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文网手机站

上海高考历史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1-06-11 12:31:12 历史 我要投稿

上海高考历史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属于高考文综之一,如果复习得好是能够轻易拿很多分的,上海的考生在复习历史的时候,可以通过做题来检测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上海高考历史测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一。下列举措为分割相权的是:

  ①秦设御史大夫 ②唐设三省六部 ③北宋设参知政事 ④清设军机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吴晓波在《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

  A.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

  C.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4.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科举志》记载:“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籍者106名;共取举人286名,其中徽、晋、陕籍者213名,均占70%以上,盖皆商人子弟。这说明此时期 ( )

  A.市籍者不得宦的古训被彻底打破 B.部分地区的商人广泛享有科考权

  C.商人参与科考的各项限制被放宽 D.政府控制商人势力维护专制集权

  5.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6.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

  7.小王喜欢看有关历史的电视剧,她从中获取了一些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

  ②康熙: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主持编撰《四库全书》。

  ③唐太宗:从谏如流,三分相权,开创科举制选拔人才。

  ④明成祖:设置内阁,加强皇权,迁都北京。

  小王对以上历史人物的认识与史实相符的是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下列图示呈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其主题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选官制度的完善 D.中枢机构的演变

  9.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全国人口(丁) 官员 官民之比

  西汉 5959万 7500人 1:7945

  唐高宗时 5238万 13465人 1:3927

  元成宗时 5816万 22500人 l:2613

  清康熙时 2459万 27000人 l:911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10.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1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 梭伦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

  在政治上获得平等的权利

  B 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

  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妇女和孩子没有公民权

  C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

  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

  赔偿”“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主要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需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1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乙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丙 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丁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得出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13.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直接式民主 B.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 C.万民法 D.轮番而治

  14.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机构中,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元老院、执政官,而我国西周出现宗法制和分封制,就其实质而言

  A.地域决定政治 B.经济模式决定政治手段

  C.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方式不同而已 D.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15.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称“这里还有其他一些人(希腊人),… 将铸造出充满生机的铜像,造的比我们高明……….在法庭上比我们更加雄辩,……….但是,罗马人,你记住,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这将是你的专长,你应当确立和平秩序。“对此段话的最佳理解是

  A.罗马人有着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成果 B.希腊人有着突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

  C.罗马人的艺术和哲学成就胜于希腊人 D.罗马人比希腊人更擅长运用政治权威

  16.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B.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7.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B. 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18.沈括作《戏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司马光也有《都门诗》:“红尘昼夜飞,车马古今迹,独怜道旁柳,惨淡少颜色。”下列选项反映材料中诗作主题的是( )

  A.宋代存在空气污染问题 B.宋代城市商业繁荣

  C.宋代能源结构有大变化 D.宋代民族融合加强

  19.《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

  A.抑制商贾发展 B.提倡粮食节俭 C.严禁商品流通 D.稳定酒类物价

  20.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21.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这个朝代可能是

  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明代

  22.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 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 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23.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24.下表呈现的是明清时期江南某些地区的经济现象。根据傅斯年的`观点“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此表可以证明当时江南地区(  )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纺织业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农民经济负担沉重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5.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由此可见,南宋与西汉相比在“三纲五常”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

  A. 由服务于统治者到服务于民众 B. 用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C. 注重民族性格的培养 D. 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

  26.“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27.“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①孟子主张施行“仁政” ②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④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这一行动,最主要出于

  A.争取社会政治势力的支持 B.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C.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 D.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变化

  29.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30.王国维将整个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概括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下列对“国初之学大”的理解准确的是

  A.明季遗儒,惩明儒之空疏无用,其读书以大义为先,惟求经世,实学以兴

  B.雍乾之世,网罗日密,文字之狱屡起……学者怀抱才慧,遁于声音训诂以自隐

  C.自外域之学输入,举世风靡,既见彼学足以致富强,遂诮国学而无用

  D.外侮踵至……公羊家言三世改制之说,尤与变法相吻合,故外托今文以自尊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3个小题,第1题12分,第2题22分,第3题21分,共55分)

  31.(12分)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

  西汉初年 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

  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

  唐宋时期 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

  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

  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

  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

  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

  ——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志2015年11月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2.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 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 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 。其时,王国的问题 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 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 的消费纳 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 ,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 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 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 的历史变迁》

  (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6 分)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 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唐宋以来,商业镇 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 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 。”官府积极促进镇 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摘编自冯芸 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6 分)

  材料三 中国的田赋和商税(1776-1911年)

  年代 田赋 工商税总额

  数额(单位:元) % 数额(单位:元) %

  1776 42,771,300 73 15,930,200 27

  1842 42,293,282 76 13,030,589 24

  1885 49,829,423 48 53,405,201 52

  1890 51,999,675 44 66,323,100 56

  1903 57,269,194 38 92,143,422 62

  1911 74,076,073 27 202,723,658 73

  ——摘编自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10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3.(20分)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并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6分)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答案

  1.C2.A3.A4.B5.A 6.D7.B8.D9.D10.D11.B12.C 13.B14.D 15.D16.D17.B18. A19A 20.C 21.B 22.D23.A 24.B 25.D26.C 27.B28.A29.D30.A

  31.

  示例:趋势一:公共福利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3分)

  说明:西汉初年社会贫困;(1分)唐宋国力强盛;(1分)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1分)

  趋势二: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2分)

  说明: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人;(1分)唐宋、明清,佛教、道教、儒教逐渐三教合一,宗教势力在国家扶植下增强。(3分)

  趋势三: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2分)

  说明:西汉初年国力弱小;(1分)唐宋、明清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民生设施工程浩繁。(3分)

  趋势四: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2分)

  说明:中国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也逐步健全。(4分)

  (示例只作评分参考,不作评分的唯一依据。考生作答时,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本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12分)

  32.(1)(6分)背景:财政危机;王国问题解决。(每点1分,共2分)

  作用:打击商人的势力;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每点1分,共4分)

  (2)(6分)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一点2分,两点3分)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一点2分,两点3分)

  (3)(10分)答案示例:

  清朝前期至鸦片战争前后(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相关因素两点)。田赋在税收中占主导地位。(结论)

  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时段),西方势力侵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商业兴起。(相关因素三点)工商税收入超过田赋。(结论)

  甲午战争后至清末(时段),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相关因素四点)工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结论)

  税收结构的变化说明近代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兴起、发展,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抑商向重商的转变。(概括性结论)

  评分说明:

  8—10分,有合理的概括性结论,划分阶段明确,各阶段史论结合,论据充分。

  6—8分,划分阶段明确,各阶段史论结合,论据较充分。

  4--6分,划分阶段,有明确的结论和相关的论据

  4分以下,列举了相关的史实和论点,但结构不清晰。

  33.(1) (8分)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2) (6分)努力:重新解释经典,注重道德规范教育,使理学生活化、普及化。

  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运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的发展。

  (3) (6分)理由:李贽主张“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

【上海高考历史测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海南高考历史测试题及答案12-05

2016上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08-18

上海高考历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2-27

2017高考历史综合测试题「带答案」10-18

2017年高考历史模拟测试题及答案「单选」10-03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8-29

苏州中考历史测试题及答案12-04

安徽历史中考测试题及答案12-02

江苏历史中考测试题及答案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