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初二地理教案

时间:2023-08-02 18:16:0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二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地理教案

初二地理教案1

  ●指导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到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定国策──保护土地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学生:阅读课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组织宣传活动。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初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我国气候特征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气候特征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初二地理教案3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初二地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2.能够分析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二.教学重、难点:

  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三.自学指导:

  1.自然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南、北方的位置、范围。

  3.列举南、北方主要地形区,并能在图中相应位置找到。

  4.结合课本P7图5.9四幅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南、北方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5.结合课本P7图5.9二幅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图,从水量、汛期、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南北方河流特点,并分析产生特点的.原因。

  6.结合课本P7图5.9四幅景观图,分析南、北方的主要植被。

初二地理教案5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记住我国的重要的铁路干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交通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钮,并能够分析交通枢钮应该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2)铁路线教学设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性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节省时间。

  (3)小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头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中华大地上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名山秀水、

  涌泉飞瀑、雪山险峰,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播放课件(湖南张家界风光)

  教师:风景如此优美,如同仙境一般,想不想身临其境,到此一游呢?

  学生:回答

  教师:那湖南离朝阳那么远,我们怎么去呢?出出主意吧。

  学生:畅谈

  教师:同学们出的这些主意都和交通运输有关,那这节课我们就学学交通运输。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达到目的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人们都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做些什么。

  学生:畅谈

  教师:从同学们谈论的内容可以知道,交通运输是把人或物从一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播放课件)飞机、汽车、火车、轮船、自行车等都是运输工具。

  板书:1、交通运输

  教师:交通运输自古有之,(播放课件、六幅图片),最初时人们是手提肩扛,后来是牲畜驮运,发展到现在是: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汽车,水中有轮船,地下还有地铁和管道。由此可见,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板书: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播放课件(两段新闻)

  教师:两段新闻给了你什么信息?

  学生:说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交通运输不仅与人们生活信息息相关,还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把交通运输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板书标题: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教师:各种交通运输线就象人体中的血管一样,遍布祖国母亲的肌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这些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分布有什么特点?

  播放课件(我国的交通运输网)

  板书:二、交通运输线

  学生:回答

  教师:从全国总体分布看是东密西疏。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交通面貌将发生重大变化。

  教师:从各种交通运输线中,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三、铁路干线

  教师:纵横交错的铁路线遍布祖国各地,通向四面八方,联系了城市、工厂和矿山,并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按自东向西顺序找出五条南北向铁路干线名称:

  京沪线、京哈—京广线、京九线、同蒲—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板书:五纵

  教师:播放课件(五纵)自东向西依次点击“五纵”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和名称。

  教师:播放课件(成昆铁路三幅图片),并简介成昆铁路,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有描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昆铁路通车后,改善了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使天堑变成了通途。

  教师: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按自北向南顺序找出: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北彊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板书:三横

  教师:播放课件(三横)按自北向南顺序依次点击“三横”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和名称。

  教师:在东西向铁路干线中最长的是陇海-兰新-北彊线。它东起中国的连云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港。联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11000千米左右,被称为“第二欧亚大陆桥”,与西伯利亚大陆桥相比,有明显的优势。(1)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避开了高寒地区,可常年作业。(2)运输距离短。(3)辐射面广,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4)对亚太地区吸引力大。

  教师:从铁路线命名上看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以起止点城市来命名,如京广线,起点是北京,终点是广州。(2)以起止点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来命名,如湘黔线,起点是湖南省的株洲市,终点是贵州省的贵阳市。(3)以起点省级行政单位简称和终点城市命名,如兰新线,起点是兰州,终点是新疆的乌鲁木齐。(4)以铁路线所在位置来命名,如北彊线。(5)从北京出发的把京放在前面,南北向的先说北面的城市或省区,东西向的铁路先说东面的城市或省区。

  学生活动要求:(1)分组,每组由15人参加,每个人代表一条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偑带城市标签)

  北京(1人)、哈尔滨(1人)、杭州(1人)、九龙(1人)、广州(1人)、大同、包头(1人)、太原、焦作(1人)、柳州(1人)、连云港(1人)、宝鸡、兰州(1人)、乌鲁木齐、阿拉山口(1人)、贵阳、株洲(1人)、昆明、成都(1人)

  (2)每组准备八条绳子(两种颜色)

