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培训 百文网手机站

水彩画风景写生方法

时间:2022-12-16 10:11:29 美术培训 我要投稿

水彩画风景写生方法

  怎样才能画出好看的风景水彩画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彩画风景写生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彩画风景写生方法

  水彩画风景写生方法

  临摹入手,临写结合。水彩风景写生,难度很大。因此,在开始时临摹一些好的水彩画非常有必要。我国已故的著名水彩画家李剑晨教授终生从事水彩艺术的创作和研究,硕果累累。但是他在八十多岁时,还在家中临摹英国的水彩画。

  临摹水彩画,最好是临摹好的原作。在没有原作的情况下,可选择印刷清晰、题材和难度又能被初学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水彩风景画去临摹。

  临摹几张水彩风景画后,就开始写生。先就近写生,选景可小,不宜复杂。慢慢的有经验后就可以到理想的景点去写生。

  多画小幅的水彩风景速写。水彩风景写生,开始时画幅不宜大,一般以16开和八开画纸为宜。为了及时捕捉色调,并培养自己的色彩概括能力,提倡画32开或64开大的小幅水彩风景,提倡画速写性的水彩风景,等对色调有把握后再逐渐画稍大一点的风景画。不少老画家出差、开会或者下乡,都喜欢作小幅的水彩写生,以收集素材,并抒发感受。他们画幅虽小,气概却不凡。

  多练习风景中的难点题材。水彩风景涉猎内容很多,如天空各种不同的云彩、山石、水面倒影,各类不同姿态的灌木丛、杂草与碎石,建筑、沙漠及大海等等。开始学习风景写生时,也可以一一单独练习,不少成功的水彩风景画家都曾经做过这样的练习。

  从一种题材的自然风景写生入手,后涉猎多种不同题材的自然风景。水彩风景的内容极其广泛,如田园风景农舍民居、古建筑、街景、平原风景、山区风景、城市风景、沙漠风景、码头风景、校园风景、园林风景、森林风景、现代建筑风景等等。要画好每一种题材的风景实在不是一种易事。要就近从一种题材的自然风景写生入手,当画熟练后,再涉猎多种不同题材和自然风景。

  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选定不同的题材和画法。学习水彩风景,必须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特点决定所学的题材和画法,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同学要以各类不同形式的建筑风景作为主要题材,如民居、古建筑、现代建筑、街景和园林建筑等;学习园林设计的同学则要以各类不同长势的植物的自然风景和园林风景作为主要题材。

  水彩画的色彩原理

  一、 色彩与光

  光是色彩产生的重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环境离不开光,我们能看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是由于光的存在,没有光,世界将会是一片黑暗,人类的视觉也就失去了意义。

  最常见的光有自然光,如太阳光、月光等;另外是人造光,如火光、灯光等。色彩学是以太阳作为光源来解释光和色的物理现象的。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通过一个小孔将射进屋内的阳光用三棱镜进行分解,将太阳分离成色彩的光谱,被称作光的散射,即可产生一条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顺序排列的标准色带。牛顿又对每种色光再进行分解试验,发现每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但不能再分解。他又把光谱的各色光用透镜重新聚合,结果又汇成了与日光相同的白光。由此牛顿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白光是所有不同色光混合的结果;二是两种单色光相混合可出现另一种色光,如红光与绿光相混合呈黄光,蓝光与红光相混合是品红光。

  光学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光是由于它们的波长的频率不同而产生的。现代的光学手段不仅能测出每种光谱中色光的准确波长,而且还对人的视觉、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色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光学中,波长在 400-750毫微米的光称作“可见光”。例如波长在640-750毫微米呈红色,波长在600-640毫微米呈橙色,波长在550-600毫微米呈黄色,波长在480-550毫微米呈绿色,波长在 450-480毫微米呈蓝色,波长在400-450毫微米呈紫色。

