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30 08:15: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子反应教学设计(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通用8篇)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建立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基本模型,在初中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理解电解质溶液和熔融电解质导电的基本原因,为下一课时——离子反应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定义并会判断;

  (2)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实质;

  (3)能正解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总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采用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讲授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适时地进行实验来探究以及观看实验视频来获得有效的知识信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注重学生自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建立电解质电离的模型。

  难点:电离,用物质结构解释电离。

  五、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问题:教材结合生活常识,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积极思考,探究,发言为什么会有触电现象。

  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回顾初中知识:水导电吗?什么是导电物质?什么不是?

  根据所学内容,学生

  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型(基于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

  解释:实际上纯水是不导电的。同学们初中做过电解水实验,当时老师应该告诉了同学们,电解的不是纯水,水中应该加入了硫酸。

  学生听讲

  引出下面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1.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硝酸钾固体、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按照课本中的图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伸入到烧杯中,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讲解:严格的说蒸馏水也能导电,但是其导电能力很微弱,用上述的实验装置无法测出。

  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小灯泡都不发光,总结硝酸钾固体、氯化钠固体、蒸馏水都不导电)

  ①认识物质的导电性,②引出电解质的概念,③为学习电离的概念提供实验证据。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总结导电原因:电流是由带电荷的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因此,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荷的粒子。

  引出: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

  学生通过理解导电原因,更好记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假设、验证等探究过程,建立微观模型,从而对实验事实作出合理解释。通过电离概念建立过程中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利用分类方法将电解质非电解质归纳物质中用图示表示,并举例说明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

  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

  加深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理解

  解决问题:回顾PPT第一页的问题,解释为什么会触电?(提示学生人的汗液组成分是氯化钠)

  回答:人的手上常会沾有NaCl(汗液的成分之一),有时也会沾有其他电解质,当遇到水时,形成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因此,湿手直接接触电源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引出为什么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而固体不能

  提问: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溶液和熔融氯化钠能导电

  学生思考

  讲解:氯化钠固体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空间上堆积形成的,是不能随意移动,一定受到某种作用相互束缚;而氯化钠的固体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受到水分子的作用,逐渐解离为各自独立的水合离子,使体系中存在可以移动的带电粒子,从而导电

  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微观机理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思维。

  引出电离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电解质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写出电离方程式,讨论氯化钠溶液和熔融氯化钠电离方程式是否一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

  概念:电解质

  非电解质

  电离

  电离方程式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教学。通过引导法和实验探究以及运用多媒体,使得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的科学精神。也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探索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以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的热情。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将曾经的“注重以化学知识获得为核心”这一教学思路,修改为“以学生认识素养发展为核心”这样的教学,注重化学知识认知功能的实现。关注认识发展的教学也注重对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化学认识的建构和形成。

  在这一思路下,除了关注“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具体知识的落实,还要同样关注“离子反应”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微粒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更加本质的`认识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内容。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节课将承担的主要教学功能之一即是对学生“分类观”的完善以及“微粒观”(“离子观”)的建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一方面,学生刚刚经过中考复习,对于常见酸、碱、盐溶液间的复分解反应非常熟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前测查发现,“原子”、“离子”、“分子”等概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名词,学生们还没有意识可以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认识物质间的反应,因此,“微粒观”的建构将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之一。

  四、本节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离的过程,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探究酸、碱、盐的定义。

  3、通过对酸、碱、盐电离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初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

  【重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

  2、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学生电源、微型导电性实验装置、导线。

  2、实验药品: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水溶液、硝酸钾溶液、NaOH溶液、稀硫酸、蔗糖溶液、酒精溶液。

  六、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分组做溶液导电性的实验,然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顺利地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再思考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导电,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为例,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七、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观察比较、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分析讲解、讲练结合等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解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奠定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

  四、教学过程

  〔引入〕物理学上,根据能否导电,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习电解质及其相互间反应的知识,对于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电解质的问题。〔讨论〕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概念: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分析:

  1、强调关键字。

  2、强调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讨论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那些是非电解质?

