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 百分网手机站

未来民营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

时间:2017-06-15 09:31:28 核心竞争力 我要投稿

未来民营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

  引导语:互联网对于企业是否必需,这依旧取决于企业的定位,很多百年老店不需要任何宣传依然会顾客盈门,酒香不怕巷子深并不仅是说酒的香味能够传播很广,还包括口碑。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未来民营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以下几个村庄赫赫有名:以社会学著作《江村经济》留名的江村,率先打破人民公社实现包产到户的安徽小岗村,和在全国由人民公社制度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依旧坚持集体经济并因此走向经济腾飞的河南漯河南街村。

  在这三个乡村中,小岗村和南街村基本属于一个时代,即集体经济下的人民公社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交替时期。然而,两者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小岗村向右,走向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包产到户;南街村向左,继续坚持集体经济并开办集体制乡镇企业。从结果上来讲,小岗村符合时代潮流,也代表了中国大部分乡村的选择方向,并且直到今日依旧没有太大变化。但南街村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成功,与之类似还有华西村等,这些异类的乡村至今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观光者和朝圣者。

  在当时看来逆历史潮流的南街村们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至今依旧成为全国乡村学习的典范,那么南街村们的成功是否能够复制呢?如果可以,这将能够给今天的乡村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外界看来值得艳羡的南街村如今发展也不容乐观,甚至一度陷入困境。

  探究南街村兴衰的深层次原因,将不但能够为南街村自身的转型提供指导,并且能够对中国大部分乡村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而关于这一问题,费孝通先生在70多年前的《江村经济》中就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小岗村、南街村的发展印证了《江村经济》的结论

  从经济组织形式上来讲,小岗村和江村处于同一水平。

  《江村经济》中的江村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时期的一个江南乡村——开弦弓村,从土地所有权上讲,属于封建社会下的地主——佃农制度。而经历过打土豪分田地,进而又历经集体经济下的人民公社之后,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岗村,农民实际上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相对于江村,小岗村没有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农民减轻了负担。

  但是就组织形式而言,无论是江村还是实行包产到户直至现在的小岗村,都是小农经济。这种小农经济特点是,每个家庭土地较少,不能进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另外,小岗村要比江村生产效率高,这是由于时代发展造成的技术进步。但是,除了土地所有权不同和时代下的技术水平不同外,江村和小岗村在生产组织方式上差别不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济。

  《江村经济》的结论和小岗村的发展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对江南一个典型乡村的社会调查,其成功之处在于对一个独立的且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客观描述和量化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西方工业乃至日本工业的冲击,江村也处在历史的巨大变革中,书中不但对村里的每个家庭的收入情况和各项成本都有详细的统计,还有关于乡村中集体企业的记载。

  通过分析,费孝通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受到工业化的巨大影响,农民仅仅靠土地无法实现生活富裕,甚至不能满足温饱。书中通过量化分析土地成本等其他因素,得出,即使农民拥有土地而不用向地主付土地租金,依旧生计艰难。因此,必须通过创办企业实现工业化。

  相对于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得到释放,生产效率确实得到了提高,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这种对比是由于集体经济下生产效率的倒退造成的。像小岗村一样,大多数农村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并不能实现富裕。同时,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每户家庭土地较少导致劳动力闲置,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因而产生了农民工这一群体。时至今日,土地收入在大多数家庭中收入的比重已经居于次要地位。因此,可以说,这一现状符合《江村经济》中农民无法完全靠土地致富的结论。

  南街村的发展逃出了江村的宿命

  与小岗村未能摆脱江村困境相反,南街村的做法走向了《江村经济》规划中的合理发展方向——创办了乡镇企业并取得成功。另外,南街村只留下一小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南街村的发展符合甚至超越了《江村经济》中关于乡村经济发展的结论,南街村的做法主要有两点:创办了成功的乡镇民营企业+农业的规模化生产(这一点是费孝通先生未提到的)。

  再进一步探究,南街村虽然依旧实行集体经济,但是已经与人民公社基本全部从事农业不同,南街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工业上,只留一部分人从事农业。因此,南街村的成功并不在于集体经济,而在于通过创办乡镇企业发展了第二产业的工业,并且同时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和工业化,一举两得。

  二、为什么南街村必然成功:极端卖方市场下的机遇

  南街村的成功在于创办了成功了乡镇企业+农业的规模化,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隐含条件:创办的乡镇企业成功了。《江村经济》中的开弦弓村也有村民集体制的乡镇企业,为什么没有取得同样的成功呢?南街村的成功是否是必然的呢?

  是的,南街村必然会大概率的取得成功。原因很简单:起步早。

  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民用工业处于空白市场,有限的国企完全不能满足市场,另外国企效率不高,国企之于民企,正如人民公社之于包产到户;而由于贸易限制和关税及成本原因,也不可能从国外大量进口;外资的进入还处于讨论阶段。所以在那个年代,只要生产,就能卖出去,只要去做,就会成功。因此只要协调好内部问题,前期的成功几乎是必然的,并且这种先行者优势由于明星效应得到延续,即在南街村成为改革的典型后,又会得到政策上的扶持,并对产品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

  这是一个极端卖方市场下的巨大机遇,并且对于企业来讲,市场基本一片空白,这一市场的特点是:

  1、市场一片空白,供不应求,市场得不到满足,由于市场较大,企业之间几乎没有竞争;

  2、对商品的需求处于初级阶段,大众化的、低价的、同质化的商品最受欢迎。需求差异化不显著甚至没有,对需求的满足是从0到1;