  比紫色光波长度更短的还有紫外线、 X射线、宇宙线等,比红色光波长度更长的还有红外线、雷达、电视波、无线电波等。这些光波是人类视觉不能直接感知的。

  其实,色彩是一定波长的光反映在人的视网膜上所形成的感觉。那么,平常的物体为什么是有颜色的呢?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一是发光体。在自然界中,太阳是最主要的光源。除了太阳之外,还有许多发光体。金属在常温下是不发光的,如果对它逐渐加温, 也可以变为发光体,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色彩逐渐由红橙色转化为黄绿色,温度极高时转化为蓝白色,这种转化在光学上叫做“色温”。“色温”的学名是K,色温至300OK,相当白炽灯的光谱色,色温至600OK接近阳光的白,至200OOK则蓝光炫目。

  当我们用光谱分析仪对不同色温的发光体进行测定时,可以看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不同光波的含量是不等的。例如,白炽灯 (火光、烛光等),含有较多的红黄光波,蓝紫光波较少;而日光灯含有较多的.蓝紫光波,红黄光波较少。所以看起来,前者发红,后者倾白蓝紫。晚上我们观看楼房中不同灯光时, 这种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光源色对物体色彩的形成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如夜晚灯光颜色对建筑物、水面倒影及地面的反映是显而易见的。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二是透光体。当人们用一片有色玻璃遮住眼睛来观察外面的景物时,似乎是给自然景物“染”上了颜色。达 . 芬奇就做过类似试验 ,他发现“通过有色透光体观察物体时有的物体颜色增强了,有的物体颜色削弱了 ”。通过有色透光体观察物体时,透光体的色彩决定了人的视觉的色调。透光体自身的颜色,是由它所能透射的色光所决定的。根据这个原理,在舞台灯光照明,幻灯放映,夜景灯光,只要改变一下滤色体就可以任意调整照明的色彩。在绘画写生中,当我们看到逆光的树叶、花瓣,涌起的海浪以及人物、动物的某些部位 (如人的耳轮、眼皮,鸡的冠),色彩较鲜明均属透光所产生的。大气层也是一种透光体,每当日出或日落时云霞似锦,太阳变得“大如磨盘,红似火盆”,也是大气层透光折射所形成的视觉奇观。

  物体色彩形成的原由其三是不发光体。

  平常的物体(指不发光体)都有反射和吸收不同波长的色光的特性。如红色物体,就是因为它有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他色光的物性,被反射出来的红色光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因此物体看起来就是红色的。白色物体是由于它有反射一切光的特性,因此看起来是白色的。黑色物体是由于它有吸收一切光波的特性,不反射任何光波,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

  自然界的所有物体对光的反射和吸收并不是绝对的。一个物体能反射某一色光不等于其他色光完全不反射,只是反射某一色光是主要的,而反射其他色光的能力相对较弱,程度不一样。不发光物体有反射某种色光的特性,光照强度的大 小使该物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发光”效应,也能影响其他物体的颜色。如一个白色物体的背光部附近有一个红色物体,白色物体的暗部反光部就会带有红色的感觉。所以物体的颜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环境的影响下,它的颜色是会发生变化的。

  二、 色彩与视觉

  人类能感受到色彩的存在就必须依靠人类的视觉器官一一眼睛。人的眼睛又是如何看到颜色的呢?这主要取决于人眼视网色彩与视觉膜上的生理构造和大脑,人的眼睛视网膜上有两种细胞一一视杆细胞 (圆柱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能分辨出明 暗、黑白,而视锥细胞能分辨出色彩,也可以微弱地分辨出明暗,只有在较强的光线时,视锥细胞才起作用。

  视锥细胞分辨颜色,是由于其中存在着感红、感绿、感蓝这三种视色素,也称之为“红敏视锥细胞”、“绿敏视锥细胞”、“蓝敏视锥细胞”,它们好像是色光的三种不同接收器,能分别对红、绿、蓝色光引起兴奋,把接收到的光波转换到神经脉中,把信息传到大脑,使得我们能感觉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