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百文网手机站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2-03-29 14:51:23 试题 我要投稿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考生们在复习教材时,可以结合试题加以练习,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概念:

  1.文学风格:就是作品的整体话语特色,它由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话语情境造成,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就是作家作品的风采、格调、气韵等特点。)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3.风格外构成: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其构成的要点包括: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4.风格简分法: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

  5.时代风格:又称风格的时代性,指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风格,它是时代精神、审美要求在文学中的表现。历史上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以及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6.流派风格:指一个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色。

  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说作品风格是作家说话办事风格即气质的表现和反映,而不是说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反映。因为“说什么”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伪,而“怎样说”的形式不可作伪。不过,也不能说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事实上,伟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之手。当然,卑劣的作家永远写不出伟大作品

  2.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创作个性就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它是作家气质、性格、世界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综合因素的整体显示。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时代、民族、地域等则是培植创作个性的土壤。

  3.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关系

  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4.风格的基本内涵。

  文学风格是以作家个性为主导,受创作对象的制约,在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其内涵包括:①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②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③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5.为什么说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

  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体现(意思是说,使作品出现独特的风格是作家的最高追求)风格使作品显示出作家的个性光彩,以其独特性独树一帜,给读者以美感;它给文体的僵硬躯体注进了盎然生机,使其获得了艺术生命。所以,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

  6.风格有哪些特征?(教材二次修订时删去该问题,但没有修订练习题。按旧版回答)风格的特征有三:①独创性,指一种风格总是独特的,不与别人雷同,这是风格的生命;②稳定性,指作家风格一旦形成,会在一个较长时间基本不变;③多样性,既指整个文学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也指同一个作家风格统一中有变化。

  7.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不同的审美价值。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

  8.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文学的地域风格指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地域特色。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地域中,环境条件、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会有所不同,反映在文学中,就形成文学风格的地域性,即地域风格。

  9.“风格”概念有不同层次。

  “文学风格”是总概念,“作品风格”是基本层概念,再上是“作家风格”,再上是“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

  10.试述风格的基本形态与风格分类的开放性品格。

  本教材把风格分为八个基本类型: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其实,风格分类向来就难统一,有人只分为阳刚性与阴柔性两类;有人分为四类;更有人分为几十类。各种分法都是相对的,都有合理性,很难定于一尊。可见,风格形态的分类应该是开放的,无限生成的。

  11.文学风格除表现为作家作品的风格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和特征。

  文学风格除了表现为作品风格、作家风格外,还表现为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流派风格指同一流派作家作品表现出来的一致性特征,它是该流派作家共同性格特征与艺术趣味的表现。时代风格指一个时代的许多作家作品表现出的带有时代特点的共同特征;它是时代精神在文学中的表现。民族风格是同一民族的作家作品的共同特色,它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

  概念:

  1.文学消费:广义的文学消费指读者的阅读,传统称作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指商品经济时代以来,文学成为一种特殊商品,人们对它的购买、收藏、赠送、阅读欣赏等活动。主要仍指阅读

  2.文学传播:兼指文学作品的出版和流通。(严格地说,文学传播指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和文学作品传播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它是沟通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接受者的桥梁。)

  3.大众传播媒介:指用于大众传播的物质媒介和技术手段,包括书籍、报刊、电视、电影、广播、电脑等。(309脚注)

  4.文化市场:有广狭二义。狭义文化市场指为实现文化商品流通、提供文化消费而设定的场所,如书店书市、剧场影院、歌舞厅、录像放映厅等。广义文化市场指文化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作为整个商品市场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要按一般市场的价值规律运作,又要遵循国家有关的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市场在文化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5.高雅文学:又称纯文学、严肃文学。指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文学。它服务于文学修养较高的社会阶层。特点是内容深广,艺术精美,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6.大众文学:又称通俗文学。指通俗、浅近、流行的文学。特点是内容浅近,形式通俗,适宜于消遣娱乐。多服务于文学层次较低的普通大众。在商业社会,大众文学又称消费文学,具有赢利性与商业价值。

  7.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主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作品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和抛弃。

  8.文学欣赏指文学阅读,但不是一般的阅读,而是明显地具有仪式的、膜拜的、静观的审美性质。它是文学阅读的理想状态,(因而只能相对优秀作品而言。面对非优秀作品就无法欣赏)

