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时间:2023-11-21 09:36:24 德燊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精选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水里的沉浮

  公平条件

  (注意点)

  一样大的杯

  一样多的水

  操作方法

  把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水里

  ⑵修订计划,体现公平条件

  (出示两只烧杯1号和2号)

  生:两杯水要一样多。(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监督教师加水的过程)

  师:把大的放在1号还是2号?

  生:放进1号。

  4、观察实验,进行科学假设

  教师将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杯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生:大的沉了,小的浮了,为什么?

  生:把它们调换一下。

  教师将马铃薯调换放入。

  (生看到大的马铃薯浮,小的沉,兴致高了。)

  生:水有问题。

  师:有什么问题?

  生:2号杯的水密度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什么是密度?

  生:我在书里读到过,密度大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

  师:你很会思考,可是你怎么来证明2号杯里的水密度大?

  生:可以用天平称一下两杯水。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用天平称出2号杯里的水比1号杯里的水重。

  师:2号杯为什么重?

  生:水里可能有别的东西。

  生:水里有盐。我以前见到过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有一个死海里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沉下去。

  师:难道就不会是别的吗?糖、味精?

  生:一定是盐,我们可以尝一下。

  生:不行,那样很不卫生。

  生:用火烧一下,水干了就能见到盐。

  生:我现在真想知道水里到底有什么!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师:需要怎样的工具?

  生:锅。

  生:锅应该小一点,水要少一点。

  师:(教师予以表扬、鼓励)这些东西太笨重了,可以用别的工具替代吗?(生答略)出示工具袋,要学生说说注意什么。

  生:用火要小心。不要烫着。

  师:眼睛离调羹远些。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

  二、实验论证,知道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是水里加了盐,水的成分变化了。

  实验员领取材料,各组开始实验。

  生:是盐。

  生:这白颜色的是盐。我刚才尝了一下是咸的。

  师:(严肃的)白颜色的就一定是盐吗?没弄清之前去尝可很不安全。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这就是盐?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盐水中浮

  要几勺盐

  操作方法

  一平勺一平勺放,还要搅拌

  实验现象

  比较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水里含有盐,是它使马铃薯浮起来的)

  师:是什么使马铃薯浮?

  生:盐。

  师:150毫升纯净水在加盐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盐。

  生:纯净水更浓了,密度增加了。

  生:还有别的方法能让这个马铃薯浮起来吗?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生:水里加进糖行不行?

  生:马铃薯放在其它液体里能浮吗?

  生:还有那些东西放在盐水里也能浮?

  三、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老师觉得值得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到课后自己去做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想法,也希望你们有更多的新发现,好吗?

  (分小组讨论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制订计划,教师适当指导)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合理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和活动,较好地估计了学生,在教学安排上尽量突出了教师的适当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探究论证等,注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视角和方法去论证自己的假设、推论。教师及时制止了其他学生效仿他人尝食盐的不科学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科学“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抽丝拨茧”式地层层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运用常识判断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选择较集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同时,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设计了“变量”和“定量”的关系,强调在比较观察探究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

  但是,同样应该看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还是较多,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机遇。如果教学设计中一开始教师出示一只盛水的烧杯,放进马铃薯,马铃薯沉。此时引导学生有没有办法不改变马铃薯使它浮起来,在水中加入什么东西可以使它浮,那样的教学活动效果又会怎样呢?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重视学生考虑问题、回答问题的全面性,重视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培养学生“注重事实、善始善终、提出不同见解”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设计点评

  设计者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设计此教学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进行适度引导,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设计“变量”,体现实验的公平性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本课紧扣教学目标,结课时再次点题,使学生对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的原因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改变液体的成分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并能由此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在溶解食盐的环节中,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为四上年级的《溶解》单元教学作好了铺垫。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2

  活动设计背景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学生天生喜欢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

  把下沉的浮起来,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动准备

  大水盆6个,篮子12个,纸、干木块、石子、钉子、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实心球、硬币若干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一、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好奇心)

  二、操作,请小朋友们把桌上的'东西放在水盆里,看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

  三、请小朋友们把沉与浮的物体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然后告诉别组的小朋友和老师,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着的。(纸、干木块、塑料杯子、树叶、乒乓球是浮着的,石子、钉子、实心球、硬币是沉下去的)

  四、为什么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却浮起来了呢?

