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培训

泰拳起源发展历程

时间:2023-04-27 10:40:24 丽敏 搏击培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泰拳起源发展历程

  泰国拳击术是在古代长期战斗的历史中演变发展起来的。泰人的祖先很早就创立并运用它来保家卫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泰拳起源发展历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泰拳的起源是什么

  泰拳,在泰语中叫做“摩易泰”,英语为"ThaiBoxing"。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泰拳,一直被世人视为最凶悍残酷的体育运动。泰国拳击术是在古代长期战斗的历史中演变发展起来的。泰人的祖先很早就创立并运用它来保家卫国。泰拳在泰国军事上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现在仍作为泰国军队肉搏战术训练的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一个泰国男子不懂得泰拳.

  无论是在首都曼谷,还是在偏僻乡村,到处都设有拳赛馆。泰国古称暹罗国,关于泰拳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一说是古暹罗王所创造。据传,公元1560年(泰国佛历2103年),缅甸与暹罗发生战争.在一次战斗中,暹罗王那尼逊被俘。缅王知道暹罗王是一位著名的搏击高手,于是提出让暹罗王与缅甸的拳击冠军比武,如能获胜可被释放回国。结果暹罗王用凶狠的膝撞、脚踢、肘击等招法击败对手取得胜利暹罗王回国受到英雄凯旋般的欢迎。他根据自己的搏击经验创造了一套在战场上肉搏格斗的拳术,传授给将士,并取名为“泰拳”,并被公认为一项国技而流传至今。

  一说是暹罗一勇士为泰拳开山祖师在缅甸与暹罗的一次战争中,勇士赤手空拳与十几名缅甸士兵相遇,以泰拳与之搏斗,击伤所有对手,回国后受国王嘉奖并让他传授拳法、训练士兵。

  一说是根据一种叫"藩蓝”的古拳演变而来。16世纪初,泰国处于"拍纳尼逊”朝代,为了抵抗外族侵犯,当政者规定军人都要练习一种叫“藩蓝”的古拳法,以提高泰国军队的徒手格斗能力。这种“藩蓝”即为现代泰拳的雏形,,古“藩蓝”拳法注重发挥人的因素,认为人体任何部位都可以用作攻击武器。招式有头撞、口咬、擒拿、抓捏、挖眼、肩撞、臀顶、摔跤、拳打、脚踢、膝顶、肘击等。

  泰拳的发展史

  自从人类产生起,便有了徒手格斗技能的萌芽。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获取生活资料,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摔拿等基本的格斗动作,并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和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不断地提炼和发展格斗技能,并使之日益精深完善。泰拳和其它民族的技击项目一样,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经考证,泰族文化虽深受中国、印度两国文化的影响,而且泰族和中华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但几百年来,泰族在中南半岛一带,生息繁衍。他们在长期的抵御外族侵略的搏斗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拳术。因此,我们可以说,泰拳是泰民族在长期的抗御外来侵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泰族原居于中国西南一带地域,史称“南蛮”。据记载,公元649年,泰族祖先尚居中国的云南省,唐史称之为“六诏”。蒙细奴罗统一六诏后,自立为王,建立了南诏国,后改称“大理”。以后据地称雄,势力日益强大起来。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当时南诏的政治组织机构已相当健全,其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甚至可以和中原媲美。在兵制武备方面,则有“田桑之余,便习战斗”之说,由此可见,古代的南诏已有技击活动的存在。至宋代南诏成为中国的藩属。到元时,中国势力日趋强盛,大理被元军所灭,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

  泰人便陆续南移至现今泰国北陲之地,并逐步沿湄公河顺流而下,至公元1275年,汇合成一个强悍的民族,定都素可泰,建立了暹罗王国。泰族立国后,战事连年不断,因此,历朝皇帝都崇尚武力,以巩固其王朝统治和对付频生的内争外患。古代暹罗君王大都亲临战场,领兵杀敌,因此,不少王侯本身就是泰拳高手。士兵们在战场上远距离作战时使用刀枪剑矢,近距离搏斗时则以拳肘膝脚作为进攻武器。