  9.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属性:指文学作品可以在情感上打动和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它来源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统一而成的既源于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文学的审美价值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它们分别指耳目感性快感,内心情感体验愉悦,精神升华感、自由感、超越感。(审美价值应该是来源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的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的情感态度,形式方面的生动的形象、巧妙的结构、机智的语言等。)

  10.文学接受的认识属性:指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因为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生真谛,并且有作家的评价,因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

  高雅文学的认识属性一般高于大众文学的认识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价值阐释属性:指文学作品包含着多种文化信息,可以满足读者对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需求。文学的文化价值除了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外,还有民俗学价值、历史学价值、政治学价值、政治学价值、宗教学价值、哲学价值、道德学价值等等。他们可以供读者理解、阐释、评价各方面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以及作者的文化意向。

  12.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指文学可以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沟通和交流。无论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还是话语活动的“五要素”都充分表明文学的交流功能。事实上,文学从来就是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理想意志、生活经验、审美趣味等交流的桥梁和媒介。

  文学交流包括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品人物、读者与读者、读者与自然乃至整个人类交流四个方面。

  问题:

  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

  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一指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文学作品。二指文学生产规定消费方式,即我生产文字型的书籍,你用阅读的方式消费;我生产影视产品,你用既看又听的方式消费。三是文学生产着新的消费者,即雅俗和质量高低不同的文学产品可以培养不同品位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又制约着文学生产,表现为:首先,文学消费使文学产品的艺术、社会、经济的价值最终实现。其次,消费制约着生产方式、规模和方向——读者喜欢的文学种类和内容形式才能多生产。再次,大众的文学消费需求成为文学生产的目的与动力,促使文学生产不断进行。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有何影响?

  文学传播方式以传播工具为基础,截止目前,主要有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等。文学传播方式直截影响着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比如,在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的不同时代,这些不同传播方式使得文学生产和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的方式随之多样。(最初的口头传播方式难以扩大文学生产和消费。尔后的书籍传播的方式中,初期的手抄本和后来的手工作坊印刷,产量和消费面仍有限。后的大工业生产方式使得文学书籍大批印刷、发行,消费面迅速扩大,而且,文学作品开始与作家分离,主要听命于读者对它的阅读、理解、阐释、评价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文学传播方式呈现出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并存和相互渗透的局面。这就大规模提高了文学生产的产量,文学消费也不再像手抄本时代那样属于少数贵族和文人骚客的特权,而日益成为广大平民阶层精神生活的需要。)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和消费有何意义?

  文化市场大大促进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及二者的联系。表现为:(1)它引导艺术生产者树立市场观念和读者观念,按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2)它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潜能,有助于艺术生产力的解放。(3)它使艺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艺术的多元化,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4)文化市场的竞争机制不断推动艺术家对文学观念与写作方法的探索,促进文学生产的发展和繁荣。当然,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和消费也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赢利为目的,导致文学消费娱乐性增强,感官刺激性的产品增多,对严肃文艺形成冲击。

  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这即文学消费的二重性。因为一方面,尤其是近代文化传播工业和文化市场形成以来,文学生产与消费必须经由商品流通环节才能实现,文学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要受市场的调节和刺激,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所以,文学消费是一般商品消费。另一方面,①文学消费主要是满足精神需求,而非物质需求,因而,其消费价值和衡量标准在不同的消费主体那里是不同的;②凝聚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定价;③文学产品的精神含量“消”而不“废”,具有永久的魅力。④文学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并且往往具有再创造的性质,要求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所以,它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简言之,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就是包括作家、出版家、书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等在内的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传播和再生产着特定阶级和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最终可能转化为接受者的思想意识,因而它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的二重性,文学接受纯属精神活动。(2)文学消费包括阅读行为和只收藏和用以装点门面而不读、买书馈赠等非阅读行为。文学接受只是阅读欣赏活动。(3)二者的主客体条件不同。文学消费除了阅读能力等主观条件,其客观条件主要强调经济能力、闲暇时间等。而文学接受需要阅读能力外,更关心接受者的个性、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期待视野等主观条件。其客观条件主要强调文本对象和接受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没钱可以借书读。(4)文学消费研究具有商品生产与流通、精神享受等多视角的特点,文学接受研究只重审美视角。二者的联系在于:二者同时主要指文学阅读与欣赏,基本意思是相近的。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高层次的文学消费。(怎能把文学消费和文学消费研究混为一谈)

