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百文网手机站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时间:2022-11-08 11:16:49 教案 我要投稿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精选10篇)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

  教学过程

  师:我们已学过等式,不等式,现在我们来看两组式子(教师出示小黑板中的两组式子),请同学们观察,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不等式?

  第一组:1+2=3; a+b=b+a; S =ab; 4+x =7.

  第二组:-7 < -5; 3+4 > 1+4; 2x ≤6, a+2 ≥0; 3≠4.

  生:第一组都是等式,第二组都是不等式。

  师:那么,什么叫做等式?什么叫做不等式?

  生: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表示不等式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师:在数学炽,我们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用不等式号“〈”、“〉”或“≠”表示不等关系,其中“>”和“<”表示大小关系。表示大小关系的不等式是我们中学教学所要研究的。

  前面我们学过了等式,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

  生:等式有这样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以(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仍是等式。

  师:很好!当我们开始研究不等式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是否有与等式相类似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经(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结果将会如何呢?让我们先做一些试验练习。

  (回答)用小于号“<”或大于号“>”填空。

  (1)7 ___ 4;(2)- 2____6;(3)- 3_____ -2;(4)- 4_____-6

  练习2(口答)分别从练习1中四个不等式出发,进行下面的运算。

  (1)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2)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3)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5),结果怎样?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吗?

  生:我们发现:在练习2中,第(1)、(2)题的结果是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第(3)题中,结果是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大家再进一步探讨一下,在什么情况下不等号的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呢?

  生甲:在原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的情况下,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可能还有同学不放心,让我们再做一些试验。

  练习3(口答)分别在下面四个不等式的两边都以乘以(可除以)-2,看看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7>4;-2<6;-3<-2;-4>-6。

  师:现在我们可以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般地说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研究是对初中不等式学习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实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让学生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并充分认识不等关系的存在与应用.对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量与量的比较过程.即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学生易于处理的问题,其用意在于让学生注意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用再现、回忆得出实数的基本理论,并能用实数的基本理论来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书中实例,充分利用数轴这一简单的数形结合工具,直接用实数与数轴上点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数与形两方面建立实数的顺序关系.要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

  三维目标

  1.在学生了解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下,利用数轴回忆实数的基本理论,理解实数的大小关系,理解实数大小与数轴上对应点位置间的关系.

  2.会用作差法判断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会用配方法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3.通过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奥秘与数学的结构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实数与代数式的大小关系,判断二次式的大小和范围.

  教学难点:准确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章头图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卫星、飞船和一幅山峦重叠起伏的壮观画面,它将学生带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自然和浩瀚的宇宙中,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由此产生用数学研究不等关系的强烈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

  思路2.(情境导入)列举出学生身体的高矮、身体的轻重、距离学校路程的远近、百米赛跑的时间、数学成绩的多少等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描述出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这些不等关系怎样在数学上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联想,教师组织不等关系的相关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不等关系与相等关系一样,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这样学生会由衷地产生用数学工具研究不等关系的愿望,从而进入进一步的探究学习,由此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让学生说出“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怎样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关系?

  2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你能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吗?

  3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与对应的两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

  4任意两个实数具有怎样的关系?用逻辑用语怎样表达这个关系?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概念,使学生明确“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异同.不等关系强调的是关系,可用符号“>”“<”“≠”“≥”“≤”表示,而不等式则是表示两者的不等关系,可用“a>b”“a

  教师与学生一起举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等关系的例子,可让学生充分合作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最高气温32 ℃,最低气温26 ℃.

  实例2:对于数轴上任意不同的两点A、B,若点A在点B的左边,则xA

  实例3: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5: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实例6:限速40 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 km/h.

  实例7: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

  教师进一步点拨:能够发现身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作为我们研究数学的人来说,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这是我们每个研究数学的人必须要做的,那么,我们可以用我们所研究过的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那么不等式就是用不等号将两个代数式连结起来所成的式子.如-7<-5,3+4>1+4,2x≤6,a+2≥0,3≠4,0≤5等.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的7个实例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实例1,若用t表示某天的气温,则26 ℃≤t≤32 ℃.实例3,若用x表示一个非负数,则x≥0.实例5,|AC|+|BC|>|AB|,如下图.

  |AB|+|BC|>|AC|、|AC|+|BC|>|AB|、|AB|+|AC|>|BC|.

  |AB|-|BC|<|AC|、|AC|-|BC|<|AB|、|AB|-|AC|<|BC|.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也可以.

