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百文网手机站

著名人物烛之武的介绍

时间:2022-03-24 15:53:51 历史人物 我要投稿

关于著名人物烛之武的介绍

  烛之武闻名于历史的是因为,公元前630年,秦晋攻郑,烛之武智退秦师,保护了郑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烛之武的人物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

  烛之武的人物介绍

  烛之武出生在烛城,所以氏烛名武,是郑国考城人,七十多岁了还只是郑国的一个养马官,三代都没有升迁。烛之武年纪大了,头发和眉毛花白,佝着身子,腿脚很不方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

  郑国受到秦国和晋国两国的合攻,分别在函陵和氾南两地虎视眈眈。郑国的大夫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劝说秦伯。烛之武见到郑伯,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没有别人有才,更何况年纪大了,做不了事了。郑伯承认自己早年没有器重烛之武,并以郑国覆灭同样会危及到他为由使他接受游说秦伯的请求。

  烛之武晚上翻过城墙,见到了秦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郑国灭亡后的局势,告诉他攻灭郑国后秦国得不到了实质性的好处,反而会助长晋国的势力,让自己处于弱势。烛之武还承诺郑国可以为秦国的往来提供物资,成功说服秦伯与郑国结盟,带着主力军队回国了。晋文公在分析了形势后,不敢轻易出兵,也撤军了。

  对烛之武的人物评价

  烛之武是春秋时期的义士,历来被人们认为的爱国的代表,郑国处于为难之际时,利用自己的口才成功帮助郑国脱险,维护了郑国的安全。

  烛之武是个有智慧有谋略且勇敢的老人。在说服秦伯的时候,烛之武是独自前往的,完全作为秦国利益的维护人分析郑国存亡对秦国的影响,让秦伯不得不考虑到晋国的威胁,还以提供物资的小利诱惑秦伯,最终使秦伯退兵。

  烛之武也是个以大局为重的人。当初郑伯在其青壮年时期没有重用他,等到国家危难时才来找他,他虽然会有埋怨,在见到郑伯时免不了唠叨几句,但还是同意了请求。

  从烛之武年逾古稀了仍然愿意接受退秦师的任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烛之武早年不得志,在默默当了这么多年养马官后终于等到了展现才华和报国的机会,即使年迈,仍然担起责任,为郑国立功。

  烛之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爱国人士,其最为有名的事迹就是劝退秦军了,忍了几十年,在古稀之年展现了过人的外交才能,而且有勇有谋。虽然有人对烛之武的品质提出质疑,说他挑拨国家间的关系,但是作为一个外交使者,维护本国利益的无可厚非的。

  烛之武的人物经历

  烛之武,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闻名于历史的是因为,公元前630年,秦晋攻郑,烛之武智退秦师,保护了郑国。(“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助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

  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听取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办事情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用这件事劳烦您手下的人呢。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既然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希望您能好好考虑‘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逄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军容整齐的军队打军型散乱的军队,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拓展:烛之武的说话技巧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充分展示了烛之武高超的.游说才能。其游说技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烛之武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退秦师,纾国难。但游说一开始,他并没有单刀直入地提出自己的请求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欲扬先抑,以退为进。他首先从眼前的战争形势切入,指出在秦晋联军的强大攻势下,郑国行将灭亡,以此迎合秦穆公急于取胜的心理;继而语意一转,述说“亡郑”于秦的利害得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纵横捭阖地施展攻心战术。

  二、设身处地,晓以利害。

  秦国之所以参与围郑的军事行动,一个重要原因是企图从中捞取好处。但到底能否如愿以偿,利令智昏的秦穆公恐怕没有冷静地思考过。假如能让秦穆公清醒地意识到“亡郑”于秦无利可图,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弃郑退师,从而达到游说目的。烛之武抓住问题的关键,设身处地替秦穆公左思右想。他剖析秦、晋、郑三国的地理形势,指出秦郑相隔遥远(中间夹着晋国),欲以郑为境(亡郑),是困难的;退一步说,即使真的亡了郑,也只对晋有利,对秦来说,非但无利,反而会因“邻之厚”而“君之薄”。试想,如此晓以利害,秦穆公还会做亡郑以厚邻的傻事吗?

  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说明问题(勿亡郑),烛之武紧接着变换了思维角度,从正面入手,诱之以利。他指出,如果舍郑,让郑成为秦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郑可以供应其缺乏的物资,这于秦而言有利无害。至此,“亡郑”与“舍郑”,一反一正,孰弊孰利,已经昭然若揭。秦穆公安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三、巧借矛盾,挑拨离间。

  秦晋两国历史上关系一向很好,但在对外扩张、争夺霸权上,二者又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特别是城濮之战后,晋崛起为中原霸主,秦有所警戒。对秦晋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烛之武可谓洞若观火。他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由透析现实转至回溯历史,挑拨秦晋之好。他指出,历史上秦穆公曾给予晋惠公恩惠(指秦穆公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晋惠公也曾许诺给秦穆公焦、瑕二城,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这番简短的历史回顾,如同一把盐撒在秦穆公的伤疤上,使其隐痛难忍,对晋的厌恶之情油然而生,当然,烛之武在秦穆公面前重提这段历史,尚有弦外之音,那就是此次与晋合作,你秦穆公同样不会捞到什么好处,还是趁早退师吧,免得再次上当!这种动之以情的挑拨离间,焉能不激起秦穆公的心灵共鸣?

  为了彻底地解除秦穆公的心理武装,烛之武借题发挥,由历史延伸至未来,揭露晋的贪得无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高瞻远瞩的推理分析,对秦穆公来说简直就是当头棒喝!原来与晋合作,不但捞不到什么好处,反而会招致“阙秦”之祸;晋的居心叵测,怎能不使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又怎能不使人当机立断,改弦易辙?

  烛之武善于游说,还表现在他善于营造和谐的游说氛围。他始终站在秦的立场,推心置腹,其措辞委婉,谦敬有加。我们注意到,在游说过程中,秦穆公没有任何插言打扰,烛之武游说进展顺利,一气呵成。可见,宽松和谐的游说氛围,是赢得游说成功的前提。

【关于著名人物烛之武的介绍】相关文章:

烛之武形象分析08-15

烛之武退秦师诗词06-16

分析一下《烛之武退秦师》的人物形象03-11

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07-21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知识点01-20

关于历史人物之李白的介绍01-27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08-12

著名宗教人物宗喀巴的弟子介绍11-01

战国著名商人吕不韦的人物故事介绍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