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制作 百分网手机站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

时间:2017-06-20 10:53:49 编导制作 我要投稿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

  记得Michael Moores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时代里”,因此我们大部分人都渴望了解虚假表象之下的真相。其实,真实也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所要求的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它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具有生活内涵的生活内容。现在我通过国家地理频道的《大河生命(长江篇)》与中国拍摄的《再说长江》来分析一下长江叙事与纪实伦理。

纪录片《再说长江》分影片析

  一、 叙事手段对比。

  纪录片叙事手段分为长镜头、同期声、人物述说。

  1.长镜头对比。运用长镜头纪录事件过程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色和根本手段之一。 长镜头的真实在于对物质现实的不间断纪录,摄像机好比观众的眼睛,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强烈的现场性和参与性使观众在很多时候已经忘记了是在观看电视,这也就是纪录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因此,在运用长镜头时,尽量透过平凡的生活表象揭示出深蕴其中的哲理。

  《大河生命》里,通过特写、近景、远景等有顺序的切换,我发现它们的镜头是很有秩序,慢慢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东西。而且,它的镜头很关注一些生活细微的东西,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它的镜头很喜欢对准生活中的人们,善用人们的表情告诉我们一些东西。

  相反在《再说长江》里,我发现它很喜欢用一些长江的景色的远景与特写不停地切换,缺少必要的剪裁和选择。而且很多时候镜头与同期声表达内容不太相关。

  2.同期声对比。电视作为声画艺术,其真实性的表现必然也要从声、画两方面来实现,同期声无疑是电视纪录片实现声音记实的最重要手段,这样才真正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缺点,不事雕琢、不加粉饰地纪录原汁原味的同期声、现场声,保持生活的原生形态。

  《大河生命》里的同期声基本保留了拍摄当时的现场声音,水声、机器声等基本都能听到。《再说长江》也同样保留了当时拍摄的很多声音。这样让观众更能感受纪录片的真实。

  解说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解说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观众、补充画面。解说决不可以取代镜头语言和被采访者,代替观众的审视和思考。在电视纪录片里,解说词只是画面的补充交代或画龙点睛地概括,是一种辅助语言。

  《大河生命》是外国到中国拍摄的纪录片,相对中国自己拍摄的《再说长江》,解说词显然比《再说长江》多。这可能是因为外国对中国许多文化不太了解,需要更多的解说。不过相对之下,《生命之河》的解说更为客观,只是简单地描述。《再说长江》有些将现成的思想强行灌注给观众的`意味,使观众养成被动接受的心理定势,从而失去自己独特的鉴赏能力。

  3.人物述说对比。两部片子在人物述说上都不错,不过《再说长江》的人物都是偏正面的,都是赞扬长江为主,缺乏客观性。相比之下,《生命之河》有多方面的角度,通过不同人物的述说让人有不同的思考。

  二、主题的对比。

  纪录片对主题有三个要求:深刻、新颖、集中。

  《再说长江》很显然是板性结构,以长江沿岸风光地貌、风土人情的变化来反映中国经济改革20年所带来的巨变。《再说长江》主题重在一个“变”字,基本强调改革开放对长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都是偏向赞扬的态度。因为是板性结构,《再说长江》共33集,分不同的章节介绍长江各方面相关信息。看后,观众的确对长江相关的风土人情有更深厚的认识,受益匪浅。但是并不能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拍摄也中规中矩并不是很新颖,因为分许多集介绍,主题也不够集中,看后让觉得仿佛一部长江旅游介绍。整体来说,《再说长江》一如中国大部分影片,都在赞扬祖国伟大的河山的基调下拍摄的,的确看后让人觉得我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的感觉,但是显得不够客观。

  《生命之河》主题与《再说长江》不同,虽然都是对象都是长江,但是《生命之河》偏重在长江三峡工程上。《生命之河》除了展现给我们基本长江的介绍之外,重点拍摄了三峡给长江给老百姓带来的影响。而且,《生命之河》比较客观,在三峡的影响上,好坏两方面都有涉及,并且基本都是透过采访当地百姓、企业家以及三峡的专家来表达主题,并没有用过多解说词引导观众思想,基本都是让观众通过受访者的话语了解。从这些来看,《生命之河》比《再说长江》的主题更为集中。《生命之河》同样让我感觉深刻,为什么呢?主要体现在它对长江三峡工程的一些深远影响的拍摄上。因为中国的主旋律都在称赞长江三峡工程的举世无双,简直让人民觉得这是一个百利无一害的工程,但是《生命之河》大胆揭示了长江三峡工程带来的一些危害。它真实地拍摄了长江现在的水质是怎样的,让画面自己说给我们知道问题的所在。也找到了当地的老百姓,通过住在那里的人们亲口讲诉长江沿岸现在的一些问题,显得很真实,并不像《再说长江》有着一些摆拍的镜头。最重要的是它找到了地理方面的专家以及长江三峡的相关建造人员来采访,更显的可信以及客观。循循善诱地让我们自己找到它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在讲诉长江三峡工程可能危害上海的时候,更用了数码地图来告诉我们一些地理上的位置之类的。整个《生命之河》不止主题集中,而且新颖深刻。

  看后,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长江三峡工程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给了观众很大的思考空间,真正地做到用真实说话。

  三、文化特征对比。

  《生命之河》与《再说长江》是中西两方分别拍摄的关于长江的纪录片。通过观看两片,我们也可以分析出两片背后代表的文化特征的不同。

  《再说长江》耗资巨大, 气贯长虹, 历时数年, 融国内纪录片顶级编导之精华创作,的确能做到雅俗共赏。但是这种在主旋律下的纪录片,一元视界的超越性和叙述者的权威性,让纪录片做不到足够的客观,以及有过分引导嫌疑。《再说长江》的解说词总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主题,而不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太关注与纪录片的关联。但是《再说长江》在表现长江的历史感、风土人情上的确做得很不错,让观众对长江沿岸的城市城镇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再说长江》很能表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长江流域人民骨子里的精神,像有一集介绍赤水河那里的人,就介绍了茅台酒的发源地以及很多相关的文化知识,受益匪浅。

  《生命之河》也是有着精良的制作,宏伟的系列篇幅,深刻的内容剖析着现实社会,对传播文化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纪录片里大量用了长江土生土长的人们的采访,增加了亲和力与可信度。《生命之河》中最值得我们国家纪录片学习的就是客观性,点到即止,不做过分的引导,以及用真实说话,并不是简单地用解说词述说。

  纪录片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纪录片更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不尽然。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以及“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而《生命之河》与《再说长江》皆能做到这点,只是偏重点不一样,《生命之河》侧重于长江三峡工程以及长江未来的一些问题上,而《再说长江》则侧重于长江过去这些年的变化以及长江一直的历史进程上。《再说长江》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了长江以及长江沿岸的历史进程、风土人情,《生命之河》则提醒了我们长江未来要面对什么问题,各有各的长处。《再说长江》篇幅过长,有点拖沓;《生命之河》则让人感觉意犹未尽。不过通过观看两部纪录片让我们学习很多江河拍摄的技巧,以及纪录片的叙事技巧。而且,有对比才有进步,通过中西两部同一题材的纪录片的对比,我看到了我国的好处,也发现了可以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