  实例6,若用v表示速度,则v≤40 km/h.实例7,f≥2.5%,p≥2.3%.对于实例7,教师应点拨学生注意酸奶中的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需同时满足,避免写成f≥2.5%或p≥2.3%,这是不对的.但可表示为f≥2.5%且p≥2.3%.

  对以上问题,教师让学生轮流回答,再用投影仪给出课本上的两个结论.

  讨论结果:

  (1)(2)略;(3)数轴上任意两点中,右边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4)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在a=b,a>b,a0a>b;a-b=0a=b;a-b<0a

  应用示例

  例1(教材本节例1和例2)

  活动:通过两例让学生熟悉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作差,配方法.

  点评:本节两例的求解,是借助因式分解和应用配方法完成的,这两种方法是代数式变形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应让学生熟练掌握.

  变式训练

  1.若f(x)=3x2-x+1,g(x)=2x2+x-1,则f(x)与g(x)的大小关系是( )

  A.f(x)>g(x) B.f(x)=g(x)

  C.f(x)

  答案:A

  解析:f(x)-g(x)=x2-2x+2=(x-1)2+1≥1>0,∴f(x)>g(x).

  2.已知x≠0,比较(x2+1)2与x4+x2+1的大小.

  解:由(x2+1)2-(x4+x2+1)=x4+2x2+1-x4-x2-1=x2.

  ∵x≠0,得x2>0.从而(x2+1)2>x4+x2+1.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a≠b).

  (1)a+b2与21a+1b(a>0,b>0);

  (2)a4-b4与4a3(a-b).

  活动: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常根据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的关系,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来确定.本例可由学生独立完成,但要点拨学生在最后的符号判断说理中,要理由充分,不可忽略这点.

  解:(1)a+b2-21a+1b=a+b2-2aba+b=a+b2-4ab2a+b=a-b22a+b.

  ∵a>0,b>0且a≠b,∴a+b>0,(a-b)2>0.∴a-b22a+b>0,即a+b2>21a+1b.

  (2)a4-b4-4a3(a-b)=(a-b)(a+b)(a2+b2)-4a3(a-b)

  =(a-b)(a3+a2b+ab2+b3-4a3)=(a-b)[(a2b-a3)+(ab2-a3)+(b3-a3)]

  =-(a-b)2(3a2+2ab+b2)=-(a-b)2[2a2+(a+b)2].

  ∵2a2+(a+b)2≥0(当且仅当a=b=0时取等号),

  又a≠b,∴(a-b)2>0,2a2+(a+b)2>0.∴-(a-b)2[2a2+(a+b)2]<0.

  ∴a4-b4<4a3(a-b).

  点评:比较大小常用作差法,一般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变形常用的手段是分解因式和配方,前者将“差”变为“积”,后者将“差”化为一个或几个完全平方式的“和”,也可两者并用.

  变式训练

  已知x>y,且y≠0,比较xy与1的大小.

  活动:要比较任意两个数或式的大小关系,只需确定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

  解:xy-1=x-yy.

  ∵x>y,∴x-y>0.

  当y<0时,x-yy<0,即xy-1<0. ∴xy<1;

  当y>0时,x-yy>0,即xy-1>0.∴xy>1.

  点评:当字母y取不同范围的值时,差xy-1的正负情况不同,所以需对y分类讨论.

  例3建筑设计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但按采光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值应不小于10%,且这个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请说明理由.

  活动:解题关键首先是把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语言,然后比较前后比值的大小,采用作差法.

  解:设住宅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分别为a、b,同时增加的面积为m,根据问题的要求a

  由于a+mb+m-ab=mb-abb+m>0,于是a+mb+m>ab.又ab≥10%,

  因此a+mb+m>ab≥10%.

  所以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后,住宅的采光条件变好了.

  点评:一般地,设a、b为正实数,且a0,则a+mb+m>ab.

  变式训练

  已知a1,a2,…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比数列,公比q≠1,则( )

  A.a1+a8>a4+a5 B.a1+a8

  C.a1+a8=a4+a5 D.a1+a8与a4+a5大小不确定

  答案:A

  解析:(a1+a8)-(a4+a5)=a1+a1q7-a1q3-a1q4

  =a1[(1-q3)-q4(1-q3)]=a1(1-q)2(1+q+q2)(1+q)(1+q2).

  ∵{an}各项都大于零,∴q>0,即1+q>0.

  又∵q≠1,∴(a1+a8)-(a4+a5)>0,即a1+a8>a4+a5.

