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主治医师 百分网手机站

支原体与妇产科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2)

时间:2018-01-19 17:16:23 妇产科主治医师 我要投稿

支原体与妇产科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四、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

  由于Mg可感染宫颈上皮细胞,其也可能上行感染致非淋菌非衣原体性盆腔炎。有研究显示,Mg可导致猴输卵管炎[22],能改变输卵管纤毛细胞的形态[23]。有学者发现,Mg可黏附男性精细胞,进而随精x进入女性上生殖道[24]。在患有盆腔炎的女性中Mg检出率为14%~16%[25-26],与无症状女性的检出率(3%)差异较大[27]。在盆腔炎评价与临床健康(PID Evaluation and Clinical Health,PEACH)研究中,Mg与衣原体和淋菌的流行情况一致,提示其可能是女性生殖道潜在的常见致病原[27]。Haggerty等[28]对50例患有非淋菌非衣原体性盆腔炎的女性用PCR法检测宫颈和内膜的Mg,检出率分别为12%和8%,说明在子宫内膜能检测出Mg。

  盆腔炎可导致不孕、异位妊娠、反复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痛等后遗症[29]。Mg感染是否能导致上述疾病还有待研究。目前仅有证据提示,不孕女性宫颈或腹腔拭子PCR检测Mg阳性率高于健康女性[30];另外,不孕女性血清Mg抗体阳性而宫颈拭子阴性提示既往Mg感染可能会导致输卵管持久的损伤或堵塞[24]。

  目前约有10%的PID患者能培养出Mh[31]。Prabhakar等[32]研究发现,PID患者中Mh检出率为54.9%,而对照组仅16.39%。已有研究发现,约2%~16%的急性PID患者可直接从发炎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部位培养出Mh,患者的阴道和宫颈Mh分离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血中Mh的'特异性抗体都升高[15],这些都提示Mh与PID相关。但有研究指出,Mh感染输卵管镜下无明显结构改变[23],说明Mh感染急性期内对输卵管的损伤较Mg、淋菌感染轻。

  UU与疾病的关系是目前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由于检测方法的多样化,尚无统一的检验标准,且各国学者对UU及其血清型认识的差异,使得国内外关于UU的流行情况及其致病性的报道存在一定的不同。目前已知UU可能与男性尿道炎相关,但由于约50%性活跃男性尿道中有UU定植,所以仅检出UU不一定能证明其与尿道炎相关。Abele-Horn等[33]采用PCR法研究254例有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Uu临床标本发现,Up和Uu检出率分别为81%和30%,特别是在盆腔炎和流产患者中Uu检出率显著升高,分别为57%和42%,提示Uu可能与宫颈炎及其后遗症相关。

  综上所述,支原体与盆腔炎的发病有相关性,在临床盆腔炎的诊治中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因此,在2008年发表的《中国盆腔炎性疾病诊治规范草案》大部分治疗方案中都含有可用于治疗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

  五、早产与绒毛膜羊膜炎

  文献报道,妊娠期阴道和宫颈检出UU、Mg的患者较正常女性更易发生早产[33-35],Abele-Horn等[33]认为,阴道大量UU定植是早产的危险因素。为明确这一关系, 1990年在美国进行了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共纳入4 900余例妊娠妇女,结果表明,母体妊娠中期下生殖道UU的定植与低出生体质量、胎膜早破和早产无关[36]。Eschenbach等[37]对1 181例妊娠中期无症状但阴道发现UU定植的妊娠妇女采用红霉素333 mg,3次/d口服及安慰剂双盲治疗7 d,在治疗结束后4周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再次培养,发现2组的UU再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且早产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下生殖道存在UU,不是用红霉素预防早产的指征。有学者研究认为,红霉素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妊娠期下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患者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38],但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大多未分析其他早产致病微生物如衣原体等的影响因素。目前多数临床研究认为,不需对妊娠期下生殖道检出UU的患者进行干预和治疗。

  支原体在羊膜腔内感染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Yoon等[39-40]对181例早产妊娠妇女的研究发现,羊水中仅培养出UU者发生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等妊娠不良结局的概率显著高于培养阴性者,炎性因子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升高。Nquyen等[41]对456 例妊娠15~17周妇女采用PCR法取羊水检测Mh,阳性率为6.4%,其中14.3%早产;Mh阴性组3.3%早产,认为妊娠中期检出Mh提示发生早产的风险显著增高。因此,对于产科医生来说,判断哪种情况下下生殖道支原体会上行感染至宫腔是十分重要并具有挑战性的。

  六、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可在阴道分娩过程中获得生殖道支原体。研究认为,UU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先天性肺炎和慢性肺部疾病有关[48]。总的来说,UU的定植与早产儿的慢性肺部疾病有显著关联,有定植者发生慢性肺部疾病的风险是无定植者的2倍[42-45]。

  七、产后感染

  Lamey等[46]对产后发热(125例)和未发热者(60例)进行血培养,Mh阳性率分别为7.2%和0(P<0.005)。因此,Mh可致产后发热,这很可能是由于患有子宫内膜炎所致。这些患者通常会出现1~2 d的低热,伴有子宫轻压痛,很少有其他临床症状。