  稀硫酸、氯化氢气体、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碳酸钙、铜、石墨、氧化镁固体、甲烷、蔗糖、酒精、葡萄糖。

  小结:化合物:

  1、电解质:(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和许多金属氧化物。

  2、非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如蔗糖、酒精等。

  讨论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电解质?强调电解质必须自身电离而导电。

  讨论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

  注:判断物质是否属于电解质:

  一看:是不是化合物;

  二看:是不是导电;(熔化或水溶液中)

  三看:是不是自身电离。

  〔问题〕相同条件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能力都相同吗?(引出强弱电解质)

  (二)强、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小结]电解质的分类:

  1、强电质(全部电离)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碱:如NaOH、KOH、Ba(OH)2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

  弱酸:如H2S、H2CO3、CH3COOH

  弱碱:NH3·H2O、Cu(OH)2

  其它:H2O:讨论3: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解答: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CH3COOH不能完全电离,是弱电解质。

  思考: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呢?

  影响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主要因素:

  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离子浓度的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多少。

  练习: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稀溶液的强。

  (2)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强。

  (3)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的多。

  讨论4: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P30页)

  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电离: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讨论: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有何不同?

  课堂小结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2、判断电解质要”三看”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4、电离

  第二节《离子反应》课堂测评训练题

  练习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关于电解质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B.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

  C.在熔融或溶解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D.在熔融和溶液的状态下都能导电的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但溶于水后生成物属于电解质的物质是

  A.金属钠

  B.液氯

  C.三氧化硫

  D.乙醇

  3.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磷酸

  B、蔗糖

  C、醋酸

  D、硫酸钡

  4.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的Cl离子的是

  A、KClO3溶液

  B、MgCl2溶液

  C、液态HClD、NaCl晶体

  5.下列物质中全部都是弱电解质的是

  A.CH3COOH、C2H5OH、NH3·H2O

  B.HCl、KOH、NaHCO3

  C.CH3COOH、H2O、NH3·H2O

  D.BaSO4、CaCO3、HNO3

  6.下列各项中的物质能导电且属于电解质的是

  A.固态氢氧化钠

  B、液态氯化镁

  C、氯化钠溶液

  D、镁

  7.把各组中的气体通入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显著增强的是

  A.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

  B.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NH3通入CH3COOH溶液中

  D.NH3通入盐酸中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

  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三氧化硫溶液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9.下列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①NaOH②NH3·H2O③AgCl④醋酸⑤NaHCO3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下列叙述中能说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A.熔化时不导电

  B.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弱

  C.溶液中已电离的离子与未电离的分子共存

  D.不是离子化合物是极性共价化合物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习]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Ca(OH)2固体、KNO3固体、CO2、Hg、NH3、KOH溶液、金刚石、石墨、蔗糖、酒精、硫、铝

  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板书]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

  (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当与直流电源接通后,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电流。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P14实验1-1

  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板书]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当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单位体积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进一步比较,并完成下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全部

  部分

  溶液中溶质离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的导电性

  强

  弱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物质类型

  大多数盐、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强调:(1)典型的强、弱电解质要熟记。

  (2)BaSO4、AgCl等难溶于水,熔化或熔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根本区别是全部电离还是部分电离,而不是通过熔液的导电性强弱来确定。

  [板书]3、电解质熔液的电离

  [设问]请写出HCl、KCl、Al2(SO4)3、BaCl2、NaHSO4、NaHCO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HCl=H++Cl-KCl=K++Cl-Al2(SO4)3=2Al3++3SO42-

  BaCl2=Ba2++2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强调:HCO3-、SO42-、OH-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总结]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电解质强碱:如KOH、NaOH、Ba(OH)2

  电(全部电离)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解弱电解质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质(部分电离)弱碱:如NH3H2O、Cu(OH)2

  水:H2O

  [布置作业]P18习题一、1习题四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2)3)4)

  2、构建离子反应的概念,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的实质、表示一类反应。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能判断离子反应的发生并能逐步写出简单的离子方程式。能根据离子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体现溶液中反应的分析、离子反应概念构建的过程及研究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解质及其电离,请同学回忆一下什么是电解质?