  知能训练

  1.下列不等式:①a2+3>2a;②a2+b2>2(a-b-1);③x2+y2>2xy.其中恒成立的不等式的个数为( )

  A.3 B.2 C.1 D.0

  2.比较2x2+5x+9与x2+5x+6的大小.

  答案:

  1.C解析:∵②a2+b2-2(a-b-1)=(a-1)2+(b+1)2≥0,

  ③x2+y2-2xy=(x-y)2≥0.

  ∴只有①恒成立.

  2.解:因为2x2+5x+9-(x2+5x+6)=x2+3>0,

  所以2x2+5x+9>x2+5x+6.

  课堂小结

  1.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从实数的基本性质的回顾,到两个实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从例题的活动探究点评,到紧跟着的变式训练,让学生去繁就简,联系旧知,将本节课所学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2.教师画龙点睛,点拨利用实数的基本性质对两个实数大小比较时易错的地方.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节末的思考与讨论在课后作进一步的探究.

  作业

  习题3—1A组3;习题3—1B组2.

  设计感想

  1.本节设计关注了教学方法的优化.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不宜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或原封不动地照搬一种实验模式.各种教学方法中,没有一种能很好地适应一切教学活动.也就是说,世上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针对个性,灵活变化,因材施教才是成功的施教灵药.

  2.本节设计注重了难度控制.不等式内容应用面广,可以说与其他所有内容都有交汇,历来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作为本章开始,可以适当开阔一些,算作抛砖引玉,让学生有个自由探究联想的平台,但不宜过多向外拓展,以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本节设计关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品质,是数学教师直面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学数学教育的主线.采用一题多解有助于思维的发散性及灵活性,克服思维的僵化.变式训练教学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的广度,解题后的点拨反思有助于学生思维批判性品质的提升.

  备课资料

  备用习题

  1.比较(x-3)2与(x-2)(x-4)的大小.

  2.试判断下列各对整式的大小:(1)m2-2m+5和-2m+5;(2)a2-4a+3和-4a+1.

  3.已知x>0,求证:1+x2>1+x .

  4.若x

  5.设a>0,b>0,且a≠b,试比较aabb与abba的大小.

  参考答案:

  1.解:∵(x-3)2-(x-2)(x-4)

  =(x2-6x+9)-(x2-6x+8)

  =1>0,

  ∴(x-3)2>(x-2)(x-4).

  2.解:(1)(m2-2m+5)-(-2m+5)

  =m2-2m+5+2m-5

  =m2.

  ∵m2≥0,∴(m2-2m+5)-(-2m+5)≥0.

  ∴m2-2m+5≥-2m+5.

  (2)(a2-4a+3)-(-4a+1)

  =a2-4a+3+4a-1

  =a2+2.

  ∵a2≥0,∴a2+2≥2>0.

  ∴a2-4a+3>-4a+1.

  3.证明:∵(1+x2)2-(1+x)2

  =1+x+x24-(x+1)

  =x24,

  又∵x>0,∴x24>0.

  ∴(1+x2)2>(1+x)2.

  由x>0,得1+x2>1+x.

  4.解:(x2+y2)(x-y)-(x2-y2)(x+y)

  =(x-y)[(x2+y2)-(x+y)2]

  =-2xy(x-y).

  ∵x0,x-y<0.

  ∴-2xy(x-y)>0.

  ∴(x2+y2)(x-y)>(x2-y2)(x+y).

  5.解:∵aabbabba=aa-bbb-a=(ab)a-b,且a≠b,

  当a>b>0时,ab>1,a-b>0,

  则(ab)a-b>1,于是aabb>abba.

  当b>a>0时,0

  则(ab)a-b>1.

  于是aabb>abb a.

  综上所述,对于不相等的正数a、b,都有aabb>abba.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

  2.建立不等观念,并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3.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4.能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不等量关系存在的普遍性及研究的必要性。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研究含有简单的不等关系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

  1.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准确地表示不等关系。

  2.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含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方法手段】

  1.采用探究法,按照阅读、思考、交流、分析,抽象归纳出数学模型,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设计教典型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数量关系。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实例1.某天的天气预报报道,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9℃。

  实例2.若一个数是非负数,则这个数大于或等于零。

  实例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例4.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引导学生想生活中的例子和学过的数学中的例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能说出很多个例子来。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推进新课

  同学们所举的这些例子联系了现实生活,又考虑到数学上常见的数量关系,非常好。而且大家已经考虑到本节课的标题《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所举的实例都是反映不等量的关系。

  (下面利用电脑投影展示两个实例)

  实例5:限时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使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

  实例6: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

  同学们认真观看显示屏幕上老师所举的例子。

  让学生们边看边思考: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的描述可以采用不等的数量关系来描述

  过程引导

  能够发现身边的数学当然很好,这说明同学们已经走进了数学这门学科,但是我们还要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点、进行观察、归纳、抽象,完成这些量与量的比较过程,那么我们用什么知识来表示这些不等关系呢?

