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22 09:22: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学设计(15篇)

语文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课前准备

  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宽带网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交流方法

  1、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老师的建议:

  (1)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关报道。

  2、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当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创设情景

  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1)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2)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自主完成习作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达、追、途”和“赶、起、越”这两组汉字,并能从字形结构上分辨这些汉字的特点。

  2、能通过平时的积累,按要求填写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一些生动的词句。

  4、初步积累宋词

  5、能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活动小组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时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主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能将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2、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和小组合作的优势以及教师指导的正确方法进行突破。

  难点:能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加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

  突破方法:端正态度,放开手脚,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各种活动,同时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协作。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书写汉字,并能分辨形体特征。

  2、能按要求填词写句。

  3、初步积累宋词。

  一、激情导入

  二、走进“写字板”

  三、走进“我能填”、“我能写”

  四、走进“读读背背”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根据自身情况参与“为绿色校园献计策”的语文活动。

  一、激情导入

  二、活动要求

  1、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小组。

  2、以建议书或绿化图的形式来展示活动。

  3、建议收和绿化图要符合实际,合情合理。

  三、活动过程

  四、活动须知

  五、课堂小结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声母zh ch sh r,能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准确拼读声母zh ch sh r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及三拼音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四个声母zh ch sh r,能读准音,认清形。

  教学难点:拼读声母zh ch sh r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及三拼音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还记得学好拼音的三大法宝吗?

  2.今天,华华川川给我们带来拼音王国里的四位声母朋友,他们是zh ch sh r,跟老师一起亲切地和他们打声招呼吧!(跟读zh ch sh r)

  3.四位可爱的声母宝宝,想和小朋友玩个捉迷藏的游戏,看,他们躲进了森林里,细心的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二、进入情境,引出声母zh ch sh r。

  1.出示情境图。

  2.师:你能从图中找到相应的声母宝宝吗?(老师依次拿出zh ch sh r四张拼音卡片,请学生上台指出zh ch sh r藏在哪里。)

  3.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示范引领,学习声母zh ch sh r。

  1.学习声母zh。

  ⑴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拼音朋友zh,仔细听老师是怎样发这个音的,注意观察老师的口形。

  ⑵范读zh,提示发音要领

  师:zh是翘舌音,发音的时候舌头要翘起来。教师用手演示舌头翘起来的动作。⑶师:你们会读吗?大家试试吧。

  ⑷师:会读了吗?谁愿意试一试。指名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儿?(发音清楚,舌头卷起来了,读得又轻又快)。

  ⑸指名读

  师:你读得这么好,能教教大家吗?(指名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次)。

  (6)顺口溜

  师:加上顺口溜,能记得更牢,织毛衣,zh zh zh。(领读、齐读)

  2.学习声母ch 和sh。

  (1)师:第一个拼音朋友zh我们认识了,再来认识两个声母朋友,那就是“ch、sh”,它们的发音方法和声母“zh”是一样的,读得又轻又短。

  (2)教师示范读,跟读。

  (3)指名读,师生评读、顺口溜:吃东西ch ch ch。狮宝宝sh sh sh。

  3.学习声母r。

  师:瞧!这还有一位翘舌音朋友了,我们和它来交个朋友吧。听,老师是怎样叫它名字的!(师读)“r”。

  师:读“r”时,舌尖翘起,读得又轻又短。

  (1)学生试读,练读,齐读。

  (2)检查学习情况,(指名读,相机纠正读音)。

  (3)看图说顺口溜,一轮红日r r r。

  4.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四位新朋友,它们是——翘舌音zh、ch、sh、r。

  5.开火车读zh ch sh r。(师:大家来开火车读读。师:小火车—生:开起来—师:一开开到—生:我这来。师:一开开到这一排。)

  6.律动:

  今天,我们和四个声母宝宝成为了好朋友,一起来读一首顺口溜吧!

  小猴织毛衣,zh zh zh

  刺猬吃东西,ch ch ch

  一只狮宝宝,sh sh sh

  一轮红日,r r r

  四、指导学习拼读音节。

  1.师:认识了声母zh ch sh r我们都很高兴。他们带来了好朋友韵母宝宝,瞧,他们手拉手出来了,谁来亲切地叫叫他!(课件出示要拼读的音节,课本中要求拼读的音节)。

  zh — ɑ → zhɑ ch — ɑ → chɑ

  zhe zhu zhuo che chu chuo

  sh — ɑ → shɑ r — e → re

  she shu shuo ru ruo

  2.你们会读吗?试试吧。可要把三拼音节读好哦!

