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8 14:11:0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程:

  一、复习回顾

  1、复习生字。

  昨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课文——齐读《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出示课件:生字)还认识它们吗?

  一生领读,其余学习跟读。

  2、复习词语。

  (出示课件: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

  开火车读。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课题中有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是什么?(送)

  2、为什么要给盲婆婆送蝈蝈呢?(生: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给婆婆唱歌)

  那我不上学的时候会给婆婆唱什么歌呢?谁能替他唱一唱?(齐唱一首歌)

  3、这样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出示课件:美丽、会唱歌)

  4、指导朗读。(用几句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名读、大家读、教师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我捉回蝈蝈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乐呵呵)

  2、我送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喜滋滋)

  3、这两个词都表示心情怎样?你还知道那些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笑逐颜开,欢天喜地,乐淘淘,欣喜若狂)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听到了什么?有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小鸟清脆的叫声,听到小溪流淌的叮咚声——————

  (看到美丽的田野,看到美丽的校园,看到美丽的公园——————

  2、是啊,歌声会领您走进—— 看到小溪——

  歌声会把您带回—— 想起往日——

  能把这种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3、指导朗读。

  指名读、齐读、分组读。

  4、同桌合作

  歌声还会带领盲婆婆到那里去呢?

  用“歌声会……歌声会……”说下去,同桌讨论,看谁说的最精彩!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闭上我们的小眼睛,听!(课件出示蝈蝈叫声图)

  2、刚才听到什么了?(蝈蝈的叫声)

  3、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4、您听——(咯咯,咯咯,咯咯——————)

  5、省略号表示什么?(蝈蝈一直在唱歌)

  6、指导读好:“咯咯,咯咯,咯咯——————”声音由重到轻。

  三、通读课文,体会感情

  故事学完了,那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生: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孩子。

  生:我是一个尊敬老人的孩子。

  师:同学们说的对!我们也有做这样的好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尤其是对残疾人,更要献出一份爱心。

  师:课文中的谁是残疾人?(盲婆婆)。盲婆婆也就是眼睛怎么样?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盲人的感觉吧。谁能把老师手中的语文书送给王小玉老师的?

  (生开始了行动——————)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吧!

  生:走路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看不见,不敢向前走。

  生:老师撞到桌子。

  生: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

  生:很害怕。

  ——————

  师:只是一会儿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太多的不方便,那要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该有多痛苦啊!那你们觉得一个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需要帮助,需要眼睛,需要领路人,需要亲人——————

  师: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及时伸出援手,这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的。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语言中的爱化为你们的行动吗?(能)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是谁?(我)。让我带着对自己这样一份爱心,背诵课文一遍好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策: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写好生字。

  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对策:本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让学生自己当一个小导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对学生提出要求,读好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建角色——引发动机

  1、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 激趣:九九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它是一个老人们的节日。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敬老爱老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当回小导演,去把一个动人的敬老故事拍摄下来?

  3、 指导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出当导演需要的本领:

  善于观察——捕捉人物的神态、动作

  善于想象——通过人物的外表推测人物的内心所想

  善于表达——要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介绍情况——熟读感知

  师:现在请小导演们先了解一下剧本,把自己融进去,自由放声读课文,然后向大家作介绍。

  1、 分层提出自读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多字,不少字。

  (2)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再读读。

  2、 检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节读课文。

  (2) 学生评议。(采用“我建议你……”“如果你……”“希望你……”等建议式句式进行评议。)

  3、 用简要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观察,自主识记(要求用学过的字帮助识记)

  2、交流。(采用“我提醒大家注意……”“我这样巧记……”句式交流。)

  3、学生按笔顺描红 “邻、婆、替”

  4、学生临写生字,师指导如何把字写入帖、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表达、审美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对策:

  重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丰富对诗歌语言的感受。

  难点:建立新角色,引导学生在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自主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步实现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的双重任务。

  对策:本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让学生自己当一个小导演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对学生提出要求,读好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说说内容——体会感悟

  师:通过上节课的初读剧本,文中许多片断你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导演的你们一定要仔细观察,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

  生:我感受到蝈蝈的可爱。(师展示实物或图片,播放蝈蝈的叫声,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蝈蝈不但外观美,而且叫声也很美)