  什么是不等式呢?

  用大屏幕展示一组不等式-7<-5;3+4>1+4;2x≤6;a+2≥0;3≠4.

  能用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把这些不等关系表示出来,也就是建立不等式数学模型的过程通过对不等式数学模型的研究,反过来作用于现实生活,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不等关系。

  经过老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用不等号将两个解析试连接起来所成的式子叫不等式。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不等式的一些基本形式,并说明不等号≤,≥的含义,是或的关系。回忆了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组学生自然而然就清楚了。

  此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说出自己的观点了。

  合作探究

  (一)。下面我们把上述实例中的不等量的关系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一一的表示出来,那应该怎么表示呢?

  这两位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

  老师要表扬学生:“很好!这样思考问题很严密。”应该用不等式组来表示此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也可以用“且”的形式来表达。

  (二)。问题一:设点A与平面的距离为d,B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

  请同学们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来表示出此问题中的不等量的关系。

  老师提示:借助于图形,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解决?

  (下面让学生板演,结合三角形草图来表达)

  问题(二):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呢?

  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思路?

  为什么可以这样设?

  很好,请继续讲。

  这位学生回答的很好,表述得很准确。请同学们对两种解法作比较。

  问题(三):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钢管的数量不超过500m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式关系的不等式?

  假设截得500mm的钢管x根,截得600mm的钢管y根。根据题意,应当有什么样的不等量关系呢?

  右边的三个不等关系是“或”还是“且”的关系呢?

  这位学生回答得很好,思维很严密,那么该用怎样的不等式组来表示此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呢?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对如何用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把实际问题中隐藏的不等量关系表示出来,这一点掌握得很好。请同学们完成书本练习第74页1,2。

  课堂小结:

  1.学习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数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3.本节课巩固了二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且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不等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还要注意思维要严密,规范,并且要注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

  布置作业:

  第75页习题3.1 A组4,5。

  29℃≤t≤35℃

  x≥0

  |AC|+|BC|>|AB|

  |AB|+|BC|>|AC|、|AC|+|BC|>|AB|、|AB|+|AC|>|BC|.

  |AB|-|BC|<|AC|、|AC|-|BC|<|AB|、

  |AB|-|AC|<|BC|.交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也可以。

  如果用表示速度,则v≤40km/h.

  f≥2.5%或p≥2.3%

  学生自己纠正了错误:这种表达是错误的,因为两个不等量关系要同时满足,所以应该用不等式组来表示次实际问题中的不等量关系,即可以表示为也可表示为f≥2.5%且p≥2.3%.

  过点A作AC⊥平面于点C,则d=|AC|≤|AB|

  可设杂志的定价为x元,则销售量就减少万本。销售量变为(8-)万本,则总收入为(8-)x万元。即销售的总收入为不低于20万元的不等式表示为(8-)x≥20.

  解法二:可设杂志的单价提高了0.1n元,(n)

  我只考虑单价的增量。

  那么销售量减少了0.2n万本,单价为(2.5+0.1n)元,则也可得销售的总收入为不低于20万元的不等式,表示为(2.5+0.1n)(8-0.2n)≥20.

  截得两种钢管的总长度不能超过4000mm。

  截得600mm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

  截得两种钢管的数量都不能为负数。

  它们是同时满足条件,应该是且的关系。由实际问题的意义,还应有x,y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不等关系,可以用下面的不等式组来表示:

  如果学生没有想到的话,老师可以在黑板上板演示意图,启发学生考虑三边的大小关系。

  此时启发学生“或”字可以吗?学生没有了声音,他们在思考着。到底行不行呢?有的回答“行”,有的回答“不行”。

  此时学生们在思考,时间长的话,老师要及时点拨。

  让学生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应该贯穿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形助数,下面有学生的声音,有学生在讨论,有的学生还有疑问。老师注意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并且及时的加以指导。

  此时学生已经真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老师再给出问题(三)使学生一直处于跟随老师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状态。问题是教学研究的核心,以问题展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

  【教学反思】(【设计说明】)

  本节课内容很多,都是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有关问题,还有很多是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学习起来很感兴趣,课堂的气氛也很好,大多数学生都能很积极地回答问题,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很浓,确实也做到了愉快教学。设计是按照老师引导式教学,边讲授边引导,启发学习思考问题及能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习能自主的学习能力。

  【交流评析】

  一是课堂容量适中,二是实例很好,接近生活,学生感兴趣。三是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和老师配合很好。四是多媒体应用的恰到好处,教学设备很完善,老师也能很熟练的应用。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他们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运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运用.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 什么叫不等式?说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 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1-5x<16是否成立?