  3.读好以后,再读给你旁边的同桌听一听。指名读,同桌一起读,开双轨火车。

  五、指导读音节词。

  1.我们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名称里也藏着zh ch sh r,聪明的你能发现吗?(指名读)

  2.zh ch sh r还藏在哪些事物中呢?(老师带了一个礼品袋,里面有一些小礼品,请这节课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上来抽奖。)

  3.游戏:抽奖。(准备一个礼袋,里面放着音节词卡片,学生抽到一个音节就领着大家读一次。)

  六、指导书写zh ch sh r。

  1.师:今天,华华川川带着我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呀?让我们一起把它们带回家好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5页。(出示zh ch sh r)

  2.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四线格里的拼音朋友都占哪一格呢?

  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课件出示拼音写法,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写zh时两个字母要靠紧一些。

  3.重点指导“r”的写法,先在中格写“丨”,再写“ˊ”,看看“r”的形状像什么,像小树发芽了吗?来,跟着老师一起读:小树发芽r、r、r。书空r。

  4.学生书写,先描一个,再写一个。提示:同学们写字时,头要正,身要直,脚放平,笔握好。

  5.评议学生作业。(写得好的给予鼓励,写得不好的给予指正)

  七、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认识了zh ch sh r,还学习写了zh ch sh r。

  你们会把这些朋友忘记吗?回家后,把它们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德育教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教师应对写作缘由作简单介绍,可用柳宗元当时说的话来说明。同时本单元有两篇“说”文体的课文,因而就要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归纳“说”的文体知识。

  二、明确本文的教学重点: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教给学习方法。除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外,把本文与《捕蛇者说》作比较,教给比较阅读方法。

  四、引导学生注意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本文的教学目的;二、作者介绍、解题;三、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四、分段;五、意动用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本文的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板书题目)

  四、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五、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蟋,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六、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A.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B.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A.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A.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A.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三种情况

  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B.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C.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A.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B.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多么)

  七、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形容词以相师为耻

  八、布置作业。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2.书面作业:“练习”二——四题。

  3.预习思考题:

  (1)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继续研习课文。

  1、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②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分析第二段

  A.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B.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这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④分析第三段

  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教师备注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B.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⑤分析第四段

  提问:a.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b.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a.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b.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2.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课堂训练。

  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师说》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识记形声字。

  2.通过填表写、朗读,引导学生活用词语。

  3.引导学生学会用:“有的像……有的像……”写句子。

  4.在“读读背背”中积累对子。

  5.通过收集邮票,了解邮票上的风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万花筒。

  1. 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说说发现的特点。

  2.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3. 照样子写一写。

  4. 讨论其他同类字。

  二、我能填。

  1.熟读四字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

  2.填一填,再读一读,记一记,体会用法。

  三、我能写。

  1.读前面的例句,体会带点词的'用法。

  2.试着写一写。指名读读,老师和学生评价。

  四、百宝箱。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对子的构成特点。

  3.学生读读记记,并根据对子的构成特点,再说说自己知道的对子。

  五、大舞台。

  1.拿出自己收集的风景邮票,小组交流,并挑选出最优秀的参加班级交流。

  2.学生评论,教师总结点评。

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意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赞颂豆腐的,更深层次地了解豆腐。

  3.产生对豆腐的喜爱之情,并以我的“中国豆腐”为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从几方面来赞颂豆腐。

  教学难点:感受在说明事物特点的同时,表达赞美之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什么菜?老师最爱吃的菜就是豆腐,它的营养价值非常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豆腐有关的课文。

  二、新课

  (一)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读过课文之后,豆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指名读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作者是如何赞颂豆腐的,文中哪句话集中表达了作者对豆腐的赞美?

  (二)、感悟课文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一画,从哪体现豆腐是平民的.,是不平凡的。

  2、小组讨论。3、汇报:

  (1)平民的

  A豆腐的普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觉上的美。

  B易于搭配--------豆腐和各种颜色、奇异的香味搭配,没有不结缘的。

  C豆腐是最早的平民百姓食品。

  D豆腐在中国社会是贫苦、老实和勤劳的象征。

  E麻婆豆腐的发明者是中国普通的百姓。

  (2)不平凡的

  A与多种食品搭配成味道更佳的佳肴,却傲然保持着本体。

  B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成为老少皆宜的食品。

  C豆腐的文化渊源更体现出不平凡。

  D我们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豆腐却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深受欢迎。

  (三)、再读文章品味深意

  豆腐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题目?

