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18 19:30:1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合集6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本单元教学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寻找得数,而是用口算求商。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着重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思考方法。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想想做做把口诀求商的教学分成两段编排,第1~5题,被除数为12以内数的除法;第6~9题,被除数是比12大的数的除法。练习五是全单元的综合练习,以除法口算为主,适当穿插乘法内容,起组织新的认知结构的作用。教材还编排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

  1. 被除数在12以内的除法。

  例题的图画是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的场景,计算分成几组的算式是102。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会很自然地想到操作学具。分圆片不仅得出了答案,还从中看到5个2人是10人(即二五一十),从而感觉除法计算可能和乘法口诀有关。在此基础上,教材及时告诉学生: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这使口诀求商的教学成为有意义地接受。

  用口诀求商应该怎样想?例题教学的方法是: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用补充口诀的形式获得除法的商。正如例题示范的二(五)一十,商是5。根据除法算式想乘法口诀,有些学生能直接找到那句口诀,而且想得很快。也有些学生暂时达不到这样的程度,需要依次背口诀才能找到适宜的口诀。指导学生背口诀可以从一几得几开始,按先横后竖中间拐弯的次序进行。试一试里计算84,只要横着背4的乘法口诀: 一四、二四。计算123要拐弯背3的乘法口诀: 一三、二三、三三、三四。想想做做第2题里每组的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用的是同一句口诀,让学生体会乘法口诀既能口算乘法,也能口算除法,从而理解口诀求商的方法,还渗透了乘、除法间的关系。第3题分别用2、3、4的口诀求商,按被除数从小到大依次计算各题,就是从口诀一几得几逐句计算除法,有助于比较熟练地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第5题根据乘法口诀找规律填数,本单元教学时可经常进行这样的专项练习。

  2. 被除数比12大的除法。

  口算被除数大于12的除法没有编排例题,通过想想做做第6题教学。在列出算式205和204以后,由白菜卡通提出用哪句口诀算,把被除数是12以内数的口算经验迁移过来。让学生知道,虽然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大了,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再通过第7、8题的练习,学会选准适宜的那句口诀,较快地算出商,逐渐改变从一几得几依次背口诀的状况。所以,这一段内容的教学要着眼于基本技能的形成。第9题是首次进行除法口算测试,主要检查学生是否学会了口诀求商以及计算的正确率。可以给学生2分钟时间,要及时发现问题并随时矫正。其中61这样的题在前面没有见过,如果发生错误,要引导学生想口诀一()得六。

  3. 看乘法口诀说除法算式。

  口算除法是根据算式寻找适宜的乘法口诀,练习五第1题则是根据乘法口诀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进一步体验表内除法与乘法口诀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口诀求商的技能。

  教学这道题要对照着第21页的乘法口诀表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看一句口诀说两道除法算式,像教材的场景图那样,同桌一个人说四六二十四,另一个人说244=6和246=4。第二步找哪些口诀只能说出一道除法算式,这项学习任务较具挑战性。联系以前哪些口诀只能说出一道乘法算式的经验,想到这些口诀也只能说出一道除法算式。第三步是根据一句口诀既说乘法算式,又说除法算式,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能体验乘、除法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4. 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五第9~13题是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有三个特点: 一是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分别在图、文字或对话中,如第8题里的我们是指图画里的4个小朋友,第9题是栽小车里的30棵树。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会给解题造成困难,要通过在题目里知道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经过有序整理保留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条件和问题,扫除解题障碍。二是通过估计培养推理能力,渗透函数思想。第11题先回答茄子卡通的问题哪两人抬的次数少,要根据南瓜总个数相同,每次抬的个数少(多),抬的次数多(少),结合推理进行估计。再分别计算女同学、男同学抬的次数,验证估计。第10题把15盆花分别平均排成3行或者5行,计算每行的盆数,为第11题的估计作了有益的铺垫。第13题把12个圆排成不同的行数,给教学留出了估计和推理的空间,使学生又一次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三是在综合情境里解决问题。第12题围绕购买五种食品,已经提出了三个问题,还要继续提出其他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条件,根据问题的需要准确地选用条件,能感受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体验常用的数量关系,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通过室内、室外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面积概念和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精神;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热爱学校、保护校园环境的思想教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实际测量的方法,这节课就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在教室内外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想解决哪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室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测量

  要求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两个项目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

  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 1,不满5厘米的舍去。

  3.填好下表(每个小组完成两项)

  4.组织交流讨论

  (1)在实际测量时,你是怎样选择计量单位的,为什么?你如何选择起点和终点?

  (2)如果给教室的地板铺上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

  三、室外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室内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参加实际测量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各小组按规定的测量顺序到达测量地点,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1.小组活动

  活动一:选择相距30米左右的两个物体,先用步测的方法测算它们之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段距离,看看步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多少?

  活动二:选择10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实际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

  活动三: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2.组织交流讨论

  用目测、步测和工具测量距离时,应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准确?

