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技师/士 百分网手机站

血、尿、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2)

时间:2018-01-25 17:40:06 检验技师/士 我要投稿

血、尿、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2.9亚硝酸盐

  此检测的意义是提示细菌感染,是基于尿液中革兰氏阴性菌将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的原理,但阴性的结果并不表示尿液中不存在细菌,阴性结果可见于非硝酸盐转化型细菌的尿道感染或尿液在膀胱中没有留足4小时以上使硝酸盐被还原。饮食中缺乏硝酸盐或高比重尿液可降低亚硝酸盐敏感度。对于含有少量亚硝酸盐(少于或等于13umol/L)的尿液,Vc浓度大于或等于1.4mmol/L时可产生假阴性。标本存放时间过长可呈假阳性。

  2.10白细胞

  干化学法测定白细胞的原理是检测粒细胞脂酶,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不发生反应。白细胞破裂并不影响仪器检测。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仪器检测检出+、++、+++,却与镜检不符的现象。较多的白细胞不是粒细胞,仪器将报阴性或低值。例如:肾结核及肾移植病人发生排斥反应时,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而致假阴性。可见尿液镜检的重要性。尿中含有大剂量的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或当尿蛋白大于3g/L,尿液中高浓度葡萄糖(160mmol/L)高比重尿都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而尿若被阴道分泌物污染,或含有甲醛,或含有高浓度胆红素,或某些药物如呋喃妥因,可产生假阳性。任何颜色异常的尿液均可影响试纸颜色的反应。

  2.11抗坏血酸

  通过检测可以了解到人体的Vc对葡萄糖、胆红素、潜血、亚硝酸盐等项目的影响程度。强还原性金属粒子,如亚铁、亚锡、亚铜、亚硫酸盐等会使测定值偏高。

  2.12尿沉渣

  虽然干化学法镜检快捷,对某些项目的灵敏度还很高,但管型、结晶、上皮、霉菌等无法识别。所以尿沉渣镜检是尿检时必须与干化学法一同做的项目。

  3、粪便常规

  粪便常规是最直接、最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要想得出最真实的结论,就要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3.1常规标本留取

  粪便标本留取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要叮嘱病人留便时不要与尿液或白带等其它分泌物混在一起。一般挑取六个部位的标准放入一次性便盒中,立即送检。若粪便为稀便、不成型便,要用干净容器接取,不要从便池中舀取,以免混有污水及尿液等其他分泌物,影响了检验结果。

  3.2便潜血实验标本

  便隐血实验提倡用胶体金法即单克隆抗体法,此法灵敏度高,样品中Hb浓度0.03mg/g就可检测出,不易漏检,而且不受饮食、药物等因素的干扰。但需注意一个问题,在肉眼可见的血便或柏油样便时,挑取标本制备悬液时应减少取样量,以防悬液浓度过高,而呈假阴性。以制备的悬液呈极淡的黄色透明液体为佳。

  化学法即邻甲苯胺法,检测前三天病人不可食动物血、肉类、含过氧化酶的新鲜蔬菜(如韭菜、菠菜、西红柿、木耳等),铁剂和某些药物。而且此法灵敏度低,便中Hb达到5mg/g的量才能检测出。

  3.3虫卵的检查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卫生习惯的良好养成,虫卵在常规检查中已很少看到。近几年已有大量文献报告灵芝孢子与吸虫卵极相似。但对于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病人,应高度重视粪便虫卵的检查,应多次多部位涂片,或让患者留取一次全部粪便送检,进行硫酸锌浮采卵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对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检测应注意便标本的保温和及时送检。有典型果酱样便,或痢疾症状的患者在便中若发现类似于阿米巴包囊样的物质应进行碘染色,进行仔细鉴别,切勿轻易下结论。

  3.4粪便标本的检测

  玻片上滴生理盐水一大滴,挑取粪便中有黏液、脓血等异常成分的部分,黏液不易涂开,尽多涂抺几次。但涂片也不宜太厚,以视野中的成分都均匀分开为一层,没有重叠复盖为宜。先用低倍镜观察至少10个视野,对红、白细胞、虫卵、原虫、结晶、脂肪滴等有形成分,可转换成高倍镜鉴别。对镜检就可看到大量球、杆菌的标本,可报出球、杆菌比例,提供给医生一个帮助。

  3.5细菌学检查

  霍乱弧菌的检查是直接涂片检查,即以悬滴法观察其特有的鱼群样的形态及运动方式。其它的肠道致病菌则需要依靠培养分离与鉴定。酶免疫法检测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达到90%以上。

  总之,三大常规的检测,是检验学中最基本的项目。绝大多数医院对住院病人都要求必做。其实,是否可以考虑减少这样盲从的规定。据资料介绍,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纽海芬医院有800多张床位,但每天进行的便常规检查仅3=4份。相比较而言,我们的这种普查,太缺乏针对性,对患者和检验人员都没有益处。

【血、尿、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章:

1.血、尿、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

2.溶血对标本检测的影响因素

3.尿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知识大全

4.尿液及粪便标本采集及留取须知

5.现场品质管理的影响因素

6.定岗的影响因素和原则

7.公司员工绩效的影响因素

8.文化因素对动画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