  生:我知道主人公小男孩把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时很高兴。(师指导读好“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

  生:我明白小男孩送蝈蝈的用意是:在“我”上学的时候,让蝈蝈替“我”给盲婆婆唱歌。(师引导学生想象我和婆婆的平时交往,体会彼此的感情)

  生:我读懂了蝈蝈的叫声使婆婆仿佛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也回想起童年时的快乐。(师引导学生结合挂图从神态、动作体会婆婆的快乐)

  二、表演朗读——理解表达

  师:剧本中的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他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令人感动。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导演要做到善于表达,善于指导,演员要细细体会把你们刚才读懂的人物的动作、语气、神态加到表演朗读中去。(四人小组表演朗读、师巡视指导)

  1、学生上台表演朗读

  2、师生评议

  三、尝试想象——迁移应用

  师:蝈蝈叫声美妙动听,它唤起了盲婆婆对大自然和童年的回忆,为她的生活减少遗憾,增添情趣。小导演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推测盲婆婆的内心所想,她还看到什么?还会说些什么?充入进去我们的影片一定更精彩!

  1、学生想象说话。(“歌声会……歌声会……”句式练说)

  2、配乐结合画面交流

  四、新闻发布——质疑应答

  师:在拍摄即将结束的时候,导演们和演员们将准备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爱提问题的观众们可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想当面问问导演和演员们?

  (自荐或推荐学生分别当导演和演员并到台前。教师当支持人穿针引线,引导点拨)

  生:为何剧本中两次提到“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

  生:为何剧本以蝈蝈的“咯咯,咯咯,咯咯……”叫声结束?

  生:为何剧本中具体刻画盲婆婆的想象内容?

  生:扮演小男孩的同学和盲婆婆的同学你们有何感受?

  五、写宣传稿——概括评价

  师:开好新闻发布会,影片可以播放了,不过,各位导演们还得做件事——写些宣传词,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主人公。

  学生交流

  六、拓展生活——激励导行

  师:剧中的小男孩只是我们当代少年的一个缩影,他体现了我们儿童奉献爱心,尊老帮残的美德。小导演们,让我们一起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大家庭中,去捕捉身边更多的感人故事吧!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主角,因为处处都有爱。

  七、实践活动

  开展“我学会了关心”活动,为周围的人做一件好事。

  课前思考:

  本文是一首儿童叙事小诗,旨在通过朗读感悟文字语言,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因为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要把握住一个链接点是很重要的。如:教学第二小节时抽出“替”字,理解文本中提供帮助给人带来的乐趣,延伸到生活中,思考自己可以给什么人伸出援助之手。

  师:读完这一小节,你知道了“我”平时怎样为盲婆婆解闷了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生:给盲婆婆唱歌。从“替”字可以看出。

  师:(板书“替”)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生:在家里,我替妈妈扫地。

  每天早上,我都替老师收齐作业,拿到办公室。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从这儿,我也可以看出大家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盲婆婆眼睛看不见东西,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让她少了很多的乐趣。那么,蝈蝈是怎样帮助她解闷的呢?我们来看看。

  ……(学习课文3节)

  师: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盲婆婆听着蝈蝈的“歌声”,她慈祥的脸上是带着微笑的,你觉得是为什么?

  生:因为盲婆婆心里很高兴。

  盲婆婆通过蝈蝈的叫声,似乎看到了大自然美丽的景色。

  我觉得她是因为有小朋友和蝈蝈陪她,不感到寂寞。

  师:是呀,课文中的“我”替盲婆婆唱歌解闷,“我”上学时还想到了用蝈蝈“替我”去帮助盲婆婆,这种关爱让婆婆感到了无比幸福。其实,像盲婆婆这样无助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帮助,同学们,你觉得自己可以帮助哪些无助的人?你打算怎样做呢?

