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百分网手机站

高中地理水气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

时间:2020-06-23 18:11: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高中地理水气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水气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

  本章主要讲述环境污染与防治。目前,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地理学科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环境具有自净能力,但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即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就产生了。因此,本章教学一定要抓住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本教案选取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来设计。“水资源”这部分知识在《必修1》中详细讲过,学生对水源补给、水循环等知识已系统形成,通过对“城市化”的学习,对水污染也略知一二,借助这一优势,前半部分教学主要以课堂活动的形式出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水污染的成因”这一部分内容,老师要借助资料加以总结归纳。本节内容设计二课时,第一节课讲述课本知识点;第二节课根据课后作业,展开一次关于环保的主题班会。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材首先介绍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先明确定义“环境自净能力”的概念、及其类别,然后由案例“河道中水的净化作用”阐述净化机理,接着介绍水污染现象,即从我们日常最熟悉的“水花”“赤潮”这两种污染入手,来分析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最后分析海洋石油污染。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但其污染源和危害是本节第一个重点。最后要分析归纳出水污染的防治,这部分内容课本没有单独成章讲述,因此需要老师依据案例着重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调整生产和消费结构对水污染治理的意义。

  德育目标:

  1.认识水污染现象发生的时间尺度差异;

  2.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水污染的污染源及其危害;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

  1.从水污染的现象入手,联系实际生活事例来了解水污染及其防治; 2.通过类比方法举一反三分析水污染治理的规律性。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电视新闻资料、相关报刊杂志资料、景观图片资料等),将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动画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水圈是地球四大圈层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水被称为生命之源,是地球生命保持平衡和发展的保障。然而令我们感到痛心的是水圈原有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各类水污染困扰着人类。

  (打出一些有关水污染的图片)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板书)

  [讲授新课]

  (通过投影显示中国重要的大江、大河及湖泊水污染事件资料)

  通过投影我们了解了水污染带给人类巨大的痛苦和灾难。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水源为什么会被污染?什么叫环境的自净能力?其机理是什么?什么现象被称之为水污染?水源污染物有哪些?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案例了解相关内容:

  (问题展示)用多媒体展示上面提出的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和阅读案例。 (课堂活动)学生看完课文后,根据上述所列问题,老师可组织学生展开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上述问题,最后,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概括、总结,并点明核心内容。

  1.净化机理:(板书)

  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除、同化能力,这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根据课本图2.1“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分析三种机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从而达到知识间的迁移。)由于各种水体的净化能力不同,课本选用了典型案例——河流水的净化作用。

  [问题展示]

  根据图2.2“河道水的净化作用” 说明河流自净作用发生的位置以及净化的机理。从而得出结论“位置不同,净化的机理也不完全相同”——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2.净化能力与污染

  但是,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就称之为水污染。

  (资料)课本案例“震惊世界的水误病”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事件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危害。

  (承转)除了大气污染事件以外,人类活动每时每刻都在向大气排放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如碳、氮、硫的'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和氟里昂等,这些污染物中,有些可以造成地方性大气污染,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有些还会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等。

  2.大气污染物(板书)

  (一)可吸入颗粒物(板书)

  (用投影打出当日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开展空气质量检测,发布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是环境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之一在于鼓励公众参与,完善公众监督制度,因此,每个人都应看懂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内在关系。

  (问题展示)一、什么是环境污染指数?二、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在技术上怎么标称?三、为什么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是怎样危害人体健康的?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看完课文相关内容,结合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根据上述所列问题,老师可组织学生展开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上述问题,最后,老师可根据学生讨论结果,点明核心内容。

  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在空气质量日报中,首要污染物主要是可吸入颗粒物。我们在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学过地球大气的组成,其中固体杂质是大气物质的组成成分,可充当凝结核,成云致雨。然而其中粒经及小的可吸入颗粒物,却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种常见污染物。因此,可吸入颗粒物是大气质量报告中一个重要参数。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统称“总悬浮颗粒物”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剩下的就是“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10。

  人的鼻子是个“过滤器”,它的鼻毛、分泌物和粘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流和肺部。少量的颗粒物可以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但是,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人体健康。颗粒物中如果

  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发恶性病变。

  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陈峰) 由中国工程院徐旭常院士倡议,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工程科技论坛第十四场--“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环境问题”今天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在致词时说,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应加强其成因和控制技术的研究。 可吸入颗粒物也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尤其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据我国环境质量报告书和世界资源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中,68%存在着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问题。 研究表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增加是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致”作用方面:致癌、致畸、致突变,可吸入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也产生极大的影响,也是大气光化学烟雾、酸沉降的重要贡献者。并且可吸入颗粒物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为7-30天,可以长距离传输从而造成更大更远距离的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城市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对外合作。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芜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得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在北方地区尤为严重

  (这里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及其危害。)

  (课堂练习)1.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可能带来的危害是( )

  A.酸雨

  是()

  B.臭氧空洞 C.光化学烟雾D.人畜中毒 2.城市中大量的机动车辆排放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可有造成的危害 A.酸雨

  是(B.臭氧空洞C.光化学烟雾D.温室效应 3.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 )

  B.废铜烂铁、破布料 C.旧报纸、废纸箱A.玻璃瓶、塑料袋

  D.易拉罐、果皮

  (答案)1.B2.C3.C

  (转承)除了地方性大气污染外,全球性大气污染也一直困扰着人类,其中酸雨就是一类。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这一问题。

  (二)酸雨(板书)

【高中地理水气污染及其成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

2.营养师2017考点: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

3.网页设计Dreamweaver中层及其应用

4.争吵教学设计

5.《金子》教学设计

6.台阶教学设计

7.功教学设计

8.《鸟语》教学设计

9.船长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