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高中教案: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时间:2023-03-28 01:29:4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7高中教案: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课重在突出中国古代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些特点,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有自己的方法去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法。

2017高中教案: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理论依据: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辅导者。根据学生的兴趣及他们已有的美术知识,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最后形成学生可以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之《鉴赏》模块的第9课,是鉴赏基础部分之后的第一课。本课具有内容多,作家多,作品多,艺术门类多,要在一课时全都让学生感受、了解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在课堂上有所取舍,尽量选择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由于中国古代绘画在中国古代美术部分是相对学生比较好理解,所以本课还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形成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为之后继续学习中国古代雕塑、建筑、园林、工艺美术做好一定的铺垫。

  2、学生分析:

  我校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一般,每个班都有固定的“君朋学习小组”(每组4-6人),同学彼此熟悉,有互补,是进行小组讨论的基础。学生在初中曾经接触过中国古代绘画的相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理解不深,也没什么印象。学生刚学习完鉴赏基础部分,有一定鉴赏基础,但多数同学对中国古代绘画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不懂怎样欣赏欣赏,认为距离自己很遥远,但青年学生都很爱国,也希望听祖国艺术又多么伟大。

  3、课时安排设置: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画以线造型;知道以“气韵生动”为评价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标准;认识到中国画“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艺术追求。

  2、能够积极参与对作品鉴赏的讨论与交流,通过学习能够用美术的方法对一幅作品表达一些见解。

  过程与方法:教师采用对比欣赏,由中国画造型方法深入到表现内容最后提高到艺术追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学习的兴趣;感受中国古代绘画的丰富多彩,更加热爱中国传统绘画。

  2、 重点: 用中西对比的方法,通过造型语言的不同理解表现内容的不同,最终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艺术观。

  难点: 让学生能够理解中国艺术运用“以线造型”。

  四、教学方式和技术说明:

  技术、资料的准备:多媒体,数字白板,音响,一盆苔藓。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设问、启发,学生探究、互动、讨论、合作、课堂练习等活动,配合多媒体展示的方法。

  学习方法:欣赏、分组讨论、表述等方法。

  五、教学内容及框架设计

  环节(一):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通过一个说名字的小测试,激发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绘画。

  环节(二):理解中西方造型方法的不同,解决难点

  1、通过三组作品的对比,初步感受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

  2、通过欣赏经典音乐《二泉映月》与《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使学生体会西方艺术追求“空间感”与“立体感”的特点;感受西方音乐犹如建筑,中国音乐犹如流水,一个“有形”一个“无形”。

  3、通过猜建筑的小游戏,感受中国艺术中“线”的丰富变化。

  4、利用绘画、音乐、建筑三组对比,总结中西方绘画造型方法的不同。中国“以线造型”不重立体,西方“以面造型”只求空间塑造。

  5、通过《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教师的一幅素描对边,巩固对“线”在中西方绘画中不同运用的理解。看《兰亭序》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总说“书画同源”。

  环节(三):发现中西绘画表现内容不同

  1、分析两张油画作品,得出西方重“写实”,画“解剖”,多画“死物”。

  2、分析四张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通过教师的引导,层层深入,理解中国绘画重生命力的表现,多表现瞬间,多画“活物”。

  3、通过作品欣赏,理解中国画表现内容上的“动”,最终理解“气韵生动”的含义。

  环节(四):理解中国画中的“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1、通过作品欣赏历代名画家关于“梅兰竹菊”的作品,总结出中国绘画包含的“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特殊情怀。

  2、用教师的作品使学生知道写意画更能体现“借物言志,托物言情”。

  环节(五):练习

  从造型语言、表现内容、借物抒情三方面分析宋 赵《芙蓉锦鸡图》。

  环节(六):教师寄语,感情升华

  通过展示名家作品和教师作品,从富丽堂皇的牡丹,引导到青石上点小小的青苔,教师拿出准备的苔藓,大屏幕打出教师寄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内容虽多,但是始终不离主线,层层推进。

  线→动→生→气韵生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更多相关教案推荐:

1.最新高中英语教案模板

2.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

3.高中生寒假安全教育教案

4.高一政治教案《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5.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6.高校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周系列活动方案

7.《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8.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9.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

10.高一语文《长恨歌》教案

  六、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对中国古代绘画了解吗?

现在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纸,写三件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或三位画家的名字。写出一个也行。

 

 

 

西方绘画我们能不能说出三幅作品或是三位画家?

