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 百文网手机站

“留头、甩头”在古典舞旋转中的作用

时间:2022-12-30 10:17:01 古典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留头、甩头”在古典舞旋转中的作用

  在中国古典舞技巧中,跳、转、翻是最主要的三个技巧要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旋转的技巧中,“留头、甩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辅助动作,也在旋转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留头、甩头”在古典舞旋转中的作用,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是指较为机械和单一性的舞蹈动作的熟练程度,从表面看它缺少舞蹈语汇的连贯性和丰富感,但是就技术技巧的本质而论,它是炫示舞蹈本体美的重要表现,是肢体与智慧的有机组合。为此,技术技巧可以说是独特精神的展现和对生命意趣富有个性的追求,它尽管是一种较为单一和机械的表现产物,但这种离不开内在的动力。

  “技”是规矩法度,“巧”是内在性情与精神动力,两者结合,功性两全,方能体现出娴熟的质感美。那么作为中国古典舞跳、转、翻三大件中之一的旋转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效,也是作为中国古典舞技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旋转一词单从字的表面来讲,我们可以解释它是指人体围绕着一个支点或轴进行的圆周运动。而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它是指人体在地面或空中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舞姿形态,围绕一个支撑点或中心轴而产生的运动,通常我们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称之为“转”。它从动形式上划分,可分为“原地转、行进转、空中转”,从技术形态划分,又可分为“单一转”和“复合转”,其实无论是上述中的哪一类转,在它们其中的大部分转都有“留头、甩头”这个动作,可见“留头、甩头”是旋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缺一不可的。所谓留头指身体开始转动而头仍留向原方位不动,称“留头”,头从一方位迅速转向另一方位称“甩头”。它一般都在旋转“开范儿”前先进行原地的留头、甩头练习,其目的主要是为旋转做铺垫同时也可以训练身体部位之间的协调性。说到这许多人可能会起了这样的疑问,从前面到这里我一直把“留头、甩头”联系在一起,难道就不能只“留头”或只“甩头”吗?对于这样的疑问其实不防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只“甩头”“不留头”,那就是在“乱”甩,没有明确方向的甩;如果只“留头”“不甩头”,身体与头之间也就不协调了,身体都已经“转”过来了,头部却没有转过来,这旋转也就很自然的转不过来了。从而可以看出,“留头、甩头”是必然要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决不能只“留头”或只“甩头”,所以“留头、甩头”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

  经上所述,就可得知“留头、甩头”在旋转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如果想做好旋转的技巧,必须要掌握“留头、甩头”的要领,相反的只有把握好“留头、甩头”的要素,才能做出高质量的旋转技巧,因此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从我自身对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学习与体验中,我总结出了“留头、甩头”在旋转中的作用,具体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掌握方向的作用:

  看到这一点大家可能会认为有点重复,因为在前面讲述留头、甩头的关系时,就已经分析出留头、甩头本身就具有掌握方向的作用,那么在这里所谓的掌握方向又是怎么讲的呢?其实在这里所谓的掌握方向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在行进转中的平转,而且主要是圈上的平转。众所皆知,线形上的平转无论是直线上的还是斜线上的,它都可以在教室中的任何一点开始,然后向它相对应点的方向转去(比如3点―7点,4点―8点)。而在这整个的过程中留头、甩头的方向是不发生变化的,只要向它相对应的方向引领着身体一直转到终点就算结束了。但圈上的平转却有所不同,它是由教室的2、4、6、8点中的任意一点开始,经过教室中剩余的七个点最后再回到原本的起点形成一圈(比如由2点开始,经过3、4、5、6、7、8、1点,到达2点),在这整个的过程中,“留头、甩头”的方向是要发生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拐弯”处(比如由2点开始,经过4点拐向6点再拐向8点,最后拐向2点回到终点),在这其中的每一个“拐弯”,“留头、甩头”都在不停的找方向同时掌握方向,只有先找到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再引领着身体转向终点。另一方面是体现在技术技巧的连接与复合,它包括:

  1.转与转的连接与复合

  比如踏步吸腿转连接反掖腿转,这组转中的两个单一转都是有“留头、甩头”的,只要“留头、甩头”的方向明确,那么在连接过程中身体的方向很自然的也就比较容易控制,容易找到连接的方向,同样是连接转的吸腿拧身转连接大掖步转,这组转中的两个单一转都没有留头、甩头,因此连接的方向就只能靠身体去掌握,用身体去找方向有时体现出来并不是那么清晰明确,甚至可能有时还会找错方向,所以身体虽有掌握方向的能力可始终比不上“留头、甩头”掌握方向的能力。