  生:我可以帮助盲人。过马路的时候,我可以扶他们过去。

  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首简单的儿童诗,对于好奇的小学生而言听到小动物的名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已经很高了,在第一课时我有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让他们提出问题,并且自己通过读课文解决问题,因此学生读得非常认真。在初读是基本都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我又使用了一些激励的手段帮助学生读好这首诗歌,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

  引导学生想象盲婆婆双手拿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只是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学生虽然说的较多,但显得太零碎,教师没有给予更多的帮助、引导,没有达到语言训练的有效性。因此,可以改为学生自由说后,提供给学生一个书上的句式:歌声会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歌声会_________,想起__________。这样,想象说话就体现了一个梯度,由易到难,提高了语言积累的有效性。

  学生话语:(怎样区分“邻”“领”)只要记住两个耳朵在脸的两边,他们就好像邻居,所以邻居的“邻”是耳朵旁。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第三册第五课)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本课重在带领学生体悟“我”送蝈蝈的用意:在我上学时让她替“我”为盲婆婆唱歌,让盲婆婆从蝈蝈的歌声中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回想童年时光的欢乐,充分展示了儿童的美好心灵,让学生从中体会人间真爱,陶冶心灵。

  本文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生字词语的学习。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abb式的词汇。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主题鲜明集中,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浅近明快,富有儿童情趣的叙事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尽量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既抓“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深入理解诗歌涵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事小情深,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读悟教学法和想象教学法,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在想象说话中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体会诗歌的语言文字之美及其中蕴含的情感之美。

  教学流程:

  一、紧扣课题 激趣导入

  1、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轮流读诗歌,检查初读情况。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生共同理解“盲婆婆”这个词。重点理解“盲”字,感悟“盲”的世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三分钟,处在“盲人”角度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

  3、要求学生谈谈自己这三分钟的感受。

  4、再读课题,设疑:“我”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一只蝈蝈能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诗歌精华所在,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在课题中抓住一个“盲”字,为学生留足时间充分去感受盲婆婆黑暗而寂寞的生活,为下文进一步学习做下对比铺垫。读课题后设疑,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欲望。)

  二、以读激情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1、学习第一节,“我”捉到了一只怎样的蝈蝈?指名读第一节。

  2、多媒体展示蝈蝈的实物图,播放蝈蝈的叫声,让学生感受蝈蝈的可爱。

  3、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我”对蝈蝈的喜爱之情?(乐呵呵、喜滋滋)

  4、指导积累abb式词语。

  5、“我”面对这样一只爱不释手的蝈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插图)

  6、此时“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你用自己理解的读的方式表达出来。指导读出词语“乐呵呵”、“喜滋滋”的语气。(自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此环节设计欣赏蝈蝈的外形、叫声,说明我对蝈蝈的喜爱,而“我”又转送给了盲婆婆,表达了“我”对盲婆婆的同情、关心、帮助,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我”的美好心灵。abb式词语的积累,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婆婆因“盲”而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而灰暗寂寞。“我”想到送一只会唱歌的蝈蝈给盲婆婆,让寂寞的她听到蝈蝈的歌声“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液”“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充分洋溢着,真是一首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的好诗!

  【设计理念】

  以课文内容与要求为依托,才能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与学的实际,调整教学方法,最终提高识字效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把一篇课文中要求认音、形、义集中在一起解决,难度大,效果差,因此,我们对怎样既落实识字,又不忽视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设计思路】

  全文围绕:在读课题时要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如“盲婆婆”“蝈蝈”“送”,再依次展开。我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呢?理解时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我”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给孩子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渗透学生善良美的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

  教学重点: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自身体验,课文诵读,感受诗中的那份童真,激起学生的爱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前已经预习)

  一、谈话导入

  1.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呢?那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2.小朋友只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有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

  【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那如何品味语言,感悟形象,体悟意境呢?我想:首先,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由于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成为学生体悟课文的难点。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二、找准链接点,走入课文情境。

  (一)引出“蝈蝈”

  1、引出蝈蝈,出示蝈蝈的图片(课件),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板书“蝈蝈”,读准蝈蝈

  3、说说蝈蝈:这是一只怎么样的蝈蝈呀?(蝈蝈,那绿色的小东西,总在秋意浓浓的时候,不知疲倦地唱着,无忧无虑地唱着,那歌声永远透着一股欢乐,有时很有节奏,让你雀跃,有时没有任何节奏,听着让你很想走进草丛去,探一探它们的世界。)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②会写“您”“领”“童”“难”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营造入境悟情的环境,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①指导朗读背诵。

  ②指导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①小黑板(一面有词串,一面写有“说话训练”内容)。

  ②实物:一只放在笼子里的蝈蝈。

  ③课件说明:风景图、课本插图2

  学生准备:铅笔、生字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 复习词语

  (过渡,前面我们己经初步学习了这首小诗,认识了许多新词朋友,瞧它们来啦!还认识它们吗?)

