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时间:2024-12-05 11:29:26 登绮 教师资格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考试真题,考试真题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编写出来的。什么样的考试真题才是好考试真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1

  一、考题回顾

  略

  二、考题解析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起秋天,不由想起: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自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味。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先听一首名为《秋蝉》的曲子,注意感受曲子流露出的情味。接着再请同学们看八幅美图,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图中所展示的景象对应的是文中哪些语段?(三、四两段)接下来请同学们诵读这两段。

  2.诵读指导。明确: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一边读一边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学生读完,教师评价。接下来进入正文学习。

  3.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眼。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2)五幅画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三)深入研读

  1.欣赏第一幅画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

  (1)小组讨论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2)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3.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ppt补充作者资料)

  4.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南国之秋?

  明确: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四)拓展延伸

  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明确: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五)小结作业

  将本文与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比较阅读,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答辩题目解析

  1.文章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参考答案】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2.如何减轻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时代隔阂?

  【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但由于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困难主要在于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也许在学生看来,“清”“静”是“正面”的感受,与之相应的该是“优闲”“欣喜”之类“正面”情绪、情感,所以“悲凉”好像是“清”“静”之后的一大转折。可以提示学生,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让学生想象着郁达夫久有品赏故都的秋的心愿,又久经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终于回到故都北平的天地里,自然有多种复杂的感受,包括“负面”的感受。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反复读,带着深情读,渐渐感悟到作者的心态意绪,便是进入了课文的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2

  1. 题目:

  《琵琶行》节选

  2. 内容: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3. 要求:

  (1)有感情有层次地朗读。

  (2)带领学生领会作者对于音乐描写所采用的艺术特点。

  (3)设置问题。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白居易及其诗作以及当时的大背景;

  能力目标:通过音乐描写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欣赏本诗的音乐描写

  情感目标: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理解作者的压抑和苦闷。

  教学重点:叙事脉络以及其中音乐的描写,写歌女实则是自身的影子。

  教学难点:叙事脉络以及其中音乐的描写,写歌女实则是自身的影子。

  教学方法:

  教法:以诵读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最后通过欣赏艺术家的朗读,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和水平。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氛围,情境导入

  播放十面埋伏和渔舟唱晚的音乐之后,让学生闭眼欣赏音乐,然后再播放琵琶行的音乐,让学生谈一谈这三首音乐中的区别,充分调取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进入今天的课文《琵琶行》中,来看看当年《琵琶行》到底是怎样一个境况。(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通过三种不同的音乐背景,让学生去体味《琵琶行》的音乐风格,给全诗的学习创设一种感情基调,激发学生对于《琵琶行》当时场景了解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感受节奏韵律

  1. 学生先自由朗读第二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中对于音乐的描写,注意停顿和重音,尝试读出音乐的辗转萧瑟。

  2. 指名读,老师进行点评。点评中特别注意对于音乐描写中的词的停顿以及韵味。比如,“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幽咽/冷涩”。

  3. 总结:我们基本能把握词的节奏,但是这感情读的还不到位,究其原因,还是不理解琵琶女弹奏的曲子的旋律,根本原因是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不了解,所以不了解此时诗人白居易的真正心情。还没有读出此首诗的感情色彩是大家还没有真正理解此情此景下的白居易到底是何种心情。所以,我们要了解诗人此时的境况和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词中感情的体会和把握,很多时候是通过节奏和重音的完美演绎而呈现出来的,所以在初读的时候就要予以指导和强调;但学生如果仅仅是独立的看待这首诗则很难理解当时的情景,也就很难理解诗中的韵味和作者当时的心情,于是在这里可以引出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把握作者当时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第三环节:介绍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诗。

  1. 学习小序,了解整件事情和当时大的背景

  (1)教师引导:大家想一想琵琶女弹奏的曲子在作者看来到底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大家再回头看一下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回头看小序。

  (2)释义小序:老师读完小序,让学生大概讲述下小序描述的事件,然后老师带领学生逐句学习,翻译小序。

  (3)引出背景:《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

  2. 再次读全诗,理解本段描写琵琶女出场以及对于音乐描写的艺术特点,带领学生把第二段划分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主要是琵琶女如何出场的,第二个部分主要是描绘了琵琶女弹奏的曲子。注意把握琵琶女出场时的动词之间的承接转合“闻-寻-问-移-邀-添”,以及对于琵琶女出场时的诗句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带领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第二个部分是对于琵琶女弹奏的曲子的描写,让学生画出描写旋律的语句,比如弦弦掩抑声声思、幽咽泉流冰下难、别有幽愁暗恨生等,体味这首曲子旋律中暗藏的悲戚和哀伤。

  【设计意图:理解了作者创造本诗当时的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当时作者听琵琶女弹奏曲子的感情色彩,才能更好的把握本诗中对于音乐描绘的情境。通过把本段划分出两个部分更好的了解本文的叙事脉络,而细细品读诗中对于曲子的描绘,欣赏语言的美,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和感慨,这样有利于后面作者对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3. 朗读比赛,寻诗人当时的内心之境。

  (1)结合刚才所教授的,给学生自主揣摩时间,感受文中对于琵琶女出场以及曲子描写的艺术特点,注意动词之间的承接转合以及对于音乐描写的句子的揣摩和把握。

  (2)分成各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朗读比赛。评比出第一和最后,第一的要求最后一名的小组表演节目

  (3)点评:每组派一个代表对于非本组参赛成员进行点评,然后老师进行点评,点评主要包括重读音,节奏把握,表情是否到位,感情是否真挚等方面。

  第四环节:小结本课、情感升华。大家课下可以多读几遍,尝试背诵,体味诗中的描写艺术特色。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抒发真挚感情的诗歌,其实白居易的诗歌另外一个很大的特色是讽喻诗歌,典型的代表便是《长恨歌》,大家可以课下感受一下与《琵琶行》的不同。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2017」08-10

2017上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登高》11-14

2022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汇总10-09

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2017」10-11

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试题09-27

初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10-12

2017年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09-01

2017语文教师资格证「初中」面试真题10-15

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练习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