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0 15:44: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教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推测。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三教学难点:

  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验产生平均数的必要性。

  同学们平时喜欢打球吗?前些天,二(3)班有5名男生,4名女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投篮比赛。说到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情况。

  出示两幅统计图: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球情况统计图。(0表示投中一个)

  A、观察统计图,根据比赛情况,你认为哪队的投球水平高一些?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比总数——每队总人数不相同,不公平

  比最多的——个人水平,不是整队水平

  B、到底怎样比才公平地体现两队的实力(投球水平)呢?

  (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实际就是每队队员投球的平均数

  揭题板书——认识平均数

  2、认识平均数

  刚才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算出每队队员的投球平均数,能帮我们评判输赢。那怎样才能求出两队投球的平均数呢?

  A、同桌合作完成

  a、利用手中的作业纸,不用箭头在图上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两队的平均数。b、再比一比,哪队赢了?

  B、反馈:哪队赢了?你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来的?

  a、移一移,学生板演,其他生观察:在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每人投球个数变了

  每队的总个数不变

  (每队内部的个数调整,不影响整个队的实力)

  像这种在总个数不变的情况下,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使每人投球个数相同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刚才同学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了男生队投球的平均数是5,女生队投球的平均数是6,从而认为女生队投球的实力比男生队强一些。

  还有别的方法吗?

  C、算一算,(7+3+5+9)/4=6(个) (4+7+5+4+5)/5=5(个)

  (1)、算式中的数都表示什么意思?

  (2)、比较平均数,谁赢了?

  比较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当数字比较小又接近的时候我们用移多补少更简便,

  当数字比较大而复杂的时候我们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刚才在评判了两队的输赢碰到困难时,是谁帮助我们进行公正地评判的?那平均数到底是个怎样的数呢?想不想更进一步地了解它呢?

  (1)、仔细观察女生队每人的投球数,和平均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比5大――可能相等或不相等

  有的比5小――

  (2)、同样都是“5”,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是个体的投球水平

  是整个队的总体投球水

  4、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平均数,你能举个例子吗?

  五、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应用平均数

  1、是的,正是由于平均数能体现整体状况,在生活中的作用还不少呢。前不久,学校想了解三年级同学的身高状况,该怎么办?

  昨天、我从咱们班第一横排中选5个同学,了解了他们的身高,一起来看看吧。

  (1)、出示身高计表

  同学12345

  身高cm131136134132137

  (2)、估计: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145cm、130cm可以吗?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3)、算一算他们的平均身高(计算方法)

  平均数134cm和表格中的134cm有什么不同?(5个人的整体的身高状况、3号个人的实际身高)

  (4)、根据第一排同学的身高,请你推测一下咱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并说说你的依据是什么?

  (5)、看来推测的结果是否准确和我们选取哪5名同学有很大关系,如果按现在的座位(8排8列),还是选5名同学,你准备怎么选?

  小结: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大,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小整体的状况,还能根据小整体的状况推测出大整体的状况。

  2、小熊商店

  (1)、出示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2)、求出前三周的平均数

  (3)、预测一下第四周进几箱?

  六、拓展

  淘气身高1.3米,不会游泳,到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洗澡,有危险吗?

  七、小结

  这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吗?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列式:8 ÷4=2 ,在这个算式里 8 称为什么数?(总数) 4 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 2 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 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2)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个数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案说明:用谈话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来导入进新课(教学例题)。

  最后的巩固提高也是按从易到难来设计,先让学生求小棒 的平均数巩固好已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用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高分析与推理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引入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样本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课件出示;一个猴妈妈在林中摘了一些桃,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给他们,猴老大10个、猴老二9个、猴老三5个。

  师:对猴妈妈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 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师:如何使他们分的一样多呢?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从猴老大手中拿2个桃给猴老三,再从猴老二中拿1个桃给猴老三。这样每人都是8个桃。)

  师: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师: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先把三个人的桃全合起来有24个,再平均分给这3只猴,这样每只猴都是8个桃。)

  师: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他们分的桃个数相等,都是8个。

  师:同学们帮猴妈妈解决的分桃不公平的问题,这下小猴们也不会有争执了。

  (二)探究新知

  师:说起这个啊,老师想起前不久在我们班举行的一次套圈比赛,三(3)班男女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师:为了备战套圈比赛,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之间选择了一些代表队先进行了一次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看,这是他们套中个数的统计图。

  (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女生套圈个数统计图 男生套圈个数统计图

  9876543210小英小红小花小丽小晶1086420小强小军小华小刚

  师: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数学信息?