  1、出示两排词语:

  好蝈蝈 绿色 田野 唱歌 乐呵呵

  盲婆婆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2、学生读词串。[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试图利用词串的韵味,初悟小男孩的人性美]。

  二、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一、二小节

  1、抓“盲”字,奠基础。

  (过渡,听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盲婆婆想单独出来和大家打打招呼。学生齐读"盲婆婆":

  师:盲下边是个什么字?(目)

  师:“目”指什么?(眼睛)

  师:你用眼睛能干什么?(生交流)

  师:出示风景图片,并小结,“是啊,人有了眼睛可以看书、写字,还可以欣赏美景,可盲婆婆的“目”上边加了一个“亡”,也就是眼睛坏了,看不见了,那她每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心情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盲”字的构字规则,先分析“目”然后结合风景画及教师描述,让学生体会:婆婆因盲而隔开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因此灰暗寂寞,前后对比感悟,邻家小男孩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奠定基础]。

  (过渡,多可怜的婆婆呀!幸好,邻家小男孩为盲婆婆送来了一只蝈蝈)。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的第一节(自由读)谁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这是一只绿色,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心理一定会非常高兴,对吗?你从哪两个词中看出来的?(乐呵呵,喜滋滋),你能说出几个跟“乐呵呵”、“喜滋滋”意思相同形式一样的词语吗?想想小男孩“乐呵呵”、“喜滋滋”的样子,再读读一定能读得好。(指名读)。

  3)(出示实物蝈蝈)多可爱的蝈蝈呀!假如你有这样一只,你心理一定会怎样?(很快乐,很高兴),那我们来"乐呵呵"、"喜滋滋"再读读。[设计意图: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抓住了"乐呵呵"、"喜滋滋"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情绪,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进入境悟情]。

  3、品读第二小节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知道了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小男孩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盲婆婆)。

  1)他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呢?请小朋友自己小声朗读诗的第二节。(自由读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小组读)

  4)从大家的读书声中,我知道了“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是让它在“我”上学的时候,替“我”为盲婆婆唱歌,多懂事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关爱他人。小朋友们,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想想平时不上学的时候,你是怎样关心盲婆婆的?(生交流)。

  5)能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的人带来快乐,我们自己也是快乐的。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小节(齐读)。

  (二)品读第三小节

  (过渡,蝈蝈的歌声会给盲婆婆带来什么呢)?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你再来读读,一定会读得很出色(再指名读)。

  3、出示课本第二幅插图,指导看图。(你看,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脸上笑眯眯的,多高兴呀!)你可以看着画面再自由小声地读读第三节,你一定能读得更好。(自由读,指名读)。

  4、盲婆婆专心的听着,她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你能用诗歌中的句式说一说吗?(出示歌声领您--看到--生交流)。

  5、你就哪位盲婆婆,歌声带你走进了广阔的田野,看到了流淌地清波,找回了童年的欢乐。你的心情会怎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老师想听男生读。(男生读),女生一定也一定读得不错!(女生读)。

  (三)品读第四小节

  (过渡:蝈蝈带盲婆婆走进了山村原野,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1、引读:它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您听(它唱得多好,咯咯……)。

  2、“它唱得多好”,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读(指名读)。

  3、“咯咯,咯咯,咯咯……”后面的六个点表示什么?(蝈蝈还在继续唱歌),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4、蝈蝈在唱歌,盲婆婆在听着,听着,就好象谁陪在他身边?(小男孩),“咯咯,咯咯,……”好象是小男孩在说(婆婆……有我……有我),这个小男孩真好!这个小男孩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一起来把最后一节读一遍,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读到我们的心里去。(由重到轻,读出余音未尽的样子)。

  5、范读全诗

  读书就应该能通过读书看到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想听老师读吗?