  3,-4,-3,4,2.5,0,-1.

  3.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 x的3倍大于x的2倍与5的差; (3)y的与x的的差小于2;

  (2) y的一半与4的和是负数; (4)5与a的4倍的差不是正数.

  4. 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然成立的不等式,并说明根据不等式的哪一条基本性质:

  (1)m>n,两边都减去3; (2)m>n,两边同乘以3;

  (3)m>n,两边同乘以-3; (4)m>n,两边同乘以-3;

  (5)m>n,两边同乘以 .

  (以上各题中,从第2题开始,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如遇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例题和练习,进一步巩固并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基本性质。

  二、讲授新课

  例1 在下列各题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基本性质.

  (1)若a–3<9,则a_____12; (2)若-a<10,则a_____–10;

  (3)若a>–1,则a_____–4; (4)若-a>,则a_____0.

  答:(1)a<1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3)a>-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a<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在讲授本课时,应启发学和在添加不等号“>”或“<”时,要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观察它是根据不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是怎样由已知条件变形得到的.同时还应强调在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例2 已知,用a<0,“<”或“>”号填空:

  (1)a+2_____2; (2)a-1_____–1; (3)3a_____0; (4)a-1______0; (5)a2 _______0; (6)a3______0; (7)a-1______0; (8)|a|______0。

  答:(1)a+2<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2)a-1<-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因为3a,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0,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5)因为a<0,两边同乘以a<0,由不等式基本性质3,得a2>0.

  (6)因为a<0,两边同乘以a2>0,由不等式基本性质2,得a3<0。

  (7)因为a<0,两边同加上-1,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a-1<-1.

  又已知,-1<0,所以a-1<0.

  (8)因为。a<0,所以a≠0,所以|a|>0.

  (本例题除了进一步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外,还涉及了一些旧的基础知识,如a<0表示a是负数;a>0表示a是正数;|a|是非负数.后面几个小题较灵活,条件由具体数字改为抽象的字母,这里字母代表正数还是代表负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外 判断下列各题的推导是否正确?为什么?(投影)(请学生回答)

  (1)因为7.5>5.7,所以-7.5<-5.7; (2)因为a+8>4,,所以a>-4; (3)因为4a>4b,所以a>b; (4)因为a<b,所以<>'

  (5)因为>-1,所以a>4; (6)因为-1>-2,所以-a-1>-a-2;

  (7)因为3>2,所以3a>2a.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应改为>; (5)因为>-1,所以a>4

  答:(1)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 (2)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3)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 (4)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应改为。

  (5)不对,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5,应改为a<4。

  (6)正确,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 (7)不对,应分情况逐一讨论。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2)

  当a=0时,3a<2a。

  当a<0时,3a<2a。(不等式基本性质3)

  (当学生在回答本题的过程当中,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教师应做适当引导、启发、帮助)

  三、课堂练习(投影)

  1。按照下列条件,写出仍能成立的不等式:

  (1)由-2<-1,两边都加-a; (2)由-4x<0,两边都乘以-;

  (3)由7>5,两边都乘以不为零的-a。

  2?用“>”或“<”号填空:

  (1)当a-b<0时,a______b: (2)当a<0,b<0时,ab_____0;

  (3)当a<0,b<0时,ab____0; (4)当a>0,b<0时,ab____0;

  (5)若a____0,b<0,则ab>0; (6)若<0,且b<0,则a_____0。

  四、师生共同小结

  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①在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时,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字母,字母代表什么数是问题的关键,这决定了是用不等式基本性质2还是基本性质3,也就是不等号是否要改变方向的问题;②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3时,要变两个号,一个性质符号,另一个是不等号。

  五、作业

  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1<0; (2)x>-x+6;

  (3)3x>7; (4)-x<-3。

  2。设a<b,用“>”或“>”号连接下列各题中的两个代数式:

  (1)a-1,b-1; (2)a+2,b+2; (3)2a,2b;

  (4); (5); (6)-b,-a。

  3。用“>”号或“<”号填空:

  (1)若a-b<0,则a_____b; (2)若b<0,则a+b_____a;

  (3)若a=0,则a+b_____b; (4)若<0,则ab_____;

  (5)b<a<2,则(a-2)(b-2)____0;(2-a)(2-b)____;(2-a)(a-b)。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尤其是基本性质3。故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意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以练为主,从而使学生在初步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口答,笔做,讨论等不同的方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将不等式正确、灵活进行变形的能力。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了一些不等式(组)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学习不等式的有关内容。

  2.过程与方法:以问题方式代替例题,学习如何利用不等式研究及表示不等式,利用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关系;

  3.情态与价值: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认识状况及理解程度,注重问题情境、实际背景的的设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难点: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三)教学设想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设点A与平面的距离为d,B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则d≤。

  问题2: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根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

  分析:若杂志的定价为x元,则销售的总收入为万元。那么不等关系“销售的总收入不低于20万元”可以表示为不等式≥20

  问题3: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呢?

  分析:假设截得500mm的钢管x根,截得600mm的钢管y根..

  根据题意,应有如下的不等关系:

  (1)解得两种钢管的总长度不能超过4000mm;

  (2)截得600mm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数量的3倍;

  (3)解得两钟钢管的数量都不能为负。

  由以上不等关系,可得不等式组:

  [练习]第82页,第1、2题。

  [知识拓展]

  设问:等式性质中: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

  从实数的基本性质出发,可以证明下列常用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2)

  (3)

  (4)

  证明:

  例1讲解(第82页)

  [练习]第82页,第3题。

  [思考]:利用以上基本性质,证明不等式的下列性质:

  [小结]:1.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

  2.利用不等式的有关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关系;

  [作业]:习题3.1(第83页):(A组)4、5;(B组)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

  2.通过了解一些不等式(组)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学习不等式的相关内容;

  3.理解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大小的数学思维过程.

  二、教学重点:

  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

  使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现实世界和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等等.人们还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不等关系.

  提问:

  1.“数量”与“数量”之间存在哪几种关系?(大于、等于、小于).2.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如何描述“不等关系”的呢?(用不等式描述)引入知识点:

  1.不等式的定义: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2.不等式ab的含义.不等式ab应读作“a大于或者等于b”,其含义是指“或者a>b,或者a=b”,等价于“a不小于b,即若a>b或a=b之中有一个正确,则ab正确.3.实数比较大小的依据与方法.

  (1)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如果ab等于零,那么ab;如果ab是负数,那么ab.反之也成立,就是(ab>0a>b;ab=0a=b;ab

  (二)基础练习

  1.用不等式表示下面的不等关系:

  (1)a与b的和是非负数;

  (2)某公路立交桥对通过车辆的高度h“限高4m”;解:

  (1)ab0;

  (2)h4.2.有一个两位数大于50而小于60,其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2.试用

  不等式表示上述关系(用a和b分别表示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解:由题意知5010ab60,5010ab60,5011a260

  ba2,ba2,43a5.11114811a5843.比较(a+3)(a-5)与(a+2)(a-4)的大小.解:(a+3)(a-5)-(a+2)(a-4)=(a22a15)-a22a6=-7

  (三)提升训练

  1.比较x23与3x的大小,其中xR.

  222233333解:x33xx3x3x3x3x

  24422220,x233x.方法总结:两个实数比较大小,通常用作差法来进行,其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作差;第二步:变形,常采用配方、因式分解等恒等变形手段,将差化积;第三步:定号.最后得出结论.

  2.小明带了20元钱去超市买笔记本和钢笔.已知笔记本每本2元,钢笔每枝5元.设他所能买的笔记本和钢笔的数量分别为x,y,则x,2x5y20,y应满足关系式xN,yN.3.一个盒中红、白、黑三种球分别有x个、y个、z个,黑球个数至少是白球个数的一半,至多是红球的,白球与黑球的个数之和至少为55,使用不等式将题中的不等关系表示出来(x,y,zN).yxz,解:32yz55.

  (四)课后巩固

  p74练习题:1,2.p75习题3.1 A组:1,2. 4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要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此时基本不等式是必不可缺的。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通过本节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程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求最值问题;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剖析归纳证明→几何解释→应用(最值的求法、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呈现。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及应用。

  难点:1、基本不等式成立时的三个限制条件(简称一正、二定、三相等);

  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以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过程安排如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

  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问]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二、抽象归纳: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问]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特别地,当a>0,b>0时,在不等式中,以、分别代替a、b,得到什么?

