费者认知和终端销售都带来了混乱。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消费者对士多店的老板说要一瓶“茶里王”时,士多店老板只好问,你要“台湾绿茶”、“日式无糖绿茶”还是“英式红茶”?一部分消费者选择回答“台湾绿茶”,结果往往是缺货;一部分消费者干脆回答,那还是康师傅绿茶吧。

  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常常会受到“满足消费者多种口味、多种价位需求”,甚至“单一产品难以抢占更多卖场空间”等观念的挑战。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考方式,企业所考虑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为新品类争取更多的卖场展示空间,但不能为更多的展示空间而稀释和破坏新品类。

  一些教训

  “非茶六加一”是在品类创新方面的典型反面案例。

  2009年5月12日,上海界龙集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产学研战略合作暨首项健康饮品成果转化签约仪式”在张江集电港举行。界龙集团花费270万元,将上海中医药大学“银棘茶”项目正式转化,并斥资1亿元用于饮品生产设备的购置。

  界龙集团董事长费屹立对这款饮品的命名一直非常得意。“我一直认为,我们这款饮品并不是茶,它是在普洱茶的基础上,混合了沙棘、红枣、白果、山楂、荷叶共同泡制而成,它不是常人所说的茶。”茶之道,非常茶,“非茶6+1”的名字由此诞生,因为它综合了6种原料组合而成,名字一出让人感觉十分醒目,“跟央视著名节目也十分相似。”费屹立说,希望产品给广大消费者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加亲切,吸引大家去关注它的内涵,它所传达的养生之道。

  究竟这款“品类创新”的产品前景如何?只要参照前面所列的品类创新法则,我们很容易看到这款饮料存在明显的问题:

  1.复杂品类名。“非茶6+1”究竟是一款什么产品?这个问题含混不清,企业认为它不是茶,给它取了一个复杂的品类名“植物混合普洱茶饮料”,消费者很容易理解红茶、绿茶、橙汁饮料、乳饮料,但是很难理解“植物混合普洱茶饮料”是什么,自然也很难产生对它的需求。

  2.失策的品牌名。“非茶6+1”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有创意,但问题正在于此,由于和央视著名的电视节目相似,这个名字已经有所代表,缺乏独特性。

  3.品类核心价值与目标顾客群相悖。“非茶6+1”所希望传达的养生之道与瓶装饮料的消费群体南辕北辙,注重养生之道的群体多为中老年,中老年人消费瓶装饮料的机会极少,而瓶装饮料的消费主力为青少年,显然对养生缺乏兴趣。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期望针对中老年人诉求“养生”定位,根本就不应该开发瓶装产品。

  “非茶6+1”上市之后,选择了温州市场作为试点,结果在预料之中,销售反响平平。其后,企业进行了战略调整,重新回到“茶”品类,改“植物混合普洱茶饮料”为“风味普洱茶”,针对年轻人进行诉求。这样的调整虽然较之前有所进步,但依然问题重重:一个叫做“非茶6+1”的品牌,宣传自己是“风味普洱茶”,岂非前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