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 百文网手机站

播音吐字归音三大要领

时间:2022-03-25 12:41:04 播音主持 我要投稿

播音吐字归音三大要领

  一个人讲话动不动听,发音清不清晰,和他的吐字归音是否标准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我们会把一个汉字的发音过程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阶段,并通过对各阶段不同的发声控制,使发音达到清晰、饱满、弹发有力的境界。这个发音过程就是吐字归音。吐字归音是口语表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熟练掌握了吐字归音要领,无疑会为我们的语言表达锦上添花。

  播音吐字归音三大要领

  要领一:字头有力,叼住弹出

  所谓“字头”,就是声母和韵头。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头是声母到主要元音之间的过渡性成分。字头发音时要求声母加韵头一步到位。所谓“叼住”,是指字头的发音部位要准确,力量应集中在唇舌的纵中部,而不能满口用力。所谓“弹出”,是指字头的发音要轻捷,具有弹动感,不粘不滞,不拖泥带水。

  字头发音时,口腔是处于相对闭合的状态的,具有阻气、蓄气的作用。如果叼字无力,气息会在口腔大量流失,影响到字头和整个音节的力度;但如果叼字过死,也会使发音显得笨拙。与此同时,也不能把“弹出”简单地理解为“喷吐”,过分向外用力使拙劲,而是用巧劲儿弹动的发音吐字。

  要领二:字腹饱满,拉开立起

  字腹就是韵母中的韵腹。通常,字腹在整个音节中的发音会明显突出。一方面,它作为音节中的主要元音,开合度最大,所以也会比较响亮;另一方面,它的发音较完整,持续时间较长,给人的听感更显著。一个字的发音能否达到“珠圆玉润”,则与字腹息息相关。

  “字腹饱满”是指韵母中的韵腹要发音清晰、持久、共鸣充分。“拉开”,指字头弹出后应迅速打开口腔,使气流在口腔内形成较丰富的泛音共鸣,口腔开度要大,应有竖着展开的感觉。“立起”,指韵母中韵腹的发音要占据足够的时间,使其响亮、圆润,在听感上形成字音立起来的饱满感。因而字腹的发音又称为“立字”,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在一个汉字在发音时突出字腹的过程。

  要领三:字尾归音,趋向鲜明

  字尾是处在字头和韵腹之后,位于音节末端的部分。它的发音过程是在一个音节的发音中,力度逐渐放松、气息逐渐减弱、口逐渐闭合、声音逐渐停止的阶段。如果字尾的归音不到位,便会直接影响字音的完整性。字尾的归音与字头的出字和字腹的立字相比,难度更大。

  “字尾归音”要求在一个字的字尾部分发音完整,不能虎头蛇尾,只顾字头、字腹,而不顾字尾。“趋向鲜明”首先是指唇舌动作要到位,比如韵尾是“i”的音节,字尾发音时的舌位应抬到一定高度;韵尾是“u”的,发音时唇型应收圆;韵尾是“n”的,发音时舌尖要收到上齿龈,并阻住口腔通道,鼻音一出立即收声;韵尾是“ng”的,舌根应收到软、硬腭交界处,并阻住口腔通道,鼻音一出立即收声。其次“趋向鲜明”还要求声音“弱收”,所谓“弱收”是指字尾发音时唇舌力量渐弱,声音简短,点到为止,不可过紧、过长。

  字尾发音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不归音或归音不到位。这往往是由于吐字时只注意了声音的响亮,没注意音节的完整,忽略了气息和声音处于收落阶段的字尾,造成了说“半截字”的现象。也有的是矫枉过正造成的,把字尾收得过紧、过强,违反了发音的生理规律,听起来僵硬呆板,这也会影响归音的效果。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还有,不是所有的字都是有字尾的,比如“大”字的字头是“d”,字腹是“a”,它就是没有字尾的一个音节。

  以上便是吐字归音时的三大要领。在播音主持专业里,形象地将这三大要领归纳为“枣核形”发音。因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构成了字音的整体,以字头为一端,字尾为另一端,以字腹为核心,从发音时口腔开度的变化来看,正好是由闭到开再到闭的过程,两头小,中间大,这就形成了这个“枣核形”。值得注意的是,“枣核形”发音是在各部分发音不断滑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并非由字头跳到字腹再跳到字尾。因此,整个字音要有滑动感、整体感。