  优点众多、体现智慧、蕴含文化。

  《豆腐颂》可算是饮食小品散文,写的是豆腐,但却依托豆腐言志,即托物言志。

  三、指导练笔

  模仿课文第2自然段写法,介绍一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四、拓展延伸

  看到豆腐想到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有哪些物品,也能代表中国的文化。

  中国结、龙图腾、筷子、饺子、瓷器等等。

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感悟古今不同内涵。

  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3、掌握文言词汇,加强基础积累。

  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视频,从历史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气势于四日内成功横渡长江,取得了解放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这一震撼人心的壮举再次证明了人心向背在战争胜负与治国成败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正应了亚圣孟子所阐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幻灯片展示有关孟子生平的填空题)

  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明确学习目标

  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本节课我们打算完成以下任务。(幻灯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思想内容,继承传统文化之精华。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四、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多媒体配乐示范读课文)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记。

  3、学生尝试模拟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注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多媒体配乐),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五、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多媒体展示疑难字词句)

  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教师注意点:学生对“兵”的古义可能出现疑问,《说文解字》中说,“兵”,械也,“械”器之总名。可以借助“兵”的篆体字来加深理解,成语中作兵器讲的词:兵不血刃、短兵相接)d、能够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4)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第四小节,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短暂的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幻灯片展示“和”的新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讽诵全文吧!(师生共同讽诵全篇)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中的八个一类字,理解“逼视、炼狱、蒸发、湮灭、壅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感情,学习作者的写法。

  二、难点及重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打一植物。

  2、板书课题:

  胡杨

  3、从谜语中,你感受到胡杨有哪些特点。

  4、出示胡杨的课件。

  5、导入新课学习。观看了这么多美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再去文字中感受胡杨之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

  2、利用工具书或其它参考书,尝试自已理解。

  3、与同桌交流学习成果。

  4、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

  区分并掌握字的写法:摧-催;燥-躁;椭-随;练-炼。

  理解字义:森森然;炼狱;干燥;湮灭;壅住。

  三、先读读含有这些字词的句子,再整体读课文,比一比,是否比第一次流利。

  四、默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了解,并整体感知。

  1、说说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读一读,谈一谈。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3、齐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深入学习课文,了解胡杨的特点。

  1、默读全文,找出概括胡杨特点的关键语句。

  2、学生汇报,整体感知胡杨的特点。

  关键句:

  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

  胡杨倒下了一千年不烂。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烂。

  二、赏析课文,感悟胡杨的精神。

  1、学习第2-4自然段。

  A、自由读,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胡杨是沙漠中的巨树?

  (1)从课文中的描写,理解胡杨外形之“巨”。

  (2)抓重点句理解:

  大生命是搬不动的,更是不可肢解的。

  (胡杨坚不可摧,强不可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指名学生朗这些关键句,加深理解。

  2、学习5-6自然段。

  A、指名读,思考:

  你是如何理解一千年不烂的?

  造成胡杨千年不烂的原因是什么,找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千年不烂,特殊的环境,炼就了胡杨这种特性)

  千年不烂,可以看胡杨怎样的'精神。

  (不朽的生命,硬朗的英雄本色)

  B、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感最深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大家来评一评。

  3、自学第7-8自然段。

  1、默读,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2、尝试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写写自已的评论。

  3、交流学生学习成果,老师总体点评。

  老师谈谈自已的感受:

  即使一棵胡杨倒下了,那也是一声轰然的巨响;那也是一幅壮美的画面;那也是一首不屈的乐章!

  4、朗读7-8自然段,读出自已的感悟来。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再读中心句,说说此时你心中有何感受。

  2、出示胡杨的画面,此刻,你想对胡杨说些什么?

  3、出示胡杨边边防战士的照片,此刻,你想对照片中的人说些什么?

  四、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加深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千年不死

  胡杨千年不倒

  力不可催

  生命不朽

  千年不烂

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识别问号、句号、感叹号的不同表达效果。

  2、在区别形近字中积累新字新词。

  3、读比喻句,积累名言名句。

  4、进行口语交际,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5、练习写话,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展示科普读物,小组设计“身边的科学”手抄报,交流了解到的科学知识与见闻。

  7、查找资料,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就。

  重点难点:

  1、识别问号、句号、感叹号的不同表达效果。

  2、学新字、新词、好句。

  3、进行口语交际。

  4、练习写话。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别问号、句号、感叹号的不同表达效果。

  2、区别形近字,学习新字新词。

  教学用具: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投影出示句子

  那么多星星,你怎么能数得清呢?

  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

  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呀!

  2、学生自己读句子,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3、集体汇报,教师总结。

  三个句子的意思相近,但第一句加上问号,表示你不可能数不清;第二句加上句号,表示你数不清;第三名句用了感叹号,表示你肯定数不清。

  4、扩展延伸。

  这是李明买的书吗()

  这是李明买的书()

  这就是李明买的书()

  二、选选认认。

  1、自读字词,明确练习要求。

  2、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字连线。

  3、同桌交流连线原因。

  4、集体交流区别形近字的方法。

  5、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音、组词,看谁读得准,组得对。

  三、巩固练习。

  给下列的句子选择适当的标点符号。(。?!)

