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 百文网手机站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2-03-16 17:31:44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精选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合集五篇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又将在忙碌中充实着,在喜悦中收获着,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合集五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了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这些内容也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数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回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回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编排特点

  1、 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措施

  1、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

  2、 针对计算教学这一教学重点,教学时注意:

  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因题而异灵活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

  培养认真、仔细地计算和及时检查的学习习惯。

  3、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4、要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五、本学期教改思路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积极开展教改实验,尽快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切实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操作、直观,启发和引导等教具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把数学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措施

  1、明确师生定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切实抓好每单元的知识点,突破难点,做到每单元过关。

  3、做好每单元的检测工作,及时查缺补漏。

  4、重视培优补差。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数

  1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一)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能认、读10以内的数,会写0到10各数。 认、读、写10以内的数。

  2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二)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 第二单元:

  比较(一)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认识符号“<”“>”“=”的含义。 运用符号“<”“>”“=”。

  第二单元:

  比较(二) 1、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常用的比较的方法。

  5 第三单元:

  5以内的加减法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认识和含义。 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

  6 第三单元:

  10以内的加减法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7 第三单元: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简单四则运算的运算意义和顺序。

  8 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习

  活动:大家来锻炼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

  2、提高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速度。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数学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表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体验探索的乐趣。

  9 第四单元:分类

  第五单元:前后 1、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3、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0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掌握方位的相对位置。

  11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1、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

  12 第七单元:

  捆小捧、搭积木 1、使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13 第七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通过情境,让学生学会“9+?”、“8+?”的进位加法。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9+?”、“8+?”的进位加法。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9+?”、“8+?”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14 第七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让学生探索并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15 第七单元:

  整理和复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整理加(减)法表,并找出规律进行小组交流。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16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统计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使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使学生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7 总复习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

  4、使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

  18 总复习一

  19 总复习一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六、教学措施

  1、教者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七、课时安排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学期应该加强班本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提升自己的育人艺术,强化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倾听、质疑等方面能力,与班主任配合,共同抓好班级管理,提高学生的道德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努力使学生的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在知识、能力、智力等各方面都能上一个新台阶。

  二、教学要点

  1、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培养。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倾听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

  三、实施过程

  1.习惯的培养。

  (1)游戏:跟我做、举手等。

  (2)对对歌:进教室、抬头挺胸、从端正。

  (3)手指操。

  (4)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等。

  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1)制定班级公约、班风,给自己班级、小队取个新名字等。(2)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立“袖珍图书角”、“卫生角”、“金色童年”、“我们在这里成长”等文化背景。(3)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显示学生才华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理自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创新精神。

  3.合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培养小干部

  班级小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要认真选拔小干部,同时要精心培养小干部。第一,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第二,鼓励小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第三,严格要求小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第四,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

  4.针对特殊学生,开展特殊教育

  ①.期初排出特殊学生名单(贫困家庭学生、智力障碍学生、自控力差生),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②.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对特殊学生开展教育。

  ③.针对行为习惯差、自控力差的学生,开学初计划用一周的时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习惯。

  ④.开展“帮困”活动。通过“结对助困”等活动,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对贫困学生进行关心帮助。

  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行为动向。要力争和班主任及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特别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共识,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5、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深入研究教材与学生,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学情分析

  班上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四、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内容为依据。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分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六、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七、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精选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合集五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合集9篇02-27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合集8篇02-22

【精选】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三篇02-18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合集8篇03-09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合集六篇02-26

精选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集锦九篇02-19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2-15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七篇02-20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九篇02-13

【精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4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