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分网手机站

《鱼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0-07-20 17:43: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鱼书》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鱼书》教学设计

  《鱼书》是粤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扩展阅读”里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所选议论散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事物中,发掘出深刻的哲理思想。因此,本单元提出了这样的总教学目标与要求:本单元的教学应该着重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平凡之中见新意”,对作者来说,既是个表达问题,更是个思维问题,它反映的是作家对生活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既是个阅读过程中如何“发现”的问题,更是个表达交流过程中“思考”、“应用”的问题。相对基本阅读的几篇课文而言,《鱼书》显得浅显一些,但毕竟是作者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遣词用句与现在略有差异,内容上与今天也有些隔膜。所以本设计拟从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这一应用性学习的角度去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掘隐藏在习以为常的“鱼书”中的众生心态和社会现状。

  2.训练学生在平凡的事物中领悟新意的思维方法。

  3.学会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点滴,抒写独特性灵。

  【教学思路】

  引导发现——探究思考——表达应用——对比阅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有过写信、收信或是读过一些名人书信的经历吗?有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一下。看来不少同学和书信有过亲密的接触,享受过书信带来的精神润泽。

  书信作为中国人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已延续了几千年了,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鸿雁传情、双鲤传书的佳话。在交通闭塞的古代,收到亲人的信件是多么高兴的事,从杜甫的《春望》中有关书信的名句中可以看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中道出了当时人们对时局的关注、对亲人的牵挂、对信使的期盼。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柯灵,一起来回味一下书信对人类的恩泽,或许《鱼书》一文会勾起你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可能你还会让你有想提笔写信的渴求和行动呢!

  二、解题

  1.何谓“鱼书”?

  明确:“鱼书”,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代人将机密信件或情报用油纸封好塞入鱼腹中加以伪装后秘密传递。后经历代演绎,信使将密件塞入木制鱼状桶内,故称鱼书桶。相当于今天的信封。

  2.书信名称种种。

  笺、素、翰

  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有在笺、素上写书信的;翰是鸟羽,古以羽毛为笔。所以,笺、素、翰常被借指为书信。后来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

  《汉书》记载苏武的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鸾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

  八行书

  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3.作者简介。

  柯灵: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著有《望春草》、《暖流》、《柯灵散文选》等。

  柯灵先生善于捕捉散文的灵感、锤炼语言,因此其文章,美如画,意似诗,文白兼及,古雅流畅,独具一格。

  三、初读课文

  1.阅读要求:

  自主阅读,感受全文,分析作者对书信的态度和看法,喜爱、怀念书信的原因,并将相关语句和自己喜欢的词句画上记号,做好旁批。

  2.归纳重点字词:

  更(gèng)易,无垢(gu),咫(zhǐ)尺,漂泊(bó)

  融洽无间(jiàn),隽(jùn)品,恶札(zhá),信笺(jiān)

  翘(qiáo)首云天,一枝之栖(qī)

  3.概括文意:

  促进友谊的形成,书信是人们表达感情的桥梁

  书信的作用:表达离愁别绪,书信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人们之间心灵的沟通

  独特的经历:

  因为志趣不同,与朋友分道扬镳;保存了一些生命的痕迹

  无名歌手的曲折际遇;蕴藏着值得吟味的人生小景

  匿名信中的辱骂

  小结:作者围绕书信写了生命中亲身经历的三个故事,借此表达自己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

  四、品读课文,缘事悟理

  仔细品读课文第八、九、十自然段,吟味字里行间寄寓着作者怎样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1.问题设计一:作者和他朋友的关系如何?对他们两人的分道扬镳你是怎么看的?作者呢?

  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

  敦厚善良、热情的帮助、真挚、好朋友——关系很好

  思想信仰、分歧、隔阂、志趣不同——友情元素

  永远不能忘怀、抱憾、无可奈何——对崇高友谊的向往与追求

  拓展:补充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向往与追求的理解。

  2.问题设计二:你怎样理解“这确是一种巧合,在背后穿线的是生活问题”这句话?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朋友间的奇缘异遇,

  引出下文对这个表面看似巧合的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存境遇的思考。

  3.问题设计三:作者是如何让我们认识到那个世界的不合理和社会的病态的?

  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句:“但是这种恶札,却只能算是例外。不过世乱如麻,人情鬼蜮,

  例外的事着实不少。”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将个人的特殊遭遇和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对用书信卖国求荣等社会病态进行批判,这样写使得作者的思想内容更深刻,这就是“平凡之中见新意”的写法。

  4.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1)善于化用古诗词。

  (2)文白相间、古朴典雅、言简意赅。

  (3)富有诗蕴、含蓄深刻。

  五、探讨质疑

  1.鱼书雁足正在悄悄远离我们的生活,那种企盼来信的焦苦,那种接读来信的喜悦,那种深夜写信的温馨,都在悄悄远离我们的心头。难道未来的天空将会只有电波的传递而消失鸿雁的往来?对此,你怎么看呢?

  点拨:不老的书信,不变的情怀!