  7.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文学作品可以在情感上打动和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它来源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统一而成的既源于打动和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它来源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统一而成的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文学的审美价值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它们分别指耳目感性快感,内心情感体验愉悦,精神升华感、自由感、超越感。(审美价值应该是来源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的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的情感态度,形式方面的生动的形象、巧妙的结构、机智的语言等。)

  8.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

  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指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因为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生真谛,并且有作家的评价,因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

  高雅文学的认识属性一般高于大众文学的认识属性。

  9.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阐释活动。

  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阐释活动指文学作品包含着多种文化信息,可以满足读者对文化的理解和阐释的需求。文学的文化价值除了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外,还有民俗学价值、历史学价值、政治学价值、政治学价值、宗教学价值、哲学价值、道德学价值等等。他们可以供读者理解、阐释、评价各方面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以及作者的文化意向。

  文学的文化价值来源于文学对象的多方面性,来源于文学的人文关怀。

  (文学文化阐释的要义是,阐释主体站在自己的文化视野上,与作品所蕴涵的文化意向进行对话和交流。)

  10.文学接受是一种交流活动,具有交流价值。

  指文学可以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沟通和交流。无论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还是话语活动的.“五要素”都充分表明文学的交流功能。事实上,文学从来就是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理想意志、生活经验、审美趣味等交流的桥梁和媒介。

  文学的虚构性、符号性、形象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文学交流不同于日常交流,它如朋友间交流那样平等和投缘,还可打破时空的限制。

  文学交流包括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品人物、读者与读者、读者与自然乃至整个人类交流四个方面。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概念:

  1.期待视野:读者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基础),它源于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文艺修养、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和经验。

  2.接受心境:就是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情绪状态。可分为欣悦、抑郁、虚静三种情况。一般而言,欣悦心境最有利于阅读;虚静心境次之;抑郁心境不利于阅读。

  一种心境的形成,既与主体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当时境遇有关,也与身体和天气状况有关。

  3.隐含的读者:即作家写给的读者,或曰作家写作时预想的作品问世后出现的和应该出现的读者。如儿童文学的隐含的读者即少年儿童。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由作家的创作动机、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选材、文体等决定。

  4.误解、正误与反误:误解又称误读,指对作品做出与原义相悖的理解。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非作家本义,但可从作品中找到客观依据,所以具有合理性。反误指毫无根据的、穿凿附会的曲解。

  5.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的极致状态,指阅读时,读者被作品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或人物命运所打动,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激动的状态。这是读者与作家作品的共鸣。也有人把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部作品共同产生了情感激动称作共鸣,这是读者与读者的共鸣。

  6.净化:就是读者通过文学阅读而达到去除杂念、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7.领悟:指阅读文学作品时和之后,通过静思默想,领会了宇宙的奥妙,体悟到人生真谛的心理状况与过程。它是文学接受的最高境界。

  8.延留:指读完作品之后,作品的意义、意味、情景仍留存在读者的脑海,使其不断回味的心理状态。正所谓回味不尽,余味无穷。

  问题: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阅读期待视野即据以阅读作品的既成心理结构图式。它形成于主体的全部条件,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生活经历、政治态度、情感倾向等。其次是艺术修养、文化习俗、审美趣味、欣赏经验等。再次是年龄、性别、气质等生理条件及工作性质等。第四,阅读对象的有关信息,诸如作者名气、社会反响、出版单位的档次、印刷质量等也会成为期待视野的构成。(简言之,由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修养、生理机制形成)

  2.文字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文字接受的主要动机有五:一是审美动机,即求得审美愉悦;二是求知动机,即求得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等知识;三是受教动机,即获得人生启迪、道德净化、精神鼓舞等教育。四是批评动机,即为了评价作品而阅读。五是借鉴动机,即为了学习、借鉴作品的艺术技巧。上述动机并非完全存在于每个读者的阅读活动中,而是以部分组合的方式存在的。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接受心境影响欣赏效果。心境好时,阅读兴趣浓厚,能得到充分的审美享受。心境抑郁时,难得充分享受,甚至心烦意乱,读不进去。而虚静的心境,有利于阅读的潜思默想。另一方面,阅读效果也会影响、改变心境。诸如,进入艺术世界而忘掉俗务的烦恼;进入悲剧世界而引起心情的悲愤,使虚静的心境掀起感情的波澜。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隐含的读者的形成:隐含的读者由作家的创作动机、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选材、文体等决定。

