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 百分网手机站

心理干预对抗震救灾官兵焦的作用

时间:2018-04-18 17:17:31 心理咨询师 我要投稿

心理干预对抗震救灾官兵焦的作用

  导语:心理干预 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干预的手段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康复、心理危机干预等。

  地震、海啸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难,自然灾难对人的生活环境和财产的破坏力极其强大,面对灾难造成的伤害和死亡,救援人员也将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此次汶川5.12大地震,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及大量人员伤亡,及时开展抗震救灾部队官兵心理干预,可缓解官兵心理压力,调节官兵情绪,塑造官兵社会认知,调整官兵社会关系,整合官兵人际系统,鼓舞官兵士气,矫正官兵不良行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省青川县桥头镇回龙村上坝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420名解放军官兵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18 a~39 a;军官46名,战士374名。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1]、抑郁自评量表(SDS)[1]评定抗震救灾解放军官兵的焦虑抑郁状况。于2008年5月25日对执行任务后的抗震救灾解放军官兵进行首次(心理干预前)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心理干预措施。分别于心理干预15 d末(6月10日)、30 d末(6月25日)再次进行测评,对上述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心理干预

  (1)认知心理干预:由心理专家进行多次集体座谈,提供相关咨询,倾听抗震救灾官兵的倾诉与宣泄、了解其心情,通过系统的交谈减轻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要求自愿参加,表明心理晤谈的意义、方法,并注意保密问题。赞扬官兵为当地政府做出的贡献。解答地震有关知识,以及在地震灾区可能流行传染病等相关问题。(2)行为干预:进行肌肉放松,自我控制训练、静坐和自我催眠等。通过训练,可降低个体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缓解骨骼肌紧张及减轻焦虑程度,最终使其学会有效应对心理和生理应激。(3)物质保障与心理预防:改善官兵住宿及生活条件,满足其对饮料和食品及卫生的需求,提供快捷、便利的日常用品,组织观看总政及军区的战地慰问演出,优抚官兵亲属等途径,解除前线官兵的后顾之优,促使其保持良好心态。

  1.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身体反应:(1)易疲劳,体能下降;(2)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心理反应:(1)与他人交流不畅;(2)情感迟钝;(3)对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4)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觉得生气;(5)感到不够安全;(6)睡眠出现问题,噩梦;(7)缺乏自制力,愤怒,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8)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9)对于自己也需要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10)过分地为受害者悲伤、忧郁等。

  2.2 入组官兵心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标准分均在35~42分之间,焦虑抑郁情绪显著缓解或消失。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结果,见表1。表1 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发生率(略)注:经χ2检验,与干预前比较χ2=44.353、21.962,﹡﹡P<0.01。

  表1显示,入组官兵心理干预前焦虑发生率为14.52%,抑郁发生率为6.9%;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发生率均随着干预时间的延续呈持续性下降,干预后第30 d末与干预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χ2=44.353、21.962,P均<0.01)。

  3 讨论

  灾难性事件是指对于那些突然发生、无法预料、不可控制,对财产、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体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并且产生强烈恐惧、无助、超出个体或整个社区应对能力的、大规模的天灾和人祸。地震、海啸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难,自然灾难对人的生活环境和财产的破坏力及其强大,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灾难中及灾难后,幸存者及救援人员不得不面对灾难带给身体和心灵靠自身能力无法抵御的极大创伤和危机。在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危机的成功解决有三重意义:个体可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经历的危机事件重新认识,以及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创伤性应激事件幸存者、事件目击者、事件当事人的亲人和救援人员。本研究显示,救援部队在一线进行救援任务,目睹了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及人员伤亡,运送病人和尸体,经历余震造成的伤害以及自然条件的恶劣及工作的压力,抗震救灾官兵中焦虑发生率为14.52%,抑郁发生率为6.9%。进一步证明了突发事件可导致救援人员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近年国内学者对不同军人人群、不同作业环境、不同军事任务下的心理应激进行了分层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3]。心理危机的解除必须有良好的'计划,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或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发生。要针对当时的具体问题,并适合当事者的功能水平和心理需要来制订干预计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关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危机干预的计划是限时、具体、实用和灵活可变的,并且有利于追踪随访。因为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当事者学会对付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这不但有助于渡过当前的危机,而且也有利于以后的适应。本研究显示,对抗震救灾官兵进行心理干预30 d末,焦虑发生率为1.90,抑郁发生率为0.71%,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均<0.01)。表明及时的、有计划的对抗震救灾官兵进行心理干预,能显著减轻或缓解其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尽快恢复社会功能。

【心理干预对抗震救灾官兵焦的作用】相关文章:

1.焦点解决咨询理论与心理干预

2.心理干预对精神症患者心理健康的作用

3.心理干预对急救人员心理健康的作用

4.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作用

5.老年抑郁心理干预分析

6.心理暗示的作用

7.茶道心理学的作用

8.心理咨询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