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文网手机站

浙江高考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1-06-11 13:31:54 历史 我要投稿

浙江高考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浙江的高考生即将进入总复习,学生的复习任务重,历史学科的复习也比较复杂,不仅需要记忆知识,还需要做练习题。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浙江高考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09年10月16日到28日在山东隆重举行。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源于

  A.西周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中央集权制 D西周的宗法制

  2、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关于汉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A.汉字的演变顺序是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

  B.秦朝时篆书是官方通用字体

  C.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D.汉字的演变顺序是甲骨文、大篆、隶书、小篆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闪烁着民本主义火花,下列思想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1)民贵君轻 (2)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民者,国之本也

  A.(1)(3)(4) B.(1)(2)(3) C.(1)(2)(4) D.(2)(3)(4)

  4、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人们纷纷祭祖扫墓,缅怀先烈和已逝的亲人,清明祭祖扫墓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

  5、“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问,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6、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但都是因应社会变迁,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节约,反对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减轻赋税;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互异,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

  D.三者立论互异,但都促进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7、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严刑峻法的现象有所改变 B.执法过程开始渗透儒家伦理思想

  C.儒学开始取得独尊地位 D.统治者强调和谐的统治理念

  8、历史学家马克•布诺赫 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的双向的,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布诺赫在此强调的是

  A.鉴往知来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贯通古今

  9、《孙子兵法•伐谋篇》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正确理解这段话的选项有

  ①孙子主张和平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②孙子注重战争中智慧的作用

  ③孙子注重战争中交通的作用 ④孙子强调武力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左传》所记春秋时期人们经常把“社稷”一词作为国家政权代名词。其中“稷”指

  A.土神 B.君主 C.谷神 D.百姓

  11、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12、据史料记载,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时年约50岁。1972年,辛追遗体从墓葬中出土,2002年4月其头像被成功复原。据材料推测哪些历史事件不是在辛追有生之年发生的

  ①昭君出塞 ②焚书坑儒 ③楚汉战争 ④卫青领兵北击匈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3、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大秦使者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送给东汉皇帝 B.中国铁器、丝绸西传

  C.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 D.佛教传入中国

  14、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行书律》(右图)规定:“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还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

  ①秦朝法律严明,且分类很细

  ②秦朝时儒家经典《书》在民间大量流传

  ③秦朝时邮驿通信制度逐步规范化

  ④秦朝以此保证政令畅达和巩固统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6、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A.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B.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D. 善用权术,建立威权

  17、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历史典故“楚王问鼎”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诸侯对分封制提出了公开挑战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难以动摇 D、西周的冶铁水平高

  19、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和汉武帝有关的是

  ①昭君出塞 ②张骞通西域 ③滇王金印 ④“汉委奴国王”金印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20、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播出使中医再度蜚声海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B.《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重要经典

  C.《四部医典》是少数民族的医学名著 D.华佗被誉为脉学之宗、神医

  21、《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织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2、《史记•周本纪》:“(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B、先代贵族与功臣均可受到分封

  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 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23、“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24、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25、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依据这一定义,对于研究商朝历史而言,下列各项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A.《封神榜》 B.武王伐纣的历史传说

  C.甲骨卜辞 D.周人有关商朝的记载

  26、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释家

  27、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的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的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

  28、唐代著名文学家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写道:“秦起长城,竞海为关,荼毒生灵,万里朱殷。”以下各项中,最能表明李华态度的是

  A.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 B.歌颂秦始皇修筑长城

  C.肯定长城保障华夏安全 D.赞美长城的雄伟壮丽

  29、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乙为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为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30、成语“骚人墨客” 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作《离骚》。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自由主义 D. 理想主义

  31、考古发掘一座先秦墓葬时发现了用九个鼎随葬的情况,根据周礼,只有天子可用九鼎,但是根据出土的其他文物断定它绝非周天子墓葬。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A.奴隶主生活更加腐化 B.社会剩余产品更加丰富

  C.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D.青铜制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32、东晋建立之初,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东晋统治者的政策开明 B、北方南迁流民的开发

  C、南渡士族的努力 D、历代经济发展的积淀

  33、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但北周武帝曾一度灭佛,范缜著《神灭论》斥佛,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佛教不符合少数民族风俗 B、危及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C、佛教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冲突 D、寺院经济的存在影响了政治统治

  34、“建安文学”的特点是

  A、内容充实、风格工作苍凉而又富有生气B、文章过分追求辞藻的华丽和对仗工整

  C、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D、记录社会上轶闻趣事,内容广泛

  3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下列表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A、陶渊明的诗具有朴实恬淡的风格

  B、曹不兴所绘佛像画开创了该领域的先河

  C、云冈石窟的佛像保存了古印度佛教的艺术特色

  D、庾信的《哀江南赋》继承了汉赋的某些特点

  二、材料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材料一、二均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6分)

  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秦统一之初,朝廷关于采用何种体制统治辽阔边疆的争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为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回答:(1)材料一表明秦统一之初在采用何种体制治国的问题上有哪两种意见?(2分)

  (2)材料二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概括其主要观点。(6分)

  (3)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4分)

  高考历史练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C B C C B D A C A D A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A C D D C A A C C A A B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B D A C

  二、材料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材料一、二均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

  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2分)秦朝的焚书坑儒;(2分)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6分)

  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

  3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秦统一之初,朝廷关于采用何种体制统治辽阔边疆的争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为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下面是古人关于秦朝灭亡原因和郡县制功过的不同看法。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柳宗元回答道“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回答:(1)材料一表明秦统一之初在采用何种体制治国的问题上有哪两种意见?(2分)

  丞相绾等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2分)

  (2)材料二对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进行了评价,概括其主要观点。(6分)

  有人认为秦亡与实行分封制有关;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制的过失;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

  (3)结合材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4分)

【浙江高考历史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浙江历史高考练习题及答案12-27

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17

关于2017高考历史综合练习题及答案06-20

上海高考历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2-27

高考四川历史练习题及答案12-27

高三历史高考练习题及答案12-27

浙江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0-11

2017年高考历史综合练习题及答案10-18

历史练习题及答案参考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