  你能象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借助课文插图,提供直观形象画面,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视野投得更远些,更宽些,进行诗歌的补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再观诗歌描绘的意境,反复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能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三、指导背诵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把这个充满爱心的小男孩的动人故事已经记在心里。

  1、你可以看着图画,试着背,老师会帮你!谁先来试试(指名背)。

  2、男同学背(女同学闭眼想画面)

  3、女同学背(男同学想画面)

  4、齐背

  四、指导写字

  (过渡:同学们真不简单,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这首小诗记在心里了,字宝宝好,高兴呀!来跟这些字宝宝打打招呼。

  1、出示小黑板,复习"您"、"领"、"童"、"难"。

  2、指导观察字形。

  3、范写。

  4、描红。

  5、临写

  五、小结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补充读本《一颗小豆儿》。

  2、搜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尊老助残" 的小事故。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反思:

  上完这节课,通过反思,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抓关键字运用字理分析法,导入课题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意境,充分利用实物和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但是,在教学中,也暴露了课堂机智欠缺,不够开放等弱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演来体会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后得到的快乐。

  3、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演来体会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后得到的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师:再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里的“盲”是什么意思?(指名答)

  3、说说你眼睛看不见的感觉。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出示练习: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看不到_______________,也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指名试说)

  4、她觉得自己一个人非常孤独。孤单。她一个人住在……她看不到红红的太阳,她看不到花草树木,她感到难过。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样?(出示图片)(很开心)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神态。

  5、今天,盲婆婆的确是非常开心,你知道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告诉老师。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指名答。

  2、难怪她今天这么开心。(贴图片)小朋友是怎么样送蝈蝈给盲婆婆的?再读第一自然段。

  3、出示句子: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和书上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4、“喜滋滋” “乐呵呵” 这两个词表示什么?(指名说)像这样的词有个专门的形式,我们叫它abb式,像这样的表示高兴的词,还有吗?

  5、这样的词都可以用来表示开心。小朋友把蝈蝈高兴地送给盲婆婆,从中你看出……(他关心盲婆婆。他知道盲婆婆眼睛瞎了,他想祝福她眼睛快快好。)这位小朋友想让盲婆婆笑一笑。谁来读一读?生读

  6、师:今天是高兴地送蝈蝈的,你的脸上要笑容可掬。我怎么看不到同学们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来一遍。生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朋友来到盲婆婆家门前,他都会说什么?从他的发言中,我看出这个小朋友很有礼貌。你还可以怎么有礼貌地说?能做一做动作试一试吗?

  2、看得出这位小朋友也很有爱心。从他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了小朋友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

  3、师: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掂记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蝈蝈唱着歌,盲婆婆听着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读。指名说

  2、师: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3、蝈蝈的歌声会令盲婆婆也想起了许多美好的事情。她小时候都会有哪些欢乐呢?

  冬天会干什么?夏天呢?多么欢乐的童年啊!谁来读?

  4、老师这里有个题目,你会说得更好吗?( 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师:听着蝈蝈的歌声,这时候她感到(贴出小卡片开心)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生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读最后一段。

  2、师: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为什么这里要用省略号呢?

  3、师:那这个咯呼就表示它还在叫。这是蝈蝈的声音,它还像什么声音?像谁在笑?(蝈蝈、盲婆婆、小朋友)他们为什么在笑。

  4、齐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拓展

  1、齐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3、说说你平时生活中的有关关心残疾人的见闻。

  四、学习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献出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7

  [教材简解]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小男孩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尤其是关心身边残疾人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叙事线,又要抓“献爱心”的情感线,引领孩子去品读、去感受、去体验。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

  (1)学会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2)会认读、书写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

  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时既要抓住“送蝈蝈”的叙事线,又抓“献爱心”的情感线让学生多些自己领悟出来的,以疑导学,多给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我准备创设情境,运用图来助读,思来促读,读中品情,读中悟理。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边读边想象,让他们在读、悟中感受人物内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引导个性化阅读。在有情有趣的阅读与体验中自主,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2、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抓住语文的本质特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语文课堂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二年级孩子学语言、用语言。

  [设计思路]

  教学时,围绕课题先让孩子质疑,然后在读书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解疑,再紧扣诗歌的内容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感悟。精读课文第一小节时,