  【学生】思考回答: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CuSO4、NaCl、BaSO4是不是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学生】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能导电

  【教师】由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粒子之间的反应,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我们先来看几个实验,请大家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稀KCl溶液。

  ②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BaCl2溶液。

  ③向加油酚酞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至红色消失。

  ④向Na2CO3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至无气体冒出。

  ⑤将铁钉加入稀硫酸中。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Na2SO4+2KCl===2NaCl+K2SO4①Na2SO4+BaCl2===BaSO4↓+2NaCl②2NaOH+H2SO4===Na2SO4+2H2O③Na2CO3+2HCl===2NaCl+H20+CO2↑④Fe+H2SO4===FeSO4+H2↑⑤

  【教师】分析实验1Na2SO4溶液与KCl溶液并没有发生反应只是Na2SO4溶液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溶液电离出的K+、Cl―的简单混合分析实验2说明了Na2SO4溶液电离出的Na+与BaCl2电离出的Cl―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Na+和Cl―的离子形式存在。而Na2SO4溶液电离出的SO42―和BaCl2溶液电离出的Ba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

  【结论】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反应本质:Ba2++SO42——BaSO4↓

  【教师】同学们能试着用老师这种方法分析下面剩下的几个反应吗?

  【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尝试

  【教师】同学们对这些反应的分析都做得很好。从对这些反应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反应的实质都是离子参加反应,在反应中,虽然有单质铁参加反应,单质铁不是离子,但还是有离子H+参加反应,我们称这类反应也为离子反应,请同学们给离子反应下个定义:

  【学生】讨论如何定义离子反应

  【板书】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或以离子的形式参加的反应)

  【教师】离子反应有何特点:

  【学生】找特点: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产。

  【板书】离子反应特点:

  1)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2)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

  3)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成。

  【教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归纳出了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反应本质,我们称这样的方程为离子方程式,请同学们给他下定义。

  【学生】积极讨论并发言【板书】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达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特点:

  ①表示了反应的实质

  ②更简明

  【讲授】我们以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混合反应为例一起来看一下该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

  ①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BaCl2+Na2SO4——BaSO4↓+2NaCl

  ②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强电解质)拆成离子形式,把难于水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单质、氧化物仍用分子形式表示。Ba2++2Cl-+2Na++SO2-4——BaSO4↓+2Na++2Cl-

  ③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O2-4——BaSO4↓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提问】请同学们用四个动词来概括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PPt】“写”—————基础,“拆”—————关键,

  “删”——————途径,“查”—————保证

  【板书】

  3、离子方程式的书别步骤

  1)“写”—————基础: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拆”—————关键:按电解质电离实际写成离子形式。

  3)“删”——————途径: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保证: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小结】四步中,“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既然拆是关键,拆时应注意作出准确判断,易溶、易电离物质应拆,难溶、难电离物质仍保留化学式。那么那些物质易电离呢?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把硫酸钠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

  ②把硫酸钾溶液滴加到硝酸钡溶液中

  ③把硫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SO42—+Ba2+=BaSO4↓

  【练习讲解】

  【提问】这三个离子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小结】虽然化学方程式不一样,当离子方程式相同,说明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化学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可以表示同一类的离子反应。这个以就是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板书】

  三、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或以离子的形式参加的反应)

  离子反应特点:

  1)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2)反应物是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

  3)有沉淀、气体、水等新物质生成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表达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2)特点:①表示了反应的实质

  ②更简明

  3、离子方程式的书别步骤

  1)“写”—————基础:写出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拆”—————关键:按电解质电离实际写成离子形式。

  3)“删”——————途径:删掉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保证: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系数是否为最简比。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2、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教学内容: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第一课时)

  [前置练习]

  书写电离方程式

  H2SO4NaOHNaClBa(NO3)2

  [引入]既然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能发生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它们在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时,与所形成的离子有没有关系呢?

  [板书]第五节、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

  [展示目标]

  [演示实验]硝酸银溶液分别与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溶液混合。

  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问题讨论]实验中尽管反应物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同一种沉淀?