  (隐含的读者总体上由作家有意无意预想的。具体而言,首先由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即作家想把作品写给哪一类读者看。其次由文本的选材和思想内涵决定。即文本的材料与思想内涵最贴近哪些人,从而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再次,由作品的文体特点决定,即哪类读者喜爱这种艺术形式。)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填空、对话、兴味实即“再创造”,其根源在于主客体两方面。主体方面,读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他必然要发挥它,与作品进行对话。客体方面,一是文学文本干枯的语言符号只有经过读者的想象、填空等再创造,才能还原成生动的形象画面。二是文学描述性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只有经过读者的填空、对话兴味,才能明晰与丰富起来。

  6.文学接受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变异包括形象异变、情感异变、思想异变等。指作家写进作品的形象含义、思想与情感,在读者那里得到不完全符合原义的理解。文学接受中“变异”的根源主要在于读者个性化的期待视野。具体而言,读者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个人经历、欣赏能力等个体条件不与作者相同,理解到的东西就会有所不同。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中的误解?

  误解又称误读,就是读者做出与作品原义相悖的理解,又分为正误与反误。正误即读者的理解虽非作者原义,但却能在作品中找到根据,因而含有合理性,可以说是对作品的填空与补充。反误指穿凿附会的曲解。这是有害阅读的。误解的根源在于读者期待视野的存在,即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因而常不可避免。我们提倡正误,反对反误。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阅读中,读者的阅读期待与作品展开之间常呈现顺向相应与逆向遇挫两种情况。当作品情节、意境等的展开符合预测期待,即为顺向相应。这种情况中,由于文本没有超出读者的预测与期待,作品一般平庸而缺乏艺术魅力。与之相反的则是期待遇挫,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作品艰涩或完全不适应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无法介入,期待完全遇挫。这种情况中,作品价值无论如何,都难以实现;二是作品富有艺术创新与魅力,超乎读者的期待预测,造成期待部分遇挫。这种情况中,读者会因意想不到而略感不适,但接着会因其艺术魅力而振奋,会因丰富了期待视野而喜悦与满足。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遇挫),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可见,艺术魅力会带来期待遇挫,而部分期待遇挫有时(不是全部)可以反证作品有艺术魅力。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概念:

  1.文学批评:即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2.伦理批评:又称道德批评,它以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关系为规范,以善恶为基本范畴,着重对文学的道德意义进行阐释与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化作用。特点有三:第一,它具有历史的长久性。第二,它使用的道德标准具有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多样性。第三,不同的评价结果具有差异性乃至对抗性。道德批评的不足在于往往只强调作品的道德内容,而忽略艺术的灵性与创造性。

  3.社会历史批评:又称社会批评,它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一定社会历史所形成,文学是生活的再现,其价值主要在于社会认识功能与历史意义。其基本原则是,总是将作品与其产生的时代历史及作家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阐释与评价。社会批评源远流长,其理论奠基人是19世纪末的意大利人维柯,后来法国的丹纳提出了神族、环境、时代三元说,更确立了社会批评的地位。中国古时义理、辞章、考据批评也属于社会批评。

  4.审美批评:审美批评着眼于文学作品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强调作品畅神、娱乐、动情等作用,往往联系作品对读者的美感程度品评其优劣高下,具有赏析式评价的性质。其特点有三:第一,它是一种情感评价,常着眼于作品情感的性质、强度及其对读者情感调动的程度。第二,它常具有超功利的性质,强调审美体验与静观。第三,它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强调形式是否完美和谐,形象是否生动独特。我国古代强调作品的滋味、神韵、意境、言外之意等,都包含审美批评的因素。

  5.心理学批评:心理批评泛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进行的文学批评。它们共同的特征是:用现代心理学分析作品人物的心理,竭力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即作者的创作心理、意识和无意识,再转而对作品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技巧与语言符号做出解释。其派别之一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重在挖掘人物的性本能及其与作家的关系。格式塔心理批评侧重文学的整体完型结构的评价。