  抓住“乐呵呵”、“喜滋滋”两个词语,让学生体会小男孩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喜悦之情。学习第二小节时,抓住“替”一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平时可能会给为盲婆婆做些什么事?精读第三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想象蝈蝈的叫声让盲婆婆,仿佛看到了什么?也回想起哪些欢乐的往事?让学生创编诗歌,享受创造美。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请你看着这幅图,能完成这组填空吗?(课件出示:一个长着明亮大眼睛的男孩(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图片,()的眼睛,()的眼睛)对呀,我们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让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树,眼睛让我们看到清澈的小溪,湛蓝的天空,茂密的山林,让我们看到身边这个美丽、精彩的世界。

  2、昨天,老师让小朋友们试着回去闭上眼睛做一些事的时候,你都遇到哪些困难?那时你心里又有什么感受呢?(着急、难受、紧张、害怕……)

  3、小朋友才闭上了眼睛一会儿,就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要是一个人她的眼睛看不到光明,永远生活在黑暗中,那她会怎样呢?(孤单、寂寞、难受……)成天面对着黑暗,会觉得孤单、寂寞、难受……

  4、是呀,就有这样一位婆婆,她眼睛看不见了,出示词卡:“盲婆婆”,读词语“盲婆婆”。“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生字,两个字在一块时,后面一个要读轻声,跟老师一起读。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呢?对了,婆婆是女的,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比如:妈妈的妈、姐姐的姐、妹妹的妹妹、姑娘等观察一下,婆下面的“女”和其他几个字写法一样吗?伸出手,跟老师一起书空,注意,下面的女要摆得稳,关键就是要写好这个长横。

  老师在田字格内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提示长横的写法以及生字笔顺。

  这位盲婆婆多可怜哪!

  5、不过有人给她送东西来了!出示:“送给”、“的”。什么呀?出示:“蝈蝈”。(出示蝈蝈图)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

  4、齐读课题: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1)真了不起,两个轻声一下子都读准了,我还想再听一遍。

  (2)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疑问吗?(预设:①谁送给盲婆婆蝈蝈?②怎样送盲婆婆蝈蝈?③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

  (3)下面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仔细听,看一看疑问能不能解决?听老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诗歌。

  2、、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

  ⑴检查字音。

  开火车读生字。

  生字是不是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呢?说说需要注意什么?

  您和邻(鼻音和边音)邻和领(前鼻音和后鼻音)难(前鼻音多音字)

  ⑵读词语。

  绿色你见过绿色的什么?多么漂亮的颜色啊。

  邻居①“邻居”是什么意思?(人们聚居在一起,临近自己居住地的其他居住者。)

  ②认识你们家邻居的举手,是谁?

  ③课文中谁和谁是邻居?(盲婆婆、小男孩)

  欢乐

  ⑶这么多的生字、词语的音都读准了,掌声送给你们!

  ⑷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读通句子,长的句子多读几遍。你们觉得哪句最长,比较难读?指名读长句子。

  ⑸最长的句子也读通顺了,你能不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生自由读。

  ⑹这是一首儿童诗,每小节之间会空一行,共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⑺小朋友们真会读书,句子读通顺了,小诗自然也就读通了,你们学的得真认真!

  3、全班交流。

  ⑴谁送给盲婆婆蝈蝈?(邻居家的小男孩,就是那个长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⑵怎样送盲婆婆蝈蝈?(喜滋滋)

  ⑶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蝈蝈?(这是一只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说明小男孩关心盲婆婆。)

  ④盲婆婆收到了蝈蝈,有什么反应?(这个有点困难,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上来。)

  4、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诗歌,相信小朋友不仅能能解开所有的疑问,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具体学文,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感受送蝈蝈的快乐。

  ①师述:看图,说说小男孩送出蝈蝈时,他的心情怎么呢?

  ②书上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来描述这幅场景的呢?自由地再去读读这一自段。

  ③指读。

  交流:小男孩带来的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呢?(绿色、会唱歌、可爱……)

  (课件出示蝈蝈图片,点击蝈蝈叫)

  蝈蝈披着一身翠绿的外衣,非常可爱,还会唱歌呢,多有趣呀!