  书信有时空差距,情感交流更具体细腻。等待收信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

  书信是最能保持历史原汁原味的文字资料,书信有鲜活记忆,延伸过去的时光。

  书信是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的综合载体。

  2.实际生活,觉得很平凡,没新意;自己想象来写,又觉得不真,很虚假。这是绝大部分同学写作中遇到的难题。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所学文章探讨:作家是如何做到“平凡之中见新意”的?读了他们的文章后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启示: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开掘出关于社会、人生、文化方面的思考,揭示出或深刻、或独特的意义。“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

  六、课后作业

  1.给你的亲朋好友或师长写封信,重温写信收信带来的温情和欣慰。

  2.阅读下面一篇散文,比较课文内容,思考文后的问题。

  远去的邮车

  迟子建

  近读严济慈先生的《法兰西情书》,颇多感慨。严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曾受恩师何鲁先生的资助留学法国。我以为一个物理学家满脑子装的都是天体呀、大气的臭氧层呀、光谱学等知识,没想到严先生是那样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与未婚妻张宗英在信中谈《西厢记》,谈歌曲《LonglongAgo》,谈戏剧,他的情书热烈大胆与缠绵悱恻的程度,比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情书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文采斐然。

  严先生是乘邮轮赴法国的,他的情书在船上就一篇篇诞生了。他记叙着游船所经之处的风景,譬如香港的灯火、西贡湄公河上的飞鱼、直布罗陀港乞钱的黑人、红海的日出日落,他满怀温情地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一倾诉给亲密爱人,把一个浪迹天涯的才子的相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这些情书的时候,我蓦然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开篇的一幕也是写一艘法国邮船,不同的是那是艘归国的邮船。钱先生在写到船抵西贡时,有这样几句极精彩的话:“不日到西贡,这是法国船一路走来第一个可夸傲的本国殖民地,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钱先生与严先生一样,有乘邮船负笈海外求学的经历,所以他们在写到邮船时是满怀感情的。

  读罢《法兰西情书》,我很怅然。我想,在交通和通讯业极其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文字是不可能再有了。首先,航空业的崛起使地域的距离感消失了,如今去一次法国,经过十个小时的飞行就足够了。其次,电讯、网络以及电视就像一张巨大的网,人们把整个世界都罩在股掌之中,世间万事万物的风云变幻,马上就会经它们反映出来。我们能在第一时间看到“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现场直播画面,它给我们带来了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荡,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恐怖、残忍。可是我们明明仿佛身临其境看到的这一切,却很快像焰火一样消失在记忆中,它甚至不如我们对一张诺曼底登陆的老照片记得那么真切。我们在极其便利地获得这一切“资源”的.同时,对它的忆念也在减弱。情人间纸上的絮语已经化作电话中的喃喃细语,那种真正的牵肠挂肚和彻骨的思念之情,也由于这“唾手可得”的问候而减去了几分浪漫之气。如今很少有人用信件传递感情了,所以当代绝对不会再有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不会有沈从文写给三三的那些比散文还要优美的情书。当然,也不会有严济慈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对邮船的那种带着闲适之情的描述了。

  那种曾笼罩着我们生活的邮车离我们远去了。有谁还能记得人们盼望邮车的那种充满了渴望和期待的眼神呢?当我们在空中飞越万水千山时,也在无形中遗失了与山相拥的浪漫和遐思,遗失了驻足水畔思念恋人的那如水的缠绵。

  (选自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

  1.你认为随着“远去的邮车”,“远去”的究竟是什么?“远去”的原因又是什么?

  2.请对本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远去的是那种充满着人类情感韵味的浪漫、遐思、怀念、思念等等传统的人文情怀。原因是交通和通讯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冲击。

  或者:远去的是人们心中盼望邮车的那种充满渴望和期待的眼神,远去的与山相拥的浪漫和遐思和驻足水畔思念恋人的缠绵。远去的是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烙印。原因是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使地域的距离感消失了,人们对它的记忆减弱了,因为这一切“唾手可得”而减去了几分浪漫之气。

  2.评价可以肯定,可以否定。

  肯定性评价: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的冲击之下,人类的人文情怀正在逐渐减弱,逐渐淡化,这对人类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正是一种怀旧的知识分子所常有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能够引起人们的思索。而作者在表现现代文明对传统的人文情怀的冲击时,并没有否定现代文明,只是提醒人们在现代文明中不可遗失了“与山相拥的浪漫和遐思,遗失了驻足水畔思念恋人的那如水的缠绵”。因而这种情感是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

  或者:作者面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用“远去的邮车”作为全文的主线,通过这根主线寄托作者对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冲击而淡化所抒发的淡淡的忧郁和伤感之情。这种情感是深沉而珍贵的,值得现代都市人反思。快节奏和没有距离感的现代都市生活不应该遗忘和排斥传统文明的精华。

  否定性评价:作者所面对的是传统情怀与现代文明必有的冲击,社会是发展的,文化也是发展的,当现代通讯代替了情书,视频聊天代替了通信,这应该是一种进步,他让人真正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梦想,不仅没有剥夺人们与山相拥的浪漫和遐思和思念,当人们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真正的“浪漫和遐思”,或者难解相思之苦时,现代科技恰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因此作者的这种情感未免有点过分守旧,或者说没有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鱼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范文

2.《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15篇

3.《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4.《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5.争吵教学设计

6.《金子》教学设计

7.台阶教学设计

8.功教学设计

9.《鸟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