  2.转与翻身的连接与复合

  翻身这个技术技巧在身体形态上本身与旋转就大不相同,翻身是在脚下交叉辗转的情况下,身体以腰为轴并保持在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因为身体形态上的不同从而导致“留头、甩头”的方向也不同。翻身的“留头、甩头”方向是身体在倾斜状态下眼睛看去的斜下一米处左右。两个从根本上就不相同的技术技巧进行连接与复合除了脚下和手臂的辅助与帮忙,还有“留头、甩头”的方向也很重要的,因为头也是带动身体其他部位的动力,也是翻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留头、甩头”的方向掌握不对,那么翻身的整体方向也会随着变化。比如挥鞭转复合吸腿翻身,挥鞭转的留头甩头方向是与身体一样都是在直立的状态下,若复合吸腿翻身,“留头、甩头”应从正前方迅速变为斜下方,这样身体的其他部位才会找到正确的方向进行吸腿翻身。

  3.转与跳跃的连接

  它包括与小跳的连接、与中跳的连接和与大跳的连接。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转与中跳的连接,特别是平转与中跳、大跳的连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做单腿变身跳连接平转,单腿变身跳的本身就有“留头、甩头”并且“留头、甩头”的方向一直是在单腿变身跳“起范儿”的那个方向,跟前进的方向却是相反的。而在这组连接中,平转的方向和单腿变身跳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与单腿变身跳中的“留头、甩头”方向成相反的,但平转主要是靠“留头、甩头”来掌握方向,因此在单腿变身跳连接平转的过程中“留头、甩头”应最先找到方向并掌握方向,这样才能带动身体其他部位有方向的继续前进。   二、加快转的速度: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行进转中的平转,特别是线形上的平转最较为明显,因为它最具有观察的角度,而且还是最为直观的观察角度。在前面就已经讲述了留头、甩头是带动身体其他部位的枢纽,也是旋转中身体之间协调的关键,因此要想加快转的速度就要加快“留头、甩头”的速度,由头带动着身体加速,反之,“留头、甩头”也就有加快旋转速度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生平转时,如果我让学生“留头、转头”的速度是两拍一次,那么一个八拍内学生平转只能转四圈,当我让他们一拍一次做“留头、甩头”时,他们的平转速度提高一倍,举此例子,足以说明在旋转中“留头、甩头”的速度对旋转的快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增加转的数量: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原地支撑的转,而且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它与第二点是相互联系的。凡是会做转的舞蹈演员都知道要想转的多就要转的速度快,要转的速度快“留头、甩头”的速度就要快,在上面的第二点中已经说明“留头、甩头”有加快转速度的作用,既然转的速度加快了,那么转的数量也就增加了。其实从转的动力上来讲“留头、甩头”也有增加旋转数量的作用。原地支撑转的动力除了通过半蹲及推地、瞪地的力量给予地面的作用力,并获得地面的支撑反作用力而形成转的动力,还有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合力、平衡、协调,所以“留头、甩头”从转的动力上来讲就可以增加转的数量,通过头的转动传递给颈椎、脊椎,并与脊椎相汇合后形成内力直接作用于地面,从而增加了旋转的动力。因此,转的动力增加了,“留头、甩头”的速度与数量也就增加了,那么转的数量自然而然的也就在增加了。

  说到这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加快旋转的速度还是增加旋转的数量它们的关键还是“留头、甩头”的速度,而“留头、甩头”的速度却是取决于它的力度,如果“留头、甩头”没有力度,是软绵绵的,是粘在一起的,那就没有空间与时间去加速,因此,“留头、甩头”一定要有力度,要干干脆脆,看起来要是一个一个的,这才能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加速。因此,我认为第二点和第三点也可以说成是“留头、甩头”的力度有加快旋转的速度和增加旋转数量的作用。

  四、保持身体的垂直重心和平衡重心:

  通过对解剖学的学习可以得知人体的所有运动都是在水平面上运动并且都是围绕着一个垂直轴进行的,因此旋转这个动作也是在水平面内并围绕着垂直轴进行的运动(所谓的水平面是指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并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就称为水平面;所谓的垂直轴是指上、下方面且垂直于地面的轴就称为垂直轴)。而我们可以通过从正面观察踏步翻身中“留头、甩头”的运动形态和运动路线里看出,“留头、甩头”是在与身体保持垂直的状态下进行的一个平圆运动,也就是说“留头、甩头”也是发生在水平面内并围绕着垂直轴所进行的运动。头在旋转中本身就具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完整的“留头、甩头”又是一个在水平面上的圆周运动,并且“留头、甩头”又可以促进在旋转时身体的主力面与动力面之间的协调,所以只要身体保持在垂直轴上,“留头、甩头”中头的形态不要发生任何的变化那么“留头、甩头”就可以保持身体的垂直重心和平衡重心。解释到这里,也可以看出“留头、甩头”可以保持身体的垂直重心和平衡重心就等保持了身体的稳定性,所以我认为这一点还可以总结为“留头、甩头”有保持人身体稳定性的作用。

