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归纳

时间:2023-07-12 09:17:15 松涛 期末考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归纳

  引导语:期末考试往往考查的是学生一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因此考查的内容多,范围广。以下是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归纳,供大家复习参考: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归纳

  《在山的那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痴chī想 诱yòu惑 喧xuān腾

  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 幻想 (shùn) 瞬间 (níng)凝成

  3.解词。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重点句子

  1.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三、文学常识

  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

  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啜chuò泣 纳罕hǎn 峭qìao壁 目眩xuàn

  颤chàn抖 闷mēn热 屡lǚ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è) 诫 瘦骨(lín xún) 嶙峋

  小心(yìyì) 翼翼 (sǒng) 耸立

  3.解词。

  (1) 纳罕:惊奇,诧异。

  (2)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点拨:本句是主旨句,含义深刻。)

  三、文学常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生命生命》

  A、重点字音的整理

  飞来旋去(xuán) 骚扰(sāo) 小憩(qì) 震惊(zhèn) 砖缝(fèng)

  擎天撼地(qíng) 庸碌(lù) 糟蹋(tà) 荒废(huāng) 辜负(gū)

  B、重点读写词语

  飞来旋去 骚扰 小憩 震惊 砖缝

  擎天撼地 庸碌 糟蹋 荒废 辜负

  C、重点词语解释

  【骚扰】:扰乱,使不安宁。

  【茁壮】:(生长得)旺盛、健壮。

  【辜负】:违背了别人的好意、希望。

  【昂然】:抬头挺胸有气魄的样子。

  【荒废】:① 不耕种。② 荒疏。③ 不利用;浪费(时间)。本文用义项③。

  《紫藤萝瀑布》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瀑pù布bèng溅忍俊不jīn

  盘qiú卧龙伶仃língdīngzhàn放

  穗suì伫zhù立仙露琼浆qióng沉浸jìn

  2、解词。

  (1)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2)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二、重点句子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三、文学常识

  1、《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时代)女作家宗璞。

  2、散文按表达方式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童趣》

  一、填空

  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号梅逸。

  2.全文紧扣题目《童趣》,第一段以“物外之趣”四个字点明主旨,二三四段分别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三件事来具体表现,并分别用“怡然称快”,“ 怡然自得”, “呀然一惊”来表现当时的心情,始终围绕一个“乐”字来写。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童稚zhì 拟nǐ作  藐miǎO小  鹤唳lì 怡yí然  土砾lì  壑hè  癞lài虾蟆

  三、解释加粗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 兴:兴趣

  6、方出神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11、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之外。

  12,明察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13、以土砾凸者为丘  砾:小石块,瓦砾

  另: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或用法。

  1.使之冲烟而飞鸣(它,指蚊子)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它,指蚊子)(此,这,指蚊子如鹤飞舞的景象)

  4.观之兴正浓(这,指二虫相斗的景象) 5.物外之趣(的)

  6.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助词,无实意,取消句子独立性)

  7.驱之别院(它,指癞蛤蟆)

  四、成语积累:

  1、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3、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笨重大的事物。现用来比喻外强中干的事物。

  4、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

  五、用原文填空(背诵)。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六、翻译句子。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底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原来是一只癞蛤蟆,于是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身心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5.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见到微小的东西必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我昂着头看这种景象,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

  7.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8、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9、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

  10、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经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七、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观 ——观蚊如鹤

  (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神游山林

  (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 ——鞭打蛤蟆

  2、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1)小——大 如:丛草—树林 虫蚊—禽兽 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 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3作者是 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观察——联想,想象——物外之趣

  4、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5、“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6、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7、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8、“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9、、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只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动植物,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象,就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美,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10、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11、读完本文你有什么启示?

  3、启示: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12、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情突出‘“物外之趣”?

  答:①夏日观蚊如群鹤舞空(拟蚊为鹤,作青云白鹤观)

  ②神游丛草间(视丛草为林、虫蚁为兽)

  ③观二虫斗,鞭蛤蟆

  13、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物外之趣来自哪里?沈复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至后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①热爱生活,细致的观察生活

  ②丰富的想象,联想 ③富有童心、童趣和好奇心

  拓展:关于初一的语文知识重点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初一语文基础知识点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例:《海燕》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__先驱者的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知识点

  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11-26

三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期末复习12-15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08-04

三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08-02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模拟测试题01-05

四年级英语上册期末知识点总复习11-18

八年级上册英语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01-25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要点10-28

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11-30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