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文网手机站

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

时间:2022-01-26 16:48:19 历史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必备的通史知识框架

  我们在进行高中历史复习时,可以运用多元史观构建通史,从多个角度切入知识点,有利于多方位对历史知识体系有深入的认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希望能帮到大家!

高中历史必备的通史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

  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的背景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提供了舞台。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设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和崛起。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同,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

  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周人。现存《苟子》一书。萄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3)道家学派

  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后被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他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其思想言行被后人整理为《道德经》。又称《老子》。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认为诸如有和无、难和易、贵和贱等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老于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风气。

  战国时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4)墨家学派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主张“兼爱”,这是无等差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墨子还主张“非攻”。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同时期的显学。

  (5)法家学派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

  二、科学技术

  指南针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我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春秋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至迟秦秋末已发明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三、文字、文学和艺术

  (1)甲骨文

  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与《诗经》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

  《离骚》是其中的名篇,屈原运用大量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幽花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雄奇瑰丽的图画。《离骚》真挚地表达了诗人遭遇不平之后的哀愁和对楚国与人民的挚爱。以及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

  4)绘画艺术战国楚帛画《人物龙凤图》。构图精到,墨线细若蚕丝。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要点

  秦朝的大一统

  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同内建立丁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至高无上的皇权秦朝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对王号已不满意,从“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他妄想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下去,“二世三世至于万世”。秦始皇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2)秦朝的中央官属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

  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承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和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围大权最终操纵在皂帝一人之手。

  (3)废分封,行郡县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各大国在新乔并的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

  秦统一之初,有人向赢政提出分封的建议。赢政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选修4】秦王赢政兼并六国后,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管理辽阔疆土的问题。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丞相王绾提出实行分封制。李斯力排众议,建议全国“皆为郡县”。秦始皇采纳了牵斯的意见,决定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郡没郡守,县置县令(长)。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乡吏有“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贼盗”

  秦统一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40余郡。

  【选修4】秦始皇大力开拓疆域,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在北边筑起万里长城;在南方,派兵攻打岭南(今广西、广东一带),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初步奠定。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选修4】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2、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

  【选修4】秦始皇下令废止使用六国旧币,颁行统一的新货币;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度量衡,官府制作标准器发至全国;建设交通,修筑驰道、直道,建立起以成阳为中心的水陆变通网络;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通行全国。这些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秦的暴政

  【选修4】秦始皇征调太急,赋敛过重,刑罚严酷。尤其是是建宫殿和骊山墓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

  一些儒生鼓吹“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秦始皇采取了李斯“焚书”的建议。又因一些儒生和方士指责始皇“乐以刑杀为威”。逮捕460余人。全部坑杀。秦始皇用“焚书坑儒”控制思想。摧残文化。造成恶劣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西汉中央集权的巩固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想以此巩同皇权、稳定刘氏的天下。

  后来诸侯王羽翼丰满,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平定了叛乱。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一前87#—在位)即位后,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为强化皇权。巩同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建立中朝等重要措施。选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

  2、两汉的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西汉时还发展起来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西汉时陆续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实行盐铁官营等,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3、两汉时期的文化

  (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酌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它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懦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前179一前l04)。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人。武帝时。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后辞官在家讲学著书。其著作有《春秋繁露》等。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董仲舒的学说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同时,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同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这种纸原料易得,乱麻、树皮等都可以用做造纸的原料。并且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缣帛与竹简的优点,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4)数学成就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运用十进制记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5)医学成就《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r“望、闻、问、切”四渗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6)汉赋的创作汉朝政治统一,形成宏大的文化气度。一种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赋应运而生。赋是吸收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司马相如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高中历史必备的通史知识框架】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07-04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归纳09-19

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框架12-07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08-08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古代商业的发展06-07

中国诗歌通史国学06-28

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合同范本01-26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08-07

高中历史政治制度知识总结06-28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