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分网手机站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时间:2018-03-22 12:59:57 历史 我要投稿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整合]

  考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宗法制

  1.分封制

  (1)目的:一是疆域空前广大,要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2)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周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楚。

  (3)作用:增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开疆拓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传播了周文化,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文化基础。

  (4)瓦解:分封制本身的弊端,随时间推移日显,周王直辖地越来越小,一些诸侯势力越来越大,维持分封的宗法血缘纽带松弛,加之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分封制在西周末年动摇,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如诸侯王对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就是大宗。

  (3)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将家和国联系到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形成了一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4)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宗法制为政治制度的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集权”政治的手段——宗法制和分封制。

  考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过程

  (1)皇帝制度 君权的至高无上权力高度集中,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后,建立皇帝制度,自称“朕”。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个体现。赢政自称“始皇帝”,并妄想皇位由他的后代承袭下去。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①中央政府的权力格局: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的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②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

  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③秦朝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的影响: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这套金字塔般统治结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3)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4)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

  1.中央官制: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外朝制度;尚书台。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1)中朝、外朝制度

  ①目的: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措施:汉武帝任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原来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九卿有事,上报中朝,丞相无权过问,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2)尚书台:权力扩大(东汉光武帝时期)

  2.地方官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

  (1)郡国并行制:(秦)

  (2)刺史制度:(西汉)

  ①目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措施: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13个州。州作为监察区,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3.推恩令: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中央的直辖区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隋唐时期

  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度

  ①确立: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成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狱;工部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

  ②影响: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2.地方官制:

  (1)隋朝:州县两级制

  (2)唐朝:全国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

  (三)宋元:

  1.中央官制: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最高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宣政院(元):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宋:路、州、县三级

  3.元朝的行省制度

  (1)目的:为有效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

  (2)措施: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拥有大权。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3)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度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央官制:明:废承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增设军机处。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废除原因

  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争权夺利.引起政局动荡。

  ②明太祖吸取前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

  (2)废除:1380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杀死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3)影响: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

  2.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明清:

  (1)明朝的内阁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的政务都要由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设立殿阁大学士。

  特点:殿阁大学士品级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②内阁的设立:明成祖朱棣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期以后,内阁大臣拥有了“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是否算数,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朱批。

  (2)清朝的.军机处

  ①设立背景: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当值的翰林院士.名义上陪同皇帝读书.实际上参与军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到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②职能、特点:由参与处理军政到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

  ③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发展达到顶峰。 地方:明:废行省,设三司。

  考点四: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战国: 军功爵制度代替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

  2.汉武帝: 察举制 、征辟制

  3.东汉末年: 九品中正制(门第为标准)

  4.隋朝: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5.唐朝: 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

  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证;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

  6.宋代: 更加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

  7.明清: 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更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考点五:监察与谏议制度

  1.含义:

  “监察”指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

  “谏议”指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2.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

  ①秦:监察——御史大夫(中央)

  ②汉:监察——御史府(中央) 十三州刺史(地方)

  ③隋唐:谏议——门下省(中央)

  ④宋:谏议——谏院(中央) 监察——通判(地方)

  ⑤明清:监察——都察院(中央) 按察使司(地方)

  3.特点: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比较成熟。初期的职能是监督和促进地方官员履行职责,后期成为职权上;高于地方的一级行政机构。监察制度对防止地方官员的专权、及其割据势力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思维拓展]

  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什么

  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二、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作用:(1)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2)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

  (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明清以后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相关文章:

1.高三二轮复习建议

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3.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4.高三政治图表专题复习

5.高三英语二轮复习资料

6.高三英语二轮复习

7.高三英语二轮复习方法

8.高三物理二轮复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