  五、请小朋友们利用篮子里的东西互相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把纸用石子压住,把硬币放在塑料杯里………。)

  六、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会浮上水面。

  教学反思

  “沉与浮”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学生的一个突然发现。活动紧密围绕“沉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本次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物体的沉浮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玩一玩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物体沉与浮的原因,获取与物体沉浮相关的知识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学生发展开渠。活动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发展引路。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体验物体沉浮现象。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能够根据沉浮现象将物体进行分类。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团结协助能力,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二、活动准备:

  各种操作材料:水盆、纸、木块、金属、石子、海绵、塑料、乒乓球、树叶、羽毛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三、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老师这里有一副美丽的图画。(出示图画)

  叙述,在蔚蓝的大海里生活着好多各种各样漂亮的鱼,这些鱼在大海里游得多开心呀!可是有一天,这些小鱼都伤心地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一些游客来游玩,把好多废旧垃圾丢到了水里。这些垃圾严重污染了水里的环境,使小鱼生命受到了威胁。

  2、“你们想知道人们扔到水里的都是些什么吗?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你们认识这些都是什么物品吗?(展示桌子上的物品,引导学生认一认,说一说)

  3、师:环境遭到破坏,小鱼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小朋友你们想帮助这些小鱼吗?那我们今天就赶紧组织一批打捞队,去帮助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好吗?

  4、可是,这些垃圾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入到了水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打捞队分成两队才行,一队去打捞浮在水面的垃圾,一队去打捞水底的垃圾。你们说好吗?

  5、猜测活动。

  师:小朋友,那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会沉到水底,哪些物品又会浮到水面上来吗?(教师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6、操作活动。

  师: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不是一样?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请小朋友对照自己的猜测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

  7、师:小朋友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和物体大小没有关系。

  8、师:对,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真棒!

  9、分类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帮小鱼把垃圾打捞上来之后,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把它们装进垃圾箱里好不好?(出示两个带有上浮、下沉符号的纸箱。)

  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指导学生认识沉浮标志,然后把下沉和上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两个箱子里,让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有所巩固。)

  10、小朋友们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能当一名合格的环保小卫士了,现在让我们动起手来帮小鱼把水里的垃圾打捞上来吧!大家要记得一定要把打捞上来的垃圾分别放在不同的两个垃圾箱里。大家准备好了吗?开始行动吧!

  四、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还有好多上浮和下沉的物品呢!请你们回到家里仔细找一找,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会沉下水底,哪些东西会浮上水面,把你收集到的资料记下来,讲给大家听好吗?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4

  【活动目标】

  1.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初步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对其进行分类。

  2.学会用↓记录沉,用↑记录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体验科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学生已认识几种常见的不同材质的物体,已有在水中自由玩沉浮游戏的经验。

  2.物质准备:木块、铁制汤匙、乒乓球、石头、海绵、玻璃球、钥匙等;干抹布若干,装有清水的透明大盘一个,供学生做实验的实验盆若干。

  【活动过程]

  阶段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你觉得什么物体是可以在水中浮起来的?什么物体在水中是沉下去的?

