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分网手机站

八年级音乐上册《神州大地锦绣山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0-07-11 11:52:2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八年级音乐上册《神州大地锦绣山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八年级音乐上册《神州大地锦绣山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在课堂上对《太行颂》《青藏高原》《黄土高坡》这三首歌曲进行比较,《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作为课后拓展作业,体会山西汉族、陕西汉族、内蒙古蒙古族、青藏高原藏族的不同音乐风格、感情气质。

  2.了解“颂歌”的音乐特点。

  3.学会区分二段体、三段体等曲式结构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区分二段体、三段体等曲式结构的不同。

  2.能够体会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感情气质。

  3.重点聆听《太行颂》,能够根据歌曲创作背景、历史环境等因素,分析歌曲,并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独立理解分析作品。

  教材分析

  《太行颂》是作曲家王立平创作的一首歌曲。抒发了对巍峨雄伟太行山及其英雄业绩的颂扬之情。全曲为七声徵调式,以C为徵做主音。四四拍,二段体。速度中等,节奏舒缓,与颂歌的深情、雄伟的赞颂情绪相贴切。其中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和切分音频繁出现,既打破了节奏的均衡,使之富有动力性,又加深了赞颂中的激动情绪的表达,使之富有激情。

  A乐段为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音调深挚庄重,既具有浓郁的山西民歌风格,又具有凝重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特色,奠定了全曲深情雄伟的颂歌基础。第二乐句以第5、6、7小节的连续的切分节奏,和第5、6小节的变宫音在突出位置所造成的色彩变换,以及第7小节的八度大跳为特色,加强了旋律进行的推动力,使音乐在深情中增添了一番激动。第三乐句、第四乐句则以节奏的紧缩为特点,使音乐具有了新的动力性。因此,虽然第四乐句以完全终止式结束,但仍具有继续进行的趋势和要求,使音乐理所当然地十分顺畅地转入B段。

  B段作为A段的必然的延续,具有两大特征:一是B段的开头4小节(e、f部分)在节奏、音调、旋法等方面都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节奏方面,更显宽广、舒展,尤其是第14小节的切分音,更增添了动力;在音区方面,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g2,旋律主要活动在高音区,使音乐情绪更显高涨、昂扬、激动;在旋法方面,第15、16小节的清角音(fa)的突出运用,使音乐既具有新鲜感,又更显出了太行山区的地域性风格。二是B段的'后半部分重复出现A段的第三、四乐句,使全曲音乐素材更显简炼集中,使全曲音乐情绪更为鲜明统一。全曲最后两小节对A段第12小节的节奏扩充处理,不仅增强了终止感,而且使歌曲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坚定信念”、“永远向前”。

  《黄土高坡》由陈哲作词,苏越作曲。这首歌曾红遍海内外,家喻户晓,震撼了一代人的心灵。这首歌以鲜明的陕北民歌风格,慷慨激昂的曲调,唱出了生活在黄土高坡人民的质朴和勤劳,以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是作曲家吕远创作的一首赞美兴安岭、表现对祖国山川热爱情怀的歌曲。全曲为五声羽调式,以b为主音,散板、四二拍,有引子的二部曲式。引子,A部为自由节奏的散板,具有长调牧歌、山歌的特点,B部为四二拍,具有蒙古族短调民歌欢快喜悦的特点。

  开头,辽阔而富有蒙古族音乐风格特点的引子,展现了在茫茫大草原边上的大兴安岭景色。

  歌声A部,以缓慢的散板自由节奏唱出了内蒙古民歌风的旋律,低音区的la、dou,中音区的mi、sol,高音区的la、dou,一连串的小三度颤音,以及一系列“驼峰式”的旋律,使音乐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

  B部虽包括两个段落,但由于两个段落的音乐素材基本相同,四个乐句的旋律线状和起落音大致一样,所以,应当看成是一个复乐段,然后加上一个衬腔和结尾。结束句以提高音区变化重复的手法,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的教案)

  一、导入

  1.学生:复习歌曲《青藏高原》。

  2.教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美丽神秘的青藏高原,以及藏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在我们广阔的神州大地还有很多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源远流长,这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

  二、欣赏歌曲《太行颂》

  1.学生朗读歌词。

  2.教师:太行山(图片)在我国哪个省?(山西省)那里主要居住的是哪个民族?(汉族)

  3.教师介绍太行山,并引出今天欣赏的歌曲《太行颂》。

  4.教师:播放歌曲《太行颂》。

  教师:歌曲的曲调和节奏有什么样的特点?歌词具有怎样的内涵?