  最后,全国青少儿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的老师提醒大家,吐字归音的三大要领,既是播音发声的一种专业方法,又体现了清晰集中、圆润饱满的语音要求,值得我们长期练习和使用。但是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这三大要领也应适时地有所变化,要根据具体的文字要求和意境,适当地拉长或缩短节奏,这样才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如果抱着三大要领一成不变,字字如出一辙,有时必然会削弱语言的表现力,破坏语言的'节奏感,以致影响到稿件内容的表达。所以我们在掌握吐字归音要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适情而变,适时而变。

  拓展阅读:播音主持吐字归音练习

  一、构字器官和构字原理

  (一)咬字器官

  咬字器官包括双唇、上下齿、舌、硬腭和软腭等。其中唇、舌和软腭在吐字过程中动作最积极、作用最大。舌又分为舌尖、舌叶、舌面和舌根。这些器官的具体位置见图:

  (二)语音构成的生理学原理

  发音的过程是口腔诸咬字器官的动作对喉部发出的声束和肺呼出气流的节制加工的过程,不同的节制加工方式形成不同的元音、辅音和音节。

  二、口腔控制的要领

  (一)唇舌灵活、力量集中

  唇舌灵活是语音流畅、自如的前提,在这方面达不到一定标准,就会出现吃字(音节部分或全部含混不清)、滚字(音节间“粘连”)、走音现象和语言的僵滞。

  声音要集中,咬字器官的力量就要集中,它主要应表现在唇和舌上。

  唇的力量要集中到唇的中央三分之一。唇的力量分散是造成字音散射的主要原因。通过练习唇力的绕口令,像“八百标兵奔北坡,……”就会获得明显感觉。

  舌力的集中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力量主要集中在舌的前后中纵线上。另一方面舌在发音过程中要取“收势”,收拢上挺。这样才能保证舌在咬字过程中弹动有力而灵活。舌力集中的练习应以字词为主,把上述要求体现到字词练习中。如反复发出“ga、ka、ha、jia、qia、xia、da、ta、na、la”就可以由后至前全面锻炼舌力。在以声母练习为主的绕口令里有许多是锻炼舌力的很好的材料,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去练。

  (二)打开口腔

  注重声音和吐字的品质,就应讲求口腔开度。打开口腔不等于张大嘴,张大嘴时口腔呈“前>后”型,实际上是前开后不开。按照要求口腔的前后部都应打开,上腭上抬,下颏放松,呈“前后”型。这是通过“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四个方面的配合来实现的。分述如下:

  1、提颧肌

  提颧肌是抬起上腭的前部动作。有人称为“提嚼肌”或“提笑肌”,这两种说法有不当之处,这里称为提颧肌。颧肌用力向上提起时,口腔前上部有展宽感觉,鼻孔也随之有少许张大,同时使唇,尤其是上唇贴紧牙齿。唇齿相依使唇的运动有了依托,较之于松颧撅唇、唇齿分离更容易把握咬字的力度。提颧肌对提高声音的亮度和字音的清晰度都有明显作用。

  2、打牙关

  上下颌之间的关节俗称牙关,打开牙关是抬起上腭的中部动作。打牙关就是要使上下槽牙在咬字时有一定的距离,尤其双侧上后槽牙应始终保持向上提起的感觉。虽然日常口语时很少有人咬紧牙关,但这里要作为一个要领提醒大家特别注意到打开牙关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可以丰富口腔共鸣,还可以使咬字位置适中、力量稳健,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挺软腭

  软腭在上腭后部,用舌尖抵硬腭向后舔会感觉到它的具体位置。不说话时,软腭松软下垂,日常口语时也很少有人有意识将它挺起。挺软腭是抬起上腭的后部动作,它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加大口腔后部空间,改善音色;第二,缩小鼻咽入口,避免声音大量灌入鼻腔而造成鼻音。

  结合咬字,软腭挺起时口腔后部应呈倒置的桃形,并非抬得越高越好。此外,如以小舌头(腭垂)为中点的话,软腭挺起时两侧力量应向小舌头集中。如果力量相反,软腭兜下来,就会造成字“扁”、鼻音等问题。所以用力了并不等于挺起了,要特别注意到力的方向。