  1、这样的事,你能做出来()

  2、这样的事,你怎么做出来()

  3、这样的事,你要做出来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我会谈”,积累比喻句。

  2、读读背背,积累名言名句。

  教学用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我会读”

  1、学生自读句子,发现句子的共同特点。

  2、投影出示句子。

  茂密的枝叶像凉棚似的,遮住了阳光。

  茂密的枝叶遮住了阳光。

  问:上面两个句子,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教师归纳总结:用一个和所写事物相似的事物来打比方,可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更生动。

  3、读其他句子,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4、从学过的课文中,找比喻句,也可自己说比喻句。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学生自读名言,想想其中的含义。

  2、交流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说说对自己的启发。

  3、自由读背名言。

  三、作业。

  课外搜集名言名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

  2、制作手抄报。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科普读物。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教师讲解文中给出的身边科学的例子,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2、多媒体展示身边科学的图片。

  3、小组交流。

  (1)小组交流自己了解的身边的科学。

  (2)小组推荐科学博士,向大家介绍身边的科学。

  4、推荐新书,交换旧书。

  (1)向同学推荐自己带的科普读物,简单介绍书的内容和特点。

  (2)把自己已看过的'书和同学交换。

  二、课堂练习:

  小组合作设计“身边的科学”手抄报“。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写话。

  2、搜集资料,了解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就。

  教学用具:科普读物。

  教学过程

  一、写话。

  1、启发学生回忆本学期做过的事。

  2、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谈谈自己在暑假里的打算。

  4、教师归纳要点。

  写收获:(1)写做了什么事。

  (2)写做的过程。

  (3)写做了以后,懂得了什么。

  写打算:(1)打算暑假中做什么。

  (2)打算怎么做。

  5、学生自由写话。

  二、宽带网。

  1、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著名科学家、发明家。

  2、学生自主读科普读物,搜集科学家和他们取得的科学成就。

  3、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集体评议。

  三、总结拓展: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世界进入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

语文教学设计11

  《回声》【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回声》【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通过第四自然段的学习,知道写几句话要按事情先后顺序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回声》【教学重点】

  1.有语气地表情朗读课文。

  2.使学生知道按事情先后顺序写几句连贯的话。

  教学难点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学图片两张;

  2.回声产生的实验用品;

  3.录像带等。

  《回声》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引言:孩子们真乖!看到我走进教室,小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我,很有礼貌。小朋友,知道今天校长要来给你们上课吗?有什么想法?

  为了感谢小朋友,教唱一首非洲歌曲(回声联习)

  一、激趣引题

  1.小朋友,你们平时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①流水的声音

  ②鸟的叫声

  ③小提琴声……

  2.小朋友真会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继续学的课文是什么呢?(齐读课题──回声,注意“声”的写法)

  3.昨天,老师带小朋友一起初学了课文。(你想知道什么?回声是什么?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4.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分段学习第一段

  1.谁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小朋友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小河上有座石桥。)

  2.出示图片(一)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

  3.哪位小朋友上台来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4.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5.“多美啊”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二、三段

  1.这么美的景色吸引了一个可爱的小朋友,它是谁呢?(出示图片)我们跟这个新朋友打个招呼好吗?小青蛙和它的妈妈一起旅游来到桥洞下,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二、三段。(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谁来读读?

  3.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

  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请小朋友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咱们班哪两位同学胆子比较小,平时很少在班里站起来读课文。张老师把这次机会给你们,不要紧张,以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不怕!我会读!来,试一下!你们当着众多老师和同学的面,能读很不简单!)

  4.假如你是小青蛙,这时候心里会怎么想呢?

  ①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②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里啊?

  5.书上用了个什么词?“奇怪极了”。小青蛙为什么奇怪?那它是怎样做的呢?

  6.谁读一下它问妈妈的话?(问的语气不够)老师给你一点时间,自己练练,一会比比看谁读得好!

  7.妈妈是怎样回答它的?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去看一看,好吗?

  四、默读,回答问题

  1.出示自学要求: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要求:

  (1)想想要读课文的哪几段?

  (2)在书上勾画有关的`句子。

  ①妈妈做的句子用“”画上;

  ②妈妈说的句子用“~~~”画上。

  2.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在哪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一个,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的“带”字。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3.小朋友拿起笔,把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字点上黑点。

  4.请小朋友上台来演示一下扔石击水的实验(出示幻灯片)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谁愿意上台来解说?

  5.“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我们就叫它“水波”。注意这个“圈”字是个多音字,它还读什么?“水波碰到河岸,就要“荡”回来。“荡”是什么意思?水波怎么样?(一上一下,一起一伏,好像荡秋千)

  6.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7.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见板书)

  课间休息

  8.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呢?请小组合作学习。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出示四句话:①②③④小组汇报:读第一句话,这一句话中,妈妈把小青蛙的叫声比做什么?

  9.青蛙妈妈为什么说它们像呢?谁来说说它们哪里像?(板书:声波魇壁)(碰到障碍物都要返回来)

  10.青蛙妈妈说水波碰到河岸时的结果,用了哪个表示动作的词?(荡)

  11.青蛙妈妈说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上,用了一个“返”,“返”是什么意思?(回来)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12.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读读这几句话。好吗?