  6.语言学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等派别。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作品的意图只需从其内部去寻找。语言的语境、语义、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构成形象、形成结构的重要因素,因而重在作品结构和语言的分析。

  7.文化批评:现代意义的文化批评,是在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和文化关系的批评。它首先关注文化生产者的话语权力,特别强调工人群众、平民大众、妇女和种族中的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力,注重当代文化、大众文化、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工人文化、女性文化、被压迫民族文化等等。而不象其他批评模式那样关注历史经典、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同时,文化批评所注重的文化对象,有消解主流文化、对抗文化霸权的指向。文化批评是一种泛文学的批评,即它的对象不局限于文学而是广泛的文化现象。它又是一种泛学科批评,即它的批评理论不局限于文学学科,而是多学科的理论并用。这一切,使得文化批评具有批判色彩、对话色彩和平民色彩,拓宽了不同话语的共存空间。

  8.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据以分析评析文学作品有无价值及其大小的尺度与准绳,常包括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两个方面。

  9.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这是文学批评标准的两个方面。思想标准是衡量文9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有所不同。

  10、文学批评形态:在文学批评中,不同的学派由于所持的文学观点不同,批评时就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原则与方法,于是,形成各自文学批评的特点。这种有自己的特点的文学批评是文学批评形态。如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美学批评、心理批评、语言学批评等就是不同的文学批评形态。

  11.文体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性批评的重要方面。文体是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形式要素的总和。文体批评就是分析评价这些方面是否符合形式美的法则,是否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诸如语言的韵味、节奏,结构的奇妙和谐,表现手法的独特表现力等等。

  问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批评是一种意识形态评价。这一属性是由其对象的性质和自身效能决定的。

  首先,从对象看,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文学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它决定了文学批评必须对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做出评价,从而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其次,从文学批评的效能看,第一,文学批评总与一定的意识形态相联系,力求确定自己所属的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权威性。第二,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文学现象的评价,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论争,是社会的思想斗争在文学领域的反映。第三,文学批评通过特定的价值取向造就自己所属的意识形态的文学新人和批评队伍。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对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反映生活),又体现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审美活动)。具体说来:第一,一切文学作品都应是审美的,因而就应用审美的观点去审视和评价。同时,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就应用历史的观点分析它的根源,评价它的历史价值。第二,对一切作品的微观分析和评价,只有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准确把握。第三,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可以指导一切批评方法的运用,即对一部作品可以作伦理的、社会的、心理的、语言符号的批评,但都不能脱离批评对象的美学构成及其历史背景,更不能脱离批评者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包括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两个方面。思想标准是用来衡量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具体而言,首先,运用思想标准,一要看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看作品的思想与理想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看其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其次,用艺术标准,一看文体构成是否完美;二看形象创造是否鲜明生动;三看意蕴表现是否深刻。再次,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伦理批评又称道德批评,它以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关系为规范,以善恶为基本范畴,着重对文学的道德意义进行阐释与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教化作用。特点有三:第一,它具有历史的长久性。第二,它使用的道德标准具有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多样性。第三,不同的评价结果具有差异性乃至对抗性。道德批评的不足在于往往只强调作品的道德内容,而忽略艺术的灵性与创造性。

  4.立足中国社会历史语境,简述文化批评出现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答:现代意义的文化批评,是在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和文化关系的批评。它首先关注文化生产者的话语权力,特别强调工人群众、平民大众、妇女和种族中的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力,注重当代文化、大众文化、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工人文化、女性文化、被压迫民族文化等等。同时,文化批评所注重的文化对象,有消解主流文化、对抗文化霸权的指向。

  现代意义的文化批评,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究因原因:一是市场经济带来通俗读物、快餐文学、流行歌曲、卡通等的兴盛,使文学批评的视野不能再局限于正统的狭小圈子,而采取宏阔的文化视野。二是受西方文化研究与后现代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文学研究与批评接受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掀起文化批评热潮。三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根底薄弱,易于盲目崇外和追求时髦,因而当作“前沿”对待而掀起的文化批评也是良莠混杂,在实践中有待深入。

  【拓展阅读】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现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C)最为相似。