  5.学生自由回答。(整个歌词是对党、人民、革命事业的歌颂、赞美。曲调庄严、雄伟、宽广、壮丽、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等。)

  6.教师范唱并提问(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乐谱上标记):本首歌曲歌唱赞颂的内容是什么?你能否根据歌曲赞颂的内容及情绪的变化将歌曲划分段落?

  7.教师介绍“颂歌”的音乐特点。

  8.教师:请学生分析作品的音高进行,曲调节奏与歌词的内在关系。

  9.教师:音区上,B段前两小节是A段前两小节高八度的拉宽重复,使整个歌曲情绪不断向前推进,拉宽给人感觉更加宽广、壮丽,音高的高八度进行使得音乐更加的热情洋溢,气势磅礴。AB两段歌词虽然都以“太行山”开始,但B段已经从对山的赞颂发展到了对革命事业、人民英雄精神的赞颂,使得歌曲的整个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坚定信心”“永远向前”。

  10.介绍作曲家王立平。

  11.视唱歌曲《太行颂》。(教师范唱,学生分小节视唱。)

  三、欣赏歌曲《黄土高坡》

  1.教师:播放歌曲《黄土高坡》,请学生说出曲名。

  2.教师:同学是否知道《黄土高坡》的原唱是谁呢?(胡月)

  因为胡月曾经让我们喜欢上了《黄土高坡》,在1987年底、1988年初,歌坛上一股“西北风”席卷全国。“西北风”这一称谓源自于歌曲《黄土高坡》中的词句: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当时盛行的“西北风”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的代表。

  3.教师:杭天琪也曾演唱过这个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由杭天琪演唱的《黄土高坡》视频,并请学生说说她的演唱有什么特点?(杭天琪唱《黄土高坡》,既亲切细腻,又有震撼力,她像是从心里发出的声音和她的形象,都和这首歌融成一体了。让听者仿佛置身于这荒凉的黄土高原。)

  4.教师:陕西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其地理特点与歌曲风格的形成有什么关系?(“黄土高坡”,泛指包括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省在内的荒凉的黄土高原地带。在那里少见青山绿水,少有高楼大厦,放眼望去,但见漫漫黄土,低矮的窑洞。大风骤起,裹挟着沙尘漫天飞舞。)西北——粗犷、豪放。

  5.教师:这首歌曲是陕北风格,陕北信天游的曲调和现代摇滚的节奏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其音乐特点,唱出了黄土高坡的豪爽,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气息。

  6.教师:播放录音,同学边听边跟歌曲哼唱。

  四、拓展与探究

  1.作品拓展:《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

  聆听作品划出曲式结构,并用笔勾出具有典型蒙古族音乐特点的小节。

  2.表格填写

  教师:从地方风格民族特色、情感气质、曲式结构方面对比《青藏高原》《太行颂》《黄土高坡》《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这四首歌曲。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34页表格。“请将下面有关地方风格民族特色(陕西汉族、山西汉族、青藏高原藏族、内蒙古蒙古族)、感情气质(高亢嘹亮、雄伟舒展、辽阔热情、激情朴实)和曲式结构(二段体、三段体)的词语填入下表。其中《青藏高原》《太行颂》《黄土高坡》在课上完成,《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课下完成。

  曲名

  项目

  青藏高原

  太行颂

  黄土高坡

  走上这高高

  的兴安岭

  地方风格

  民族特色

  感情气质

  曲式结构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比较欣赏《太行颂》《青藏高原》《黄土高坡》这三首歌曲,体会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音乐风格、情感气质。更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祖国锦绣山川之美。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分析作品的方法,在课下完成另外一首作品的欣赏。

【八年级音乐上册《神州大地锦绣山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松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灯笼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6.《灰雀》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7.《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8.《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9.《航天飞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