  13.想一想:小青蛙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回声)

  14、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分享一下。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指着图(一)说一说。(小青蛙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还有谁想说?(别紧张,我知道你心里很明白。)

  15.看来,小朋友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16.“一蹦老高”是什么意思?小青蛙为什么“一蹦老高”?(高兴、兴奋、获得了知识)(听老师读)谁再来试试?谁读最后一段,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小青蛙还会说些什么呢?我们回家以后把它写下来好吗?

  17.学到这里,你说我们新认识的朋友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青蛙?(好学好问、聪明可爱)是啊,妈妈也笑着点点头。

  五、课本剧表演

  1.前不久,我听过小朋友们的一堂语文活动课《怎样编排课本剧》,小朋友有没有兴趣把这个科学童话故事也编成课本剧呢?按小组编排。

  2.配乐编剧,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表演。

  板书设计:

  回声(科学童话)

  奇怪水波河岸

  明白声波石壁

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发生月食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发生的原因及月食发生前后月亮的不同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的原因及月食发生前后月亮的不同变化。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翻板、投影仪、一盏台灯、一个乒乓球。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新课:大自然中有很多现象是很奇特的,有的已经被人们发现,不再是个谜。比如“月食”,就是如此。

  2、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6课《看月食》。

  二、自己默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

  三、找7个同学读全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写了几个人?都是谁?

  四、过渡:课文中的几个人谁说的对呢?我们深入学习课文。

  五、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内容

  1、指名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提问:月食发生在什么时间?从前人们把月食叫做什么?

  (2)读奶奶说的'话,思考:从前人们是怎样看待月食的?

  (3)为什么听了奶奶的话后妹妹“眼睛一眨一眨的,好像信又好像不信”。

  2、学习课文第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提问:爸爸带着我和妹妹到什么地方看月食?月食前月亮什么样?后来有变化吗?

  (3)读一读第三段,回答:月食之前月亮像什么?读一读句子“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光。”理解“银光”、“落”、“闪闪发光”。(板书:圆圆的月亮)

  (4)默读第四段,找出有关月亮变化的词语,然后读一读。(板书:被咬去一块小船镰刀眉毛弯弯的细钩暗锣)

  (5)指名读课文第四段,同学想象月亮是怎样变化的?

  (6)看幻灯,月亮变化时的不同样子。

  (这部分也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理解月亮是怎样慢慢变化的;教师在黑板上画,订正)

  过渡: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

  (7)指名读第五段,找一找爸爸说了哪些话?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8)教师用台灯、自己的拳头和乒乓球进行演示、讲解。

  (9)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月食?(也可到前边来边演示边说。)

  (10)指名读第六段,思考: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都是叙述月亮变化的,有什么不同,然后回答。

  (1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月食全过程。

  3、齐读第七段。

  六、朗读全文,教师小结

  1、找出奶奶和爸爸说的话,读一读,说说他们谁说的对。

  2、找出讲妹妹的句子,说说妹妹认识的变化。她看了月食后说些什么?

  第二节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音,重点在分析字形。

  三、集体学习

  1、出示生字卡片,练习认读。

  2、分析字形,重点指导。

  被:部首是“衤”,不是“礻”。

  般:右上角同“船”字,最后一笔没有钩。

  强调每字部首和除去部首剩几画。

  3、扩词练习,并理解词义。

  4、指导书写。

  重点:“被”把“衤”写清楚,不要丢点。

  “眨”把“乏”写正,关键是“”。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书写生字

  第三节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卡片。

  2、扩词并做“龙头接龙尾”游戏。

  三、课后作业指导

  第二题:

  1、审题。

  2、找出书中有关句子读一读。

  3、口头完成。

  4、书面完成。

  5、看小翻板答案,进行订正。

  四、听写,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语文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春酒》是一篇通过叙述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来表达作者丰富思想情意的散文。教学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更要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生活化的细节描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的感悟,获得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进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了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学得将学生推到“前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生成,以诵读、品读为主线,以感悟、交流、表达为重心,来安排课堂流程和教学活动。

  先“读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读懂作者”,通过对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的品味,明白身居异乡的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在“读通课文”、“读懂作者”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地“读出自己”、“读出创新”,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领会课文更淳厚、更丰富的意蕴;同时还应该调遣自己的语文、生活积淀,进行有意义的言语表达。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本。整体感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2、读懂作者。通过品味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明白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3、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言语表达。

  4、读出创新。不止于“乡愁”“思乡”的主题思考;读出更醇厚、更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点

  1、读懂作者。在品味细节中,能够感受作者借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感悟到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2、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富有创意的言语表达。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结尾部分,深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条件投影仪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开课——检查预习对字词落实情况(此环节可以根据班上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层次合理取舍。)

  1、读准字音:

  抽学生读,齐读。弄清加点字的读音。

  气氛(fēn)两颊(jiá)煨炖(wēidùn)枸杞子(gǒuqǐ)薏草(yì)

  斟酒(zhēn)炮制(páo)挑剔(tī)橄榄(gǎnlǎn)门槛(kǎn)

  过瘾(yǐn)

  2、说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抽学生说,适当补充,订正。让每位同学都掌握。

  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一马当先:策马走在最前面。形容领先或起带头作用。

  顾名思义:顾:看。义:含义。看到名称就会想到它的含义。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第一环节——酝酿情绪。以品味课文结尾段为载体:

  大家一边回忆预习时所了解的课文内容,一边看看课文最后两段: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问:“家醅”如何读?什么意思?