  (3)1人依次说出铁路干线名称,其他同学依次拉直绳子。

  教师:选出一组进行表演

  教师:其他同学观察北京、株洲、成都、兰州分别有哪些铁路线经过。

  学生:回答

  教师:把有两条或两条以上铁路线通过的城市称为铁路枢钮。

  板书:2、铁路枢钮

  教师:铁路运输有自己的系统,火车行驶有规定的车次和时间。

  播放课件(2005年北京—南京—上海铁路客运部分简明时刻表)介绍火车运行的车次和时刻表。

  教师:学习了铁路运输,我们应该会安排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

  播放课件(从哈尔滨出发,设计一条经济合理的旅游线路)

  秋枫旅行社六景点游

  北京故宫、上海浦东开发区、杭州西湖

  春城昆明、成都都江堰、西安秦陵兵马俑

  学生活动要求:(1)分组,每组13人。(2)7个人偑带站牌站好。(3)推举1名司机,1名列车长,一名列车员、一名导游员、2名游客、均挂牌上岗。(4)司机:掌握方向。列车员:报站名。导游员:报铁路线名称和起止点城市。列车长:维持秩序。

  游客:谈感受。

  教师:推荐一组表演,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活动过程:

  1.列车员: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乘坐从哈尔滨出发的18次特快列车,本次列车将经过北京站、上海站、杭州站、昆明站、成都站、西安站、最后回到哈尔滨站,祝愿大家旅途愉快。

  导游员: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秋枫旅行社的导游员,这次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参观游览,我们将从哈尔滨车站出发,沿途将观赏:北京故宫、上海浦东开发区、杭州西湖、春城昆明、成都都江堰、西安兵马俑、六个景点,祝愿大家玩的开心。

  2.列车员:列车已经启动,前方车站是北京车站(排队向前走)

  导游员:从哈尔滨到北京,我们走的是京哈线。

  列车员:北京车站到了,下车旅客请做好准备。

  导游员:下车参观北京故宫(围站点绕一周,导游员和游客)

  游客:皇家真气派!

  3.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上海站。

  导游员:从北京到上海,我们走的是京沪线。

  列车员:上海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浦东开发区

  游客:经济真发达!

  4.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进,前方车站是杭州站

  导游员:从上海到杭州我们走的是沪杭线

  列车员:杭州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杭州西湖

  游客:西湖比西子真美!

  5.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昆明站

  导游员:这次旅程较长,我们将沿途经过浙赣线、湘黔线和贵昆线。

  列车员:昆明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游览春城昆明

  游客:真是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啊!

  6.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成都站

  导游员:这次我们走的是成昆线

  列车员:成都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成都的都江堰

  游客:李冰父子真了不起!

  7.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西安站

  导游员:这次我们走的是宝成线和陇海线

  列车员:西安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秦陵兵马俑

  游客:真是气势不凡,王者霸气啊!

  导游员:到此为止,我们旅行社为游客设计的旅游景点已全部游览完毕,踏上归途,返回哈尔滨。

  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终点站是哈尔滨站

  导游员:我们继续沿陇海线东行至郑州,然后沿京广线北上到北京,再沿京哈线回到哈尔滨。

  列车员:终点站哈尔滨车站到,所有旅客朋友请下车,欢迎再次乘坐本次列车。

  教师:学习应该劳逸结合,现在我们一起舒缓一下紧张情绪,享受音乐的魅力。

  播放课件(钢琴曲《梁祝》)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建议同学们应该知道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交通运输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二、交通运输线

  三、铁路干线

  1、“五纵三横”

  2、铁路枢纽

初二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1: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反馈练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 部, (河流)下游,毗邻 、 特别行政区,与 地区隔海相望, 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 和 ,其中, 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 、 。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 。珠江三角洲的 (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 (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 (经济特区)以南。

  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

  (1)区位因素:

  (2)人文因素:

  (3)政策因素:

  答案:1.(1)东南 珠江 香港 澳门 东南亚 海陆 南大门

  (2)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广东 深圳 珠海 厦门 广州 深圳 珠海

  2.(1)区位因素: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本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策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华侨、海外华人的事迹和照片,并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有关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方面的资料,并想想该区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初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展示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普通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在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应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了解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初二地理教案8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和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学生在以往同样的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海陆变迁中地壳运动是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

  (3)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

  教学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逐渐分化”的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种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不仅与人类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而且也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相吻合。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有效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认识,海陆变迁有部分知识学生了解,但并不系统,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生分析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出发,因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

  本节内容抽象,初二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学生希望探索山脉起源等因素,因此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这部分内容,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可以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知识面不广成为分析问题的限制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因素,我给学生引发了分析材料,学生从所给材料中分析此问题是否是海陆变迁,以及原因。

