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文网手机站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3-09 09:09: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通用13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通用13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画自主认识“酸、葡”等9个生字。会写“串、兔”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3、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这篇童话故事原自于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是以连环画形式编排的。针对孩子们喜欢故事的特点,要充分利用起班内的插图,把插图做成多媒体课件,仔细观察图中动物们的神态、动作,想像它们的语言,猜猜它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趣的文章孩子们都喜欢读,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在尊诶分角色、比塞读等方式多读。在仔细的观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中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说葡萄是酸的,有的人说葡萄是甜的?”最后,模仿小狐狸的样子演一演,读一读它说的话,把故事演一演,在学生朗读、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葡萄”,学生认读。

  2、说说葡萄的味道。

  3、揭示课题,齐读。

  结合课题认识“酸”。

  二、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连环画认读生字,不会的可以找同学一起商量、交流,可以借助文下的“树叶”中的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读、互查。

  3、我会讲:

  借助连环画讲讲课文中的故事。可以照课文讲,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

  4、我会读:

  课件出示生词:

  酸葡萄 狐狸 一串 硬币 迫不及待

  ⑴ 自己读读,不认识的问同桌;

  ⑵ 同桌检查;

  ⑶ 小老师教;

  ⑷ 齐读。

  过渡:我们把生字朋友送到课文中,你的课文是不是读得更好了?

  三、朗读感悟

  1、自己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帮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3、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呢?

  4、讨论:为什么狐狸、小松鼠、小兔子都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5、分角色朗读全文。

  6、重点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通过表演、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迫不及待”,并读好带有“迫不及待”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告诉大家你最喜欢那个小动物,为什么?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商量去找狐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

  在小组内复习巩固生字,组长检查。

  2、老师抽查,遇有较难读对的字,请小老师来教一教。

  3、扩词。

  二、演故事

  1、朗读课文。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3、编演课本剧:

  以小组为单位,分出各种角色练习表演。

  指名一组表演出来,全班同学当“导演”。

  三、讲故事

  讲讲自己续编的故事:

  1、在小组内讲;

  2、讲给全班同学听。

  四、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串、兔、告、诉、狐、狸、猴、颗”:

  1、练读,扩词练习。

  2、同位互说那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你的同桌注意些什么?需要注意哪一笔?

  3、集体交流。师范写。

  4、生练写,师巡视。

  五、扩展活动

  1、生活中,你犯过像小松鼠、小兔子这样的错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2、把这个寓言故事说给你的家人听一听。

  【板书设计】

  酸的 和 甜的

  狐狸 松鼠 小兔 小猴

  吃不着 听人说 自己尝

  就说是酸的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插图,学生理解起这个小故事很容易。抓住了重点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葡萄,有的人说甜,有的人说酸?”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学生说得也不错,我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自己找伙伴演一演,可以加上动作或加入自己的话,学生的兴趣相当高,在教学生字时,对容易出错的“猴、狐”等字,请学生想自己有趣的办法来解决,出错较少。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根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 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 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 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 ②白发三千丈 ③(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 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 交流资料

  我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中国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 通过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 学习古诗 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 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 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 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并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 检查自学情况:

  ① 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③ 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问: 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诗文的声调和节奏,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4. 配乐背诵 出示[课件四]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设计意图] 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 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请你选择其中几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如:《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设计意图]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2.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生字。

  2、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4、能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拼读音节自读课文,感受自主读书的乐趣。

  通过做游戏、读儿歌──把儿歌与生活联系起来。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利用课文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

  2、培养初步的专注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生字。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2、初步感知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学用具】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一组。

  【课前准备】

  1、在家长的协助下,在不同的地方,以自己为中心,分辨前、后、左、右。

  2、在家长的指导下,温习自己念过的儿歌。

  【教学过程】

  1、说说游戏后的感受引入课文

  ⑴ 我们做了踩影子的游戏后,一定很开心,想跟老师说些什么?

  ⑵ 指名说。引导学生从追、踩影子时的心理感受说起。

  ⑶ 有个小朋友也玩过这种游戏,还为影子写了一首诗,想读读吗?