  2.猜猜看,石头和乒乓球,它们放入水中会怎样呢?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说:“不如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教师小结

  像石头这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沉,像乒乓球这样漂在水面上的现象叫浮。我要把这个发现用标记记录下来,石头在水中下沉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即↓,乒乓球在水中上浮用向上的箭头表示即↑。

  分析与反思

  首先借助随手可见的材料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讨论、验证教师小结沉浮概念,为后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丰富自己的经验做准备。

  阶段二:学生动手操作

  1.实验

  我将一个装有清水的盆子、学生和老师共同收集的材料(在这里对家长朋友长期以来对我们的.支持表示感谢:-D)、记录纸、笔等投放到区域中。

  沉浮实验开始了,孩子们经过简单协商决定由宸宸、蕊蕊、晓轩三人逐次把材料投放到盆里进行实验,淼淼记录结果。

  2.统计

  区域活动结束的小结时间里,我请淼淼根据记录表格介绍实验结果,请宸宸演示操作,这样一来,学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特性。

  如:知道了大的不一定会沉(乒乓球)、小的不一定会浮(硬币),塑料的不一定会浮(班中的塑料螺丝),金属的不一定会沉(铁碗)。

  分析与反思:

  蒙台梭利曾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由此可见自主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我将本环节重点设置为学生自由探究物体沉浮特性,过程中我没有过多干涉学生,只是向学生讲清活动规则(水溅出来要及时擦干等),鼓励学生自由操作探索并记录。

  阶段三:设疑活动,如何将沉的物体浮上来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区域活动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

  经过探索,孩子们对物体的沉浮特性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于是,我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扩展学生经验:你们能想办法帮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吗?你能想办法帮助浮的物体沉下去吗?

  问题一出,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在游戏中进行实验:

  有的说:我把它(纸杯)摁下去不就行了。

  有的说:哎,还是不行,你一松手它就起来了。

  晓轩:等会等会,你使劲摁倒底,(纸杯)进去水了它就沉到底了。

  分析与反思

  在得到我的肯定后,孩子们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如:在塑料纸上放东西,这样塑料纸就会沉下去;把硬币放在纸杯里,硬币就会浮起来,等等。

  阶段四:物品归类

  1.将浮的物品放在↑的盒子中。

  2.将沉的物品放入↓的盒子中。

  分析与反思

  通过分类,使学生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进一步巩固。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5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活动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两人一份 (玻璃珠、钥匙、塑料瓶、小石头、小木块、泡沫板)、一个塑料盆。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

  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

  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积木请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太高兴了,它们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们能帮他们想出好办法吗?你们去试试看。

  (2)、自由操作,鼓励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老师不断总结。如:小石头原来是沉下去的,谁帮他浮上来的?

  小结: 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

  四、经验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人会沉到水里,请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

  谁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水里,我们人也沉到水里。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

  五、结束

  下一节我们探索怎样把浮的东西可以沉下去?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6

  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沉与浮》

  活动目标:

  1、能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石子、塑料瓶盖、回形针、吸管、纸片等。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出示树叶、钥匙,引导学生讨论。

  2、学生讨论: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二、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师:老师这有一张记录单,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会浮起来的物品可以当小船,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当小船。等一下,小朋友们在能浮起来的物品打“↑”,在沉下去的物品打“↓”。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玻璃球、瓶盖、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学生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学生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三、与小朋友分享实验结果。

  1、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与同伴的对比,看看结果是不是都一样。

  2、对有争议物体教师现场实验。

  四、引出问题“如何帮石头宝宝浮到水面来?”,拓展知识。

  师:刚才我们请能浮的物品帮助,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现在再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怎样能不借助任何物品的帮助,让这些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呢?

  五、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判断物质的沉与浮,巩固知识。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学生去感知、去探索,对学生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7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大班的孩子早就接触了它,加之学生的天性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很多有趣而新奇的现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作为探究的科学教育对象,在活动中我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使孩子多感官、多方式的进行科学探索、交流、分享。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2、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求答案。

  3、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难点:学习使用↑↓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水、大盆、石头、叶子、钥匙、玻璃珠、小木块、泡沫板、一元硬币、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出示一个装水的大盆(提前在水里放石头、叶子、钥匙等),让学生观察水里的物体。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会局限于水中的几样物体)。

  提问:它们在水里是怎样的?

  2、通过观察和提问,引出活动主题——浮与沉的现象。

  (1)出示↑符号表示浮在水面上,↓符号表示沉下去。

  (2)操作要求:事先猜想哪些物体是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把猜想的答案记录下来,再进行实验,最后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教师示范取一块小木块,请学生猜猜木块会是浮还是沉?

