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知识

美国初中教育的不同之处

时间:2023-09-18 15:50:17 芊喜 初中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国初中教育的不同之处

  外孙在美国读七年级了,通过他,我了解到了一些有关美国初中教育的情况,与国内的初中教育相比,确实颇有许多不同。

美国初中教育的不同之处

  美国中学的学制也是6年,但各地区初、高中的分段不同,有的地区也是三三制。外孙所在的尔湾市,初中两年(7~8年级),从管理上看它属于小学与高中之间的过渡。高中4年(9~12年级),初中和高中各自独立。每学年分为3个学段,每个学段约3个月。每年暑假约10周,寒假2周,春假1周。

  外孙就读的学校名叫湖边中学。该校的七年级有13个班,每班不超过30人,另有两个班是不到10人的弱智班。八年级有12个班,另有一个5人的弱智班。弱智班由专门的教师进行相关的特殊教育。

  学生:很独,很松散

  在美国,从初中开始,各门学科都有固定的教室,学生每上完一节课就要立即转移到下一个教室——我称之为“跑课”,这是与国内中学最明显的区别,也是学生入学后首先要适应的重要一环。尽管开学前学生已领到学校的教室平面图,每间教室都用数字做了明晰的标志,但因初来乍到,对环境生疏,开学初上课找不到教室或找错教室的大有人在。可用不了几天,学生就能按要求到教室上课了。至于课堂上如何就坐,全由任课教师安排,大部分课都是随意的。一旦出现纪律较差的学生,若影响到教学,教师就会要求他们坐在固定的位子上。

  与“跑课”相伴随的,是从中学起就已不存在的“班集体”概念,这与国内学校有本质上的差别。当然,那里的学校也由若干个班级组成,每个班也都有一位教师负责,也可称他们为班主任。但这样的班与班主任,与国内的比起来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每天一早,上课前学生以班为单位集合,由班主任查点学生的出席情况。学校若有临时性的通知,如哪天晚上上课或要早放学等,也由班主任传达。学生一律在校吃午饭,饭后有半小时是规定的阅读时间,也在班主任所在的办公室或教室内进行,但只要上课铃一响,学生便会立即解散,奔向各自的课堂。

  因此,同一个班的学生仅在每天清晨的几分钟和午后的半小时里碰个面,课堂学习时,原来的班级形式便完全消失。只能说,这样的班纯属是每天短暂时间内的一种组合,班主任只相当于一位召集人,承担的完全是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有的甚至还由非教学人员兼任。他们不必也不可能与本班的学生接触,不须与家长联系交流学生的情况,期末更无写德育评语一说。不存在班集体,也就没有每周一节的校会或班会课,更没有班干部。与集体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如卫生、板报、课间操、运动会以及班级之间名目繁多的各项评比,也都不存在。

  我在30余年的教师生涯中,有过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那真是从早忙到晚,除了教学之外,还要事无巨细地承担起教育、管理全班学生的重任,如果不全身心地投入,是难以胜任的。美国中学的班主任比起国内的来,职责轻到微乎其微。也可以说,美国从中学起,对学生实施的是一种“放羊”似的松散管理。那里的教师,在管理学生方面不必那么费心费力,只是他们的教学工作量较大,一般来说,每位任课教师几乎每天都要给学生上5节课,每周累计25节。

  体育课:很严,很丰富

  从初中开始,美国学生的课程就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类,这是与国内学校的又一不同之处。七年级必修课共5门:数学、英语、世界史、科学和体育。每天6节课:上午4节,下午2节。其中必修课各1节,选修课1节。

  上体育课学生必须穿统一的运动装,下课后把它存入各自的小橱柜内,周末带回家清洗。每节体育课都有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能锻炼,这也是为达标作准备。凡规定的达标项目,一年测试两次,学期末的最后结果作为体育课的成绩。