  2、自由读课文,想办法把课文读通顺

  ⑴ 提醒读书方法:我们一开始读课文,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⑵ 自由练读。(师巡回指导)

  3、检查生字词语,读通课文。

  ⑴ 开火车拼读生字(读准)

  ⑵ 去掉拼音读字读词。

  影子、前后、常常

  跟着、陪着(你还会说这样的词吗)

  狗、黑狗、小黑狗、一只小黑狗

  朋友、好朋友、我的好朋友(读好短句)

  ⑶ 师徒互助读通课文(发现读不通的,反复多练)

  ⑷ 反馈:你教徒弟读好哪一句?

  重点指导读通这两句: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⑸ 指名分节读

  4、课间游戏(手拉手,好朋友)

  5、读好课文

  ⑴ 你读了这首诗,哪句话最有趣?

  ⑵ 根据回答出示: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

  理解常常跟着我(小朋友想赶走它,它不走;你去吓唬它,甩掉它,它也不走;你拼命跑开,它还是跟着你)

  带着这分理解读好这句话。(指名、评议、再次指名)

  ⑶ 根据回答出示: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

  理解常常陪着我,指导朗读

  ⑷ 师徒对读、师生对读

  6、猜字游戏

  7、学习生字飞。

  教学横斜勾,师范写,生描写,自己写三个。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学习生字: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二、分析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⑴ 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⑵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⑴ 丰富的语言,例如: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堪称”、“号称”、“美誉”。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⑵ 特定作用的句子,例如: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四、资料袋的学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8,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2、 学会写字7个,会读10个字。并能用生字组词。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趣,谈话导入。

  1、 课前让学生唱歌。

  2、 谈话:同学们,有一个活泼充满好奇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影子描绘得可有趣了。让我们一起走到他的影子世界去看一看吧。

  二,板书课题,启迪思考。

  1, 教师板书:影子。 谁认识这个词语? (影子) 有谁注意过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

  2, 让学生自由回答。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范读。

  2, 学生自读,标出生字新词。

  3, 指名试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

  四, 学习生字新词。

  1, 出示小黑板的生字词:( 影子。 挥挥手。 蹦蹦跳跳。 嘿。 主人。 小矮人。 竟然。 有趣。 捉迷藏。 )

  2, 发挥班内小老师的优势,教认生字。

  五, 分析字形,自习生字。

  1,读一读字音。

  2, 说一说记法:从结构,加偏旁。部首相加等方面帮助识记。

  3, 让小部分学生到台上来表演: (挥挥手。 嘿。 捉迷藏等动作)

  六, 阅读,感悟课文,引导想象。

  1, 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我的影子有哪些变化呢?找出来再读一读,想一想。

  2, 小组交流自由朗读的收获。

  3,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课文的方式,把课文中最感兴趣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4,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在太阳底下做各种手的动作,让学生说说手的影子的变化。

  5, 师: 说说你们手的影子的变化。

  生: 我晃晃手,影子也晃晃手。我的小手变成小兔,影子也跟着变成小兔。我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生; 影子一会儿跑到我的前面,一会儿跑到我的后面,一会儿跑到我的左面去了,它好像在跟我捉迷藏。

  生:接着笑着说: 影子就像自己的小尾巴,你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师:是啊,影子就像调皮的小孩子,变来变去,真神奇!还有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到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呢?

  6,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影子变化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7, 讨论: 一路上,影子总跟着我,可是它为什么会变来变去呢?

  七, 总结课文:

  同学们,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你会从中发现许许多多的秘密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操作)、先总后分(计算),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会找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1、看到黑板上这几个圆圆的圈你想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就把它看做一个靶子,来做个游戏好吗?

  我们先来制定一个游戏规则,投中这个靶心的得10分,投到第二个圈的得9分,投到第三个圈的得8分,投到第四个圈的得7分,投到圈外边的得6分。如果投到线上怎么办?我们就看投到线那边的多一些就算那边的分,但是如果你连 黑板都没投中就是0分,同意吗

  我们从中间一分为二,这边算一组,这边算一组。我们给这边起个名字叫第一组,这边叫第二组(板书)。第一组的同学向老师挥挥手,第二组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

  我们每组选5个代表参加游戏,请大家排一队交错站好。(给每人发一个沙包)好,比赛开始。

  板书: 第一组 第二组

  []+[]+[]+[]+[]=[] []+[]+[]+[]+[]=[]

  下面我宣布胜利队是第 一组,欢呼一下吧!