  2.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3.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大陆漂移示意图、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以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构造分布图对比分析等,能比较鲜明的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演示使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4.技术准备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事例,以及对海陆变迁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生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记忆聆听教师补充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观看计算机然见模拟“大陆漂移”,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3.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初二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示图片)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以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三、天气预报图

  〔指图讲述〕(P36城市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认识一些天气符号。这样就能自己来判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板书〕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峰、暖峰、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并且在课上给出2分钟,请学生快速记忆。以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出示符号,另外一个人说出其意义,然后再交换。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由教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侯

  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

  记录天气预报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活动具体安排: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最后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准确。

  日期

  天气状况(阴、晴、多云等)

  风向

  风力

初二地理教案10

  教学要求

  1.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2.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3.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节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第一,关于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统计曲线图,可分析得出结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现结冰现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为零),枯水期时甚至出现断流。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杨林和罗布泊的景观图片,来说明西北内陆河流的基本特点──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丰,蒸发与渗漏严重,出现了许多季节性河道。第三,本节活动式课文的设计力图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图像知识,通过中国政区图的阅读,为学习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地形知识,了解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大江东去的趋势。(3)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气候知识,了解我国从北到南雨季的长短决定了河流汛期长短的规律。(4)通过对图2.29中黄河花园口站与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内变化的比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长短对灌溉、航运、发电量及洪涝灾害的影响。第四,教材还穿插了京杭运河的阅读材料,目的是介绍它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以及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体现在对地图及图表信息的认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过程之中。

  2.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第一,虽然本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在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上,但从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功能考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龙羊峡图;(2)黄河水资源的灌溉作用──宁夏平原图;(3)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黄河起源地──黄河源头图;(4)流域内所蕴藏的旅游资源──壶口瀑布图。上述内容的呈现又是建立在知识(上、中、下游的划分和水资源利用类型)、能力(获取图例信息)和价值观念有机融合的基础之上的。

  教材的另一个亮点是对黄河上、中、下游划分的呈现方式。教材没有直接在正文里描述,而是在地图上以设问的形式提出,为下面的教材展开留下了一个伏笔。其目的是暗示教材不过分强化地理界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一基础知识将在后面黄河中下游的环境问题及治理部分得到巩固练习,这样就使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由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层面,上升到在应用过程中巩固提高的应用能力层面。

  第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是本部分教材的重点内容。关于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问题,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读图2.23“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可知,由河口至孟津的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与年平均输沙量都比上下游河段大,并由此引出成因的思考。(2)关于成因,教材简明地介绍了中游干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面积较大;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本区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等因素。(3)为了给师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教材没有就地形、气候及植被等影响因素进行详尽地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迁移已有知识与能力,自主展开学习过程。

  有关下游产生的环境问题,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与活动性课文结合,以及因果推理递进的方式加以体现,并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平原区的地形对河道宽度、河道坡度、河流流速的影响。(2)受地形影响,泥沙在下游沉积并逐步抬高河床,形成“地上河”。(3)河床不断升高,人们被迫筑堤束水。(4)暴雨来临,随时随地都有决口的危险。(5)历史上的黄河水患灾害。(6)由图2.34中黄河下游狭窄的汇水面积、没有支流汇入等信息,也可推断“地上河”的形态与隐患。此外,基于复习巩固和内容拓展的考虑,教材还提供了图2.35,全面地展示了黄河整个流域的环境问题──上游的荒漠化与凌汛问题;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下游的“地上河”隐患与凌汛问题。

  第三,关于黄河各河段环境问题的治理,教材首先提出了形成原因的划分──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其次以黄河断流为例,提出了治理方案。并以此诱发学生探讨治理黄河流域其他环境问题的动机,并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本部分教材的能力培养重在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3.长江的开发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来展开的。第一,教材结合图2.36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长度、水量等情况;点明了“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图2.37 “长江干流地形剖面”,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关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详尽地提供了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长江航运图及图2.39等项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现实和潜在的航运价值及当前航运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了情景,以展示开发长江水能潜力、克服航运阻力的信心和思维过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性地介绍了荆江裁弯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义,通过阅读图中废弃河道信息,加强学生理解该工程对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准;通过分析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设计解决方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在介绍长江开发的同时,教材在活动式教材中利用较多的篇幅,提出了长江洪涝灾害的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树立兴利除弊的环境意识──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的水资源,挖掘其航运价值与水能潜力。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内容的选取对学生扩展有关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教材呈现长江洪涝灾害内容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因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调蓄江湖水资源的能力,导致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以思考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加大,让学生从降雨、植被、湖泊及人为等因素入手分析,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出示挂图“中国水系”或自行绘制的投影片“青藏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这样导入新课,直接进入主题,增强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一特点一目了然。