  师:套圈比赛结束了,男队员说男生套的准,女队员却说是女生套得准,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

  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女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投得准一些)

  可是男生只有4个人,女生有5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去掉一个男生。)

  去谁合理呢?能去吗?(应该求出女男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师: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套的总个数来比较,分别求出他们套中个数的平均数,用平均数来体现他们套中的整体水平,好办法!掌声鼓励。

  师:我们先来求哪个对的平均数呢?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

  观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将多投中的两3个分1个给小红,分2个给小花,这样,她们每个人都是投中了6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是6个。)

  师: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五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总数:8+5+4+6+7=30(个)

  平均每人投中数: 30÷5=6(个)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平均套中的个数会求吗? 师: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师: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4而不是5?

  师:现在我们能帮三(3)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女生平均每人投中6个,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所以男生投得更准一些。)

  师:观察统计图,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用直线画出6的水平位置),提问: “6”是什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6个?还有什么情况存在?

  小结: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师:看来平均数的本领还真不小啊!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它,老师这里就收集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想看看吗?

  《一》、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国家旅游局关于2008年“五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

  (1)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

  (2)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学习了平均数,它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来看。

  1、老师前几天调查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这是其中一组同学的身高。

  3 138厘米

  4 142厘米

  5 145厘米 129厘米 131厘米

  你能估计一下这5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老师发现,你们猜的时候都是往中间的数猜,大家想一想,这个平均数会起过145厘米吗?会低于129厘米吗?

  到底谁猜的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2、计算:怎么样计算?

  自己试试看。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分别表示什么?(总数、项数、平均数)

  3、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你是偏高呢?还是偏矮?

  4、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都可以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有些同学可以,有些同学不可以的。乘火车是看每个人的身高,而不是看平均身高的)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平均数。

  四、课后总结

  师: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啊,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平均数?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回去搜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资料,并利用平均数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作业:

  1、试一试

  甲种饼干第一季度销售量统计图乙种饼干第一季度销售量统计图200180160140120100806040200一月

  250200数量/包数量/包150100500二月三月一月二月三月

  (1)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最多?多多少?

  (2)分析一下乙种饼干的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

  (3)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2、评一评

  招聘广告:东方广告公司因工作需要,现招一名绘画水平高的专科毕业生,本公司月均收入1000元,欢迎有意者前来报名。

  小海被招聘入公司,第一个月只拿了600元月,他觉得上当受骗了,要去法院告广告公司,你觉得他能打赢这场官司吗?为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6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数学第八册)

  二、教学目标:

  1、体会、感悟 “平均数”的意义。

  2、感受“平均数”所蕴含的丰富的现实背景和“平均数”的作用。

  3、会求“平均数”,并能解决相应的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多策略的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产生需求

  1、钓鱼比赛:

  游戏:现场进行钓鱼比赛。

  2、填统计表:

  第 组 钓鱼情况统计表 2009年xx月xx日

  同学①②③④⑤合计

  钓鱼条数

  将各组钓鱼情况填入统计表。

  3、随机抽取数据,进行比较,引出平均数:

  比较①:我们先比较这两个组。(人数相同,钓鱼条数不同)

  哪个组的钓鱼的水平高?为什么?学生讨论。(比钓鱼总数即可)

  比较②:人数不同的两个组进行比较。

  哪个组的钓鱼水平高?为什么?学生讨论。(有必要认识平均数)

  4、了解学生情况:

  你对平均数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探索,初建概念,探究方法

  1、抛出问题,小组探讨:(任选一组能整除的数据)

  例如:第x组 钓鱼情况统计表

  同学①②③④合计

  钓鱼条数235512

  这个组平均每人钓几条鱼呢?

  小组讨论。

  2、班内交流信息:(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方法不分先后,还可有其他方法)

  方法a —— 移多补少:学生摆一摆,说一说

  方法b —— 求和均分:例如:(2+ 3+ 5 + 2)÷ 4 = 3

  为什么要把这几个数加起来,再除以4?