  看大家玩的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参加这个游戏。我想参加你们组,你们欢迎吗?那我也来投一次好吗?现在第二组的得分是[]分,我重新宣布胜利队是第 二组。

  你们什么想法都没有?对这个结果有意见吗?(采访第一组)你们说这样比公平吗?

  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不增加人,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 ([]+[]+[]+[]+[])÷6

  =[]÷5 =[]÷6

  =[] =[]

  那组赢了?能说出理由吗

  第二组虽然输了,但也不要气馁,你们课下还可以再比。

  第一组这个“5分”是谁投的?

  这组中最多的是几分?最少的是几分?5与它们相比怎么样

  小结:可见,5分既不是第一组的最高水平,也不是第一组的最低水平,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咱们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这个数叫做平均数。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今天的数学课上,我发现了有3位同学听的特别认真,老师讲课他们听得很认真,同学发言他们也听得很认真。(三人上台领奖品,老师分别奖励他们1支、3支、5支铅笔)

  请上台的三个小朋友数一数,手里有几只铅笔,然后大声的告诉大家。你们说老师这样奖励公平吗?怎样才公平吗?那么你想怎样把它们移一移。和身边的同学商量一下,台上的3个同学也互相商量一下。

  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板书)的办法。

  你还有什么方法求出来吗?

  学生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师板书:(1+3+5)÷3

  =9÷3 =3

  谁来说一说,求平均数一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

  2、 估一估:

  为了布置教室,小丽买来一些彩带,请你帮小丽估一估这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

  请你在本上列式算一算。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你是怎么算的?都是先求和再平均分吗?为什么这个题目你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数量少,相差不大,用移多补少简单;数量多,相差大,用先求和再平均分。

  3、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怎么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小刚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4分,小刚的数学成绩一定是94分。( × )

  (2)、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小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高。(× )

  (3)、三名同学的年龄之和是42岁,这三名同学的平均年龄是14岁。(√ )

  (4)、小明星期六做了20道题,星期天上午做了12道,下午做了7道,小明平均每天几道题 列式为:(20+12+7)÷3 = 13(道) (× )

  4、想一想、说一说

  有危险吗?课件展示:游泳池和小明的问题。

  想一想:出示游泳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45厘米,下去游泳有危险吗?

  生讨论是否有危险。说说理由。

  5、出示1—9九张数字卡片

  下面请你把1—9九张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在桌子上。卡片上都写着几? 下面做这样这样一个竞赛:

  (1)请你从所有的卡片当中任意取出2张,让这两张卡片的平均数是5。

  还有吗谁能把所有的答案都说出来?

  为什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5?到前面展示。

  (2)再做这样一个竞赛:

  随便拿出几张卡片,三张、四张、五张或更多张都行,要求这几张的平均数也是5。 到前面展示。 再多点还有吗 都用上了平均数还是5。

  (3)下面请你去掉几张,平均数还是5。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圆的认识。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之间的相互关系。

  技能: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情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 法:合作探究法

  学 法:观察、分析、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观察电脑画面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学过的图形。(电脑出示生活画面。)学生观察并指

  2、出图形。

  3、请学生说说圆与以上图形有什么不同

  4、(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5、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6、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圆,

  7、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板书课题)

  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8、认识圆

  (1)你会用你带来的学具画圆吗?动手画圆,

  (2)看谁的方法多?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

  (3)你们是怎样画圆的?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

  (4)?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

  (5)的圆形纸片,

  (6)想办法找圆心。学生动手操作。指

  (7)名

  (8)上台讲解。

  9、探索半径和直径

  (1)请同

  (2)学们打开圆形纸片,

  (3)除了圆心外,

  (4)你还看到了什么?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请同

  (5)学们自学课本86页,

  (6)把你认为重要的概念划一划、读一读,

  (7)并在圆形纸片上标

  (8)出这个圆各部分名

  (9)称。

  (10)检查自学情况。通过自学你认识了哪些新的概念?它们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11)请同