  ④假如你们也有这么可爱的蝈蝈,你们舍得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⑤可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他愿意吗?从哪儿读出来。

  (点:“乐呵呵”“喜滋滋”由黑变红)来,带着笑容读一读,像这样的表示开心的词还有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这些词语吧。(课件出示:笑眯眯笑哈哈笑嘻嘻喜洋洋乐呵呵)

  ⑥送出蝈蝈时,小男孩看到婆婆满脸的笑容,自己也快乐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快乐地读读第一小节,读出他们的快乐。

  (2)学习第2—4小节,潜心会文

  小男孩高兴地把会唱歌的蝈蝈送给了盲婆婆,还有满肚子的话要对婆婆说呢,瞧他都说了什么了?自由地去读一读2、3、4小节。

  学习第二小节

  ①让我们读一读书上的话。(自由读、指名读)

  ②这一个“您”,(课件点“您”变红)表示非常尊敬。谁再来试试?(引导把“替”读好)

  ③听了他们的朗读,知道小男孩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吗?平时,小男孩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

  ④他会做许多事来解除盲婆婆心中的寂寞。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惦记着盲婆婆。他知道蝈蝈能帮婆婆消除寂寞,就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

  ⑤小朋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关心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男孩对盲婆婆的关心。

  学习第3小节

  学习第一句: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①请同学们结合图画读这一节。边读边想一想:婆婆在蝈蝈声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生自由朗读。

  ②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盲婆婆带来了什么呢?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她好像看到了什么了?(小溪流淌的清波)你眼前好像也看到这条小溪吗?是什么样的呢?(清清凌凌,小鱼,)歌声会领她走进田野还会看到什么呢?(想象春天、夏天、秋天不同的美景)

  ③师:是呀!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着阳光雨露,

  感受着鸟语花香,见到凌凌的小溪从金色的田野中丁冬的流淌着,多美啊!指名读。

  ④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⑤她听着想着,从她的表情上你们感受到什么?心中充满了欢乐,你能把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听了你的读,我们仿佛也走进了田野,找到了欢乐。

  学习第二句: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①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不仅会领盲婆婆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还会——?(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②你们想象一下她回想起童年哪些快乐的往事?(吹草叶,挖野菜钓鱼,捉蝴蝶,)

  ③讲一个指导读一次。(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难忘什么意思?深深的印在脑子里了。)

  ④想起了童年的欢乐,她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好吗?

  ⑤蝈蝈那美妙动听的歌声给让双目失明的盲婆婆好象又能看到了这世界

  许多美丽的东西,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引读:歌声会,歌声会。

  ⑥试着背诵(歌声会,歌声会。)

  ⑦小朋友,你知道蝈蝈的歌声还会怎样呢?照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

  歌声会把带您带回草原,看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森林,听到。

  歌声会把您带回二(9)班,看到。

  歌声会,看到。

  (课件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⑧婆婆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走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

  学习第4小节。

  ①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能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②这“咯咯”是什么呢?“咯咯咯咯咯咯”,一边听着一边想着,(由重到轻)

  ③这里有六个点。(课件出示:省略号变红)老师不明白,谁知道?(是蝈蝈的歌声,是我对盲婆婆的关心让她快乐的笑声!、、、、、、)

  ④指导朗读。

  在盲婆婆的耳边一直围绕着蝈蝈的歌声,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歌声是那样的欢乐,盲婆婆是那样的开心,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让我们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记在心里,引读“咯咯咯咯咯咯”。

  ⑤指导背诵。

  四、全文小结:

  1.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2、是啊,学了这首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男孩对婆婆无微不至的关爱,他给婆婆送了只会唱歌的蝈蝈,他把蝈蝈的歌声送给了婆婆,把欢乐送给了婆婆,更把自己真诚的爱心送给了婆婆。给婆婆送去了光明。婆婆开心了,他自己更开心。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爱心撒向每一个人。因为你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五、学写生字。(邻居替您领童难)

  1、出示生字,认读。

  2、提问:你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空。

  重点指导童、绿、您

  童:(观察,什么笔画最多?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呢?哪横长,哪横短。)

  绿:(下面不要写成水。)

  您:(卧钩的写法。)

  4、完成《习字册》。

  5、评价学生的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件事。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范文06-24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年级教案12-10

《蚂蚁与蝈蝈》教学设计11-27

蝈蝈与蛐蛐的教学设计03-14

绿色蝈蝈的教学设计12-0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2-03

《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09-14

《蝈蝈与蛐蛐》详细教学设计12-06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模板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