  [学生回答]

  [总结]化合物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板书]一、离子反应

  [问题讨论]下列反应那些属于离子反应:

  ⑴氧化铜和西硫酸溶液

  ⑵锌投入到盐酸中

  ⑶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混合

  ⑷氢气还原氧化铜

  [学生回答]

  [板书]关键:①在溶液中进行(或熔融)

  ②有离子参与

  [引入]溶液中离子之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我们能否用一种式子表示离子间的反应呢?请大家阅读课文,讨论回答有关问题。

  [阅读讨论]

  [问题探索]

  1、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为什么可以表示成Ba2++SO42-=BaSO4↓?

  2、Na2SO4+BaCl2=BaSO4+2NaCl

  Ba2++SO42-=BaSO4↓

  两个反应式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3、表示哪一类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回答]

  [板书]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

  2、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引入]如果给我们一个化学反应,怎样书写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呢?[阅读]P58,内容

  [板书]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回答]

  [板书]步骤:1、写方程2、改离子3、去相同4、查守恒

  [练习]书写下列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钡和硫酸铜溶液混合

  2、实验室中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3、氯气通入水中

  4、硫化氢通入硝酸铅溶液中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同学们应特别注意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大家应根据四步书写法多练习,做到熟练掌握。

  [作业]《基础训练》P40、9题。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7

  一、设计思想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以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或实验方法为目标的新理念,而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起着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重要内容的复习,又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并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要求在新教材中删去了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有关概念及应用,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离子方程式中弱酸的处理问题等等。

  2、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中,自纠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启发、讨论、对比、归纳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确实成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设计时遵循由感性→理性→实践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情况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离子反应是高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对化学反应本质的重要理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现状来确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

  四、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启发、对比、归纳多种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让学生的眼(观察)、手(实验)、口(讨论)、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来达到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1、导入:酸、碱、盐在水溶液可以发生电离,以离子形式存在,那么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仍然存在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实验探究:

  完成实验〔2—1〕为便于观察、分析、讨论,因为该实验无危险性,且操作比较简单,采取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

  表一:

  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2+、SO42—、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2+和SO42—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2+和SO42—,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Ba2+、SO42—和Cl—。(教师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并强调在操作过程中应分别取出上层清液进行实验,不要在原试管中直接滴加)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汇报实验结果。

  3、总结出相关概念: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用离子符号来表示这种变化:反应前反应后

  Cu2+SO42—BaSO4+Cu2++Cl—

  Ba2+Cl—

  这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并从而引出CU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得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

  4、知识延伸:首先阅读教材32页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教师要强调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主要就是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的盐);然后再通过学生完成〔实验2—2〕并填表:

  填表后全班交流,并总结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从这个过程中也让同学知道研究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最后,通过学生完成〔实验2—3〕并填表:

  实验

  反应前溶液中的离子

  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

  生成的物质

  离子方程式

  Na2SO4溶液中加BaCl2溶液

  Na2CO3溶液中加HCl

  NaOH溶液中先加酚酞,再加HCl

  填表后全班交流,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并从而总结出能结合成沉淀、气体和水的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5、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的应用。

  设计实验:1)如何分离K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2)如何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3)如何鉴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或SO42—?

  6、知识反馈:1)初中学习的实验室制H2、O2、CO2的化学反应是否离子反应,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2)教材34页第5题、第7题。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本节知识达到掌握并灵活运用。教师也可及时发现问题,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并强调,检测达标情况,及时反馈,进行调控。

  7、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本节内容,构筑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8、布置作业:34页第6题、第9题和第10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研究气氛,相对开放的探究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8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确书写”。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步入高中,未能完全适应高中的教学方法,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乐于机械接受,特别是本节内容抽象难于理解,为了避免这些情况,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我采用实验和播放离子反应的动画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让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使学生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但由于学生学习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方面:

  1、着重突出教法对学法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

  2、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巩固,升华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学会运用实验去解决问题,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的课堂上。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问题,质疑,使学生明确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属于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把微观的概念转换到宏观的现象才易于理解,首先,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从课程的开始对熟悉的现象进行提问,如:“为什么水垢加入食醋就可以去除?”、“工业污水是怎样净化的?”并展示图片。再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出微观粒子的反应,再通过播放离子反应动画使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考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标志)知识目标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发生的反应。

