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 百文网手机站

初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统计调查方案

时间:2022-11-08 09:05:38 统计师 我要投稿

初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统计调查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统计调查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统计调查方案

  统计调查是保证统计调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准确、及时取得统计资料的重要条件。

  (一)统计调查的目的

  统计调查的目的就是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当前的政治经济任务以及有关国情国力的基本情况, 抓住实际上最为迫切的问题,从统计工作的整体出发,从调查对象的实际出发,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调查的目的决定了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就是需要进行调查的那些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它是由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组成所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个体,也就是在调查的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

  确定了调查对象使我们知道要了解的.总体界限,而确定了调查单位,则使我们知道从哪里去取得有关标志的情况和资料,即解决了向谁调查和由谁来提供统计资料的问题。

  明确调查单位还需要把它与报告单位相区别。报告单位也称填报单位,它是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提交统计资料的单位。报告单位一般在行政上、经济上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单位,而调查单位可以是人、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物。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如工业企业普查,每个工业企业既是调查单位又是报告单位,而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状况的普查,调查单位是工业企业的每台生产设备,而报告单位是每个工业企业。

  (三)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项目就是调查中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的特征,这些特征统计上又称标志。确定调查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向调查单位调查什么?反映调查单位特征的标志是多种多样的, 在调查中确定哪些调查项目,应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单位的特点而定。

  在统计调查中还必须设制调查表,所谓调查表就是根据调查目的所确定的具体调查项目,也就是统计调查所研究的内容,调查表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向调查单位调查什么?

  调查表是调查方案的核心部分,必须紧紧围绕调查目的,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现象的过去、现在和发展等方面出发,提出所要调查的项目,拟定调查表。

  调查表一般由表头、表体和表脚组成。

  表头:用来表明调查表的名称以及填写调查单位的名称、性质、隶属关系等。

  表体:这是调查表的主要部分,包括统计调查所要说明的社会经济现象的项目和这些项目的具体表现亦即数字,计算单位等。

  表脚:包括调查者的签名和调查日期等,以便明确责任,若发现问题,便于查询。

  调查表的形式一般有两种:单一表和一览表。

  单一表:是在一张表上只登记一个调查单位的调查资料,它可以容纳较多的调查项目,适于较详细的统计调查。

  一览表:是在一张表上登记若干个调查单位的调查资料,它的调查项目不易过多,这种表的使用节省人力、物力,而且一目了然。

  (四)确定调查的时间和方法

  调查时间包括三个方法的涵义:

  ①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如果所调查的是时期现象,就要明确规定反映的调查对象从何年何月何日起到何年何月何日止的资料;如果所要调查的是时点现象,就要明确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

  ②调查工作进行的时间,即指对调查单位的标志进行登记的时间。

  ③调查期限,即整个调查工作的期限,包括搜集资料及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为了保证资料及时性,对调查期限的规定,要尽可能短。

  调查方法,包括调查的组织形式和搜集资料的具体方法的选择。

  (五)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为了保证整个统计调查工作顺利进行,在调查方案中还应该有一个考虑周密的组织实施计划。其主要内容应包括:调查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调查人员的组织;调查资料报送方法;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宣传教育、干部培训、调查文件的准备,调查经费的预算和开支办法;调查方案的传达布置、试点及其他工作等。

  拓展阅读

  初级统计师《专业知识》必看知识点-种类

  1.种类

  ①属性分配数列:

  按品质标志分配而形成的数列叫属性分配数列,简称品质数列,如上例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分布。

  ②变量分配数列

  按数量标志分组而形成的数列叫变量分配数列,简称变量数列。

  1)单项式变量分组数列

  是按每个变量值分别列组而形成的数列。

  2)组距式变量数列

  把各变量值按照一定组距进行分组而形成的数列。如:上例某班学生统计考试成绩表。

  在组距数列中,表示各组界限的变量值称为组限,50—60,60—70等。其中较小的变量值称为下限,50,60等,较大的变量值为上限,60,70等,各组上限与下限之差即为组距,组距=上限-下限,60-50,70-60等,各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称为组中值,即组中值=(上限+下限)/2,(50+60)/2=55,(60+70)/2=65,组中值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即假定次数在各组内的分布是均匀的,代表了各组内的一般水平。

  a.等距分组

  各组的组距均相等。

  特点:由于各组组距相等,各组次数的分布不受组距大小的影响,它和消除了组距影响,与次数密度的分布是一致的,一般呈正态分布。

  次数密度=次数/组距,其作用主要用于消除各组组距不相等而造成的现象分布的影响。

  b.不等距分组

  各组组距不相等。

  特点:不等距分组各组的次数多少受组距不同的影响,组距大次数可能多,组距小,则次数可能少,

  因此必须消除组距对其分布的影响即需计算次数密度。

  在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学生成绩的分布

  60分以下

  60—70

  70—80等

  又如:学生人数的分布

  30人以下

  30—60

  60人以上等

  这种具有不确定组距的组称为“开口组”,包括上开口和下开口,其组中值如何计算?

  下开口的组中值=上限-1/2邻组组距

  上开口的组中值=下限+下限1/2邻组组距

  2.变量数列的编制

  程序:①原始数据②序列化(编制由小到大简单数列)③求出组距等④分组归类合计(形成次数分布)⑤制成统计表(变量数列)

  a.离散型变量

  由于离散型变量各变量值之间以整数断开,变量值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上下限都可以用准确的数值表示,组限非常清楚。

  如:某校按学生人数分组,其组限为:

  100人以下

  101—200

  201—300

  301—400

  401人以上

  b.连续型变量

  由于连续型变量各变量值之间可做无限分割,有小数存在,上下限不能用两个确定的值表示,只能用前一组的上限与本组的下限为同一数值表示。如:上例考试成绩

  统计实际工作中,虽然变量区分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但为了计算,绘图等的方便,保证整体单位不出现重复、遗漏。可采用连续型变量的形式代替离散型变量。

  对于连续型变量,在确定组限时,有一原则可循,即“上组限不在内”原则:各组只包括本组下限变量值的单位,不包括本组上限变量值的单位。

  3.编制统计表

  如上例40人考试成绩分为5组,组距为10,组限可以为:

  50—60,60—70,…,90—100

  可以使考试成绩的优、良、中、及、不及格的特征体现出来。

【初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统计调查方案】相关文章:

统计师《初级基础》考点归纳:统计调查方式08-11

2016初级统计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统计表09-12

统计师考试《初级基础》考点归纳03-24

统计师考试《初级基础》综合考点训练10-07

统计师考试《初级基础》考点:总论部分08-19

初级统计师考试知识点专业知识 统计调查方案11-12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知识》精选习题09-26

统计师考试《初级基础》考点:统计分布04-09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法基础》考点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