  两种方法的结果有什么相同点? (每人钓的鱼同样多了)

  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研究出了这个组平均每人钓3条鱼。

  这个3就是2、3、 5、 2的平均数。

  3、解决问题:

  ① 确定另一组钓鱼水平。(任选一组不能整除的数据)

  例如:第x组 钓鱼情况统计表

  同学①②③④⑤合计

  钓鱼条数2234314

  a、这个组钓鱼的平均数是几呢?

  有的同学用摆一摆方法,得不到平均数。

  有的同学们为什么不用移的方法解决呢?

  列式:(2+ 2+ 3 + 4+ 3)÷5 = 2.8 为什么要除以5?

  b、这组每个人实际是钓2.8条鱼吗?

  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c、2.8条在统计图上怎样表示?

  小结:2.8不是每个人实际钓鱼的数。它表示的是这个组钓鱼的一般水平。

  ②小结计算方法:刚才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到平均数的?

  ③各组钓鱼情况:

  你们每个组钓鱼的平均数是多少呢?算一算。

  ④评价:各组报本组钓鱼的平均数。

  x组钓鱼水平最高。

  (三)初步应用平均数,理解、内化概念。

  1、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小强就特别喜欢打靶,他去打了两次。哪次打得好?为什么?

  小强打靶成绩统计表(第一次)小强打靶成绩统计表 (第二次)

  第几枪1234第几枪12345

  打中分数98910打中分数771079

  平均数有什么用?

  2、用身边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怎么计算咱们四(1)班的平均身高?

  咱们班的平均身高约为148厘米。148厘米是你的身高吗?(指某一个同学)你的身高比平均数怎么样?

  这个148厘米表示什么?(同学身高的一般情况)

  四(2)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厘米。请问四(2)班任诚同学的身高一定就比咱们班某个同学矮吗?为什么?

  3、估算,明确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①提供素材:(放电视录像:欢乐总动员歌手比赛)

  你能很快估计出这位歌手的最后得分吗?

  (欢乐总动员评委评分为:96、95、93、94、95、95、96、93、93 )

  ②全班交流估的分数。

  ③你是怎样估的?

  ④为什么不估96分?93分?

  ⑤验证歌手得分。

  a学生计算。b放录象验证歌手得分。

  ⑥讨论:你认为这种评分方法是否公平、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低分?一个最高分?

  如果去掉一个最低分,一个最高分怎样算平均分?

  (四)总结

  你对平均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哪儿还能用到平均数呢?举例说一说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秒表、绳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听体育老师贾老师说咱们班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6名同学的“跳绳”成绩挺不错的!我很想知道两个小组,哪个更好些?有什么办法?

  生:比赛,在规定1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跳的'总数多,就是胜利者。

  师:哦,好建议。不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谁来出个好主意,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

  生:6人一起跳,分组数数。

  师:哦,好主意!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赛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引出“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产生价值。

  6名学生开始比赛,其余学生认真地数着。生汇报,师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第二组:78、83、82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口算算出结果,并汇报补充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249第二组:78+83+82=243

  师:(热情洋溢)通过比总数,第一组以248大于243获胜了,恭喜你们(师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这时发现第二组同学鸦雀无声,面无表情)

  师:我加入第二组,让老师也来跳一跳,你们帮我数着。(学生欢呼)

  师跳了83下,改板书如下:第二组:78+83+82+(83)=326,现在第二组获胜了吧,你们高兴吗?

  生:(议论纷纷,有几个喊叫)不公平的,第二组4个人,当然获胜了。

  师(面带疑惑)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时,用比总数办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组总体跳绳水平的高低了吗?

  (全班寂然无声,学生思索着,半晌,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比较平均数就可以了。

  (这时有很多学生表示赞同,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师:(赞赏)哦,你知道的知识真多,老师佩服你!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怎样计算每个组跳绳的平均数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方法,师要求任选一组说想法)

  生1:我用算术法求第一组的平均数,我是这样算的:(82+86+81)/3=83

  生2:我从86里拿出3个,给82加1也变成83,给81加2也变成83,每人都是83,那平均数就是83

  师:谁听明白了吗?(再指5名学生说)

  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

  师板书: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师小结:刚才生1和生2分别用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求出了第一组的平均数是83,那有谁求出第二组的平均数了?