  设计依据: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答案:。

  【归纳总结】

  如果a,b都是正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其中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

  三、理解升华:

  1、文字语言叙述: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联想数列的知识理解基本不等式

  已知a,b是正数,A是a,b的等差中项,G是a,b的正的等比中项,A与G有无确定的大小关系?

  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正的等比中项。

  3、符号语言叙述:

  若,则有,当且仅当a=b时,。

  [问]怎样理解“当且仅当”?(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师生总结)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例题教学,学生能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 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3、能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审题,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不等式.

  例题: 甲、乙两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商场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后,超出100元的部分按90%收费;在乙商场累计购物超过50元后,超出50元的部分按95%收费。顾客到哪家商场购物花费少

  解:设累计购物x元,根据题意得

  (1)当0 < x≤50时,到甲、乙两商场购物花费一样;

  (2)当50< x≤100时,到乙商场购物花费少;

  (3)当x > 100时,到甲商场的花费为100+0.9(x-100) , 到乙商场的花费为50+0.95(x-50)则

  50+0.95(x-50) > 100+0.9(x-100),解之得x >150

  50+0.95(x-50) < 100+0.9(x-100),解之得x < 150

  50+0.95(x-50) = 100+0.9(x-100), 解之得x = 150

  答:当0 < x≤50时,到甲、乙两商场购物花费一样;

  当50< x≤100时,到乙商场购物花费少;当x>150时,到甲商场购物花费少;当100 < x <150时,到乙商场购物花费少;当x=150时,到甲、乙两商场购物花费一样。

  变式练习,学校为解决部分学生的午餐问题,联系了两家快餐公司,两家公司的报价、质量和服务承诺都相同,且都表示对学生优惠:甲公司表示每份按报价的90%收费,乙公司表示购买100份以上的部分按报价的80%收费。问:选择哪家公司较好?

  解:设购买午餐x份,每份报价为“1”,根据题意得

  0.9x > 100+0.8(x-100),解之得x >200

  0.9x < 100+0.8(x-100),解之得x < 200

  0.9x = 100+0.8(x-100),解之得x = 200

  答:当x>200时,选乙公司较好;当0 < x <200时,选甲公司较好;当x=200时,两公司实际收费相同。

  作业

  1、某商店5月1号举行促销优惠活动,当天到该商店购买商品有两种方案,方案一:用168元购买会员卡成为会员后,凭会员卡购买商店内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价格的8折优惠;方案二:若不购买会员卡,则购买商店内任何商品,一律按商品价格的9.5折优惠。已知小敏5月1日前不是该商店的会员。请帮小敏算一算,采用哪种方案更合算?

  2、某单位计划10月份组织员工到杭州旅游,人数估计在10~25之间。甲乙两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且组织到杭州旅游的价格都是每人200元。该单位联系时,甲旅行社表示可以给予每位旅客七五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可先免去一带队领导的旅游费用,其余游客八折优惠。问该单位怎样选择,可使其支付的旅游总费用较少?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理解不等式的概念,知道什么是不等式的解,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解法奠定基础.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和探索,得到生活中不等量的关系.

  2.通过理解得到不等式的概念,从而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数量的分析、抽象过程,体会现实中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

  3.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知道不等式是用来刻画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的.

  4.知道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从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得到不等量关系.

  2.引导并帮助学生列出不等式,分析不等式的成立条件.

  3.通过分析、抽象得到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4.通过习题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抽象过程使他们体会现实中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使学生获得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通过创设问题串,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归纳、整理,尝试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难点: 对文字表述的数量关系能列出不等式.

  教学突破: 由于学生在以前已经对数量的大小关系和含数字的不等式有所了解,但还没有接触过含未知数的不等式,在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注意引入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数量间的不等关系,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使学生知道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之处. 在本节的教学中能够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变量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函数思想,并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区别.在处理本节难点时指导学生练习有理数和代数式的知识,准确译出不等式.

  教学过程:

  一. 研究问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了27张票时,爱动脑的李敏同纪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浪费吗?

  那么,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二. 新课探究:分析上面的问题:设有x人要进世纪公园,①若x30,应该如何买票? ②若x30, 则又该如何买票呢?

  结论:至少要有多少人进公园时,买30张票才合算?

  概括:1、不等式的定义: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不等式用符号,.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分类:⑴恒不等式:-7-5,3+41+4,a+2a+1.

  ⑵条件不等式:x+36,a+23,y-3-5.

  三、基础训练.