  (12)学们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电脑出示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小学数学教案《圆的认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直径有无数条都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10、画圆

  (1)教师演示用圆规画圆,

  (2)学生总结方法。

  (3)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

  (4)画半径为3厘米的圆。

  (5)电脑出示同

  (6)心圆,

  (7)请学生观察圆的什么变了,

  (8)什么没变?圆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

  (9)出示不同

  (10)位置的等圆,

  (11)请同

  (12)学观察:圆心变了,

  (13)圆的什么就改变了?圆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1、练习

  (1)填表。

  r(米)0.241.422.6

  d(米)0.861.04

  (2)判断:

  ①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

  ②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2厘米。 ( )

  ③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

  (3)选择:

  ①在同一个圆内有( )条直径。

  A 、2 B、无数 C、4 D、10

  ②( )确定圆的位置,( )确定圆的大小。

  A、圆心 B、半径 C、直径

  ③圆中哪条线段最长? ( )

  A B C D

  12、讨论生活实际问题。

  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能不能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半径(r)

  定位置 定大小

  直径=半径×2

  d=2r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充分动手、动脑,探索中学习,问题也就由难到易,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津津有味。

  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探索半径和直径”是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体验学习的快乐。

  本课比较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认识圆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圆心,画圆,看谁的方法多,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如何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四周、中央的主要建筑物。

  2、学习课文写法,练习按方位顺序说话。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第二自然段,能按方位顺序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游戏):有意识的用游戏的方式同学生一起复习有关方位词语,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我们三(1)的小朋友特别聪明,反应很快,对吗?那好,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板书:东南西北

  这些表示方位的词语叫做“方位词”(板书)

  一、谈话揭题1、板书:北京看老师写字,一起读一读。

  看到这个词,你想说什么?

  2、问:小朋友,你们去过北京吗?你从哪里看到过北京?

  3、谁说说北京怎么样?(课题后划)

  二、学习第一段1、学习“首都”。跟老师念“du”,还有一个读音是“dou”。首都就是国家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我国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就设在北京。比如:美国首都“华盛顿”,英国首都“伦敦”……

  2、齐说: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你能换个说法吗?

  3、换句式说话:我国的首都在。

  过渡:北京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她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今天,老师也想带小朋友上北京去玩一玩,大家喜欢吗?现在我们是什么身份?小游客们,我们坐什么交通工具上北京呢?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放录音,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那好,我们现在就登上中国北方航空公司的客机,开始愉快的旅途吧!旅客们,请系好安全带,坐稳,飞机现在起飞。(多媒体演示)坐在宽敞明亮的机舱里,我们将听到“空中导游”为大家介绍“北京”。(放录音、看投影,师指点。)让我们一起听听、看看北京是怎样的一个城市?(指名回答)

  (二)自学课文

  听了导游的介绍,我们已经对北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印象。大家想不想对北京有更多的了解?

  1、让我们把书翻到116页,自己轻声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看拼音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认真、最充分)

  2、检查朗读。

  (1)出示投影生词,正音。

  (2)指名分段读,评议。

  3、旅客们,飞机马上就要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快到了,我们喜欢先上哪儿去玩呀?

  四、细读课文,学习第二段,理清方位顺序

  (一)了解广场的位置。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2、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板书:方位

  按方位顺序写的段落,我们该怎么学呢?

  3、读该段,一边读,一边用“△”标出方位词,用“——”标出景物。

  找到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个方位有什么景物。

  4、指导朗读

  因为天安门占地700多亩,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之一。书上说“闻名中外”,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广场在我们中国,我们应该感到自豪,用这种语气读一读。

  (二)了解广场上的主要建筑。

  1、在广场四周有哪些景物呢?

  2、随机介绍:

  天安门城楼是古时候皇帝颁布诏书(皇帝的命令)的地方,也是皇帝出征打仗等办大事的时候才能出入的皇门。1949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宣告新中国的成立。从此,天安门成了首都北京的象征。他是那样的庄严,那样的雄伟,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49年9月30日开始建造的,到1958年4月完工,总高37。94米,由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雄伟壮观。课文中用了一个词“矗立”什么意思?