  明确:醅,读pēi,指酒。家醅,自家酿的酒。

  再问:作者亲自酿的酒,为什么不是真正的家醅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

  一是因为人在他乡,新年气氛不浓;二是“我”如法炮制的,用料是美国货葡萄;三是没有道地的家乡味。

  三问:那真正的家醅在哪里呢?地道的家乡味是一种什么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跟随作者回到过去,回到乡村,回到童年的春节。让我们与作者一起,进入甜美的回忆。(引出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作者笔下“真正的家醅”。

  学生朗读一次课文。读后,出示问题。学生再根据问题,浏览筛选。

  1、回忆部分主要写了几件事?

  学生概括。然后明确:

  回忆部分写了两件事——童年时候在家乡新年“喝春酒”和“喝会酒”的习俗。

  2、“喝春酒”是怎么回事?“喝会酒”又是怎么回事?

  复述课文内容。

  老师点拨:复述时不要忽视重点细节和场景。

  先同桌轮流复述,或一人承担一方面内容,互相点评。目的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然后抽同学在班上分别复述两部分内容。师生给以评价。

  (当然还可以组织学生变换角度来复述。如用第三人称或站在母亲角度等。)

  3、写“喝春酒”和“喝会酒”,重点写了“我”的活动、“母亲”的表现。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形成基本共识:

  写“我”的活动,是以“我”的视角来观照农村的新年,观照周围的人事,以一颗童心感悟生活的味道。表现了童年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不受拘束以及得到的关爱和获得的优待。表达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向往和怀念。

  写“母亲”的表现,是为了突出母亲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的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善良大度、宽厚仁慈的性格。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亲情的渴盼。

  4、写“喝春酒”和“喝会酒”的风俗时,还出现了哪些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写了阿标叔和乡邻乡亲。是为了表现村民之间的友善、和谐、亲如一家。表现作者对这样淳朴厚道的民风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小结:作者通过“喝春酒”和“喝会酒”风俗的描绘,表现了“我”童年的天真活泼,母亲的宽怀仁慈,村民的纯朴亲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第三环节——品味细节、场景描写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意。

  一、品语言,悟情意

  上一环节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进入细部,具体感受作者语言文字里丰富的情意。同时,进一步认识作者是如何实现自己思想情意的表达的。

  学生先从课文中勾画圈点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教师点拨诵读方法,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情趣,读出意味。可采用学生自读自评,自读他评,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可能会有以下一些语句被关注:

  1、写“我”的语句: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也写出了村民们的慷慨大方。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显示出“我”的天真可爱。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走来走去”、“捏”表明了“我”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直舔”、“呼呼地睡”、“也是酒仙”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的喜欢。通过写小花猫的可爱来表现“我”的童趣。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我”很过瘾。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同时让我们感受到邻里之间的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5)“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是盼望、期待和向往的眼神,这写出了“我”企盼的神态、焦急的心情。

  (6)“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写出了“我”获得优待的得意、自豪,得到两条印花手帕的开心、喜悦和幸福感。

  2、写母亲的语句:

  (1)“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自豪的心理。

  (2)但是你呀,就只能添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亲切慈祥,富有爱心。

  (3)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母亲的热情,大方。在与别人分享劳动成果中享受劳动的快乐。

  (4)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热情好客,宽厚仁爱,慷慨大方。

  (5)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两颊红红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纯朴妇人的样子。母亲滴酒不沾,却要酿“八宝酒”,足见母亲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自己从中获得开心、荣幸和满足。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6)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总是笑眯眯地向别人介绍做法。

  ——母亲的勤劳,聪明,厚道,慷慨大方。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3、写花匠阿标叔的语句: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写出了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厚道。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就非常高兴。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

  4、写乡邻乡亲的语句:

  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

  ——这些语句表达出乡邻乡亲的热情大方,纯朴善良,和谐融洽。

  二、思考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这么清楚,描写得这么细致呢?