  配合达标,在新学年伊始,发给每人一张浅绿色的卡片,正面左下角贴着学生的照片,照片底边上的空白处打印着学生及班主任的姓名,侧边打印着学年序号。卡片上除了标明达标的项目,还印有几行方格,第一竖行是开学初各项测试的成绩,中间一竖行由学生填写自己找差距后定出的目标,及预估经努力后能达到的水平,然后把卡片交给老师。此时学生已心中有数,对弱项加紧练习,教师通过卡片可对学生达标情况一目了然,课堂上可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有效训练和指导。卡片的最后一竖行则是学期末的测试成绩。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优良水平。卡片背面印着女生和男生达标的各项等级(优、良、中、差)的标准。可以说,卡片虽小,但对体育课的教与学起到了充分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除了体能训练和测试,体育课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刚上七年级,外孙就学了篮球、排球、棒球、乒乓球、壁球、保龄球、曲棍球、飞盘游戏等项目。学完规则并掌握动作要领后,学生便开始实地练习,然后分组比赛,优胜者将会以代表队的形式参加校运动会。

  还要提及的是,进行达标测试时,仅靠一位教师实在忙不过来(体育课是60人合上),因此会安排几位家长做义工,在课堂上协助测试,这在美国是司空见惯的事。其他4门主课,如数学,因教师课时量大,基本上不批改每天的课内作业,而是第二天在网上公布答案,学生点击后自行订正错题,这全靠学生的自觉和家长的督促。但每隔2~4周的数学测验,教师会全批全改。

  课本:很厚,很耐用

  除体育课外的4门主课,都有一本厚厚的教材。教材并非全国统编,各州都有适用于本州的相应教科书,且各校的教材也无须统一。课本一律由学校免费提供,学年结束后传给下届学生继续使用。如果教材变了,仍由学校再次统一配发。书每本重4~6斤不等,4本书加起来将近20斤。为减轻学生携带课本的负担,学校替他们准备了两套书,家中存放一套,课堂上另备一套。

  课本比一般的杂志(16开)还要大一些,封皮十分坚硬,装帧考究。书的纸张薄而柔韧,印刷称得上精美。这样的教材,估计用10年、20年都不至损坏。外孙的历史书,之前已有3个学生使用过。我仔细翻看过每一页,从头至尾都未发现任何批画的记号和写过字的痕迹。经几个人使用后,仍与新书一样,令人叹服!

  世界史课本,在介绍各国的首页上,中间部分都印有一幅地球仪的平面图,图上用方框标出该国在全球所处的地理位置。课本的每一页都有大小不一的精美插图,多为历史人物、名画、古迹、发明创造、生产技术、历史地图或历史事件的路线图等,基本都是彩色的。照片大的占一整页,小的似方寸。扉页上的大幅照片是故宫太和门前的那尊威严无比的铜狮,其他的大多数插图也为我们所熟悉,如孔子的全身像、赵州石拱桥、清明上河图的片段、故宫雪景图、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路线等。

  一幅似普通邮票大小的不起眼的小图引起了我的好奇,看了许久才知,这是足趾被折断弯曲后的形状与正常足骨的对比图,畸形的在前,正常的在后,从透视学的角度显示出前后两者的区别。这样的图为我首次所见,它展示的是从公元920年起至清末我国古代妇女在幼年时被残忍强行裹足的历史。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上,愚昧和非人道的一页。这段历史早已成为过去,之所以至今仍在美国课本中出现,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价值取向。

  选修课:很多,很个性

  必修课以外的选修课,可以说五花八门。美国中学没有统一的选修课,都依据本校师资的特长和条件,各自设立相应的课目。外孙所在学校的安排有:烹调、编织、摄影与摄像、表演、西班牙语、新闻学、辩论、法律常识(社会学)、美术鉴赏、铅笔画、水彩画、陶艺、音乐学(其中包括以铜管乐、鼓乐为主的音乐厅内的音乐及歌唱)、学生领导(学校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协助学校举办各项活动)、学校年鉴(学习并协助编辑每年一本的校纪念册)等。

  不同的选修课,学时长短不一,大多数课为一个学段(3个月),但有的如音乐则需一年。在报选修课时,每人至少报6科,便于统筹安排,因为并非你最想学的那门课,在本学段就一定能排得上。为了因材施教,就连必修课中的数学也分3个等级。外孙和同年级的其他20多个学生,在七年级时已学完八年级的教材,下学期他们就要到高中校的九年级去上数学课了。