  (4)教师介绍记录表:这是一张记录表,待会我们把记录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如:木块浮上来的,就要向下上的箭头表示,如果是沉下去的,就要向下的'箭头表示。

  3、学生自主操作实验。

  (1)学生按意愿自主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的指导、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如:一元的硬币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的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他物品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了水,我们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我们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2)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实验结果和我们猜想的一样的?

  (3)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物品有:叶子、泡沫板、小木块等等

  沉下去的物品有:钥匙、玻璃珠、一元硬币等等。

  4、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

  (1)学生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东西浮上来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高兴了,它们也想浮在水面上,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好不好?

  (2)学生自由操作,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学生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5、经验提升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会沉在水里,请学生想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去而得救?

  谁有很神奇的力量,但水很大,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会沉到水里去,我们也会沉到水里去,这个时候,我们要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我们沉下去而得救?(救生圈、木头、船、脚盆等)。

  6、结束。

  请朋友回家后继续探索怎样把浮的东西沉下去?

  【活动反思】

  我组织完这次科学活动《沉和浮》发现学生兴趣较高,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对整个活动进行以下反思。

  一、扩展学习空间,为学生发展奠基。

  《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经验和视野。”在活动的中,我能借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让学生进行探索,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提供丰富材料,为学生发展开渠。

  《纲要》中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学生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这些材料暗含着学生通过操作和使用能够达到的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这些材料应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些材料应具有开放性,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能激发学生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变、组合它们;材料应该有较广的余地,使学生能用多种不同的路子进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小筐、积木、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泡沫、纸塑料等等让学生去感知、去探索,让学生观察物体放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还为学生准备了各种辅助材料,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玩一玩,动一动,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怎样会让沉下去的物体在浮起来?怎样让浮起来的物体在沉下去?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多学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把重的东西放在木块上会浮起来。把空的瓶子灌满水就沉下去。等等这样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激起学习兴趣,为学生发展引路。

  “兴趣是学生的教师”。《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可见科学领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保持孩子们永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调学生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对探索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如:我在活动前先让学生说说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学生先猜一猜,由于学生对有的物体还不理解,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把积木、有盖的小玻璃瓶说成是沉的,但我并没有制止,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积木、塑料花片等等)。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重的东西:钥匙、玻璃球等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自己探索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青岛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目标:

  1、有选择的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2、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3、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重点: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自选材料(教师准备):葡萄、橡皮泥、塑料小瓶、牙膏皮、橡筋、小勺、食盐。水槽,实验记录单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把鸡蛋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分别放入盐水和清水中,设计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测相反)

  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改变浮和沉。(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⑴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葡萄、橡皮泥、塑料小瓶、牙膏皮)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学生判断,教师投影标出)

  教师:谁能想办法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2)探究新知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验前老师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出示)

  实验中,将材料逐一放入水中进行实验,解决了一种材料后再放入下一个材料。

  做完一种材料后,及时做好记录,将相同的办法进行分类整理。

  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实验后及时整理材料。

  教师:如果没有其他问题,请大家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板书)

  板书内容:借助别的物体

  改变物体的重量

  改变液体

  改变物体的形状

  (4)拓展延伸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浮沉现象,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小船,请大家玩一玩,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教师:你发现小船是怎么在水中改变浮沉的?

  (学生发言)

  (出示课件:潜水艇)

  教师: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资料。(播放课件:死海)

  教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在水里也不会被淹死吗?

  (学生发言)

  (5)生活运用

  教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浮沉现象?

  (三)总结拓展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浮与沉的现象,希望大家课下研究这些问题。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09-30

大班科学沉与浮教案(精选9篇)06-28

大班科学教案鸡蛋的沉与浮反思12-08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03-02

中班教案沉与浮活动反思11-16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精选7篇)03-30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沉与浮》(通用10篇)03-10

小班公开课沉与浮教案(通用10篇)03-29

青岛版科学教学设计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