  【众多的河湖】

  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28“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并完成活动题1。

  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通过完成活动题3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加以了解。解答此题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中找出这些河流,说明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在此基础上,了解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当学生明确了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图,讨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与东部外流区河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性。

  【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二步,结合活动题1,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长江的开发】

  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初二地理教案11

  [热点考点精讲]

  1.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分界线是怎样确定的?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北方地区,即东部季风区中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南方地区,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秦岭—淮河.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气候因素。青藏地区与其它三个地区的分界线与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0℃等温线通过,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水稻产区与小麦产区分界线,水田与旱田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一月均温<0℃>0℃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

  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河流水文 汛期短,有冰期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 汛期长,不结冰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

  河流补给 雨水、积雪融水、 雨水

  耕地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耕作制度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一年两到三熟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经济作物 棉花 棉花、蚕桑

  森林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果木 苹果、梨、板栗、核桃 茶树

  土壤 棕壤 红壤

  3.北主地区和南地区的人文差异有哪些,为什么?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主要原因

  农耕制度 旱地,种小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水田,种水稻,一年二至三熟 北方降水少,热量较少;南方降水充沛,热量充足。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马车等 水运,船 北方平原广阔,河流少,南方河流多,不结冰,水运发达。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北方冬季寒冷,降水少,民居注重防寒保暖;南方夏季炎热,降水多,便于通风散热,屋顶陡利于排水。

  生活习惯、爱好 以面食为主,爱好溜冰,骑马等运动。 以大米为主,爱好游泳、划龙舟。 北方盛产小麦,冬季气候寒冷,河流结冰,有利于溜冰,平原辽阔有利于骑马;南方盛产水稻,河流多,水量大,利于游泳、划船等水上运动。

  4.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哪些?

  地理区域 地形 降水 最冷月均温 河流流量 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 高原、平原、山地 较少 低于0℃ 小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较多 高于0℃ 大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简述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这是由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所决定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难以受到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稀少。特别是西部地形以盆地为主,山脉的阻挡使得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加剧了干旱的程度,于是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

  6.你知道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吗?

  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西北地区 以“高寒”为主要自然特征的青藏地区

  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大河源地

  由东向西植被变化: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藏北高原波状起状,高原东部山高谷深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湖泊星罗棋布

  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带状或点状 农田、村镇、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灌溉农业(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宁夏平原)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温带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 高寒牧场

  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细毛羊 牦牛、藏绵羊

  [解读经典名题]

  [例1]:(2005恩施)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投入巨资鼓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根本目的是

  A、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 B、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C、改善、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 D、美化旅游环境

  [解析]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我国最脆弱,干旱是其自然特征。本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根本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 C

  [例2](2005上海)读我国四大农业区图,回答:

  ⑴我国幅员辽阔,农畜产品丰富。现要大量采购表中所列农畜产品,请在表中填入这些农畜产品集中产地所属的农业区名称及其在图中的数码代号。

  农畜产品 集中产地所属农业区名称 农业区在图中的数码代号

  小麦 ①

  哈密瓜 西北干旱农业区

  甘蔗

  藏绵羊毛

  ⑵图中数码①和②表示的农业区大致以 为界。

  ⑶西北干旱农业区和青藏高原农业区的相似之处是( )

  A都盛产优质棉花 B都盛产亚热带水果C都以畜牧业为主 D都大量种植耐寒喜凉的作物

  [解析]本题联系实际考查我国农业区分布,我国北方地区为旱地农业,南方地区为水田农业,西北地区为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青藏地区主要为河谷农业。其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和淮河一线。西北干旱农业区和青藏高原农业区是我国四大牧区的分布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答案]