  由此可知,那里的课表有多复杂。学生的课表因人而异,仅供个人专用,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都能从课表中反映出来。课表由学校统一印制,相当于16开纸的四分之一大,每张都打印着使用者的姓名。课表的主体部分包括:日期(周一至周五),节序(每天1~6节),授课时间、课目名称、任课教师姓名、上课教室的代号等。在主题部分以下,还印有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和电话。负责教务的教师,要为全校学生排制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近700份显示学生个性化特点的课表,且每隔3个月就要更换一次,工作量大不说,仅是课程之间交织着的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就够潜心分析研究一阵了。

  美国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1、鼓励支持孩子去体验。

  美国教育注重鼓励、支持,陪伴孩子渡过漫长的学习、训练过程,而不太看重最终的成果。

  2、不在孩子想做什么时急于说“不”。

  孩子想拆一件玩具甚至于电视机,父母也不会发怒。因为完全可以买些旧货来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当孩子看人家开飞车,自己也想试试时,父母明明不赞成,也会请专业赛国车手来教。让孩子慢慢明白飞车不光是开得快,还有体能、耐力的艰苦训练。既满足孩子的愿望,又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哪些该做、可做或相反。

  3、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

  因为每个孩子身心发展程度不同,把握这点有些困难,但一定要尽力去了解。

  4、不吓唬欺骗孩子。

  中国的习惯是在制止小孩做某些事情时连骗带吓。比如“不听话,魔鬼就来了”、“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但大多数美国家长对此很敏感。他们认为小孩的压力承受能力很低,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会使他们睡不好,吃不下。

  5、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和孩子讲话,美国家长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很少动辄指责孩子,而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不少中国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而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因为对孩子当众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6、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如果孩子还小,中国家长们就会一笑了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美国家长却不这样认为。

  7、教给孩子生存能力。

  从小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诉家长去看医生,但不可以没完没了地抱怨、呻吟,抱怨是没出息的表现。

  8、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

  美国人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美国孩子吃饭自己说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美国家长不会在孩子说吃饱后,还连哄带骗的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否吃饱。如果明明没有吃饱,而是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了,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自己承受后果,真正尝到苦处,下一次就不会重犯。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

  教育孩子需要注意什么

  1、千万不能拿家长的身份来抵制孩子,如果长期这样的话,孩子的心灵会和家长有个隔膜。理解孩子、多做沟通、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时间。

  2、别伤孩子自尊,尽量以平等的态度去说服孩子。最要不得在公众场合训斥孩子。

  3、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要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例如处世态度、处事情感、应变能力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一些知识技能还是要适当的教导的,但是家长要注意不能够本末倒置。

  4、要求孩子们行为的同时,也要检讨自己的行为。不要给孩子们带坏了头。例如说,家长在要求孩子们要有礼貌的时候,同时家长也必须要做到。

  5、培养教育孩子不可急于求成,不可急躁,要循序渐进慢慢引导,培养孩子是个漫长系统的工程,需要掌握火候“煨炖”而不是“快餐”,欲速则不达。

  6、不要盲目投资让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辅导并非多多益善,要深思熟虑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孩子打开一扇知识之窗。

  7、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伴之而来的不同阶段的游戏活动,不要以父母的“思想高度”来评估孩子的“创作水平”,更不能粗暴地干涉与阻止。

  美国教育孩子十大原则

  1、归属原则: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因此,要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使孩子从小就对家庭建立起可信赖的归属感。

  2、希望原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常鼓励他们树立前进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永远都要让孩子看到希望。

  3、平等原则:要和孩子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声音,想方设法理解他们的想法并加以引导,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地指指点点。

  4、管束原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主要是父母的责任,不要把这个责任推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当然,这些老人们也要尊重子女的管束权,但不要代替。

  5、榜样原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榜样。一般说来,孩子的言行往往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因此,父母们一定要以身作则。

  6、惩罚原则:不懂事的孩子有过失时,可以批评和指点。对于故意犯错的孩子,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但是,不准打骂或体罚孩子。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慎用和巧用。

  7、后果原则:每教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就要让他们了解可能产生的后果。当孩子自己打算做一件事时,也要帮助孩子分析其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从小就要让孩子养成凡事都要想到后果,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

  8、界限原则:要教育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知道要敬畏道德和法律,让他们懂得这两个界限就像公路上的红灯一样,是永远不可逾越的。

  9、20码原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是,不要放松监护的责任。“20码”(约合18米)只是个象征,意思是要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私人空间。

  10、四W原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什么时候回家(when)。对于自己的未成年孩子,必须时刻了解这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