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考试 百分网手机站

日常法律小常识

时间:2020-11-09 09:10:12 培训考试 我要投稿

日常法律小常识

  引导语;为了让大家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 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逐步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日常法律小常识,欢迎观看学习!

日常法律小常识

  如果您去买东西或用餐,千万不要忘了向销售者索要发票。万一出现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1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消费者索要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经营者必须出具”。

  我国有关税收法规也明确规定,一次消费10元以上,不管消费者是否要求开具发票,纳税人都必须开具发票;一次消费10元以下,纳税人可以不开发票,但如果消费者要求开具发票则不得拒绝。取得发票时,不得要求变更品名和金额!

  如果您获得了赠品或者奖品,但赠品或奖品存在质量问题,那您照样可以向销售者提出维修、调换、或者赔偿。

  促销商品,打折商品和普通商品作为商品的属性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促销商品是零售商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售,或者提供了额外的其他利益。同样一件商品,无论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商家都要对该商品的质量负责,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消费者的退换货。因此,零售商不得以促销为由阻碍或拒绝消费者退换货,或减低商品和售后服务质量!

  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零售商开展促销活动,不得降低促销商品(包括有奖销售的奖品、赠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得将质量不合格的物品作为奖品、赠品。

  如果您买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使您的人身或者财产受到伤害,诉诸法律,应该注意诉讼时效的问题。

  格式条款问题

  我国《合同法》第40条、41条明确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格式条款和非格式条款不一致的,应当采用非格式条款。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

  几类常见格式条款:

  零售商销售促销商品提出的“保留最终解释权”,属于单方面的格式合同条款。根据合同法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自己的责任、加重对方的.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因此,零售商无权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关条文:《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规定:零售商促销活动的广告和其他宣传,其内容应当真实、合法、清晰、易懂,不得使用含糊、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图片或影像。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酒店设置的“谢绝顾客自带酒水”告示,其实也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格式条款”。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如果遭遇飞来横祸

  如被从楼上掉下来的花盆或路边的广告牌砸着或是掉进了没有盖好且没有设警示牌的井而受伤,你可以将它的管理者告上法庭。

  《民法通则》第126条 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身份证丢失怎么办?

  身份证是一个人身份的凭证,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证代码。因此,一旦身份证因丢失而被他人冒用,并被用于办理电话、通讯业务及其他商务性事务时,会给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当您的身份证丢失后,而又不幸发生上述情况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证明那件事情不是你做的,从而免除本不应当由你来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报案证明。如果身份证是因被盗、被抢造成的丢失,一旦发现应马上到案发地派出所报案。派出所开具的报案证明可以有效证明原来的身份证已作废;

  二、补办证明。如果身份证是自己不慎丢失,一经发现,应马上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进行补办,开具补办证明,证明丢失的身份证已作废;

  三、登报声明。登报声明可以成为证明身份证作废的辅助凭证。

  如果想保护自己的家或其他财产,一定不要私设电网或设置毒物等,否则等待的将是:危害公共安全罪

  《刑法》第114、115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场、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牧场、重要管道、公共建筑物或者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