  (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

  师:(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

  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

  板书:(78+83+82+83)/4~81

  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

  (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师:通过刚刚的情景,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帮助了咱们?(平均数),那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心里话?

  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

  ......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1999—xxxx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图略:1999年350台,2000年600台,xxxx年1000台,xxxx年1600台,xxxx年2500台

  (1)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

  (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

  (2)估计一下,到2004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

  (3)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2、多媒体呈现一幅统计图,内容为:小刚家每个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举手表决

  b、师生小结:计算平均数时,得从问题出发去选择正确的总数和总份数后,再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第一组:(82+86+81)/3=83第二组:(78+83+82+83)/4~81

  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场景。谈话:这是三(1)班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比一比哪一队套得准。下面就请同学们给他们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数据。

  多媒体依次演示4个男生和5个女生套圈比赛情况,最后将每个选手卡通像与其套圈结果“定格”组合成一个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男、女生套圈成绩,小组合作利用小方块完成统计图(每小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队成绩的统计,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队成绩的统计)。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对教材例题进行动态处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摆”小方块制作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作准备。】

  3、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看了这里的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比较哪一队套得准,你准备从哪个方面去比较?结合学生的想法,适时进行引导。想法一:因为吴焱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可以怎么办呢?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平均)

  【设计意图: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理解平均数。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面前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提问:怎样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合后分。反馈时,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操作,边讲解移多补少的过程,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课件动态演示:将统计图中的涂色方块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设计意图:将学生对平均数的探求发端于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有关平均数的多种求法。】

  谈话:请大家看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用红色线条标出平均数,并不断闪烁),图中闪烁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在前面板书的“平均”后面添上“数“。

  观察:图中的平均数与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多媒体闪烁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你的发现,谁能猜一猜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一定在什么范围之内?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先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交流求女生队平均数的方法及所求平均数的意义。列式计算时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除以5而不除以4?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能结合刚才的例子,说一说平均数表示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与学生的交流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平均数的意义及取值范围等建立清晰的表象。同时,将平均数学习嵌入一个完整的统计活动中,较好地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我们一起玩闯关游戏好吗?

  1、挑战第一关“走进生活”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

  (2)想想做做第2题。小丽有这样的3条丝带,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请你先估计一下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在哪两个数之间?然后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校对。

  2、挑战第二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大泗学校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4)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3、挑战第三关:“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1 2 3 4 5

  身高(厘米)132 134 136 140 142

  (1)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2)星星公园规定:购买团体票时平均身高不足140厘米的学生可享受七折优惠。如果第一小组同学集体去玩能享受优惠吗?不计算你能知道结果吗?说出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既重视平均数的求法,更重视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刻理解。通过估计、预测、判断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沟通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应用意识,闯关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评价,感情升华

  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平均数”,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赞美之词呢?

  教后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以此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才会解决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学具,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较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在计算平均数前让学生利用平均数的意义进行估计,渗透估算的思想,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总之,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实现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较好地达到了创新教育的目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 “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桃子吗?老师这有16个桃子,我把它们分给2个同学看,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一样多。

  2、引入“平均数”师:每人都是8个桃子,8就是一个平均数。这样分两个同学就一样多了。(出示课题:平均数)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听到或者用到平均数?(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产量等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在这张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 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平均数)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一名同学)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

  女生:76÷4=19(个)17<19(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对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老师板书):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18+17)÷5,(18+20+19+19)÷4 =85÷5 =76÷4 =17(个)=19(个)17<19。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做一做(课件出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并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方法。

  2、判一判(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理由。

  3、说一说(课件出示)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参照十岁儿童身高正常,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判断一下同学们的身高是否正常。

  男生:140cm

  女生:141cm)

  板书设计:

  平均数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方法:移少补多(有局限)找基数,分多余数

  公式:总数÷份数=平均数

  特点:最大值﹥平均数﹥最小值;平均数≠实际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请学生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02-28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02-28

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6篇)07-3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02-03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0-17

四年级数学下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3-08

四年级数学下册《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03-03

八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07-04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模板12-30

数学下册教学总结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