  3、企业主要关注内部管理和市场渠道,并不直接接触消费者。渠道为王,掌握了渠道,就能生存下去。

  在这一时期,只要企业管理不出现问题,比如没有内斗,没有严重的,不冒进,基本就能很好地生存。如果能够关注产品质量,以及坚持诚信等基本原则,发展至今应该都应该成为行业巨头了,如海尔、格力的成功。海尔最知名的是对质量和服务的重视,其内部采用的是日式的质量管理,虽然没有做到极致,也足以成为行业领军。

  另外,由于竞争对手(大多是国企)太差,海尔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以“吃休克鱼”的方式并购了众多企业,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机会在如今是不可能有的。格力对科研的投入确实不少,但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给了渠道商合理的利润,没有让内部人员的亲属非法牟利,从而取得了渠道商的支持。与格力形成对比的是雷士光电,而很多民营企业的倒下都是因为犯了这种错误。

  同时,由于供不应求,企业之间的竞争有限,对企业考验的是内部治理和渠道管理,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是自己。这一阶段,用现在的话说,市场是一片蓝海,所以机会很多。正由于此,很多企业的中高层辞职单干,造成了裂变式创业,如从伊利出走的牛根生创办了蒙牛。后来蒙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蒙牛的成功并没有对伊利产生太大冲击,这就是市场足够大的缘故。

  三、南街村及众多民营企业衰败的原因

  现在的南街村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辉煌,很多民营企业也面临类似的困境。能够坚持至今的企业,可以说基本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但是他们依旧难逃衰败,这是因为市场变了,而他们没有变。

  如今,已经由最初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房市场,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产品和服务,转而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但是,南街村们却一成不变,20多年来,南街村生产的北京方便面除了价格,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变!因此,其市场逐渐被能够感知消费者需求的竞争对手逐渐蚕食。

  除了市场的转变和竞争的激烈,相比大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南街村还有一个重大弱点——集体所有制。由于当时的成功,南街村的集体所有制被延续了下来,并且把当时成功的原因部分归功于集体经济,所以只要在集体内的人现在依然能够享受到各种优厚的待遇,无论能力和创造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年的成功不是由于集体经济,而是由于极端的卖方市场和先行者优势。甚至可以说,集体制当时就是有缺陷的,只是被成功掩盖了。

  如今,当之前的优势不复存在而面临困境的时候,这种缺陷才真正浮现,缺陷的后果就是妨碍变革的进行。由于这种分配方式,在现有市场环境急需改变的时候,企业无法接纳优秀的人才,并且无法在内部实行优胜劣汰而导致内部效率的降低。全员持股或者说集体制企业确实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如华为的崛起,但是必须是以处理好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为前提的,很显然的是南街村并没有适应变革。

  四、买方市场下,南街村及民营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

  与一般民营企业不同的是,南街村企业的性质是集体制,因此首先需要解决这一因素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全员持股为例,既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给员工归属感,也可能会导致尸位素餐现象。所以,必须建立合理的机制,比如引入股权激励措施,使新人能够积极发挥作用;使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界限清晰,让老员工从股份中获益而非个人或子女的工作,等等。

  解决了制度上的问题后,接下来就是企业管理问题,这也是大多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即如何在现有的市场状况下保持竞争力。

  在买方市场下,企业需要充分接触消费者,进而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企业需要明确产品和服务的定位。在卖方市场下,由于需求是单一的,大众化的,因此市场已经给企业指明了定位。但是,在现在的买方市场下,随着需求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对大众化产品的需求只能是众多需要中的一种,并且竞争激烈,因此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企业的定位直接决定了核心竞争力。

  比如,如果企业提供的依旧是大众化的需求,这种需求的特点是,需求同质化且需求依旧较大,产品价格低。因而企业就需要根据这种定位,提供能够支持这种定位的一系列经营策略。如果企业不能够提供支持量大低价产品的运营方法,这种定位就是没有意义的,即企业虽然可以提供这种产品,但是价格比同行高,那么就没有了竞争优势,这种定位也只是口号。

  以美国的西南航空为例,西南航空采取的是低成本战略,围绕这一战略,企业采取了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如飞机上不提供食物,提高飞机的使用效率——飞机要尽可能在天上飞而不是停在机场。小米手机以高性价比著称,为了实现高性价比,公司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没有线下渠道,采用预售模式,通过软件盈利等。

  企业需要明白的是,企业的一切经营策略都是为其定位服务的,这就是企业的竞争力所在。如果企业不能提供满足定位的经营手段,就会面临困境。当然,企业定位也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小米公司,开设线下实体店已经违背了其低成本的定位,同时小米不断向高端市场进军,而高端市场与性价比是冲突的,因为高端产品决定其溢价也较高。

  不过,小米也已经改变了企业的定位,从目前来看是建立智能硬件的生态系统,但这是危险的,因为小米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反而不断透支自己的品牌价值。

  有些时候,企业的定位是根据自身某种独特的优势决定的,如茅台酒。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茅台酒的质量部分取决于当地的环境,这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企业的这种核心竞争力会发生变化,比如现在的电视台。

  可以说,电视台最大的优势就是频道的垄断权,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是无法逃避电视广告的,但是现在,这种优势逐渐丧失。因此,随着核心竞争力发生变化,企业就需要重新定位并重塑新的竞争力。对于电视台来讲,接下来的竞争优势将是内容,亚视的关闭就说明了这一点。

  关于企业如何定位以及围绕定位的经营策略,一方向需要行业内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长久以来,管理理论并没有得到内地企业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大多管理理论是建立在成熟的买方市场下的,在卖方市场下没有这些理论企业依旧可以生存,当然还因为并没有很多掌握理论并能够实践的职业经理人存在。

  另外,互联网对于企业是否必需,这依旧取决于企业的定位,很多百年老店不需要任何宣传依然会顾客盈门,酒香不怕巷子深并不仅是说酒的香味能够传播很广,还包括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