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百文网手机站

历史典故

时间:2022-04-02 15:51:21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典故大全

  我们中国的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文化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有许许多多的历史典故一直在教导着我们后人。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历史典故大全,欢迎阅读!

历史典故大全

  历史典故 篇1

  【安步当车的典故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

  【安步当车的典故释义】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人能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安步当车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前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有肉吃,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拒绝道:“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仍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到点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净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成长心语】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能够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有时候追求的目标因能力所限无法达到,并不能代表没有获得或距离成功很远,只要思想达到了,结果必然是一样的。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荣辱、得失、进退,其实是人生命中最为可贵的品格。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渐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历史典故 篇2

  【出处】

  《晋书·祖逖传》。

  【释义】

  中流:河流的中央;击:敲打;楫:船桨。渡河时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桨。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之气。

  【历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晋末年的北方大族,后来家道中落。在当时的乱世之中,祖逖带了几百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粮食、衣服也分给大家。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难的人群来到了泗口(今江苏靖江北)。这时,祖逖手下已经聚集了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外族侵占,都很愤恨,见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就推选祖逖做了首领,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打回家乡去。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劝说他领兵收复失地,司马睿当时并没有收复中原的打算,但听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就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他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给他战衣和兵器,还让他自己想办法集结士兵。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祖逖停了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等到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后,才向北进发。当时,长江以北的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随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来越高。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许多敌军也陆续向祖逖投降。晋元帝即位后,觉得祖逖功劳太大,于是封他为镇西将军以节制其权力。

  【成长心语】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实现了对自己、对众人的承诺。他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誓言的真谛,它不应该是一种决心,而应该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与作为。当你想要许下誓言的时候,请先想想你真的愿意去做吗?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誓言的可信度。

  历史典故 篇3

  【出处】

  (汉代)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释义】

  白头:头发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认识的时间虽久,却跟刚认识一样。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历史典故】

  邹阳是西汉时期的齐国人,他听说梁孝王礼贤下士,就到梁国来游学,并上书给梁孝王,纵谈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羊胜和公孙诡都是邹阳的朋友,他们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胜嫉妒邹阳的才华,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终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为真,下令将邹阳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阳十分激愤,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于是,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为燕国报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双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知与否,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奉为上宾。

  【成长心语】

  友情是一种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对待的情感。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与地位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时间亦无关。有些人,你即使与他相处一生,他也无法了解你内心深处的想法;但有些人,你们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经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处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讲究缘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你不仅要知道财富为何物,还要善于创造财富,善于从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时将那些永远无法沟通的人从朋友行列中驱逐出去。

  历史典故 篇4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蔡婆有病,想吃羊肚儿汤,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里,蔡婆因呕让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财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

  民女窦娥,自幼死了母亲。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个穷秀才,因要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借了寡妇蔡婆的高利二十两银子,谁知一年后竟变成了四十两,无法还债,就把窦娥半抵半送给蔡家做童养媳。十年后,窦娥长大后嫁作蔡家媳妇,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窦娥守寡在家,与婆婆同住。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与父亲张老头一起欺负蔡家婆媳,有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于是他设计陷害窦娥。一天,蔡寡妇生病,窦娥做羊肚汤给婆婆喝。张驴儿在汤里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妇,然后逼窦娥成亲。谁知蔡寡妇忽然呕吐,不想喝汤,张老头夺过碗,喝完了,不一会儿就毒性发作,倒地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了死刑。在窦娥被押往刑场时,一路上满腔悲愤地咒骂着天地:「地,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刽子手过来了,明晃的大刀高高扬起来。这时候,窦娥向天发出三个愿望:一是若她是冤枉的,要刀过人头时,一腔血都不往下洒,要全飞到旗的白布上,不让鲜血沾到肮脏的地面上;第二,六月天要降三尺白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要接连三年大旱,以证明她是冤死的。

  刽子手的刀砍下来,窦娥的血真的全飞到白布上;接着,六月的楚州天降大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果然三年大旱。窦娥的愿望得到实现,证明她真的是冤死的。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应试高中,做了很大的.官。窦天章奉旨去到楚州,探察民情。到楚州,他发现这里竟然三年间一滴雨水也未降,心想定有冤案。当夜,他在灯下翻窦娥的案卷,忽然见灯影一闪,窦娥出现,细说冤情,求父亲主持公道。

  窦天章细审此案,为冤死的窦娥平反,宣布窦娥无罪,将张驴儿判死罪,楚州大守受罚。宣判刚完,大雨从天而降。

  窦娥冤故事情节

  楔子:女主角窦端云七岁时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官名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六月飞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

  第一折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第二折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藉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公公,被判斩刑。

  第三折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第四折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历史典故 篇5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历史典故 篇6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没有当过太子。整个康熙朝只有康熙的二儿子曾被两度立为太子,但最后因图谋不轨被康熙废掉了,其他人都没有当过太子。

