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3-06-16 12:30:54 晓凤 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庙会的历史渊源

  庙会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形式,反映民众心理和习惯。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庙会的历史渊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庙会的历史渊源

  关于庙会的历史渊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远古时期

  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秦汉时期

  与其它民俗一样,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体现出时代的色彩。在秦代时期,庙会的内容仍然单一而稳定,即祭祀祖先与神灵。在西汉时期,道教开始初步形成。庙会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内容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种习俗也开始初步形成。如《西京杂记》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祠庙祭祀习俗:“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法”。书中京师是指长安一地,从中可以管窥中原地区庙会文化的基本内容。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5] 。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北魏时期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即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唐宋时期

  到唐宋时期,两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出现了,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其后在宗教仪式上慢慢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吸引了信众,更让其他非信徒愿意参观 。

  佛教文化出现空前的大影响,甚至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教庙寺林立,石窟大兴,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使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唐宋时代的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地区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保持着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经过帝王们的倡导更迅速地繁盛起来。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和文化大繁荣,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庙会亦应运而兴。

  明代时期

  明代时期,许多庙会已经开始向市集的性质上转变。大多数是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的人并不多。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就是“行会”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山陕会馆”,他们敬祀关羽,立祠建庙,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清代时期

  到了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同时也有部分地方无庙有市而也称庙会,如北京著名的厂甸庙会,这些也统称之为庙会。

  庙会特征

  民间的庙会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经济技术方面是百货交易;在社会组织方面是“社”或“会”;在意识形成方面是礼神娱神。这便是我国庙会能够长期传承的经济基础和民俗惯制 。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所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因此,与其说庙会是宗教活动倒不如说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能准确地反映庙会的本质属性。所以说准确地讲这种多内涵型庙会可称为节日型庙会。

  庙会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逛庙会的起源

  一、起源

  庙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会在庙宇内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幸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大型的庙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光和参与。

  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为了一个集观光、娱乐、商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活动。在庙会上,人们可以欣赏表演、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等,同时也可以与朋友家人一起玩耍、交流感情。

  在中国的历史上,庙会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动。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各地的庙会都会举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现代社会,庙会仍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民俗活动。每年各地都会举行各种规模的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参与者。现代的庙会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化内涵,还融入了时尚元素和现代科技,让人们感受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三、庙会的特点

  庙会是一种充满特色的文化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1. 多样性

  庙会的形式和内容非常多样化,不同地区和不同节日的庙会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例如,在北京的庙会中,人们可以欣赏到京剧、杂技、民间艺术等表演,品尝到糖葫芦、炸酱面等美食;而在南方的庙会中,人们可以看到舞狮、舞龙、打花灯等表演,品尝到汤圆、年糕等美食。

  2. 民俗文化

  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庙会中,人们可以看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元素的融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厚重感。

  3. 社交活动

  庙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可以在庙会中结交新朋友、加深老友情谊。在庙会中,人们可以一起玩耍、一起品尝美食、一起欣赏表演,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营造出浓厚的社交氛围。

  4. 经济作用

  庙会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作用,它能够促进当地的商业繁荣和旅游业发展。在庙会中,商贩可以售卖各种商品,如食品、玩具、纪念品等,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时,庙会也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为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收益。

  时间

  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庙会的日期,在寺庙节日举行。例如,相传药王孙思邈生于二月初二,耀县药王山便从此日起举行为期10天的庙会。又如相传太上老君生于二月十五日,西岳大帝生于三月十八日、东岳大帝生于三月二十八日,各地的老君庙、西岳庙、东岳庙便分别在这些日子举行庙会。我们的祖先,把这些神佛的“生日”有意安排在农闲时间,或年初,或年终,或春播夏种之间,或秋收冬藏之后,其目的,除了祈祷吉庆之外,就是为了便于开展贸易活动。庙会的庆祝时间最初是在举行各种宗教节日(佛道二教为主)庆典时,后来发展为某些固定日期,现代举办时间则多为春节、元宵节等节日

【庙会的历史渊源】相关文章:

径山茶的历史渊源01-20

皮影的历史渊源介绍01-26

越窑的历史渊源01-26

汴绣的历史渊源01-20

陇绣的历史渊源08-31

关于钢琴的历史渊源01-20

关于牙签的历史渊源07-22

建德苞茶历史渊源01-20

霍山黄芽的历史渊源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