  是呀,革命烈士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我们能早日过上幸福生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永不磨灭,也就是说——“永垂不朽”。(教学“垂”“朽”的意思)英雄们的高大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无比崇敬之情,读一读这句话。

  2、摆一摆:老师这里有一些建筑物的图片,你能根据刚才学的,来制作一张平面图吗?

  3、反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在这个位置的?”

  4、在这四个方位中,重点介绍了哪一个?是怎样介绍的?找出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这几句话也是按方位顺序写的。(请同学上台,用红笔标出方位词、景物)(有机结合句子,出示金水桥、华表图片)天安门城楼前真美,你能把这几句话读好吗?(自由试读、指名读)

  (二)当导游介绍

  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按照方位顺序游览了天安门广场,知道了广场北面……(齐说)我们从北京回到大桥后,你们愿意当一回导游,把广场介绍给没去过北京人吗?不过,当导游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把四周的景物都记在脑子里,还能清楚、响亮的说出来,你们能做到吗?

  先四人小组练一练,轮流当导游,其他三人当游客,把广场四周景物按方位顺序介绍清楚,把介绍的最清楚的聘为正式导游,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投影)练说:天安门广场的北面是,南面是,西面是,东面是,中央是。

  谁还想上来介绍?(指名介绍)

  你们回家后把今天游玩过的地方有顺序的介绍给爸妈,也让他们过把瘾,怎么样?

  小朋友,今天,我们既是优秀的学生,文明的游客,又是出色的导游,你们真棒,老师祝贺你们。

  五、小小百宝箱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只百宝箱,里面是介绍北京一些重要建筑物的详细资料,你可以上来拿一、二样宝物,拿到的同学可以坐在座位上自由地读读,再一次领略我们的首都北京的风采。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

  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白杨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提出以下要求:

  ⑴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⑶ 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 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词:高大挺秀、直、粗壮。

  3、想象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教学时主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词句的揣摩与体会,想象出在茫茫大戈壁这一背荒凉景下白杨的高大挺秀。)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恰如郑板桥所说的画竹三过程之首:“眼中之竹”。)

  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⑴ 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①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③ 白杨树很直。

  (体会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始终都是这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自始至终或者始终如一。)

  ⑵ 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雨雪冰冷的落下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而体会出白杨树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品读“意象”,正是由“眼中之竹”升华为“心中之竹”。)

  五、领悟思想,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里,你们觉得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意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基础。)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翠翠聪明能干,美丽善良。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

  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

  3.交代学习重点: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1.整体感知:用快速浏览的方式自读课文,找一找在爱情来临时,翠翠是如何表现的。

  2.小组讨论:第一二小组讨论第一节;第三小组讨论第二节;第四小组讨论第三节。要求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来赏析。

  3.师生探讨:四人一小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来发言,教师参与,适时点拨引导,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使学生建构起对人物的独特理解。(主要让学生发言,教师可范读或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有关段落。)

  明确:

  第一节:

  薄薄的凄凉:因为规矩中唱歌的日子快到了,在期待和担忧(对碾坊作陪嫁的事有所耳闻)中,内心骚动不安,看万物生机勃勃,而自己却不能像草木、泥土、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自己的事了,似乎把她给忘却了,于是感到生活“太平凡了”,“好象缺少了什么”;“杜鹃叫个不息”恰反映出内心的寂寞惆怅。这种感觉既源自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由于人物独特的内心感受。

  胡思乱想,惩罚爷爷:当自己内心躁动不安,有不可名状的苦衷,无法倾诉,连唯一的亲人爷爷也不能理解时,要让爷爷尝尝失去自己的痛苦。

  一遍遍喊爷爷回家:无法想象没有祖父的生活,希望得到安慰。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便一齐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当然,“很觉得悲伤”,“祖父不理会”只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抚慰是真。

  哭:哭得突然,哭得深沉,哭得久长。不仅祖父不理解,自己也觉得可笑。满腹心事,无人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这一刻,哪怕是丝毫不相干的一点动静,只要摩擦到她的感觉,都会在她心上蹭开一道缝隙,伤感和痛苦也就涌了出来。“吸旱烟的”一“敲”,仿佛敲开了她的心扉,使她再难控制。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