  八、自发性流产

  研究显示,自发性流产与支原体检出间有明显相关性,但未能区分是否为胎儿排出时的生殖道污染,因为从死胎的肺、脑、心脏和内脏等处均曾分离出支原体。然而,这些研究结果不能证明:是感染支原体导致胎儿死亡,还是其他因素致胎儿死亡后坏死组织发生了继发的支原体感染。由于缺乏严谨的对照研究,实验性抗生素治疗支原体感染不能明确是否对自发性流产有益。因此,自发性流产与支原体感染是否有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九、支原体与艾滋病

  1986 年Lo首次从男性同性恋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出穿透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 Mpe)。之后的研究表明,Mpe与HIV感染和艾滋病密切相关:HIV 阳性患者感染Mpe的概率是阴性个体的122倍;而有症状的HIV阳性患者的Mpe阳性率是无症状HIV阳性患者的2倍。目前认为与艾滋病相关的支原体主要有Mf、 Mpe以及Mpi,而生殖道的UU和Mg也可促进HIV的感染。其具体的协同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认为,许多支原体是免疫系统的激活剂,支原体作为辅助因子可能通过诱导免疫系统而促进HIV的感染,如Mpe可诱导单核细胞产生TNF-α和IL-1等,并增强HIV的复制。

  实验室检查

  一、培养法

  该方法的标本为阴道分泌物,常用的Uu培养基有U9C、l0C、AT、A8和GM、SP-4 肉汤培养基。进行支原体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应选择市场上可大批供应的,含营养肉汤,并加入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的培养基。通过观察支原体在肉汤培养基中的代谢活性可以了解其生长状况。Mh代谢精氨酸后形成氨或UU分解尿素释放氨均可使pH值升高,导致培养基变色。为进行阳性鉴定,需在1~4 d内将含尿素的肉汤培养基分割后再次接种在琼脂糖培养基上。

  二、免疫学方法

  各种血清学检测方法临床实用性较低。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免疫荧光实验、免疫酶实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代谢抑制试脸。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仅需少量标本,且无需提纯标本DNA,不受病原体存活与否的影响,具有高敏感度;能24 h内快速、准确诊断支原体感染;还可对支原体进行快速分型。这对正确使用抗生素,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见方法包括PCR、DNA探针法、核酸放大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iques, NAATs)。缺点是对实验设备、人员要求较高,限制了临床使用。

  Mg体外分离培养极为困难。PCR是研究Mg的最常用手段。区分UU的两种生物群Up和Uu一般采用PCR法,使用16sRNA的基因序列对两种生物型进行区分[47]。

  四、中国存在的问题

  支原体的培养是目前中国医疗机构进行支原体检测的主要手段,主要是使用液体培养基直接检测并同时进行支原体药敏试验。该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检测结果需48~72 h,目前有出售的商品培养基,操作便捷,对实验条件要求不高,因此在中国得到广泛使用。

  但是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①由于Mg的培养周期长,几乎没有医疗机构进行Mg的检测,导致其流行病学情况不明。②此方法必须采用双向培养,因为单向液态培养基培养仅靠变色判定结果并不可靠。由于支原体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量较少且体积很小,生长后培养基清亮,也有的呈不显著的混浊或极浅淡的均匀浑浊。通常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精氨酸等一些底物和苯酚红等pH指示剂,根据UU和Mh使底物分解产氨,使培养基的pH值升高导致颜色从黄变红来判断有无支原体的生长。但是某些细菌或真菌也有可能在培养基中生长引起类似的生化反应,并且这些细菌或真菌因体积很大常使培养基明显浑浊变红,从而出现假阳性。国内外的临床检验规范上都标明需要进行固体培养基培养,观察菌落形态才可确诊。因此,中国对支原体的诊断存在假阳性问题。③中国对支原体PCR检测的重视不够。目前PCR检测已成为国外支原体研究的首选方法,而中国开展支原体PCR检测的单位很少,且大多不进行Mg检测。因此,中国开展的支原体研究常存在缺陷。

  支原体感染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

  支原体属条件致病微生物,其感染的判断需明确以下两点:①患者有明确的感染征象:具备临床症状、体征,按临床标准可诊断为感染性疾病。②患者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阳性。同时具备上述两条时再考虑患者是否为支原体感染。若患者无临床表现,仅支原体阳性,应注意是否携带支原体。

  二、治疗

  支原体无细胞壁,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都不敏感,而对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和DNA合成的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敏感。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很多支原体都会产生耐药性,有必要进行药敏试验,来指导临床用药。目前药敏试验一般选择的支原体为Mh和UU,而Mg培养时间长、难度大,一般不进行药敏试验。抗生素疗程一般不超过14 d。

  妊娠期若支原体上行进入宫腔则需要治疗,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通过胎盘的能力都很弱[48];但克拉霉素通过胎盘的能力很强,且Mg和UU对其很敏感,这使得克拉霉素较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更适合应用于妊娠期宫内支原体感染的患者[49]。目前对妊娠期阴道支原体感染一般不进行治疗。

【支原体与妇产科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相关文章:

1.心理因素与妇产科疾病之间的关系

2.如何护理支原体感染

3.如何护理支原体感染

4.内审、内控、公司之间的关系

5.编舞与即兴编导之间的关系

6.素描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7.CFO与CEO之间的关系

8.临床执业医师考点: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