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百分网手机站

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备考知识

时间:2020-11-01 13:09:21 试题 我要投稿

2016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备考知识

  以下是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相关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2016年医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考生备考。

2016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备考知识

  一、得气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临床两个方面分析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目闰动、震颤等反应,有的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当患者有自觉反应的同时,医者的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觉到针下空松、虚滑。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这可以说是对得气与否所作的最形象的描述。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灵枢》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充分说明得气的重要意义。

  临床上一般是①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

  ②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金针赋》也说:“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因此,在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

  ① 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

  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运用必要的针刺手法,这样再次行针时,一般即可得气。

  二、行针法的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

  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从古至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

  ①.提插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②.捻转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二)辅助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为了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应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几种。

  ①.循法 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其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的.循按。

  “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

  说明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②.弹法 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使气速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的概念和选择

  ①.角度 针刺的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一般分为以下三种角度:

  (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②.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度数,在此仅从临床实践中,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方面做一介绍。

  (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臂、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5)至于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也有影响,也应予以重视。

  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对天突、风府、哑门等穴以及眼区、胸背和重要脏器部位的腧穴,尤其应注意掌握好针刺角度和深度。

  三、进针法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

  ①.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②.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

  (3)舒张进针法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少病人的疼痛。

  ③.管针进针法 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行者。

  四、针刺前的体位的选择

  根据处方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①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②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③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2016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备考知识】相关文章:

1.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知识点梳理

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总结

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辅导:督脉穴

5.2016执业医师备考建议

6.执业医师备考知识考点

7.2017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试题

8.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前预测练习

9.中医执业医师备考冲刺试题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