  一、雍正即位

  说法一,修改遗诏说。在单田芳的《童林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继位写成由国舅隆科多将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种说法在民间形成了绝对的权威。但是细细想来,这简直纯属胡编乱造。首先,繁体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绝对的难度。而且这里可以将纪连海推翻纪晓岚讽刺和珅家“个个草包”的故事作为佐证。有故事说,和珅建一亭子,请纪晓岚题字,纪题曰“竹苞”。于是便有了赞美纪晓岚聪明绝顶,骂和珅家个个草包(将竹苞拆开)的传说。但是繁体个作个,竹字拆开不是字,可见两个故事一样,只是今人的主观臆断。其次,根据道光帝立储诏书“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诏书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于没法互该。再次,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这是最早秘密立储的记载,——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这种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至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

  雍正皇帝

  说法二,改诏篡位说。就是说,雍正篡改康熙遗诏,篡夺皇位。那就不合法了,这种意见也有理由,第一个理由康熙让雍亲王代他天坛祭天,不能证明把皇位让他继承啊,那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军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抚远大将军,按照这个逻辑那也是让继承皇位,所以这个理由不成立。第二,刚才说康熙临终前那个口谕,宣读口谕的时候,雍正没在场,因为雍正在天坛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没在场,但是就在这一天,雍亲王三次奉召到畅春园去见他父亲,上午八点钟左右,第一次见到他父亲。《清圣祖实录》有记载,康熙对雍亲王说,“朕病势日臻”,就是说我的病的情况逐渐见好,那这说明康熙这时候还不糊涂,还能说话,但是为什么没有告诉雍正说,你将来继我的位呀?有人说康熙保密,他跟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说了,怎么会跟继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这些学者就说,康熙的这个谕旨是伪造的。

  说法三,就是刚才说那个康熙遗诏,在康熙54年的时候,康熙颁布一个诏书,很长。最后康熙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现在看到的这个康熙的遗诏,基本上是这个谕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见。就是最后加了一句话,就是我们刚才说那句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这些学者就提出来,你这个康熙遗诏应该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时候没有宣布。康熙13号故去了,16号才拿出来,那这中间你雍正做了手脚。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康熙的这个遗诏,漏洞百出。怀疑前头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后头关键这句话是雍正加上去的。

  说法四,参汤弑父说。有一种说法,康熙染疾,养病畅春园,后四皇子胤禛进参汤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驾崩。但是据记载,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见康熙《起居注》]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药。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康熙不喜人参对于暗中关注着父皇的雍正来说.不可能不知,俗话说,送其所爱,投其所好,故参汤弑父之说也无法立足。

  说法五,年羹尧遗子说。一种说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宫八月即产下雍正,因而有人怀疑年羹尧曾与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后人胡编乱造的一段风流韵事。首先,当雍正还只是亲王时,就曾在信中大骂年羹尧是个恶少。试想,儿子怎会骂父亲恶少呢?更加有力的证据是在雍正《起居注》一书中曾有言“朕长于年羹尧…..”因此断言,从雍正是私生子说到年羹尧助其继位说纯属后人主观臆断。

  二、对雍正正常继位的推理

  首先,人们怀疑雍正主要是因为他继位后对兄弟和隆科多以及年羹尧的做法。他登基后,其余六个兄弟或被软禁,或被迫害,特别是十四皇子,从新疆前线赶回北京后,雍正直接将其囚于景陵。但这些从维护皇权角度看完全讲的通,如果不除异己,如何保住皇位?而对于年羹尧,《清史稿》记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傲……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羹尧)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无人臣礼。”《清代轶闻》作者说“年挟拥戴功,骄益盛”。且年羹尧扼守巴陕重地,实力逐步扩大,而雍正这个人本来就很挑剔,疑心病也很重,他怎能养虎为患呢?而要解释杀隆科多的原因,首先要承认,兄弟七人有过皇位之争,而且,在争斗中有过阴谋,且隆科多是每个阴谋的参与者,特别他亲自负责了对每位皇子的囚禁。但是雍正继位后,远不如预想那样,朝中许多反对派借皇子遭到囚禁滋事。于是,雍正便杀了代罪羔羊隆科多,既除了心腹大患,又平息了朝中的部分争议。

  其次,现存的康熙传位遗诏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其中写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恐怕是雍正正当继承大统最有力的证据;但有人怀疑其为雍正伪造,但是有一点,雍正在继位五年后曾经说,康熙驾崩前曾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诏至榻前,宣布立四皇子为新皇。而雍正五年,除两位皇子逝世外,其余尚在人间。如果雍正是将一个极其容易被拆穿的谎言公布天下,那么造成的动乱可想而知。即使他是皇帝,当他登基的前提不合法后,还可以立足吗?况且,其余皇子虽身陷囹圄,但肯定也不会少了支持者。如果雍正要这样博弈,那么他是去拿一堆黄金去赌一堆垃圾。