  2、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

  4、根据离子反应学会判断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反应和反应事实,使学生了解研究事物从个别带一般的思想方法,体验研究问题寻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和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

  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知道常见的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并会写这些物质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物质是易溶、易电离的物质,并据此学会判断离子大量共存问题和常见离子的检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来确立的。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实验探究归纳而获得知识。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程序、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用化学反应的应用实例从学生熟悉的醋酸除水垢、盐酸除锈,及展示工业污水的处理图片入手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2、讲授新课

  (1)设疑用实验探究新课:

  上节课已学习了电解质,知道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但如果从定义上引入会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对于溶液中反应本质的深入,他们还非常薄弱。所以在此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1、2。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讨论,总结: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实验操作1]:向盛有5ml1mo1/L的CuSO4溶液中加入5ml1mo1/L的NaCl溶液,观察现象。由实验现象分析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并填表小结:小结: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混合前后Cu、SO4、Na、Cl均无变化,没有发生反应。

  [实验操作2]:向盛有5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5mLBaCl2溶液,观察现象,并填表小结。

  小结:通过表格及分析,我们认为混合后Ba和SO4相结合,溶液不再有大量的Ba和SO4,而Cu2+和Cl—仍存在于溶液中。

  (2)播放离子反应动画揭示反应过程

  在做完探究性试验给学生播放离子反应动画,引导学生写出探究性实验的离子方程式,使微观的反应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3)突破离子方程式书写难点

  初学者按课本上四个书写步骤,第二步“拆”是教学中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

  引导: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气体、水仍写成化学式。”说明无论是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只要是酸碱盐电解质,溶于水的部分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的反应都是离子反应。为什么不全拆成离子?原因是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书写离子形式还是写化学式。

  举例:CaCO3与盐酸溶液反应。CaCO3不溶于水,在离子方程式书写中写成化学式。但它是电解质,参加反应是离子。

  设问:a、澄清石灰水中加盐酸其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

  b、石灰乳中加盐酸呢?

  2+

  2—2+

  2—2+

  2—+

  —4

  c、哪些物质能拆成离子形式,哪些不能拆呢?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不完整的由教师补充。

  设计目的:通过“引导→设问→讨论→总结→练习”五步曲,攻克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掌握知识具体化。并且通过学生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成就感,反过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3)对离子方程式意义的处理

  先质疑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再实验探究,根据现象再质疑,再分析。将教材处理成几组酸与碱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做的目的,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设置问题台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欲望。既练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探究

  先设疑:通过前面的实验知道,不是所有的电解质溶液混合都会发生反应,离子反应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再一次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获得知识,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基础。

  3.总结归纳,形成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的方法模式,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突破难点。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5.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第五部分: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

  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离子反应动画的放映使抽象的反应具体化。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使以前生僻难懂的概念具体化,同时也体现了当今的教学趋势,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的结合。

  第六部分:板书设计

  板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其发生的条件,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意义:不仅表示某一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表示了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四步:写拆删查

  三、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溶物、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或挥发性物质(气体)。因此,复分解反应均为离子反应。

  第七部分: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概念的教学,通过多媒体图片与动画的放映相结合,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并且学生的讨论互动、实验探究,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

  缺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需要学生们对以往所学的电解质与复分解反应有良好的基础,因此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比较困难,而本节课时内容也较多,未能在课程的开始帮同学很好的复习电解质与复分解反应的内容。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通用8篇)】相关文章: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通用5篇)04-29

春天教学设计(通用5篇)03-02

《掌声》教学设计(通用7篇)12-31

《荷花》教学设计(通用13篇)02-24

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7篇)03-17

《桥》教学设计(通用23篇)04-29

美术教学设计(通用10篇)03-10

《鲸》教学设计(通用5篇)10-28

《咏柳》教学设计(通用12篇)02-23

初中劳动教学设计(通用5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