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培训 百分网手机站

临终进行护理的方法

时间:2018-05-23 20:33:00 护理培训 我要投稿

临终进行护理的方法

  一个健康的人,很少去想死神将何时何地到来,因为那一刻尚属遥远。而对于临终病人,死亡几乎伸手可及。当躯体越来越不受自己支配,药物和仪器已无能为力,生命的末日不可避免地来了。这是一段艰难的路,每个人只有一次,伴随躯体的痛苦和心理的煎熬:愤怒、恐惧、绝望、抑郁,无可奈何……如何让晚期病人面对死亡?这一直是临终心理关怀的一大难题。

临终进行护理的方法

  走近死亡者的心理一般难以平静。临终者需要特别的心理护理。临终者常见的心理:一是愤怒,拒绝承认自己的病无药可医,觉得不公平,为什么要死的是自己不是别人?老叨念“我一直都是好好的,怎么会这样”?忍不住要发泄内心的怒火,对家人发脾气,赶走医生和护士,怀疑医生是不是搞错了。愤怒期会持续一个星期左右,这段时间,病人气量很小,脾气暴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像全世界人都跟他过不去。二是挣扎,当愤怒渐渐平息,求生的欲望让他的内心不停地挣扎,巴巴地看着医生,祈求亲人,述说“你们一定要想想办法救我”,要求最好的治疗方案,用最好的药,无论怎样都好,只要让他活着,他还有很多没了的事。这个阶段长的达几个月,短的只有几天。三是绝望,看见谁都不理不睬。亲人来看他,他把背转过去,医生、护士问他,他不说话,再问他,他说,反正我都这样了。眼神带着绝望,头颅已自低埋,好像已经认命,但又心不甘情不愿。四是认死,彻底绝望后,一般高烧不退,浑身疼痛,吞咽障碍,这时便想快点结束生命,“医生,你一针把我打死吧”、“你们有什么药,让我喝了一觉睡过去”,哪怕很开朗的病人也都会这样说。最后,身体的磨难让他精疲力竭,便趋于平静,不可避免地独自上路了。

  什么是临终心理?

  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心理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怀疑和否定期

  “我不会死的!“正是此期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对医生的不满和怀疑,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其对死亡的忧郁感。

  忿恨期

  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时,烦躁不安、无端生气,攻击和敌意是此期突出的行为表现。此时,应耐心帮助病人,疏导其情绪。

  自责期

  随着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承认,病人情绪反复,喜怒无常。喜欢回顾往事,责怪或追悔早年的错误,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希望看到子女完婚、孙子出世等。

  抑郁期

  病人的感觉和反应迟钝,抑郁寡言,长吁短叹,对任何事物麻木不仁。这时若极力劝慰病人,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导致精神病发作。

  绝望期

  病人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惧怕孤独但不愿吵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欣快感。多数人不愿死在异乡或医院里,希望回到家中与亲人厮守在一起。

  肿瘤病人的4种常见心理问题。

  角色紊乱

  一个人得了病,就迫使他由一个常态社会角色转换成病人的角色。在临床实践中,许多病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角色,使自己担负的角色发生冲突。对事业的责任感,对家庭的眷恋,对所患疾病的担心,使病人产生恐惧、焦虑。

  退化和依赖

  出于对疾病的担心,病人在行为上产生退化。自己能做的也要让家人做,过分依赖其家属。

  焦虑

  焦虑是对恐惧的自然反应,是多数病人在疾病过程的体验。“恐惧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除,会发展为无法克制的焦虑,如心悸出汗、失眠、头痛、眩晕等。病人往往对行为失去控制,容易激动,缺乏耐心,发脾气,自责和谴责他人。”于保法指出,焦虑的程度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生活体验以及应对能力有关。

  抑郁

  “抑郁可导致食欲降低,睡眠障碍,抑郁反应的强度与个人的心理素质有关,对外界反应不敏感的个体比较容易产生抑郁。”于保法介绍说,“如果焦虑、恐惧得不到及时解除,持续时间过长,易造成抑郁。家庭负担重、长时间得不到家人的关怀,缺乏良好的社会人际交往关系,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地宣泄也能加重抑郁程度。”