  例1、用不等式表示: ⑴ a是正数;⑵ b不 是负数;⑶ c是非负数; ⑷ x 的平方是非负数;⑸ x的一半小于-1;⑹ y与4的和不小于3.

  注:⑴不等式表示代数式之间的不相等关系,与方程表示相等关系相对应;

  ⑵研究不等关系列不等式的重点是抓关键词,弄清不等关系.

  例2、用不等式表示: ⑴ a与1的和是正数;⑵ x的2倍与y的3倍的差是非负数;⑶ x的2倍与1的和大于⑷a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

  例3、当x=2时,不等式x-12成立吗?当x=3呢?当x=4呢?

  注:⑴检验字母的值能否使不等式成立,只要代入不等式的左右两边,如果符合不等号所表示的关系,就成立,否则就不成立. ⑵代入法是检验不等式的解的重要方法.

  学生练习:课本P42练习1、2、3.

  四、能力拓展

  学校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某电影院票价每张12元,50人以上(含50人)的团体票可享受8折优惠,现有45名学生一起到电影院看电影,为享受8折优惠,必须按50人购团体票.

  ⑴请问他们购买团体票是否比不打折而按45人购票便宜;

  ⑵若学生到该电影院人数不足50人,应至少有多少人买团体票比不打折而按实际人数购票便宜.

  解:⑴按实际45人购票需付钱_________ 元,如果按50人购买团体票则需付钱501280%=480元,所以购买团体票便宜.

  ⑵设有x人到电影院观看电影,当x_____时,按实际人数买票______张,需付款_______元,而按团体票购票需付款________元,如果买团体票合算,那么应有不等式________________,

  由①得,当x=45时,上式成立,让我们再取一些数据试一试,将结果填入下表:

  x 12x 比较480与12x的大小 4812x成立吗?

  30

  40

  41

  42

  由上表可见,至少要__________人时进电影院,购团体票才合算.

  五、小结:⑴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解.

  ⑵对实际问题中探索得到的不等式的解,不仅要满足数学式子,而且要注意实际意义.

  六、作业: 课本P42习题8.1第1、2、3题.

  补充题:

  1.用不等式表示:

  (1) 与1的和是正数; (2) 的 与 的 的差是非负数;

  (3) 的2倍与1的和大于3; (4) 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 .

  (5) 的2倍减去1不小于 与3的和; (6) 与 的平方和是非负数;

  (7) 的2倍加上3的和大于-2且小于4; (8) 减去5的差的绝对值不大于

  2.小李和小张决定把省下的零用钱存起来.这个月小李存了168元,小张存了85元.下个月开始小李每月存16元,小张每月存25元.问几个月后小张的存款数能超过小李?(试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并参照教科书中问题1的探索,找出所列不等式的解)

  3.某公司在甲、乙两座仓库分别有农用车12辆和6辆,现需要调往A县10辆,调往B县8辆,已知从甲仓库调运一辆农用车到A县和B县的运费分别为40元和80元,从乙仓库调运一辆农用车到A县和B县的运费分别为30元和50元,(1)设从乙仓库调往A县农用车 辆,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总运费W元;(2)请你用尝试的方法,探求总运费不超过900元,共有几种调运方案?你能否求出总运费最低的调运方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会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

  2.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待不等式的方法,初步形成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的.

  能力情感目标:

  经历不等式与函数关系问题的探究过程,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ax+b=0”与“求自变量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ax+b的值为0”是同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

  (1)以下两个问题是否为同一个问题?

  ①解不等式:2x-4>0

  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y=2x-4的值大于0?

  (2)你如何利用函数的图象来说明②?

  (3)“解不等式2x-4<0”可以与怎样的一次函数问题是同一的?怎样在图象上加以说明?

  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或ax+b<0)可以看作:当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响应的取值范围.

  二、应用新知:

  1.练习:P42练习1(3)(4)

  2.例2 用画函数图象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

  思考:我们应该画出什么函数的图象来解?

  思路1:将不等式化为3x-6>0,然后画出函数y=3x-6的图象.

  思路2:将不等式5x+4>2x+10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和直线y=2x+10,对于同一个x,直线y=5x+4上的点在直线y=2x+10上相应点的下方,这时

  5x+4>2x+10.

  三、巩固练习

  1.P42练习2(2)

  2.P45习题11.3第3、4题

  四、布置作业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概率的基本性质04-02

比例的基本性质下册数学教案11-29

数的整除、分数、小数基本性质的数学教案11-28

数学教案:小数的性质11-28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例基本性质11-29

数学教案不等式证明参考12-0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1-19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实录11-21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