  有关泰人习拳练武的最早记载,可见诸《北方纪年史》,这是记述泰族进入中南半岛后,由素可泰王朝至大城王朝的早期典籍。据载,当时在军中已有拳斗的活动,作为休战期间侯王们的消遣娱乐。拳赛虽然没有成为职业比赛,但诸侯们已有豢养武士角斗,以取悦君王的风气。

  随着宫迁拳师与退役士兵返乡,拳斗技能逐渐传入民间。据史籍所记载,大城皇朝初期颁布的法律,已有豁免在拳斗中杀伤对手者治罪的条例。到了大城皇朝鼎盛时期(公元1350年),拳斗之风日益盛行,遍及全国。泰人逐渐领悟到新术可以卫国安邦,故习武之风甚烈,不但成人好武,而且泰族儿童也能挥拳踢腿,习练拳艺。拳术已发展成民间的时尚娱乐活动。

  今天的泰国武术,已渐分为二种形式,一是以舞蹈方式表演的武艺,包括剑对剑、棍对棍、双刀对双刀、双刀对双棒、长棒对短棒、双刀对盾牌刀、双拐对长棍等等。另一种是纯对抗的表演或竞赛。表演时,彼此可真可假,以表演残忍的打法,酷似职业摔跤。近年来了迎合寻求刺激的西方游客的口味,以及受赌徒们的影响,逐渐吸收了空手道、柔道、摔跤、西洋拳等手法。泰拳不仅传播流行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东南亚各国,而且逾百年前就已由法国海员带至欧洲。1830年传入法国后被演变成一种“腿击术”。

  泰拳历史科普

  泰拳即泰国拳术,是一门极具杀伤力的传奇格斗术,享有“五百年天下无敌手”的美誉;也是一项以力量与敏捷著称的运动。泰拳源于500年前的大城王朝时期,曾在素可泰王朝时盛极一时,如今泰拳风靡全世界,成为全世界格斗爱好者喜爱和追捧的项目之一。因为泰拳运用身体四肢的双拳、双肘、双膝、双脚八个部位作为攻击的武器进行搏斗,故泰拳又有“八臂拳术”之称。泰拳攻击威力巨大,抗击打能力强,是一种完全实用的搏击技法,素以凶狠凌厉闻名天下。

  据说,古时候,泰拳选手在比赛时会用粗棉麻绳将拳头裹成一个球形,然后将双拳浸泡在胶水中,再撒上碎玻璃或者砂砾,使拳套表面变得非常粗糙。后来因这种搏击方式过于凶残,容易出人命而被禁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拳击格斗中泰拳拳法最为狠辣、致命的缘由。

  泰拳起源

  关于泰拳的起源至今没有一种明确的定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种原因是在古代泰国曾与缅甸多次交战,而跟泰拳有关的大部分历史文献和资料都在古代缅甸军队攻陷阿瑜陀耶王朝都城时遗失,至今没有明确的故事可以阐述泰拳的起源。同其它格斗术一样,泰拳的产生也经历了从低级转变为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素可泰王朝时期

  素可泰王朝时期,人们多以赤手空搏的泰拳拳法或结合手持武器一起使用对抗敌人,当时练习拳术的场所大多集中在寺庙、家中以及专门传授防身技法的机构。

  大城王朝时期

  到了大城王朝,与缅甸、柬埔寨的战争直接促使了泰拳体系的形成。年轻男子必须学会使用武器以及赤手防身术,有专门的师傅负责教授技艺,由宫廷皇室逐渐流向平民。当时的剑术馆非常有名,前去学习的人数不胜数,主要练习使用仿真武器,如木剑,人们将其称为“木剑术”;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学习赤手防身术,称为“泰拳”,结合使用两套技法。当时的寺庙仍然是平民获取知识与技术的主要场所。