  再次,弘历天资聪颖,胆色过人,自少年起,就跟随在康熙左右,由康熙亲自教导,深受康熙喜爱,成为密立的储君。于是,出于让弘历顺理成章继承皇位的原因,让已上年纪的雍正登基也似乎理所应当。但是,这也只能是佐证,不可能有任何事实依据。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各种版本的传说已经不攻自破,且雍正谋权篡位说证据匮乏,而其顺理成章继位的说法,史实记载清楚,而其做法亦可解释的通,故我认为雍正正常继位,传说只是后人的臆断或者当时人的栽赃。

  历史典故 篇7

  事例内容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一次,楚襄王听到人们议论宋玉行为不端,就把他找来说:“别人对你很不满,你应好好反省一下。”

  宋玉回答:“大王,您先不要责备我,请您听我讲一个故事:在咱们楚国国都郢城,来了一个唱歌的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这样通俗流行的曲子,随着他一起唱诵的有几千人;后来,他唱《阳阿》和《薤露》这样比较文雅的曲子,跟随他一起唱的只有几百人;而当他唱《阳春》和《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时,能够跟随他一起唱的人仅有几十人而已!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曲子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玉的行为呢?”

  楚襄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解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就是从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阳春白雪”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这则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高雅的艺术或者有个性的人,暂时不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我们不应因此而简单地否定它;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也应当植根于大众,让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是变成“与民同享”的文化产物。

  历史典故 篇8

  【注音】bào fó jiǎo

  【出处】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唐·孟郊《读经》

  【解释】比喻平时没联系,临时慌忙恳求,后比喻平时没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慌忙应付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反义词】防患未然

  【同韵词】累世通好、饮噉醉饱、兔头獐脑、金银财宝、钉是钉,铆是铆、遗黎故老、江翻海倒、忘年交好、一鳞一爪、锦衣绣袄......

  【年代】古代

  【其它使用】

  事到临头,你只好去抱佛脚了。

  这种画风所要求的写实功力,使得画家们临时抱佛脚地日夜练着基本功。

  典故一

  当时,有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事事都主张以慈悲为怀,就连犯死罪的人也可以尽量免除一死,于是才朝廷上便作了一个规定,凡是犯了死罪要被杀头的人,只要走进寺庙,抱住佛脚真心实意地忏悔,并且把头发剃光,留下来当和尚,就可免罪,不再追究。后来人们便用抱佛脚来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的人和事。

  典故二

  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投老欲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急来抱佛脚”。王安石不悦,那人说古诗对谚语,如改成对联则成为“老欲依僧,急来抱佛”,头脚相对。

  历史典故 篇9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

  【释义】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境内;忧:忧虑。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而整日寝食不安。比喻无中生有,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历史典故】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他常常会想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万一哪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啊?到时岂不是要被活活压死吗?

  从此以后,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没有地方安身,他越想越觉得危险,越想越觉得可怕,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朋友们看他这样忧愁,整日精神委靡,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会那么容易就塌下来的,即使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是你一个人担心就能解决的啊!何况,天不过是由很厚的气体聚积而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大气之中。放心,天不会塌下来的。”

  杞人听了朋友的话,又说:“如果天真的是大气组成,那么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是会掉下来吗?”朋友说:“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由会发光的气体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朋友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仍然在为这个问题担忧。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塌下来,一会儿又担心太陽、月亮和星星会掉下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天没有塌,日月星辰也好好地挂在天上,但他仍然在为此担忧。后来,他因忧虑过度而去世了。

  【成长心语】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每天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把精力浪费在无能为力的事情上,还不如积极一点,去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即使那些毁灭性的事件真的发生了,也不至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满遗憾。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胸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历史典故 篇10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

  【释义】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纵:放开。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历史典故】

  东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但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于是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石勒派门客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给王浚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浚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叫游统的部下,伺机反叛王浚,并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首级送给王浚,让王浚大为感动。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民怨沸腾,军心浮动,便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哪里会想到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

  【成长心语】

  欲擒故纵是对待暂时强大的对手的有效策略,本意在攻击,却故意表现出顺从,使对手解除对自己的防备,等其陷于不利时再出招,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欲擒故纵中的“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他就会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麻痹敌人,慢慢地、渗透式地使敌人丧失警惕,松懈斗志,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历史典故大全】相关文章:

唐朝历史典故06-02

中国唐朝历史典故06-02

三国历史典故06-02

清朝历史人物典故06-02

历史上的清朝典故06-02

三国真正的历史典故06-02

关于三国历史的典故06-02

《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01-26

历史上唯美的文学典故有哪些07-04

墨子悲丝的历史人物典故简介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