  A、意志论B、信息论C、摹仿论D、反映论

  2、文学"四要隶"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D)。

  A、文化B、观众C、文采D、情感

  3、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A)、阅读期待、开放。

  A、象征B、蕴藉C、假设D、模伤

  4、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是(B)文本。

  A、象征型B、表现型c、再现型D、创意型

  5、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中介性、(D)。

  A、意识性B、表象性C、表情性D、语境依托性

  6、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C)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A、车尔尼雪夫斯基B、高尔基C、巴赫金D、什可洛夫斯基

  7、唐代出现了(A),有人物、情节,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基本具备了小说的形态,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A、传奇B、话本C、志人志怪小说D、章回体小说

  8、在西方典型理论的背景下,其文学文本大多在情节丰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鲜明又复杂的典型形象,在(C)中塑造典型,追求那种细腻感和真实感。

  A、细节B、语言C、人物D、情节

  9、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A)与机构制作特点。

  A、个人创造B、商业运作C、集体行为D、历史演绎

  10、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C)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析和评价。

  A、文学流派B、作家C、文学作品D、文学思潮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的文学主张,主要是(ABCDE)。

  A、文学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B、文学不是对于世界情感的表现c、文学创作的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D、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所传达的体验本身的特异性或神秘性E、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12、文学文本通常包含这样一些层面:(ACD))余意层、衍意层。

  A、语言层B、语音层C、意蕴层D、形象层E、文法层

  13、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往往具有如下特征(ABC)。

  A、语言形式创新B、社会关怀C、个性化趣味D、观赏的日常性E、文体的模式化

  14、再现型文本是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之一,其特征表现为(ACE)。

  A、客观性B、寓意性c、细节逼真性D、象征性E、理智性

  15、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媒介形式,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与文字媒介不同的是:它(ABDE)

  A、简便快捷B、真切生动c、易于保存D、与身体语言相伴随E、与原始礼仪相伴随

  16、意境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理论。古典文学中的意境的审美形态(ABC)

  A、较为单纯B、情感抒发较为含蓄C、呈现空灵的追求D、显得意味多样

  17、喜剧以(ABCE)等手法,揭露落后丑恶人物和现象的丑陋庸俗、虚伪荒谬。

  A、夸张B、幽默C、变形D、冲突E、讽刺

  18、以匀速叙述为标准,如果要在较短的叙述语言中讲述较长时间中发生的事,小说家就要采用加速叙述的语言策略:(AC)。

  A、省略B、减缓C、概略D、停顿

  19、一般来说,文学缺乏绘画所具有的(ACD)等自然符号的具体性而带有一定的抽象性。

  A、色彩B、语言C、线条D、形体

  20批评者的主体条件是多方面的,主要应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ABD)。

  A、审美感受力B、理性分析能力C、语言感受力D、文学史眼光E、艺术想象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文学的原初含义就是指今天意义的诗歌、抒情散文等。(×)

  22、文学的狭义理解,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23、与视觉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相比,文学艺术的形象性具有间接性。(√)

  24、在文学中,语言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媒介"。(√)

  25、在文学文本语言中,如果出现一种语言内部蕴含其他语言的现象,就有了杂语或者互文性现象。(×)

  26、文学意境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

  27、戏剧通过借鉴小说的"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28、文学写作的个体体验,是指作者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境遇。(×)

  29、文学阅读具有消费功能,是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把文学文本当作与其他商品相同的文化物品来消费。(√)

  30、要对文学批评对象做出科学评价,就要善于抓住对象的共性特点以找到展开批评的突破口。(×)

  四、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1、简要阐释文学的基本属性,并对其中某一属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点: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文学再现社会境遇。阐述解释与谈看法(6分)

  32、简要阐述文学阅读的一般过程,结合自己的阅读过程谈点感受。

  答案要点:发生阶段;发展阶段;高潮阶段;后效阶段。阐述与解释(6分)

  五、论述题(共24分)

  33、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文学批评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

  答案要点:反复阅读文本。寻找突破口。条理化。确定结论。文字表述。评阅参考:观点提出:5分;论述过程:15分;结合实际:4分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2017年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10-05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09-19

自考《旅游概论》章节试题:旅游者01-28

2014自考文学概论基础考点复习09-18

2017年自考《旅游概论》章节试题:旅游市场10-12

2017年自考《旅游概论》章节试题:旅游组织10-12

2017自学考试《印刷概论》各章节试题及答案10-13

2017自考《统计法规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08-27

2017年自考《旅游概论》章节试题:旅游的影响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