  学生交流后明确:作者对童年往事、对故乡的人事有深厚真挚的感情。作者有这样真挚的感情,需要借助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表现。

  三、小结

  作者借助于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甜蜜生活的怀念和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作业

  课后收集积累表达思乡、思亲的古诗句。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导入激趣:

  我们在读琦君这篇美文的时候,心里时时被作者笔下的人事所感动。读到文中的某些细节,某些场景时,犹如读的是自己,读的是自己曾经相似的经历,读的是自己的亲人,读的是自己周围和谐温馨的场景。我们回忆着,联想着,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充满童真和亲情的画面,与作者产生着情感共鸣,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和欢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是语文的魅力,是阅读的“再创造”。

  第四环节——读出自己,读出创造。以激活积淀,言语表达为主。

  1、调动自己的体验

  说说自己体现童趣童真、亲情乡情、和谐温馨等类似的经历,对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有些描述,有些回味,有些思考,有些品悟。

  先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然后推荐几位同学全班交流。老师根据情况予以点评。

  2、结合同学们的交流表达,特别是在细节的截取、描述角度、语言运用、表述层次等方面的情况,反观课文,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发现,给以点评,或者激励其他同学评价。

  可能会涉及的内容,教师要有所思考。

  (1)文章以“春酒”为线索,串联了喝春酒、喝会酒、制“八宝酒”等内容。

  (2)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所写内容,都是很普通平凡的,很生活化的,很细小的。这些事情虽然简单,但却像一粒粒珍珠,闪耀着光芒,让我们能品味出其中的魅力。

  (3)文章以小显大,以平凡打动人心。这样的选材对我们写作有很好的启发。

  (4)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来观照故乡的新年、故乡的人事,语言灵动,充满童趣,富有表现力。

  (5)文章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

  3、思乡之情、思亲之情,很浓醇,很缠绵,很恒久。我们有不少古诗人,吟诵过这种人心相通的感情。同学们调出自己的积淀,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诗句,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时,重在品味诗句所传达的情意。

  可能会涉及的诗句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品味和诗句所传递的情意,请表达心声(读出创造)。

  学生思考,动笔表达。可以全写,也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写。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有一个地,叫故乡,

  有一个节,叫春节,

  有一种酒,叫春酒,

  有一种情,叫乡情,

  有一段时,叫童年,

  有一个人,叫母亲,

  有一些事,叫往事,

  有一种愁,叫乡愁,

  有一种念,叫怀念,

  第五环节——再品课文最后两段。回到第一环节的问题上,进一步升华感情,丰富意蕴。

  1、问:通过我们对课文的诵读鉴赏,品出了真正的“家醅”吗?品出了“道地的家乡味”了吗?它们在哪里呢?

  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和自己的发现,自由回答:

  在家乡,在童年,在春酒席上,在会酒席上,在亲情里,在淳朴的民风中,在心中,在记忆里,在绵绵思念中……

  2、问:有了这一层领悟,请再读最后两段文字,看情意有没有丰富?

  此时,补充介绍作者,通过介绍琦君,让学生感悟作者思乡的深挚热烈和对家乡味的迷恋。

  本文作者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现在已经88岁了。琦君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学生反复地、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最后两段文字。教师点拨:

  文章前两个场面,作者沉醉在过去的欢乐中,最后一个片断,则是回到现实。结尾的反问,寓意深长。通过今昔“春酒”(“八宝酒”)比较,内心生出无限感慨:哪里去寻那样无忧无虑的童年呢?哪里还能再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宽厚呢?哪里去感受那么和谐淳朴的民风呢?“春酒”不在,童趣不在,家乡不在,母亲不在,岁月不在,回忆中的美好,现实生活中的缺憾,这样的落差,就更容易让人生出对美好年华流逝的伤感,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母亲深切的追思,对故乡深切的怀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期盼,对纯朴人性的追求了。真实“言近旨远”啊。

  同学们要读出情感,读出领悟,读出那种追思,那种怀念,那种失落,那种惆怅,那种无奈,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那种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来。

  3、动心,动脑,动情,然后动笔填空,收束全文。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滋味的酒。

  学生回味课文,回味作者的经历,回味自己的生活,组织语言,表达交流。

  相对开放的话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感悟。可以针对童趣、快乐、幸福、亲情、和谐、民俗、人性、光阴、期盼、失落、无奈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表达。不要求多高深,不要求超认知水平。老师要激发鼓励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

  举例: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农村新年热闹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童年幸福快乐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村民和谐温馨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母亲的慈祥仁爱、勤劳善良、热情厚道滋味的酒。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4、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蕴含的深意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桥,比如:木桥,拱桥/石头桥……但是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座特别的桥,它是一座生命的桥。(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2遍。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并带着一个小问题去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小村庄里,洪水来临,党支部书记——也就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冒着生命危险组织村民有序地过桥逃离,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板书:老汉,洪水,群众

  2、是的,洪水来了,我们看到大屏幕,这是洪水来临的景象,我们可以看到,洪水汹涌澎湃,肆虐泛滥,我们再回到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a、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b、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中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比喻)

  c、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跳舞了(拟人)(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

  三、精读品味

  1、洪水如猛兽,死亡在逼近,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害怕么?(生:害怕)是的,这个村的村民也害怕了,求生的本能让大家惊慌失措逃跑,辣么,他们找到逃生的路了吗?哪位同学告诉我?