  基于这种复杂心理,如何让临终病人坦然面对?病人临终前如果医生说,这个病没得治了,会造成病人的心理崩溃,严重的会自杀;如果善意地哄着他,骗他病会好起来,等到他有一天明白过来,他就要面对死亡了,心理也会崩溃,死亡来得更快。因此,面对临终病人,临终心理关怀是根据临终病人不同心理分期和不同的个体特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呵护,陪伴逝者上路,是对临终者的最好慰藉。首先是要倾听病人心声,帮他们渡过心理难关。如有个老阿婆肠癌广泛转移,大小便失禁,去世前半个月,就沉默不语,问她不理睬,喂药不肯吃。护士守着她聊天,终于知道了她的心理症结,原来好几天没人来看她,觉得自己太孤单。次日早上,护士送来一大束鲜花,并告诉阿婆是一个朋友送来的。心电监护仪即显示阿婆的心跳顿时加快,脸上露出了笑容。此后她不再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平静中度过了最后的日子。其次是要适时终止抢救,把时间留给亲人。有个晚期肺癌老人处于临终状态,呼吸已没有规律,只有点出气了。这时他大儿子从外地赶来,进门就叫“爸爸!爸爸!”,儿子的手抓住父亲的手,老人突然全身抽搐。按惯例医生该做抢救了!但医生说老人全身抽搐的反射,是因为大儿子回来了心里激动,如果按常规抢救来折腾,即使按断胸肋骨,最后还是不行,就不如把时间留给亲人,他需要的是跟儿子最后一刻的交流。儿子出来时说,老人家不带一丝遗憾,最后平静地走了。三是要临终抚触,不让他孤独无助。人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名字最敏感,应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他(她);用手按摩眼眶上神经,若皱了眉,说明他(她)内心是清楚的;轻轻地拍拍肩膀,把他(她)的手放在手心里,不停地抚触;不管能否讲话,还是要问些“是哪里不舒服?”“想吃点什么”之类的话。哪怕是嘴角动一下,眼角滚一滴泪,都是对亲情的回报。当知道有亲人的始终陪伴,其表情开始趋于平静,眼眶神经不再有反应,瞳孔开始放大并固定。最后安然而去,没有孤独和遗憾。

  临终病人在临终前的心理要求

  除了在初闻临终讯息时所提到的心理支持外,临终病人在临终前大致还会有下述的心理需求:

  一、希望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认为自己的形象如果不能像往常一样,就会影响到自己被对待的方式,也会影响到病人对自己的肯定,因此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不但是自己自尊的来源,也是让他人尊重的依据;

  二、强烈的失落感导致强烈的需求感,病人会认为自己过去所拥有的`财富、事业、家庭、朋友,都会因着死亡的来临而消失不见,这种强烈的被剥夺的体会,让病人觉得人生在世最后终究一场空,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在失落的同时,病人对人间一切便产生难以割舍的执着与爱恋,所以有时会让家人感到过度的感情压力;

  三、孤独产生的关怀需求,虽然病人有时会有静一静的想法,不过基本上病人并不希望这种静一静被误解为喜欢孤独的反应,事实上病人十分担心陷入孤独当中被家人遗弃,只是心中又不想因为害怕孤独而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负担与不舍,这种又想又怕的反应是家人在提供爱心的支持与关怀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四、不希望生病而成为家人的负担,因为病人本身原先有他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也有他自己的贡献价值所在,当然不希望由于生病就成为家人的负担,完全失去自己的自主能力,这时家人就必须从照顾的想法、方式到行动,想办法让病人产生参与感并介入其中,这样病人才能重新自我肯定,积极实践自己的生活。

  临终患者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

  (1)否认期:患者表现不承认自己患了绝症或病情已恶化,认为可能是医生错误诊断,企图逃避现实。患者焦虑急躁、心神不定、要求复查、少数者有自杀行为。对策:不将病情全部揭穿,以保持患者心中一点"希望",逐步适应现存事实。争取家属的合作,密切观察以防不幸事件发生。

  (2)愤怒期:患者表现为已知病情,但不能理解,气愤命运捉弄自己和将失去的健康与生命。他痛苦、怨恨、常以谩驾或破坏性行为向家属或照顾者发泄内心之不满。对策:提供时间和空间让患者自由表达或发泄内心之痛苦和不满,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剂,制止和防卫患者的破坏性行为。

  (3)协议期:患者表现为:承认已存在事实,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不断提出要求、期待好的治疗效果。他对过去错误行为表示悔恨,请求宽恕。对策:对患者的种种"协议"或"乞求",可采取适度的"欺骗"方法,做出积极治疗与护理的恣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与体贴。

  (4)抑郁期:患者表现为忆认识自己的病治疗无望,身体日益衰弱、痛苦日渐增长,并消沉、低落和绝望,急于向家人交代后事,愿亲人守候。对策:鼓励和关心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尽量带去快乐,增加其希望感。

  (5)接受期:患者表现为感到已完成人生一切,重要事情已安排妥当。他对死亡不再恐惧和悲伤,情绪变得平静和安详。对策: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和气氛,帮助患者了却未竟的心愿和事情,让家属多陪伴患者和参与护理,使患者心灵得到慰藉。

  以上5个阶段不一定按顺序发展,有时交错、有时缺如。各个阶段时间长短也不同。我国学者临床观察发现,由于中国传统文件影响,临终患者否认期前存在回避期,即患者和家属均知真情,却彼此隐瞒、故意回避。对策:采取相应的回避态度,不急于真实病情告诉患者,可寻找机会用暗示方法慢慢渗透,甚至有的患者需要一直回避至最后。

【临终进行护理的方法】相关文章:

1.老人临终关怀护理知识

2.孩子进行早教的方法

3.对宝宝进行早教的方法

4.护理手的方法

5.胃护理的方法

6.护理指甲的方法

7.护理口罩的方法

8.手部护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