 

参与测试

 

学生思考,发掘记忆,作品基本只能说出《清明上河图》,有的学生能写出一个吴道子,多数学生一个画家也写不上来,学生并不了解中国古代绘画。

 

学生回答,总共能说出8、9位西方画家。

 

 

通过测试,了解学生,使学生体会本节课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绘画的。

 

学生发现自身不足。

从一开始就贯穿中西对比这一主旨。

 

 

 

 

 

 

 

 

 

 

 

 

二、

讲授新课

 

 

 

 

 

 

 

 

 

 

 

 

 

 

 

 

 

 

 

 

 

 

 

 

 

 

 

那既然我们不了解中国古代绘画,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品味中国古代绘画的魅力。

 

一、造型方法不同

1、想一想:中国古代绘画同西方绘画的都有什么不同?

 

《捣练图》 唐 张萱 VS《拾穗》 法 米勒 P1

《王时敏像》 明 曾鲸 VS《教皇英诺森十世》 西班牙 委拉斯凯兹 P13

《货郎图》 宋 李嵩 VS《蒙娜丽莎》 意 达芬奇P15

 

 

2、同学发言说这么半天了,也累了,我们下面来听段音乐放松一下。

 

播放阿炳《二泉映月》和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同时给出两张中西方演奏的照片。

感受东西方音乐的不同?

那这种区别仅仅是音乐上的吗?

 

为什么会买5.1声道环绕立体声音响,比我们常用的左右声道有声音的空间感。

 

3、音乐也欣赏完了我们再玩个小游戏。

小测试:猜猜这是什么建筑?

教师给出四座建筑的外轮廓剪影,分别是祈年殿、白塔、天安门、岳阳楼。

再给出太和殿与白金汉宫的正面剪影。

再给出白金汉宫卢浮宫正面轮廓剪影和照片由学生辨别。再给出帕特农神庙正面照由学生说体会。

 

 

给出结论,中西方造型方法的不同。中国以线造型,不追求立体、空间;西方以面造型,追求立体感、空间感。

 

《八十七神仙图卷》对比教师素描作品

 

在中国 “线”是中国古代美术的最“核心”的造型语言,所以中国古代绘画拥有了其独特的魅力。并上升成一种思维方式。

《兰亭序》东晋 王羲之

 

二、表现内容不同

中国人用线画画,西方人用面画画,那各自都画了些什么呢?

1、西都了画什么?

《林荫小道》 霍贝玛(荷兰)

《教皇英诺森十世》委拉斯凯兹(西班牙)

展示达芬奇解剖手稿和教师肌肉与骷髅头素描

教师谈自身体会,为了画好油画必须要画解剖。

 

2、中国人都画什么?

《洛神赋图》东晋 顾恺之

《庐山高图》 明 沈周

《霜筱寒雏图》佚名

永乐宫《朝元图》壁画 元

 

3、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喜欢表现“水、云、风”等而不去追求“透视、解剖、光影”呢?

 

强化“动”的特点,展示作品

《鹦鹉戏蝶图》 胡湄

《野田黄雀图》清 华品山

《花鸟图》 清 张杰

 

 

4、提问:为什么画“动”?

 

 

展示教师一张画油画时的照片及景物油画作品对比《海棠蛱蝶图》 宋册页教师摹本。

 

教师结合作品总结“气韵生动”这一中国绘画的重要评价标准。P44

 

提问:为什么中国画这么看重“气韵生动”呢?

 

三、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1、欣赏作品

《墨梅图》 元 王冕

《兰花图》 清 郑板桥

《墨竹图轴》 明 文徵明

《歪瓶依菊图》 明 边寿民

 

2、提问:为什么画家要用寥寥几笔去表现“梅兰竹菊”呢?

 

3、从“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角度理解“工笔”与“写意”的区别。

 

展示教师的写意作品,讲解自己画“工笔”和“写意”时的自身体会。

 

四、练习

分析《芙蓉锦鸡图》 宋 赵

 

 

 

 

 

 

 

 

翻开课本,欣赏作品

仔细观察寻找区别

发表见解

 

 

分小组回答寻找不同点

3个小组各说一幅作品

学生会从写实、色彩、背景等方面寻找差异

 

 

 

学生放松,听音乐,用心感受

小组讨论,寻找区别

区别明显,但说不出来

 

通过眼睛发现欣赏方式与欣赏空间的不同。

得出西方交响乐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获得初步感受。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交响乐演奏乐器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这一显著特征,欣赏时也需要环绕音响来营造立体效果。

 

 

 

分小组参与

四组全部说出正确答案。

 

 

 

学生说出太和殿而猜不出白金汉宫

通过几组照片学生得出中国建筑外轮廓线富于变化,有大的曲折,有直有弯。

发现西方建筑外轮廓大致相同体会中国人对“线”的灵活运用。

 

通过中西绘画、音乐、建筑的对比学生已经可以理解中国对“线”在艺术上的应用。

 

 

 

 

 

体会教师讲解。

 

 

 

 

欣赏,作品线条的灵活变化

 

 

 

 

 

小组发言

学生说出“透视、距离”