  (北面一座窄窄的木桥)

  2、大家想一想,如果村民们都自顾自往桥上走,大家能全部撤离么?(不能)

  3、死亡的气息在逼近,大家都嫉妒恐慌,然而有一个人例外,那是谁?在这个生死关头他做了什么抉择?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你认为老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下句子:

  老汉沙哑着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老汉:临危不惧,不徇私情,威严,冷静,党员后离开——稳人心

  3、可党员也是人,随着洪水涨到腰上,这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党员按耐不住了,那老汉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句段,圈画出老汉的动作(冲上前去,揪,吼,凶得像只豹子)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出老汉的生气愤怒

  4、这个小小的木桥终于承受不住洪水的攻击了,痛苦地呻吟着,洪水已经到了胸膛,所幸的是村民们都撤离了,只剩老汉和小伙子。他们互相谦让逃生的机会,然而,来不及了,无情的洪水把他们都卷走了。

  5、故事读到最后,我们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其实是什么关系?(生:父子)这个结局让我们意外,却更震撼。的确,老汉是党员,在人民群众的生死关头,老汉冷静地像一座山,而他严格要求儿子后又谦让生机,这更是父爱如山!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故事读完了,老汉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洪水退了,村民得救了,木桥塌了。但令一座桥却立了起来,这座桥就是——老汉!这更是哦像老汉这样的共产党员关心,爱护群众的生命桥!

  五、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把想对老汉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16、桥

  临危不惧不徇私情无私奉献

  (生命之桥)

  老汉

  洪水

  群众

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要点,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3、在感受作者语言通俗、生动和准确的同时学习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4、尝试着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说明一事物。

  教学重点:

  1、抓住要点了解鲸的生活习性。

  2、学习运用一些说明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使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交流动物常识。

  1、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引导

  我说一句“哈罗”,你说一句“哈罗”,只会模仿别人讲话,这是什么动物?

  有一身奇妙的轻功,能攀岩走壁,会断尾逃生,它是谁?

  2、再启发学生说一说,答一答。

  3、教师出个谜语让大家猜

  一条大船海上飘,什么燃料都不烧,白色浪花海上冒,货不载来客不捎。(打一水种生物)

  二、揭示课题,介绍鲸鱼。

  1、根据学生猜出的答案,随机板书课题“鲸”

  2、朗读课文,抓住要点了解鲸。

  提示:反复朗读课文,看看从作者的介绍中你对鲸有哪些了解?

  3、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两点进行引导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进行概括,如

  (1)鲸特别大

  (2)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

  (3)鲸的种类

  (4)鲸的生活习性

  另一方面在归纳要点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生字,如:哺、肺、胎等

  三、细读要点,学习说明方法。

  1、分段朗读。读出鲸的特点。

  2、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点拨说明方法。

  如:作比较,拿鲸和人们熟悉的象比列数字,以我国捕获的一头鲸为例,列举具体数字打比方,用“花园里的喷泉”来比喻鲸呼吸时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

  四、说话指导,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用你学到的一种或多种方法来说明一下。

  关注动物,交流一些动物常识,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亲近动物。

  互动起来,活跃气氛,互相学习。

  为顺利过渡到本节课作准备。

  这里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说到要点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有预设但要因学生的生成而定。

  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先把作者的描写的准确、生动读出来,然后在点拨方法。

  新课标语文五上《鲸》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说明文,主要介绍了鲸的特点及生活习性。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鲸的特点及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在四年级已学过说明文,对说明文及说明方法有一些了解,并且对鲸这种动物比较感兴趣。课前我让学生查找了有关的.资料及图片,为学习课文作了一些准备。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

  第二课时我基本是让学生以自学和小组学习的形式去展开学习。让学生在自读最感兴趣的段落的基础上,与同学展开讨论,并自己设计汇报的方式,在这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鲸的特点及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我觉得这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各环节的条理也很清楚,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方面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的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根据学生的汇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课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是动态和生成的。我还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对学生进行了思维的训练。

  觉得做的不够好的是学生读的得还不够,老师激励性语言还不够。在学生用自己设计的汇报方式汇报时,没有问一问选同一方面的其他同学有没有其它不同的汇报方式,这样学生参与的面会更广,学生的成就感会更强。另外,在课堂设计方面,还可以做得更细些,比如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特点及说明方法),然后归纳学法,再分小组学习,让每一组选一个方面讨论汇报,最后全班参与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12-20

语文教学设计06-17

语文教学设计05-31

语文语文《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07-21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07-21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07-21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2-27

小学语文《画》教学设计05-25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04-04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