  吞武里王朝时期

  尽管吞武里王朝只有短短的15年,但是在此期间,泰拳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段时期正值国家百废待兴之时,练习拳术多用于军队之中,因此也涌现出了众多声名大噪的泰拳宗师,郑信大帝也有固定向泰拳宗师学习拳法。当时也已经出现了泰拳比赛,由来自不同地区或出自各门派的拳手相互切磋,可是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比赛规则,直至另一方认输,视为比赛结束,比赛多在寺庙中举办,拳手头戴蒙坤、以巴加护臂。

  曼谷王朝时期

  泰拳在曼谷王朝十分流行,拉玛五世皇朱拉隆功自幼就对泰拳特别精通,闻名全国。为了推行这项格斗技术的发展,当时还颁布了许多对泰拳馆和泰拳师的有利政策。后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传入,泰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狂热粉丝,西洋拳击术也随之传入泰国。受其影响,泰拳的搏斗方法发生了改变,开始使用拳套,并为了防止拳师受伤增添了许多规则和护具。发展到现在,泰拳已经成为世界级格斗术,享誉全世界。

  拜师拳舞

  在国际性的泰拳比赛中,有些外国观众对于泰国选手在比赛前奏乐起舞的行为很是不理解,甚至会抛去讥笑的目光,而这都源于对泰拳的不够了解。在比赛开始前演奏传统音乐并跳拜师拳舞,是泰拳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泰拳师以此来表达对这项古老运动的敬意和对胜利的执念。

  致敬上师之舞

  由于泰国人大部分信奉佛教,在泰拳比赛中选手在赛前都会通过拜师拳舞进行祈祷仪式。泰拳战舞(Wai Khru Ram Muay),主要为了表达对师父的尊敬,所以又称为「拜师拳舞」,Wai在指泰国的合十礼,Khru是梵语上师的意思,Ram指泰国传统舞蹈,而Muay则是搏击之意,所以泰拳战舞字面上的意思是指致敬上师的战舞。

  拜师舞伴乐

  泰国本土拳击格斗场上,选手上场时各披战袍,在音乐声中走进擂台,先合十向观众致礼,然后擂台旁的乐队奏起《战乐(Sarama)》。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因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已出现拳手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拜师舞,所使用的乐器包括:镲、爪哇笛、印度式双面鼓等,拜师舞常用的配乐为《战乐》,比赛中常用的配乐是《Kaek Chao Sen》。

  拳师闻乐起舞向天祈祷,由于师承和派别的不同,所以不同的拳馆师派各有讲究,祈祷形式也不一样,有的屈膝跪地默默祈祷;有的伴着音乐起舞,展示雄姿。整个仪式包括拜师拳舞都是神圣的,选手们的心态也是认真严肃的,诚挚的祈祷比赛成功。拜师舞的寓意多为向自己的拳馆致敬,向师傅和家人道别。古代泰拳还没有成熟复杂化的时候,拳手出手狠厉,通常都是对战后只有胜利方可以存活,也是这个道别仪式承传至今的原因。它体现了泰拳手上场之前就已做好的生死觉悟。

  拜师拳舞的意义

  拜师拳舞之所以沿袭至今,并不仅仅是因为习俗要求,它对参赛选手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是定神,在泰国传统音乐背景下,让选手感受到这里是像家一样的地方,让选手放松并快速调整心态。参赛选手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可以迅速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其次在身体上它起到了热身的作用,泰拳选手在比赛中会无限施压给肌肉和关节,热身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拜师拳舞通过缓慢的摆动对选手身体和四肢做到了有效舒缓和通络,可以使选手发挥的更好。

  拜师拳舞对外则可以理解为一种示威行为,通过拳舞仪式展现自己的雄伟身型和精湛拳技。将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意志传递给对手,充分运用心理战术提高自身优势,以此来克敌制胜。除去心里战术的优势,它还在国际擂台上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泰拳与其它格斗运动的不同,演示最正宗的泰拳仪式,表示对本国文化的尊重,并完成对外的泰拳文化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