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 百文网手机站

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

时间:2022-11-16 12:04:54 古典舞 我要投稿

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

  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希望您喜欢!

  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

  一、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行”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噘臀”、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碾、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为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二、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被认识和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神韵强调内涵的气韵、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与内心情感。在行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此意念情感造化了神韵的“韵”。可以说,没了神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说明了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三、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的“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律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结束动作时的劲更加重要。无论戏曲、芭蕾、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做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以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四、律

  “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动作只有通过“顺”才会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不顺则顺”的“反律”,可以产生奇峰迭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为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妙之处。

  中国古典舞需要的`能力

  (一)软开度的能力

  古典舞的舞姿复杂,技术难度高且运动幅度大,因此,需要关节韧带和肌肉柔韧性强。从近六十例动作的解剖分析中表明,在关节处运动幅度90度或超过90度以上的动作,就有五十个之多占总动作数量的82%。此外,民族舞演员在完成舞姿及技术时所动用人体的关节也相当多,用以表达感情和完成技术的主要部位就有十九个。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演员完成某动作时,同时动用十九个部位的大幅度动作是较少的,但古典舞的许多舞姿和技巧是需要十九个部位都应用的。如(卧云)。

  古典舞的舞姿有开又有关(开、关指外旋和内旋)。不仅不同类型和不同动作存在着开关之分,而且同一动作也有开有关,“弓箭步”动作也是一开一关,从五十七例动作的分析,需要下肢开的动作有48个,占总动作量的84%;需要下肢关的动作只有15个,占总动作量的26%。因此,下肢动作也还是以开为主。

  古典舞中,足的应用是有绷也有勾的。不同类型的动作或同类型的动作都是如此。但从五十七例动作中分析,需要足绷的动作有44个,占总动作量的77%;需要足勾的动作14个,占总动作量的24%。因此足在勾、绷应用中,是以绷为主的。古典舞中足的应用除了勾、绷、开、关之外,还有内翻和外翻。因此,作为一个古典舞的舞蹈演员需要有较全面的软开度能力。需要关节具备多种能力,使关节的屈伸、外旋与内旋、外展与内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身韵的能力

  舞姿与身法是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韵律,它们之间的变换可以构成千姿百态,舞姿的子午相立体造型,是由拧倾、屈伸、俯仰、纵横等形状所构成的,它呈现出拧倾中的宛转与修长,屈伸中的收与放,俯仰、纵横的交融与变化。这个变化决定着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稳度。这“三度”又需要人体中段的高度柔韧与力量为基础。至于连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为轴心而发力带动全身的。因此,训练腰部的应用能力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关键。无论是提、沉、冲、靠,或是平圆、立圆8字圆以及拧、倾屈……关键都在腰的应用。

  所以,训练脊椎的屈伸、回旋与侧旋是绝不容忽视的。其次,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离不开圆的规律。足要在踝关节处作勾、撇、绷;小腿要在膝关节处作跨、蹁;大腿在髋关节处作环动;手在腕关节处作上盘、下盘;前臂要在肘关节处作晃手;上臂要在肩关节处作摇臂;腰、胸、颈要回旋……都在围绕一个“圆”字。因此,练习关节的环旋又是完成身法舞姿的必要手段,而身法和舞姿的能力训练,又必须抓住以“圆”为规律的核心进行,才能抓到训练的根本。

  (三)跳、转、翻技术的能力

  1、除了小、中、大的舞姿跳以外,还有各种技巧和特技。它们的特点是:A爆发力强。原因是古典舞技巧的运用幅度大,两腿在髋关节处要构成90度以上的钝角。如飞脚、各种飞燕。而由于空中舞姿的多种变换,也需要借用爆发力强的快速腾空方法去完成动作。如大跃步。有些特技,如躺身蹦子,要求躯干尽量接近水平线,因而推地足的爆发力就显的必要了。

  B古典舞有些技术的连接,通常应用跑步、拖步或者直接推地跳起,他可以使动作显出轻、漂、脆的特色。C连续纵跳的能力也是特点之一。如横飞燕的复合动作。它们也都必须应用爆发力去完成各类空中技术。许多弹跳中的技术,都必须应用对地面的加速度力,才能获得更大的、向上的反作用力,从而赢得空间,达到古典技术美的程度。

  2、“转”有小舞姿转和大舞姿转。A在垂直轴上的平板旋能力。如平转。B在垂直轴上的拧倾能力。如斜探海转。C在平衡状态下的俯旋能力。如荷叶转。以上不同舞姿转所应用重心的形式也不同:如平旋类属于直立重心,拧倾类属于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则属于平衡重心。

  3、“翻”饿特点是身体在倾斜中的水平翻转,即“以腰为轴,以臂为轮”的翻转,是古典舞的特殊技术。

  总括起来,古典舞的特殊能力可分为如下五个方面:关节柔韧的幅度;舞姿身法的回旋与环旋;跳的爆发力;转中的三种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线。

  中国古典舞起源

  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提炼它的元素,总结古典舞运动的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动作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以《黄河》、《江河水》、《木兰归》、《梁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在《黄河》中,使脱胎于戏曲舞蹈的中国古典舞,突破了戏曲常规的局限,不再是戏曲行当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代精神相一致的东西,从而使中国古典舞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以及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黄河》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身。

  古典舞种类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又可分为汉族古典舞和少数民族古典舞。其中汉族古典舞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我国丰富的文史资料也有大量的对过去舞蹈形象的具体描述。

  印度古典舞

  印度古典舞的出现多数与其宗教风俗习惯有关,主要由婆罗多、卡塔克、卡达卡利、曼尼普利、奥迪西和库契普迪六大传统舞系组成。其主要艺术特征是舞蹈动作节奏、韵律鲜明,造型性强,具有丰富内涵的多姿多彩的舞蹈哑语手式和细腻的面部表情。

  欧洲古典舞蹈

  欧洲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为芭蕾舞。古典芭蕾是一种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的舞蹈品种。由于其表演技术上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又被称为“足尖舞”。相传,芭蕾最早起源于意大利,而形成于法国,十八世纪传入俄国。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才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足尖舞蹈技巧,发展了各种腾空跳跃和旋转技巧,并产生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意大利学派、法兰西学派和俄罗斯学派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现了现代芭蕾学派,并陆续派生出许多芭蕾学派,风行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