  听爷爷讲父母的事: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第二节:

  做梦,沉醉在爱情的美梦里:梦中很容易地摘到了“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展示出潜意识里对现实中还未得到的爱情的向往,显出内心里对傩送的朦胧感情明确起来了。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虎耳草的叶子是心形的,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第三节:

  与爷爷交谈中流露:愿意听歌;明知故问;不直接回答(沉默、回避)等都体现出翠翠的矜持与羞涩。

  等歌。听祖父说傩送“想走马路”为自己唱歌,就“出了屋外”坐到岩石上去,“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其实,是在等待傩送爱情的表白,好让自己的感情找到归宿,以使自己驿动的心找到港湾。以翠翠那样的性格,这当然已经是以心相许的明确表白了。

  吹芦管,又吹不好。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表明她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浸润在自己憧憬的爱的温柔甜蜜中。

  要爷爷唱歌,“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爷爷唱的是“那晚上听来的歌”,是傩送对自己爱的表白,于是心里塌实了,又沉浸在爱的美梦中。

  4.教师总结:

  当爱情来临时,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待着傩送的歌声,期待着爱情的实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渴望着心灵的归宿。但,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地执着地等待┄┄

  三.评价拓展:(“出”:对人物形象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培养独立见解;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深化对人物的理解。)

  1.感受、体会人情人性美: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

  2.想象人物形象: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却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你认为翠翠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饰演翠翠,如何来给她造型。

  四.结束语:

  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五.课后研读题:

  1.1.细读课文,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2.阅读《边城》全文,找出翠翠与爷爷、天保兄弟之间的“爱”,进一步体会人情人性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受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重点:学习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难点: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刺猬吗?能介绍一下吗?(指学生介绍,老师总结)了解獾吗?老师介绍獾这种动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种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一个故事《称赞》

  二、识字并初读课文。

  1、借助第一、二幅图,并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知“刺猬、板凳、椅子、粗糙”词语的意思,并认识这里的六个生字,提示:“猬”在刺猬这个词中读轻声。

  2、借助第二、三幅图,通过口语交际表演,感知“瞧、留下”的意思,认识其中的两个生字。

  3、在朗读词句中认读生字。

  (1)、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刺是平舌音)

  (2)、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板、但是前鼻音,凳是后鼻音,糙是声母是C。)

  4、学生自已读课文,要求读准句子。

  5、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主要方向为读准字,读正确句子。

  6、“板、椅、但、傍”是既要求认读又要求书写的生字,可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字形特点,并结合已学过的“饭、奇、骑、量、旁、膀”等字识记字形。

  三、写字指导

  1、写正确

  采字上面是用爪字头,注意中间一点与竖不要相连,“背”字下面的月字底撇变成竖。

  2、写美观。

  “采”字最后两笔要对称、舒展,“背”字上宽下窄,上短下长。其余六个字的结构都是左窄右宽。注意“但”的“日”要写小些,“清、消”右边的部件,要比三点水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事《称赞》,小朋友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朗读感悟

  1、小朋友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读课文,并把句子读流利。

  2、听老师读故事,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并说说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

  3、仔细观察第一幅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读时要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4、仔细观察第二、三幅图,想象小刺猬和小獾在说什么?读一读文中的句子。体会称赞别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培植自信。

  5、仔细观察第四幅图,说说从小刺猬和小獾的表情和动作中,你感觉到什么。

  6、朗读全文。想一想: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三、实践活动

  1、自已选一个同学,夸夸他的优点。注意选择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

  2、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教学设计方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二、学生分析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设计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教学设计方案 篇13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三年级语文下册:《春日》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 春到三分暖。

  ● 春天三日晴。

  ● 春雨贵如油。

  ● 一年四季春为首。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下册:《春日》教学设计》。——贺知章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通用13篇)】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7篇01-03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篇02-17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篇02-0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五篇01-20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五篇01-1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五篇01-1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精选14篇)03-04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八篇11-25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4篇10-07

大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通用15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