  四、评价体验,活动小结

  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然后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和小结,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活动成功的喜悦。

  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

  每小组写一份本次实践活动报告,包括测量项目、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和测量结果比较、分析等。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背景设计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作了比较具体的要求,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等。而角的认识是苏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但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对角的知识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对角已积累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还是第一次认识。教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经历活动增加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创设认识和理解数学角的情境。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概括,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习需要的分析)。

  1、实际是什么?(认知起点能力)

  学生在认知上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能够识记平面图形中的角及实物中的角。

  2、应该是什么?(认知上达到使能目标)。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识记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会比较的大小,学会画角并能实际理解应用。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撑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会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能识记理解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与学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动手操作法、直观演示法、互动交流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变教为诱、变诱为思、以诱达思。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活动角、剪刀、水彩笔、木棒、纸。

  四、教学媒体的选用

  1、设计思想: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的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教学时必需通过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先认识实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经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链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书角,师:你认 识吗?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师:是呀!这些角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是怎么样的呢?老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好吗?

  2 出示实物图:(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认为的角在哪里?

  画角:看来大家对角的认识有些不同,能画出你心目中的角吗?

  3 谈话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意义的角具有仕么样的特点呢? 1、说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选择自己喜欢 的图形)

  3 画角:在纸上试画,说说画的角是怎样的)

  为学生学习数学角创设具体情境打开思路,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生活中的具体感知逐步过渡到数学中的抽象根据

  二、操作感知、自主构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观察,正确感知:

  1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从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问:你又发现了什么?

  2、画角、课件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的线)。

  3、师:动动小手也画一个角,好吗?

  4、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

  5、学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自学教材)。

  6、练习内化、丰富表象、课件演示。

  ①判断,深化表象(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归生活,深化认识。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意义中的角,所具有的特点,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数学意义中的角。

  课件演示(实物图: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观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过程

  2、学生画角

  3、汇报你是怎样画的

  4、汇报角各部分名称

  5、学生练习、评价 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过程让学生感知角的特点,然后通过看、画、找等多种感官活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进一步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体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二)做角操作内化、实践体验 1、谈话: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谁的手最巧?

  2、师巡视

  3、师:通过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1、做角:用毛线、吸管、小棒等学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评价

  4、议一议 做、比、议、评,体会解决问题策略性的多样化,这一过程即巩固对角的认识,又为学习角的大小架起了桥梁。

  (三)感知大小实践活动、感悟体验 1、引导观察,比较大小。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2、创设冲突,引发争论。

  师:你能画一个很大的角吗?

  3、在视频仪上展示,提问:你认为哪个角大?为什么?

  4、直观演示:

  ①课件演示:有两边重合,向左旋转;②拉活动角

  5、师:根据观察和活动,上面的角到底谁大,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说一说哪一个角大?

  2、学生画角,小组讨论。

  3、学生仔细观察,感知它的'变化

  4、学生拉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距离有关) 让孩子经历实践活动沟通了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联系,获得感性知识并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交叉开的程度有关,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总结欣赏延

  伸 1、师:这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开动脑筋,经历指、画、做、摸、想等活动,获得了许多新知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完成板书,认识角。

  3、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不数学中被应用,而生活也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课件演示: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物)

  4、小小设计师用角或者有角的图形拼出你喜欢的图案。

  5、生谈收获

  6、带着音乐,感受角在生活中的价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使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油然而生。

  四、自我评价

  1、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贯穿与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进的大小,获得对数学的理解,成功的快乐。

  2、《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为此,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练习中升华,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产生了数学学,用数学的需要。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回归生活。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时,发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了一个悠扬动听的音乐和一幅幅美的图片和建筑物,这样一个情境,不仅让学生看到了角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数学的魁力,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自主探索除数是两位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

  3、感受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学生介绍自己家冰箱的容量和功率,教师记录下几组典型数据。

  (设计意图:介绍自己家冰箱的容量和功率,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轻松愉快话题,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学习。)

  2、让学生观察记录的数据,讨论:冰箱容量和功率有什么关系?得出:一般情况下,电冰箱的容量越大,功率就越大;反之,电冰箱的容量越小,功率就越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数感,丰富生活经验,并自然引出节能冰箱。)

  3、教师谈话并介绍节能冰箱与普通冰箱每天的耗电量,让学生计算两种冰箱每月的耗电量。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冰箱耗电量学生不太熟悉,教师给出每天的耗电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二、解决问题

  1、提出第一个问题,学生自己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好奇心,也为下面用竖式计算活动经验。)

  2、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结果。

  (设计意图:交流列式的想法,用语言描述计算的结果,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除法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三、竖式计算

  1、教师谈话,提出用竖式计算的问题,并板书竖式,提出:0.34有两位小数,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怎么办?为什么?

  使学生明白:要把除数0.34转化成整数34进行计算,要扩大100倍,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25.5也要扩大100倍。

  (设计意图:试算前的讨论,既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与迁移,也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培养,及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要过程。)

  2、学生自主计算,并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对比,然后,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在思路的基础上,自主计算并检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计算的方法。)

  3、提出“节能冰箱每个月的耗电量够普通冰箱用多少天”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列式并用竖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补充相关问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掌握计算方法,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4、提出“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讨论、了解除数是一位、两位小数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是对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整合和理解的过程。)

  5、提出“用自己的话说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怎样计算,就是计算方法、归纳的过程。)

  6、提出第二个倍数关系的问题,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要求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开放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列式解决问题的空间,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激发学生探求结果的愿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0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2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2-31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31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8-01

小学数学教案3篇03-23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1-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01-1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