  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是通过旋转、翻身、跳跃、翻腾、地面等动作进行体现的,其质量的衡量标准由动作的数量、动作的难度以及动作在形态、感受上的流畅协调的完美体现所决定,从动作的外表看,它表现出一种轻松、自然、优美、富有魅力的美感。从以上“留头、甩头”在旋转中的四个作用中,可以分析出“留头、甩头”在中国古典舞旋转中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些作用也是旋转要求中最重要的几点。这些作用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古典舞中的旋转,我认为它也可以适用于其它舞种里的旋转,比如现代舞中的旋转等等,所谓“百变不离其中”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拓展: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讲解

  中国古典舞是吸收了戏曲、武术、芭蕾的精华,并将三者加以结合发展,逐步形成的符合中华民族审美特征,具有强烈时代性的舞种体系。“旋转 ”是古典舞训练体系中技术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一个舞种能够脱离转的动作。当今,中国古典舞中的旋转能力,已经成为了评价舞者身体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古典舞特性和充满魅力的特质所在。因此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典舞旋转的种类及特点

  (一)旋转的种类

  在舞蹈中,旋转是指人体围绕一个点或者一个轴进行的圆周运动。构成舞蹈旋转技巧的三大要素是舞姿、动力和重心轴;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大致可分为直立转、舞姿转、复合转三种类型。其中直立转为基础,舞姿转为核心重点,复合转为高难技巧。它们其内部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

  (二)旋转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旋转的主要特点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身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轴面或者说是身体在空间中发生扭转、交错的关系,是中国古典舞旋转的独具的风格特征。同时中国古典舞也是画圆的艺术,旋转连接转换多在三圆(平圆、立圆、8字圆)中完成。其一以“拧倾”为核心的曲线造型是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基本体态,也是中国古典舞旋转的基本特点。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其二民族舞姿的.运用使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复合型与流动性加强,进一步增大了舞蹈的空间变化。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训练

  (一) 旋转能力基础训练

  1、培养舞者正确的“站”姿是旋转的坚实基础

  “站”是一切动作的基础,是舞蹈训练的开端。没有正确的站姿就不会有合理的身体重心及稳定性,也就不会有好的旋转,因此培养正确的站姿是舞蹈训练的基本要求。

  2、加强半脚尖的“立”是旋转中最主要的一点

  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同一质量的物体,只有接触面小了,摩擦力才会变小。摩擦力小了,才能够用很小的劲,转得更快,转的圈更多。练习旋转初学者应该先着手于人体直立基础上的旋转,从“一位”基础上的立到“二位”基础上的立;从双脚支撑的立到单脚支撑的立;从双手扶把基础上的立到单手扶把基础上的立,并贯穿不扶把时不同手位基础上的立;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身体的控制能力以便于寻找准确的重心。此外我们所要求的“直立”强调身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对拉,即半脚掌抓地的牢固(我们俗称“往下踩”)与头顶的垂直向上延伸(我们俗称“往上长”),并要求身体的腹部和腰部收紧,肩下沉以达到“直立”的最佳状态。

  3、“蹲”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说“没有好的蹲,就没有好的跳”,其实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好的蹲,也就不会有好的转”。只有我们把蹲做好,才能有更好的“立”。

  4、“开”也是“转”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也是芭蕾舞中要求的最重要的一点,在“转”中无论是起法儿,还是旋转过程中,都要求从下而上的脚踝、膝关节、胯关节的开度。如果都是“关”的,即使能“转”,舞姿也不会好看。

  (二) 旋转能力技巧训练

  1、旋转的重心训练

  完成任何一种旋转技巧都离不开重心的掌握, 正确的旋转重心就是旋转时身体的重心必须落在主力腿的支撑面之内。如直立式掖腿转,可以作为原地旋转的基础动作最早练习。因为对于初学旋转的同学来说,容易正确地树立旋转重心的概念,便于身体各部位肌肉在旋转中的协调运动,从而正确掌握旋转技巧的要领。

  在多年教学总结中我认为,旋转的重心训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

  第一步 ,对于初学者我们以利用把上的立点练习,使舞者养成一种动作定型,让舞者了解到什么是旋转所要求的重心;

  第二步,在基本掌握了把上的立点练习之后,舞者们可以在把下练习立点 ,加强对重心的把握,养成科学使用重心的习惯;