学生说出“光感、明暗、材质、面部肌肉”。

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获得初步体会。

通过肖像画感受西方绘画多重“静”,体会西方画“死物”。

 

欣赏作品,教师引导小组回答。

“风”

“水”

“声”

“云”,看2008年“祥云”火炬形象片。

 

学生思考

 

 

欣赏作品,感受画面

扑蝶的鹦鹉,飘落的花瓣;

抢食的麻雀,摆动的树枝;

飞舞的蝴蝶,跳动的青蛙,摇摆的花枝,潺潺的流水

 

中国画“活物”

引导学生,中国画画“动”是为了“生”。

体会为什么中西方分别叫叫“静物画”和“花鸟画”。

 

 

学生阅读课本44页关于谢赫“六法论”的知识,重点体会“气韵生动”

 

思考问题,进入下一板块。

 

 

 

 

学生欣赏作品,分析“梅兰竹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殊含义。

 

 

 

总结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学生总结出写意画相比工笔画更能体现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宗旨。

 

倾听教师,总结出:写意画更适合“借物言志,托物言情”

 

 

 

从造型语言、表现内容、借物抒情等方面分析作品

 

 

通过测试,激励学生。

 

 

 

比出来的最有说服力,学生更容易理解。

 

作品都是选择课本相邻两页的图片,便于学生仔细观察对比。

通过对比,体会东西方艺术差异,学生有感受但说不出来。

 

通过音乐引出“以线造型”的概念,同时通过欣赏音乐,体会艺术的相通性。

 

感受东西方艺术“立体与平面”的艺术追求。

得出西方音乐犹如建筑,中国音乐犹如流水,一个“有形”一个“无形”。

结合生活突出“空间”这一造型概念。

 

 

 

通过测试使学生体会中国古建筑重“线”重外轮廓变化的一突出特点。

引出“以线造型”这一中国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法。

 

 

 

 

 

 

 

对知识巩固提高,理论升华。

 

 

通过作品展示,巩固“线”在绘画上的不同。

展示教师作品可以更有说服力,也可以活跃课堂。

 

 

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总说“书画同源”,书法是变相的绘画,都是追求“线”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些元素?

教师谈自身体会更有说服力,更能拉近与学生的关系,更有利于突出美术教师的职业身份。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内容。

 

 

 

引出中国绘画重在“动”这一特点。

 

 

通过作品,深入讲解,使学生体会到中国绘画通过描绘各种“动”,动感、动态、动势,来突出作品蕴涵的生命力。

 

 

 

 

 

 

 

强调“一切的结果和归宿就是气韵生动”。

 

 

通过问题引入下一板块。

 

 

 

“梅兰竹菊”比其他作品更能体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

 

 

 

 

 

使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

 

用教师的作品使学生更加深理解写意画更能体现“借物言志,托物言情”。

 

通过分析作品

总结提高

三、

情感升华

 

展示作品《国色天香图》马逸 清,拿出准备的`苔藓。

 

展示教师画的一幅写意牡丹

提问:青石上的绿点是什么?

为什么作画者都要在石头上画苔藓?

 

引出清代诗人袁牧《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

 

 

观看

教师引导下,得出“青苔”。

学生思考?

 

 

倾听教师寄语。

 

通过清代诗人袁牧《苔》点题升华。

 

从富丽堂皇的牡丹,引导到青石上点小小的苔花。

 

通过教师寄语,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一、造型方法

线造型 造型

二、表现内容

(水、云、风、声气韵生动

(透视、解剖、明暗、材质)写实 空间

三、艺术追求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七、课后反思

  大多数美术老师是学习绘画出身,特别喜欢讲画,一到绘画课就讲好几节课,尤其是中国古代绘画或是西方绘画滔滔不绝,老觉得讲不完,而往往忽视我们的对象是普通高中生,《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也只是《鉴赏》模块中的一部分,而应该把它放在中国古代美术这一大框架中。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作为中国古代美术部分的第一课,我没有过多地讲画家、作品、技法,而是着重介绍中国古代审美理念,为之后的中国古代雕塑、建筑、园林、工艺美术及民间美术做观念上的铺垫。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所以我从不布置学生课前准备资料。更多注重课堂上学生活动,教师重在引导,强调学生学习,合理使用45分钟。

  教学中大量展示了教师自己的作品,将教师自身的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拉近课堂距离,不是一节课全是百年前大师的作品,能看见“活的”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的《教师寄语》升华感情,许多学生被感动,效果很好。课堂内容上既有知识又有情感。


更多相关教案推荐:

1.最新高中英语教案模板

2.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范文

3.高中生寒假安全教育教案

4.高一政治教案《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5.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6.高校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周系列活动方案

7.《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8.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9.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

10.高一语文《长恨歌》教案