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 百分网手机站

莫因“国学”迷失现代化方向

时间:2017-06-13 09:02:14 国学智慧 我要投稿

莫因“国学”迷失现代化方向

  民族文化的独立与对全球化浪潮的适应并非相互排斥。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并通过世界来传承,必然要用世界眼光来审视传统文化,否则民族文化就会偏离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而陷入自我复制的小圈子。今天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帮助大家,希望对您有帮助!

莫因“国学”迷失现代化方向

  必须在融入全球化大潮的开放中增强自己的文化竞争力,而不是陷入文化孤立或陶醉于文化部落主义的封闭中。

  青铜孔子像在天安门以东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亮相,作为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将在此长期展出。由于它立在天安门广场这样的特殊场所,自然有些意味深长。

  “孔子雕像的竖立,标志着中国 人对孔子的一次重要反思”,英国《独立报》记者克利福德·科南认为,孔子在中国的复兴,除了历史因素,也有现代背景。随着中国快速进入物质社会,中国的领导阶层担心:一些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诸如荣誉、尊严等,正被自利、拜金等价值观所侵蚀而孔子思想也强调“和谐”。布鲁金斯学会一名中国问题专家称,中国已经意识到某种社会价值体系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体系它要求中国人言行更为适当、勿得势气盛,更不要倾向于暴力”。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增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力,在过去6年里,已经有多达320个孔子学院在96个国家建立起来。今天关注的是:一方面,孔子的精神和文化理想怎么弘扬;另一方面,融入世界进入国际主流社会,更是我们的主导价值取向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以“国学”为旗号和外衣的各类文化活动、文化事件、总裁培训班不可尽数,“国学”这个概念被频繁炒作,上升到更高层面的各种祭孔、祭祖事件也频繁出现。“国学”热是吸引眼球的闹剧还是追逐经济利益的行动?是意识形态的自我调适还是走向保守?我们不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和多元文化的博弈中迷失双眼,而看不清中国的前进方向和应当有的价值取向。

  别忘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的呐喊。“五四”精英们不是一般意义上对固有传统的检讨和批判,而力图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和文化传统作一次总清理。他们想彻底抛弃造成中国落后的封建传统这个难堪的“包袱”,好走一条新的路。“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的反封建专制的精神、彻底的反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精神,固然有其极端处,但仍是我们前行的台阶。当然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只知有西,不知有东,我们需要呵护和培植中国文化的根,需要强化“我们是谁”的文化认同,需要汲取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资源,但更要对世界发展趋势有清醒的判断。现代化和传统的重构,都不应是表面文章,更不能靠“运动式”发展文化,而需要扎扎实实地做,需要非凡的创造力和耐心、自信心。

  早有国外媒体认为,“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自性危机”,“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但“中国性”是与时俱进的,它不是靠所谓的展示“国粹”、弘扬“国学”来实现的,它是一种符合中国特点和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文化表述。中国向来有“国”与“天下”之别,更重视有别于国家的“天下观”。以为“国”不过是指政权,而天下是指文化。所以有学者认为,在加速全球化的时代,在中国复兴取得与世界列国平等的地位以后,中国的文化应该还是回复到文化主义与天下主义——在今天就是全球主义。就是说中国的发展要有现代化的动力和国际化的目标取向,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回归传统,更不是保守某种思想。

  在人们眼中,孔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既有着中华文化高位态的普适性的价值(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着被后儒附加其上的专制集权落后的意识形态维度(“五四”时期所说的“孔家店”)。孔子像因其树立地点的敏感,而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品,甚至也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符号,而被赋予了超越文化自身的更多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味。

  孔子思想的积极价值自不待言,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和思想的超越性,但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人治和对伦理政治的强调。现在孔子位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之林,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敬仰,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但不能遮蔽其思想的局限性。

  一个国家要想真正保持文化独立性,走出一条健康的文化发展之路,必须在融入全球化大潮的开放中增强自己的文化竞争力,而不是陷入文化孤立或陶醉于文化部落主义的封闭中。只有增强文化竞争力才能提升话语权,才能切实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使其具有真正的独立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