  第三步,舞者可以开始旋转,并在旋转中感受重心的位置,运用自己的身体体现出对旋转重心的理解。

  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舞姿丰富,各种拧、倾、圆、曲的形态对舞者重心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旁提为主要舞姿的“射燕转”、以拧、倾、提为主要舞姿的 “大掖步转”、以提、仰、含、沉为主要韵律的“云手转”,这些动作幅度都几乎要求达到极限的旋转,掌握好重心对完成的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旋转的速度训练

  舞蹈中的速度能力是指舞者身体或身体某个部位快速运动与动作反应时间的总和。它不仅是一名舞者必不可少的能力 ,更是发展技术技巧的需要 。因此,舞者们一定要拥有良好的速度能力,才能掌握和完成技术技巧 ,而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的旋转对于速度的要求也是如此。

  我认为,训练舞者旋转的速度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旋转中,舞者应时刻注意对速度的把握,用高标准的速度练习来加强自身的旋转能力,其次,想要达到旋转的速度要求,也需要使用一些其他的方法,例如,利用伴奏音乐来规范动作的节奏和速度,通过提高音乐的速度,迫使练习者加快完成动作的速度。

  3、旋转的全身性协调训练

  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舞者们想要完成旋转,全身性的协调配合就成为了舞者们需要把握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舞者们想要加强身体协调能力的训练,就应该时刻注意对它的培养,以及养成在舞蹈方方面面中运用它的习惯。协调能力的培养在旋转动作的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协调能力首先体现在旋转动作的“起法儿”当中。中国古典舞旋转的“起法儿”多种多样,可以说是身法的延续和夸张.例如在很多舞姿转中,它的“起法儿”是“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指”。它要求在准确的节奏里一瞬间完成动作,只有肌肉表现出高度的协调性,有了正确的发力的方法,重心才能顺利到位, 旋转才能顺利进行。没有预备性动作就没有下一个功能性动作, 而功能性动作的效果往往又取决于预备性动作的完成情况。不协调的“起法儿”,会给旋转造成阻力,使舞姿失去平衡,影响旋转的速度和质量.掌握动作之后,必须反复练习,不断强化。

  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运用

  舞蹈是一种表情艺术,是从舞者的内心之情外化为具体可见的现象,再通过技术技巧的运用,表达出更深层的情感,使大家在审美中引起情感的共鸣。高超的技巧对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很重要的欣赏部分,运用这些技巧是为了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的来表现舞蹈作品中人物性格和作品内容。 因此在舞蹈创作中把握好技与舞有机融合,达到舞中有技,技舞相融的境界,这将充分展示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性和魅力特质。

  古典舞男子独舞作品《风吟》就以格调清雅淡幽,把技巧无形的融合在“随心而舞、随风而动”的舞动中,舞蹈以写意的手法,去展现风中吟唱的心绪。动作设计看似“无意”,但却表露出编导深厚的功力。该作品在2001年获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一等奖;2002年获第二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银奖。这个作品最早的雏形是编导张云峰还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二年级学生时期创作的。《风吟》强调的是人体失重的那一瞬间身体做出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寻找动作的变化,而这样构成的动作就更加的流畅,也更容易表现人体美感的多样性。比如:斜体空转这个技巧动作,它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做空转的变形倾斜,是演员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所完成的一种高难度技巧。编导对整个舞蹈动作的设计于“倾——拧——旋”的元素中,对“点和线”交织与融会,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更加顺畅和严密,充分传递舞者内心的思想感情。《风吟》中有关动作力度的运用非常丰富,出现了没有用力或轻轻用力完成动作的时候,也有突然加速的时候,还有从放松到突然加速再到放松的时候,这样不同的发力给人一种虚实结合的变化,例如:在作品最后结束之前的一个变形舞姿转,演员给一个最大的发力,把转在一瞬间提到最快的速度,然后放松下来,再到最后没有转速为止,是一个由大到小、由强到弱、从实到虚、从有形到无形、逐渐弱化的过程。该作品为突出动作“轻盈”的质感,在动作的衔接与处理上都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轻风飞舞”的审美意象。在技术技巧的设计上,编导也为了追求一种轻飘感,例如兼备倒立、复合转等技巧都在时间上做了处理,在改变动作惯性基础的同时求得一种轻盈的感觉。

  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各异,总的来说是见仁见智的,古典舞中各种旋转技巧的运用在表达作品的内容以及增加作品的表现力方面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古典舞旋转技巧训练内容和方法也会不断的发展,尽管如此,每位舞蹈学习者在今后的实践中要不断的探索、总结各种训练经验,以使旋转技巧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形成更具特色的舞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