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

解析中国的团圆文化

时间:2023-09-23 22:35:39 秀雯 对外汉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析中国的团圆文化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众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它是一个除春节之外最隆重的节日。从历史角度来讲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下面小编为您带来解析中国的团圆文化!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

  在民间营造“中秋望月,阖家团圆”血缘的祥和文化。在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的、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当务之急是营造家庭团圆的法定的节日环境;在民间营造“中秋望月,阖家团圆”血缘的祥和文化;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和市场运作的手段,创造出满足人们血亲相思的产品和象征团圆的特色服务,孕育出强大的团圆经济载体,唤醒民众对血缘相亲的自觉意识。

  中秋节一定要吃月饼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由于时间的推移,月饼已经异化成中秋节食品和礼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出现,根据《洛中见闻》,唐僖宗曾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经提及:“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当中的“小饼”也即是月饼。而“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物,后来才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相传元朝的时候,汉人在元人的统治下苦不堪言,朱元璋揭竿反元,但元军控制严密,义军无法传递消息,为此刘伯温献计,在中秋节互赠糕饼,并在里面夹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杀鞑子”,作为起义的讯号。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提及:“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可见月饼于当时流行于民间。清代已有详细记述月饼制作方法的书籍。清杨光辅即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在清代你如果要反清的话,不宜太招摇。因此有人在台湾反清时,用一张纸包在类似今日的月饼里,告诉对方准备反清复明。因此也有一说,中秋节的起源自台湾明朝时。

  团圆的典故:五男二女七子团圆

  五男二女: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后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七子团圆:为旧时的生育习惯如故有“五子登科”、“七子团圆”、“十子全福”等。

  五男二女七子团圆,是历代小说戏剧里大富之人的标志。最著名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一生有七子八婿,富贵寿考冠绝古今,由此而上了《无双谱》,以此为题材的《满床饬》成了明清两代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红楼梦》里贾府唱酬神戏,贾老太太因拈着了这出戏而喜出望外,就是典型的例子。

  除夕的团圆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 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中秋节的起源与寓意

  中秋节的起源除了与《周礼》 “中秋夜迎寒”有关系之外,其实还与古人“拜月”的习俗有关联。在古代无论上至统治者下至老百姓,都有祭拜月神的习俗。“秋暮夕月”就是对当时人们“拜月”习俗的描写。

  古人在中秋之夜祭拜月神之时,会在香案上摆满月饼以及瓜果梨桃等祭品。在拜月之前还要“净身更衣”,这其实都可以体现出古人对月神的崇敬之情。拜月的主题除了表达尊敬之外,还要祈求月神保佑一家人身体安康,能够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生活。

  随着时间流逝以及“拜月”习俗的不断演化,人们从“拜月”逐渐演变为“赏月”。由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月亮都会由亏转盈并变为满月,此时的月亮又大又圆煞是好看。正所谓“月圆圆人团圆”,此时此景会激荡起人们无限的思乡之情。

  笔者认为中秋节之所以被寄托了太多寓意,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的“团圆”情节。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润而饱满,再加上吃月饼或汤圆等圆形食物。除了有祈福的意味之外,就是在期盼“圆满”的生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秋节赏月与吃月饼习俗

  农历八月正处于秋季中间,所以被古人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恰好在“仲秋”之间,所以“中秋”节一词开始不断流传。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八月节”、“月夕”等。中国人对“圆”、“满”等,一系列的词汇都具有特别的情节。

  中秋节赏月习俗

  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就像一张发光的圆盘,既寓意圆满又寓意团圆。所以,民间又将中秋节称为“团圆节”。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在中秋节的晚上朋友或家人同聚一堂,看着窗外又圆又大的月亮,不禁举起酒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醉眼迷离的看着月亮,不禁追古思今赏月之情溢于言表。

  皎洁的月光撒在每个人的身上,大家相互诉说着衷肠。“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想象一下这轮圆月竟是,月宫中的嫦娥给人间的祝福。

  中秋节吃月饼习俗

  据《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在这普天团圆的日子里,除了赏月之外绝对少不了月饼的身影。在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才是民间过节的最大习俗。

  “月饼”即像月亮一样的圆形饼,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和周朝时期。人们在祭拜月神的时候,所使用的一种圆形供饼,其实就是月饼最早的雏形。月饼在古代又被称为胡饼、宫饼。这与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有很大关系。

  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当地带回了芝麻、胡桃等食品,人们在做月饼的时候,将这两种食物放入馅料中,不但味道特别甜美而且营养也特别丰富。尤其是以胡桃仁为馅的月饼最受欢迎,为了纪念张骞人们将这种馅料的月饼称为“胡饼”。

  生活在江浙地区的人,为了纪念闻仲制作的“太师饼”,其实也是月饼的雏形之一。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曾提到“月饼”之名。

  同时,由于每年中秋节的时候,人们都要用状似圆盘的月饼祭祀月神,到了明代中秋节被定位法定节日,而吃月饼的习俗也在民间逐渐流传。至此中国人在中秋节的就会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