  可以用夸张吸气和“半打哈欠”来体会,一般在这种时候软腭是挺起的状态,适度保持这种状态去发音,你就可能会听到不同平时的声音效果。此外,有些字音(如“好hao”)发音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口腔后部的开度较大,用它去带发其它音节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挺”是一个基本状态,但应注意到,音节的结构成分是各不相同的,再加上表达需要,播讲时不能一“挺”到底,还应有程度上的变化,否则又会带来“音包字”的问题。

  4、松下巴

  由于生理构造的原因,松下巴在打开口腔方面比抬上颚更具有实质性效果。

  有的人平时说话就表现出下巴用力、主动“帮忙”的问题,播讲时更为明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咬字有力,字音清晰。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它会使舌根紧张,咽管变窄,口腔变扁,把字咬“横”、咬“死”。

  咬的力量主要在口腔上半部,下巴则应处于放松、“从动”的状态。发音时,只有下巴自然内收才能放松。日常牙痛时说话,下巴一般是比较松弛的,不妨可以模仿一下。

  (三)明确声音发出的路线和字音着力位置

  在口腔打开的前提下,还应讲究声音发出的路线和字音的着力位置。应把声音沿软腭硬腭的中纵线推进到硬腭前部。硬腭前部是发音的主要内感区,以此为字音的着力位置,可以明显改善音色,提高声音效果,尤其在弱控制时,掌握这一要领可以使声音小而不塌。

  综上所述,咬字器官在发音过程中要互相配合,协调动作。

  三、吐字归音的方法

  “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提及咬字方法时所用的一个术语,它的具体内容既包括发音的基本要领,也包括发音的审美要求。这种咬字方法是从汉语语音特点出发的,它把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旧说称“出声”)、立字(旧说称“行音”)、归音(旧说称“收声归韵”)三个阶段,通过对每个发音阶段不同的控制,使吐字达到清晰、饱满、弹发有力的境界。

  这里以头尾俱全的音节“电diàn”为例,来说明吐字归音对音节各部分的具体要求。

  1、出字

  出字指字头(声母)和字颈(韵头、介音)的发音过程,要求“部位准确,叼着有力”。

  在实际发音中,这种要求主要落实在声母的发音过程中。例如“电diàn”的声母“d”的发音过程应是:先在准确位置(舌尖与上齿背)成阻,蓄积足够气力,然后迅速除去舌尖与上齿背的阻力,打开口腔。老艺人把出字过程形象地比作“噙”,说“噙字如噙虎”,意思是说,出字时就像大老虎叼着小老虎跳跃山涧一样不紧不松,叼得紧了会死,叼得松会掉。又说咬字要用七寸三分劲儿。这都说明了出字要用巧力,须集中而富于弹性。

  2、立字

  一个音节的发音是否能达到字润珠圆,与韵腹的发音有密切关系。立字的过程是韵腹的发音过程,要求“打开立取,声饱满起”。

  以“电diàn”字为例,出字过后就应打开口腔至发a的状态。气要跟上、充实并取得较丰富的泛音共鸣。与头尾比较,韵腹的发音过程最长,应有“竖起”和“立体”展开的感觉。即使窄元音i、u、ü充当韵腹时,口腔也应适当开大些,这叫做“闭口音稍开”。

  3、归音

  归音是指音节发音的收尾过程,要做到“干净利索,趋向鲜明”。

  归音的过程是力渐松、气渐弱、口渐闭、声渐止的过程,与出字、立字比较,掌握起来难度更大。

  这里应首先注意到不能因韵腹取音响亮而任意延长,造成因声废字。归音时也不能“拖泥带水留尾巴”。“趋向鲜明”是指,唇舌的动作要“到家”。

  4、“枣核形”

  合于出字、立字、归音要求的吐字过程应构成一个完整、立体的形状——“枣核形”,它不仅是吐字归音的规矩,也体现了清晰集中、圆润饱满的审美要求。“枣核形”是以声母为一端,韵尾为一端,韵腹为核心。请看图:(图略)“枣核形”训练是使发音规格化的必要过程,作为技巧训练它最终是要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所以,在投入使用时,“枣核形”不能一成不变。字字出于一模,必然会削弱语言的感情色彩,破坏语言节奏,影响内容的表达。视不同情况使“枣核形”有所变化,或拉长或缩短,还可以调节吐字力度,这都是允许的,是于表达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