  农畜产品 集中产地所属农业区名称 农业区在图中的数码代号

  小麦 北方旱地农业区

  哈密瓜 ③

  甘蔗 南方水田农业区 ②

  藏绵羊毛 青藏高原农业区 ④

  ⑵.秦岭-淮河 ⑶.C

  [例3](2005大兴安岭地区)下图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示意图,请回答

  ⑴A是_____地区,B是___

  地区。

  ⑵C区与D区的地理分界线E是__

  _________。

  ⑶请你任选一地区,说说该地区人们

  的生活特点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

  及主要特点。A为西北地区、B为青藏

  地区、C为北方地区、D为南方地区,

  其中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

  秦岭和淮河一线。各地区人们的生活

  特点,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

  如北方以面食为主,传统交通工具是马车,住房注意防寒保温。

  [答案] ⑴西北地区、青藏地区⑵秦岭和淮河一线⑶如北方以面食为主,传统交通工具是马车,住房注意防寒保温。

  [例4](2005上海)西部开发是我国为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而实施的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读有关图表回答:

  西部地区土地类型构成表

  草地 38.23%

  林地 17.7%

  耕地 7.1%

  其它 36.97%

  ⑴.内蒙古自治区从西向东干湿地区的变化依次是干旱区、 区和半湿润区,这表明该地区的年降水量自西向东逐渐 。

  ⑵.西部地区各土地类型中,占比重最大的是 。该土地类型有利于发展( )

  A.畜牧业 B.林业 C.渔业 D.种植业

  ⑶.西部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右面邮票所示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 自治区。

  [解析]该题主要考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第1小题

  从图上观察可知西向东干湿地区的变化依次是干旱区、半干旱区

  和半湿润区。第2小题从西部地区土地类型构成表可以看出,占

  比重最大的是草地,适合发展畜牧业。第3小题从邮票上可知该

  民族为回族,集中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答案] ⑴、半干旱 增加 ⑵、草地 A ⑶、宁夏回族

  [直击重点考题]

  1.下列地理区域划分属行政区域的是

  A.环渤海经济带 B,沪宁杭工业基地 C.山东省 D.长江经济带

  2.山东省所在的地理区域是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3.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线确定,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地形 C.温度 D.季风

  4.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不和下列地理现象一致的是

  A.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 B.一月份0cC等温线

  C.秦岭一淮河一线 D.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5.我国东北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与华北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差异反映了

  A.南方与北方的植被差异 B.南方与青藏地区植被差异

  C.北方与西北地区植被差异 D.北方地区的内部植被差异

  6.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为

  A.高寒 B.干旱 c.湿润多雨 D.植被繁茂

  7.下列农业、畜牧业种类与地区连线正确的是

  A.山地牧场一内蒙古 B.高寒牧场一青藏地区

  C.河谷农业一宁夏平原 D.温带草原牧场一新疆

  8.下列环境问题产生与人们行为连线正确的是

  A.西北土地荒漠化——砍伐森林

  B.东北平原水土流失——广种薄收

  c.长江中上游山地滑坡——过度放牧

  D.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大量使用农药

  9.山东的平原区,建设农田林网的`目的是

  A.防止土地荒漠化 B.防止水土流失 C.保护农田生态D.防止海风危害.

  10.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农作物是

  A.春小麦、大豆、甜菜 B.冬小麦、棉花、花生

  C.大麦、青稞、豌豆 D.水稻、棉花、油菜

  11.(2004淄博)关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位于准噶尔盆地

  B.地表植被由西向东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

  D.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12.我国的某山,山北冬季河流结冰,山南相反;山北是枣木成林,桃李芬芳,以南是稻田处处,桔园飘香,则这条山脉是( )

  A.天山 B.阴山C.秦岭 D.南岭

  13. 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确切地说位于(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4.下列位于北方地区的一组平原是 ( )

  A.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B.成都平原、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成都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15.有关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地形区,正确的组合是 ( )

  ①华北平原 ②东北平原 ③黄土高原 ④内蒙古高原 ⑤塔里木盆地

  A.①③B.①④C.②④ D.②⑤

  16.下列城市中,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的城市是: ( )

  A 武汉 B 北京 C 哈尔滨 D 兰州

  17.对于西北地区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本区有全国最长的内流河 B 以灌溉农业为主

  C 本区有我国最大的盆地 D “塞外江南”不属于本区

  18.我国四个地理区域中没有大盆地分布的是 ( )

  A 北方地区 B 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19.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是( )

  A、东北漠河附近 B、青藏地区 C、新疆 D、沿海地区

  20.夏日沿着京广铁路线旅游可以看到的农事活动是( )

  A.农民喜收花生、苹果 B.姑娘在树上采摘桑叶

  C.茁壮生长的棉花和水稻 D.小伙子在海上撒网捕鱼

  2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四个地理区域的名称:

  A B

  C D

  (2)图中A、B两个区域的分界线E,

  该分界线的东段是 (河流),西

  段是 (山脉)。这一线大致与我国

  的 毫米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与一

  月份 等温线相当。

  (3)填下表,比较A、B两个地区的差异:

  区 域 耕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C

  D

  22.读我国三级阶梯图,完成要求

  ⑴.在图上划出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的界线

  并把字母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C(西北地

  区) D(青藏地区)填入图

  中相应区域

  ⑵.AB两区界线与

  _____________(山)

  ____________河分布大体一致

  BC两区界线大体与__________毫米年降

  水量线一致D区主要位于我国

  第__________级阶梯

  ⑶.从ABCD四地区中,选1个说出:

  ①位置和范围_______________

  ②对该区地理位置作简要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及地形图,完成问题

  ⑴.该区主要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⑵.在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地形组合表现为________。

  ⑶.该区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人们利用________和

  ________,发展了灌溉农业。

  ⑷.该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尤以________地区最容易发生,古代新疆的绿洲

  居民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成功作法是建设________引水工程。

  ⑸.国家开发西部的能源战略中,在新疆开发的能源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

  ⑹.西北地区的城市、人口及农业分布呈现_____状和_____状特点。

  24读我国四城市气温与降水量图

  ⑴.四市中属北方地区的是___,____ 属南方地区的是_____,______

  ⑵.比较后填下表

  最冷月气温(高或低于0cC) 年降水量(多或少)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⑶.归纳南方地区气候特征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

  ⑷.气候对南北方农村景观影响较大,写出影响下列现象的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①民居:南方屋顶坡度大、北方坡度小。______

  ②作物熟制:南方一年二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______

  25.(2004聊城)读中国略图和某月广州至乌鲁木齐一线平均气温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脉A西侧的地形区是____。

  (2)①②③④为四条等降水量线,其中②是___毫米等降水量线。

  (3)从广州到乌鲁木齐年降水量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

  (4)广州至乌鲁木齐一线平均气温变化图,反映的是:____(1月、7月)气温分布状况,标出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第十五单元 中国的地理差异

  1C 2A 3D 4A 5D 6A 7B 8B 9D 10D 11D 12C 13D 14A 15A 16A 17D 18A 19B 20C

  21、(1)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2)淮河 秦岭 800 0℃

  区 域 耕地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C 旱地 小麦、玉米 花生等

  D 水田 水稻 油菜等

  22.⑴.略 ⑵.秦岭 淮河400 一 ⑶①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 ②能从海陆位置、气候等方面说明即可

  23 ⑴.高原、盆地⑵.三山夹两盆⑶.水源(水).河水高山冰雪融水

  ⑷.土地沙漠化绿洲边缘坎尔井⑸.石油天然气6.点、带

  24.⑴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⑵.北方地区低于O℃,少;南方地区高于0℃多⑶.高温多雨,温和湿润⑷.①降水②气温

  25.⑴黄土高原⑵400⑶逐渐减少⑷7月,该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高气温低

初二地理教案1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3.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和教学建议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图3.6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文字说明,体现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这种更注重感官体验的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及经济差异。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对我国耕地不足的现状做了分析。

  图3.7和3.8以数据和统计柱状图的形式说明了我国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构成不合理的问题。而“阅读材料”补充说明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国情现状。应当通过指导学生读图,使其学会初步分析我国土地构成的状况及问题所在,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作为农业之本,承担着解决十余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重责。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作为课后反馈练习出现在这里的,而应作为学生们学习新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加以展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提供的资料以及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做出评价,再深入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现状及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

  图3.9如果和“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图”配合使用,将起到更直观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土地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各类地形分布与地形区、季风区及干湿地区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教材第69页活动1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都大有裨益。

  活动2则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异,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发展灌溉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教材选择了最具代表性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来加以说明。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们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的体验,例如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通过自学和班内交流的方式,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来共同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

初二地理教案13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3: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

  设计4: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个民族】

  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让学生完成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4.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5.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的少数民族数据表,找出人口超过1 500万和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计算出55个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民族的分布】

  1.读课本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指导学生开展课本第20页活动3。讨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二地理教案:多民族的大家庭,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二地理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初二地理教案15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教学过程】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完成P14的活动题

【初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二地理教学总结02-2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09-05

区域地理教学法地理区域教案10-20

初二上册地理教学计划(精选10篇)10-11

初二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1-18

《热带气候类型》地理教案08-26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范文通用10-25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0-28

高一地理教案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