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小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拼音版

时间:2023-06-30 09:26:33 兴亮 国际中小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拼音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拼音版,欢迎大家参考!

  bái xuě gē sòng wǔ pàn guān guī jīng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én shēn

  岑参

  běi fēng juàn dì bái cǎo zhé , hú tiān bā yuè jí fēi xuě 。

  冬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hū rú yī yè chūn fēng lái , qiān shù wàn shù lí huā kāi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sǎn rù zhū lián shī luó mù , hú qiú bù nuǎn jǐn qīn báo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jiāng jūn jiǎo gōng bù dé kòng , dōu hù tiě yī lěng nán zhuó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hàn hǎi lán gān bǎi zhàng bīng , chóu yún cǎn dàn wàn lǐ níng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注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狐裘:狐皮袍子。锦衾: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dū)护铁衣冷难着(zhuó)。(难着 一作:犹著)

  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瀚(hàn)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惨淡:昏暗无光。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纷纷暮雪下辕(yuán)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辕门:军营的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

  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

  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

  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

  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

  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

  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

  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

  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赏析1

  这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整首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 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 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 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整首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赏析2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赏析3

  翻席古卷,青铜饕餮,盘龙腾凤,饮一杯浊酒,波澜万顷,感慨万千。送一位故人,欲言又止,欲说还休……

  窗外,八月北风惹来漫天鹅黄,惹冻一池春水,北国一夜银装素裹,枝头也绽出梨花,细看,似花非花,似雪又非雪。

  素胚雕琢的玉壶,背釉色渲染,,玉般通透,斟一杯酒,敬与友人,一饮而尽,痛快!

  帘外北风挟细雪,湿了三丈帘幕,斜风更兼细雨,湿了窗外件件铁衣,将士持弓举号,凝目远方,十年军戒生活,驰骋沙场,纵横北疆,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唯有那份亲情在心底私藏,寂寞想家时,就用它来驱走身上的寒冷,融化脚下的坚冰,在心底暗暗承诺,打完这场仗,就马上回家。是的,马上回家……

  耳边传来乐声,似已被那大雪染白,锈哑回肠,是瑟琶?是胡琴?是羌笛?还是将士的怨声呢?或是或不是,让人说不清。或许,那便是乐声给人的触感,丝润都让人把握不住,回味却让人猜它不透

  算来应是日暮,竟忘了此番相会的目的。大雪纷纷扬扬,辕门积雪,白皑皑的一片,红旗冻卷旗杆上,风挚亦不动。送君出轮台,无言相顾望。风雪声声无止意,走马步步深印迹。

  本欲作揖话别,怎料风声萧萧,漫天飞雪遮人眼,山回路转竟无了踪影,归时不见来时路,惟见马蹄行行处。也罢,也罢,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那雪,下得更大了。

  作者简介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二岁(51周岁)。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