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

蒙古舞的分类及舞姿分析

时间:2023-04-14 12:21:07 兴亮 民族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蒙古舞的分类及舞姿分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蒙古舞吧,作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蒙古舞的分类及舞姿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筷子舞

  “筷子舞”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速抖动双肩。两臂松驰流畅地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个部位,继而绕圈行进或直线进退。舞姿洒脱利落,击筷动作灵巧多变。至高潮时,边舞边呼号助兴。

  2、安代舞

  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世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3、育呼尔舞

  流传在呼伦贝尔盟布利亚特蒙古族聚居地区,于传统节日或喜庆的场合以群舞的形式表演。舞时男女各半,相互拉手成横排或圆形,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有:“擦地拖步”、“跺踏步”、“ 跑跳步”等。身体动律自然各谐,时而左右摇摆,时而前俯、后爷。并随着歌声和“育呼尔”的呼号声逐步推向高潮。该舞爽朗、流畅,有着自由、舒展的特色。

  4、太平鼓舞

  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此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

  5、灯舞、盅碗舞

  灯舞、盅碗舞是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坐、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6、达力根巴雅尔

  在鄂尔多斯草原,自古留传着一种“招福致祥”的民间祭祀仪式,名日“达力根巴雅尔”。多于丰年或战争凯旋时举行,以示感恩,祈求康乐太平。祭祀完毕,所有参加者便开始在草原上尽兴欢歌起舞,往往跳至更深不止。主要动作有甩臂击鼓、跪蹲请安、拧身跺足、横摆漫步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真挚地表现了以游牧为生的蒙古族人民欢乐时的情感和豪迈的精神气质。

  7、宗教舞蹈查玛

  “查玛”(俗称“跳神”或“打鬼”) 是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于十六世纪后半叶随同噶鲁派黄教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 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它是一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有殿堂舞、米扩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查玛”舞在内蒙古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绝大多数寺庙均于宗教节日时表演。其舞蹈形式影响甚广,至今仍在蒙古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与特点

  一、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那么怎样才能跳好蒙古舞呢?

  首先是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肢体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气质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气质;其三是在把握气质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处理动作节奏。肢体训练,目的就是要使舞者具备蒙族舞的基本素质和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风格中,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

  在肢体的训练中,除了讲究稳扎稳打,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舞者在心里上产生美感效应,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有棱角、瞬间静止的审美意识。在训练当中要一直保持一种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气质,透过这种情感、形态、运气、发力的典型表现,涵概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奔放、粗犷和剽悍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应该要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

  二、蒙古族舞蹈的手形、手位,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手型: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如果手型没有手位的配合,会使动作很单一,反之有手位与手型的配合就会使舞蹈更有活力。蒙古族舞蹈的常用脚位:自然位。脚跟并拢,脚尖分开60度。基本位。大八字位。踏步位。基本舞步:平步。踏点步。马步。蒙古族舞蹈的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

  三、蒙族和藏族同是游牧民族,但是由于各自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史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质。

  由于心态的不同,体现在身体的形态上,也是大相径庭的。蒙族舞后靠的体态、横抻的动态是与它的曾有过的英雄历史;与他们"马背民族"的剽悍性格分不开的。所以蒙古族舞的呼吸是以在重拍上慢吐气见多,慢吐气中以表现出人物形象健壮、生活环境辽阔之感。吸气表现为在空拍和弱拍上的快吸气。例如趟步加柔臂的训练,柔臂是肩部动作的延续波浪形伸展。趟步要求膝部掌握平稳,并随步的动向移动,在动作中无论是哪边的手臂向下压,一节节抹,呼吸都要走一个沉的下弧线。双膝稍弯,重心慢慢移动,到换反面上步的一刹那做短暂的快吸气,再沉,以此类推。

  四、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

  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蒙古族舞蹈久负盛明,其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和精神风貌。

  五、蒙古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作。

  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草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个性,造就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是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而慢慢形成的。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音乐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力、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调式多为羽调式,音乐宽广,音程跳动较大,马步音乐活泼跳跃,表现鸿雁为主题的舞曲多为民歌,经常使用散板。蒙古族舞蹈具有的体态特征以及所带给人的美的感受,是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也是蒙古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

  六、蒙古族舞蹈不仅是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明快的节奏,轻捷的舞步,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美。

  动作韵律特点: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腕来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蒙古族的基本体态: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叉腰为一字叉腰。蒙古族舞蹈除了具备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四个要点外,由于蒙古族图腾多是凶猛的飞禽走兽,崇拜白颜色,所以蒙古族舞蹈更具有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通过多年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和表演,蒙古族舞蹈从源于生活到高于生活,使我对蒙古族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自如地运用它的特点表现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把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更好地发扬光大,使蒙古族舞蹈艺术更具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